民科,是「民間科學家」的簡稱。在很多人眼裡,這個詞多少有些貶義的成分,但其實歷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是民科出身。這裡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幾位代表性人物。(本文中「民科」概念泛指非官方的民間科學研究者)
民科鼻祖——費馬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費馬大定理」這個概念,費馬大定理提出300多年後,才於1995年被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宣布證明。現在,費馬大定理與黎曼猜想已經成為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融合的m理論幾何拓撲載體。
費馬大定理的提出者皮耶·德·費瑪(Pierre de Fermat)一生創造了很多偉大的數學成就,涉及範圍包括解析幾何、微積分、概率論、數論等,還在光學理論方面有所貢獻。費馬被人稱為「業餘數學家之王」,被認為是17世紀數學家中成就最大、最多產的明星,甚至沒有之一。
然而這樣一位成就斐然的數學家竟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數學教育,其工作也與數學無關,他的全職工作是一名律師,費馬所有的數學成就都是在他工作的業餘時間完成的!但是,費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死後由其長子發表才得以被數學界和大眾所知的,費馬研究數學完完全全是由於興趣。
電磁理論奠基人——法拉第
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也是我們中學物理課本上必不可少的著名科學家,他首先提出了電磁感應學說,也是發電機的發明者,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法拉第電解定律」是電化學的基本定律,至今仍然指導著電沉積技術。
而這位「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其實只上過兩年小學,他的起點比絕大多數「民科」都還要低。法拉第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早早輟學,只能從事報童、學徒這樣的職業,但業餘時間裡他不僅如饑似渴地學習各類自然科學知識,還建立了興趣小組共同探討學習。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法拉第還喜歡做各種實驗,他用廢舊物品製作靜電起電機,進行簡單的化學和物理實驗。法拉第之後許多偉大的發現、發明幾乎都是從實驗裡得到的。
歷史上著名的「民科」還有班傑明·富蘭克林、山福德·弗萊明、詹姆斯·瓦特、喬治·史蒂芬森、尼古拉·哥白尼等等。下面再補充一例中國歷史上一位罕為人知的偉大」民科「。
一顆小行星以她命名——清代女科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這個名字在國內鮮為人知,但國際天文學會卻用她的名字為一顆小行星命名,還上了國外明信片的畫面。要知道,能夠被國際天文學會命名小行星的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
而王貞儀一介女子,如何能和張衡並駕齊驅、享受一樣的禮遇?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她在科學界的成就:
她撰寫的《月食解》一文,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發生、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淺等知識。她對月亮的陰晴圓缺、日食進行說明,和現代的天文學闡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備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釋。
王貞儀還總結了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和西方籌算法,寫下了當時的科普書,《勾股三角解》《歷算簡存》《籌算易知》《象數窺餘》等等。據傳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一部分了。
在那個重男輕女、重文輕理的封建時代,王貞儀的出現就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黑夜,向世界與後世傳遞出女性力量和勇氣。
需要說明的是,科技發展越早期,「民科」的貢獻就越大,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的分支越來越多,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同時也越來越細分化,今天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專業、精深的階段,基本上不再由業餘愛好者推動。今天業餘科技愛好者被稱為「民科」,確實含有眾所公認的貶義。
但筆者認為,「民科」在歷史上曾經產生的偉大作用不可否認和泯滅,他們愛探索、愛發明的精神應該得到發揚和鼓勵。今天的」民科「,除了自身應努力學習、積極「轉正」,也應該得到外界的正確鑑別和一定支持。
文/鄭川(Tra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