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網上搜索「985相親」,會迅速蹦出一個專屬名校的相親平臺。
這個平臺,精準聚集了一群高學歷、高能力的單身男女。
其中有個女孩叫「娜娜」,她的自我介紹是:
27歲,喜歡跳舞、彈鋼琴,倫敦大學畢業,愛做美食,朝九晚五的工作培養了我平和的心態,熱愛鑽研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希望有一天可以為家庭所用。
下面,配上她清秀的照片,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而她對異性的要求很普通,只要身高1.65米以上,比自己大9歲以內就可以。
不得不說,她的條件足夠優秀,戀愛要求也足夠低。
但我們不該忽略一個現實,那就是她看似普通的要求,卻遲遲找不到心儀的對象。
這跟她的心理期望有關,她當然知道自己的優秀,內心其實是想找到更優秀的另一半,而降低要求,則是為了廣撒網。
幾個月時間,前來應徵的600多人,沒有一人被她看上,足以可見她內心的要求之高。
這也是「985相親局」的一個現象,在徵婚時會嚴格把關對方的條件,比如本科的學校,其中有個細節:985的看不上211的,211看不上普通一本,普通一本看不上二本。
而且,他們也更注重本科的就讀學校,比如本科是985的,就比研究生985更受歡迎,因為高考代表了前20年的努力,這樣的努力和意志力,讓後半生很拙的機率不大。
在這個平臺,處處體現了精打細算,卻也透露出內心的不安全感。
02.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講:
「數控驅動的愛情,早在上千年前就有了,讓媒婆打聽雙方情況,交換生辰八字,三書六禮結婚,這些都是數據。」
如今,數字驅動被更細緻地應用到相親中。
有個叫985畢業的女孩「熊熊」,為測試相親對象,做了一份細緻的表格。
從學校到工作,再到健身習慣和對方的父母情況都做了細緻登記,然後從中匹配更接近與自己條件的對象。
他們的前半生通過努力,受到了高等教育,並擁有一份不錯的事業,對於自己的另一半,也不想將就,希望對方跟自己同樣優秀,或者更強。
就如一位相親對象所說:
「我不僅想要小孩,我還希望我的孩子很優秀,我的妻子也很優秀,10年以後同學聚會,這個家庭會讓人覺得是幸福的。」
兩人是否真正相愛不重要,重要的是條件的匹配,能讓自己實現階層的跨越,或者讓孩子有個更好的起點。
還有一部分人,在得知對方名字後,會上網查對方的論文,看看對方是不是真的學霸。
很有意思的是,有個男博士去查了一個相親對象的論文,發現這個女生拿過國家獎學金,還有4篇SCI,他瞬間慫了,感覺自己配不上對方。
這些細節,在「985相親局」中也被稱之為「低成本篩選」,認為通過一個個硬性條件的對比,可以快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對象。
殊不知,太過於精打細算,往往失去了感情的溫度,也會毀掉可能來到的愛情。
03.
周平就是這樣一個男生。
他喜歡上一個985畢業的女孩,對方長得好看,事業也很好,就職於一家外企,擔任管理工作。
看到對方那一眼,他有心動的感覺,但一看對方年齡,33歲,立刻就在心裡打了問號,擔心會影響到生育。
年齡,對於女生來說,並不佔優勢,年齡愈大,越容易在相親時受到挫折,相反,年齡大而事業有成的男生,卻很容易成為「優質男」。
蔣方舟曾分享自己的相親經歷,她在自己22歲時,還沒有談過戀愛,去相親被嘲「長得醜」,到27歲事業有成時,依然覺得自己在被挑選。
一邊是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一邊是來自父母的壓力。
她開始反省,那些曾經在意的「溫柔、優秀」等標籤,其實也在束縛著自己,她感悟道:
「生活中,愛而不得是常態,只有經歷過挫折、痛苦、鼓起勇氣,再挫敗、痛苦的循環,才能夠真正變得成熟,這樣才能放下標籤,勇敢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所有的標準都是給不愛的人,而愛是特權和偏袒。
就是你明明知道對方有很多缺點,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愛她,寵她。
愛是有缺憾的,也有幸福的圓滿。
我們無法用一種標準去衡量愛情,但可以用心去感受,自己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心跳加速。
找到「門當戶對」的戀人固然重要,但比起這些外在條件,兩個人能不能有共同語言,三觀一致,才是未來一起生活幸福的底氣。
有句話說得好,兩杯都很滿的水,難以倒入一個杯子。
婚姻在於互補,欣賞對方的優點,默默改掉自己的小缺點,時間長了,兩個人都會變得更優秀,愛情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