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這個全民知識焦慮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明白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可是我真的會學習嗎?我真的會讀書嗎?
自1月16日開始,我很幸運在荔枝微課平臺收聽 5位資深三級拆書家的在線拆書課,他們帶我們破解讀書難題,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提升我們學習力,真正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
拆書家任麗娜老師講到,閱讀的三種分類:一是把書當老師的學院類讀書;二是把書當醫生的致用類讀書;三是把書當導遊的興趣類讀書。
對於我來說,上學時讀的課本或取證時讀的教材類的書屬於學院類讀書;工作中,讀的職場類、時間管理類或理財類的書屬於致用類讀書;平時為了打發時間因個人喜好讀的書屬於興趣類讀書。回想一下,在我的讀書過程中,這三類還是混合讀的。
她還提到,學習能力的三種境界:初級學習者、 高級學習者、 學習促進者。自認為,目前的學習能力在初級學習者,爭取向高級學習者進階。
2
拆書家塗大俠重點講述了拆書七步曲(RIA便籤讀書法)。
第一步,確定你要讀的是致用類的圖書,它能夠幫助你解決工作和現實中的問題。換句話說,你讀這本書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決具體問題,並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用上。比如職場類。
第二步,打開一本書,不要從第一頁就開始讀,而是先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快速閱讀。遇到關鍵或重要信息時,放慢速度慢慢地去品,如果中間遇到讀不懂可很感興趣去讀的時候,再回頭去看看其他章節,或者從頭再開始看都可以,這樣可以優化我們閱讀的時間。
還有一點,就是遇到書中的理論、建議、觀點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時,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對於我重要嗎?如果這些只是在原書的知識體系中很重要,而對我現在並不重要,那就忽略不管繼續讀下去,這樣就省下一張便籤。如果對我重要或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細讀相關內容。
第三步,細讀重要知識時,在I便籤上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信息,也可以是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四步,針對書中的某個信息,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的經歷,是否聽說或者見過類似的事情,寫在一張A1便籤上,貼到便籤旁邊。
第五步,規劃今後如何應用。儘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一張A2便籤上,也貼在書頁上。
總結第二步和第五步,就是用三張便籤分別記錄自己對這個片段複述的關鍵點,聯想過去的經歷和未來,行動目標和計劃,讓這本書變得和你自己有關,和作者沒什麼關聯。
第六步,在貼了便籤的書頁旁,貼一張指示標籤。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的A2便籤拿出來貼在冰箱或牆上,提醒自己落實行動。把自己的行動目標暴露在視野裡,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就是去行動,目標經常讓自己去看到。
這就是拆書法。
3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在朋友圈裡直接轉發任何內容。
當我在微信訂閱號,朋友圈或某個群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要轉發時,先讓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我能用自己的話重述文章最重要的核心再轉發嗎?我能補充點自己的相關經驗嗎?這篇文章讓我想起的某件往事,讓我計劃未來該如何去做了嗎?
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點自己的東西,那我就得到了鍛鍊。如果對著手機想5分鐘還是想不到呢?實在想不出來就放棄轉發,這篇文章跟我的關係沒那麼大。
同時,那5分鐘也沒有浪費,在這期間我的大腦得到高效練習,對應A1、A2的思維肌肉也得到了強化訓練。
所以,以後發朋友圈時,一定要走腦子,不再順手牽羊式的轉發,要寫下自己的觀點、看法或建議。
讓看朋友圈的人也有所收穫,不能複製粘貼一句文章末尾的金句或人云亦云,試著鍛鍊自己,讓閱讀和寫作同步進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