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我知道的「民科」

2021-02-08 文匯筆會

《小明的往事》(水彩 蔡煥彬)

 

| 或許,這將是中國的最後一批「民科」。如今的年輕人有了更實際的追求和更有趣的消遣,無意去論證超光速和「1+1」。「民科」們懷揣心愛的研究成果,日暮途窮,像歐·亨利小說中那片畫在牆上的葉子,堅守著一個關於春天的謊言,遲遲不願凋零。


那年我還是個物理系的本科生,有天做完實驗,打算回宿舍打盤CS。看見樓下布告欄前站著一個大叔,四五十歲模樣,微禿,拎一個人造革公文包。有幾分儒雅,也有幾分寒酸。

 

或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大叔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笑眯眯地朝我走來:同學,吃飯了嗎?

 

我愣住了。

 

你是物理系的吧?他滿面春風,不再關心我的吃飯問題:請問系主任辦公室在哪裡?

 

這個,我不太清楚。

 

大叔顯然有點失望:那麼,你們最有名的教授是哪位?

 

……你是?

 

哦,我是一名科學愛好者,想找專家探討一下學術問題。

 

不知道。我大概明白遇到的是什麼人了,打算要走。

 

同學同學,他一把拉住我的胳膊,另一隻手從包裡抖抖索索摸出幾張紙,這是我的研究成果,同學你看,這個方程證明了超光速完全是可能的……

 

對不起,我掙脫了他的手,我還有事,先走了。

 

幾年後,在研究生課堂又見到了他。他好像憔悴了一些,頭髮也愈加稀疏了,坐在教室最後一排,桌上擺著水杯和筆記,像個來聽課的領導。

 

課上到一半,不知是聽不懂還是聽不下去,他起身向任課老師發問:請問,您對黑洞輻射怎麼看?

 

那是一門非線性光學課,老師有點哭笑不得:對不起,這不是我的研究領域。

 

大叔從鼻孔裡哼了一聲:根據我的最新研究成果……balala說了三分鐘。

 

老師不得不打斷了他:不好意思,我們還在上課……

 

請你讓我把話說完。又開始balala。

 

老師無奈:哪位同學幫我叫下保安。

 

他停止了演講,我至今難忘他的表情——尷尬,憤怒,或許還有幾分悲壯和肅穆。他的嘴唇翕動,終究沒再說什麼,迅速地理完東西,悻悻然走了。

 

幾年後,我自己也當了老師,有了學校的郵箱,偶爾有幸收到一些群發的郵件。郵件的開頭往往比較謙虛,表示要「請教」或是「商榷」,然後語氣一轉,以不容置疑的口吻——

 

「量子力學存在根本漏洞!」

 

「宇宙大爆炸原是驚人的騙局!」

 

「研究完畢,熱力學第二定律被我用科學與哲學推翻!」

 

「十一維空間的最新研究成果!」

 

「顛覆愛因斯坦,光速可被超越!」

 

「新一代浮力永動機已經問世,體積縮小到1平方米,可源源不絕對外做功。不接受民間合作,部級以上幹部可代表國家來聯繫,可無償捐出。」

 

你可以在大學校園偶遇他們,也可能在廣場見過他們的橫幅,或是在一些學術會議上不期而遇——他們大多有備而來,假借提問的機會宣傳自己的理論。我跟其中幾位聊過,當然,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只能表示「太高深了」、「看不懂」,這會讓他們感覺良好。我大致可以描繪出這些「民科」的群像:男,45歲以上,初中以下學歷,衣著儉樸,有口音。他們熟讀《哥德巴赫猜想》,以陳景潤為人生偶像,平時愛看《走進科學》、《我愛發明》等節目,以及《世界博覽》、《環球科學》之類的科普雜誌。他們最大的敵人是愛因斯坦,其次是霍金。他們大多清貧,卻一心一意地要造福全人類。他們的英語不太好,從不看國外文獻,不懂高等數學,也不屑於數學推導。他們擅長運用哲學或宗教理論,高瞻遠矚一勞永逸地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他們喜愛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又時時對帝國主義保持警惕(剽竊中國民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無限熱愛傳統文化,能從《周易》看出二進位,從八卦圖看出黑洞,從《黃帝內經》看出反熵。他們的研究領域都是最前沿的,取得的成果全是顛覆性的。他們大多單打獨鬥,不屑與別的「民科」為伍。他們習慣於自比布魯諾和伽利略,把現實中的四處碰壁解釋為權威對小人物的壓迫。他們堅信自己會成為一代大師,這種信念給窘迫的生活鍍上了一層光輝。由於經常遭遇冷嘲熱諷,面對質疑,他們的本能反應是暴烈的反擊,在他們看來,民眾愚昧無知,學界刻意打壓,知音屈指可數,質疑者全是傻瓜。他們渴望成名,渴望出人頭地,卻無法自省,也無力自拔。他們被自己深深感動著,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和受迫害的悲壯感。他們時常感到苦悶和孤獨,又覺得那是「做大事」必須付出的代價。

 

至於那位爆紅的「諾貝爾哥」,我實在不忍心嘲笑,也不願消費這個老實巴交的中年人,正如我始終對那位後排的大叔心存幾分敬意——無論如何,他們的執著和熱情,超過了大多數物理系學生。他們誕生於知識貧瘠的年代,經歷過「UFO熱」、「氣功熱」、「少年班熱」、「國學熱」乃至如今的「萬眾創新」。相比於廖凱原這樣動輒一擲千金,換取「客座教授」名號的土豪級「民科」,大多數「民科」實在寒酸得可以,甚至要「賣肝賣腎」,才能拼湊起衝擊諾獎的經費。他們基本是無害的(對家人另說),充其量只是用滿腔的熱情,點燃自己不得志的生命。

 

「民科」自有其生長的土壤。自「五四」始,賽先生來華百餘年,黑色幽默輪番上演。解放初期,就有被俘的國軍高級將領潛心研究永動機,「以實際行動向人民謝罪」;三年困難時期,清華大學發明出「雙蒸飯」,並在全國推廣;「大躍進」中,著名科學家寫下「畝產萬斤」的雄文;八十年代,幾萬人在氣功大師的指點下,頭戴鋁鍋,接受來自宇宙的信號,以期天人合一。最高學府和頂尖學者尚且如此,何必計較一介「民科」呢。

 

其實,「民科」本無貶義。可悲的不是夢想,而是讓夢想承擔太多不切實際的內容。對於「諾貝爾哥」,最好的結局莫過於放下執念,讓愛好歸於愛好,生活歸於生活。諾貝爾哥和諾貝爾獎,從此互不相擾,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或許,這將是中國的最後一批「民科」。如今的年輕人有了更實際的追求和更有趣的消遣,無意去論證超光速和「1+1」。「民科」們懷揣心愛的研究成果,日暮途窮,像歐·亨利小說中那片畫在牆上的葉子,堅守著一個關於春天的謊言,遲遲不願凋零。

 

本文刊於2016年2月26日文匯報·筆會

………………………………………………

本微信號每天推薦的文章,歡迎大家直接分享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及微信公號不得轉載。

 

回復「201601」,可收到筆會上月部分好文推送:

毛  尖 《華師大的姑娘,春天的立法者》

張遠山 《真實的羋八子,最後的結局》

愷   蒂 《倫敦的頭腦,約堡的心》

孫   鬱 《「風俗有長性,佛也有長性」》

陳保平 《我屢屢語塞……人啊,你若要神助,先自助吧!》

 

筆會2015年文粹正在編輯中,暫且只能回復「2014」,收看2014年文粹78篇文章目錄,也可了解筆會重要作者的概貌——「來,尋找溪水的源頭!」

 


 

相關焦點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民科這麼高貴的詞,是這些人能玷汙的?這些人充其量也就是幻想家。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民科呢?今天我來介紹一個真正的民科,看了他的事跡之後,你就會覺得,你對民科的誤會有多深,你就不會隨便稱呼別人為民科了。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事實上,筆者早期,作為科學愛好者,也參與過郭英森所處在的民科圈子當中辯論過,甚至接觸過郭英森(依稀記得當時好像討論什麼奇點大學的事),不過13年的時候覺得貴圈真亂便退出了。筆者今天就來講講,這個郭英森所處的民科,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爭議那麼大?民科究竟是什麼?民科,即民間科學家的簡稱,是國內一個十分奇特的群體。
  • 你可知道民科到底有多強大?
    相信各位應該都知道永動機這種物理學聖物,自從經典物理學發展到現在,永動機一直是學術界和民間的一大熱點,畢竟永動這個概念確實吸引人,如果有了永動機,那也確實不知道它可以用來做什麼,目前民間做出的所謂「永動」機基本也是只能看不能碰。
  • 愛迪生是不是民科?為什麼網友都認為他是民科
    要回答這一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僅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民科這個詞—民間的科學家。真正的民科是什麼?我們可以發現民科的定義並沒有那麼的貶義,但因為某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不僅沒有系統的學習相關專業知識,而且也不願去學習,整天只會說大話,憑空想像推翻了相對論、量子力學製造出了永動機!也正因為如此民科慢慢的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成了一個貶義詞!
  • 「民科」是種病,從哥德巴赫猜想說起,深度解析民科心理學
    一直想寫這篇文章,我對「民科」有很深的感悟,一直沒有閒心,我不是靠寫字吃飯的。最近聽說有位天才少年,號稱搞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結果不過又是一場民科式的鬧劇,我正好也來湊個熱鬧。我個人不太喜歡民科這種叫法,雖然是特指,但是跟正常的嚴肅的民間科學家難以區分,容易誤傷,這部分人應該叫科學妄想症患者比較適合,簡稱「科妄症」。輕者可自愈,重者將恐深,自己難受還影響家人,比如兩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引力波郭英森事件。
  • 回應問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民科?」
    抱歉,我不是來揭露什麼「奇葩民科」的,我是來質疑民科這個詞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科這個詞,在知乎上常常出現在評論區,仿佛鑑定別人觀點,看法,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丟兩個字過來:「民科」。巴拉巴拉,我知道所謂的「民科」多數都很不靠譜,都很奇葩,都上不得廳堂,在旁人看來甚至純屬浪費時間。
  • 不要再勸民科從良
    在直播帶貨領域,賣的人可能知道自己是假的,明知假而賣假。  損人利己,是在收割智商稅。  看到他們,我想到的卻是另一個群體。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說的是真是假,但依然賭上自己的一切去做。  沒便宜自己,卻娛樂了別人。
  • 諾獎揭曉後,我想了解下神秘的中國「民科」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由中國民科帶來的影響「功不可沒」。   當我們說「民科」時,是在說什麼?   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民科」一詞作出明確的定義。
  • 閒話」民科」
    據王元院士介紹,自從1966年陳景潤院士證明「1+2」以來,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沒有突破性進展。其才華被清華大學熊慶來、楊武之教授發現,使他獲得由一介民科轉型為職業科學家的寶貴機會。在組合論領域做出世界水平的工作的陸家羲,生前是包頭九中的物理教師。他因對不相交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解決了國際上組合設計理論中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因此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別再說愛因斯坦是民科了,其實這是誤解!
    愛因斯坦民科未必都是「草根」我在頭條上看見一個認證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的網民,身份應該是明確的,沒有什麼問題。我不知道這位副教授是從事什麼專業的授課,但我很肯定,關於質量的話題,他確實是在胡說八道。因為他自始至終,不但無法出示任何科學證據,無法用科學和數學的語言來描述他的觀點,卻拼命往玄學理念上面靠。總而言之,他就是一個絕不拿證據證明自己個人理念,也毫無科學精神的人,完全在靠一張嘴在自個兒談天說地,不知所云。
  • 中國民科簡史
    他用著極其不標準的普通話,先是講了當今物理的慣性系,然後說:「我的物理,是在慣性系之外的!」彭大澤說:「我不需要實驗,只憑腦子想就能想明白!」中國最著名的恐龍專家徐星曾經這樣評價:「如果以我入行到退休所做的研究量計算,天宇博物館的館藏量夠三代研究員進行研究。」
  • 「最牛民科」鄭曉廷:專家學者並未歧視我的學歷
    提及最初接觸古生物學時,鄭曉廷說,他一開始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所以廣撒網,買回了很多書,無論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有關研究者的文獻等都找來學習。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鄭曉廷決定親手解剖,以了解相關動物的骨骼結構。  鄭曉廷親手解剖了上百隻雞、鴨、魚、鴿子等,而博物館食堂的菜單,也因此「被動」增加了這些食材——都是鄭曉廷解剖研究之後剩下的。
  • 交大博士夫妻闖入相聲界引發的思考——民科
    博士夫妻闖入相聲界的風波已經過去了,但是由此我不免想到一個問題,他們這種搏出位的行為真的值得我們尊敬嗎?我真的想不通為什麼會有很多人支持他?不過他們的行為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叫做民科,什麼是民科呢?就是說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懂這個東西,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認知,對一件事情作出評判,甚至說指手畫腳,在我看來,這對博士夫妻就是這種民科的一個很形象的代表。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捍衛科學的大戰
    高考前的寒假,在一檔職場招聘類節目中,他知道了一個叫郭英森的人。他對郭先生印象深刻——前幾位選手展示的都是生活實用小發明,郭先生一上臺就掏出一張寫滿公式的白紙,稱他的發明是「有實力爭奪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和新發現」。節目中,郭先生解釋,他的這些理論合起來就是新科學,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需要車輪,人的生命可以無限延長,成為活神仙。這激起了韓迪的好奇心。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民科」一詞的起源關於「民科」一詞的起源,我曾經聽聞過一個說法。
  • 中國的民科到底有多野?
    ,鑑別民科的關鍵在於有無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本文中民科僅指那些想法不切合實際異想天開的人。關於民科這個詞的起源,我自己能查到的最早的網絡記錄是2000年出現在BBS上的,更早的因為各種原因查不到了。
  • 「民科」有所不知,科學探索無「捷徑」
    近日,輿論再次因「電荷不存在」的爭議論文關注「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話題。這讓我想起12年前就讀研究生時,寫給「民科」的一篇網文中給他們出的6道普通大學物理題,這麼多年未曾收到他們的正確答案。
  • 荒唐透頂的中國「民科」往事
    徐遲關於陳景潤的報告文學,引發了「民科」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狂潮「民科」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有特殊的時代成因「民科」在80年代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不過,由於這些「民科」因歷史原因,大多沒有受到很好的基礎科學教育,所以,除哥德巴赫猜想外,也只能選擇眾所周知、被書刊媒體一再「普及」過的相對論、永動機、進化論等作為研究對象。除以上外部原因外,個人的偏執性格,也是成為「民科」的重要因素。「民科」們通常自以為是,相信自己絕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