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海淪陷前夕 這15位青年記者做了件什麼事

2020-12-11 東方網

  原標題:【海上記憶】1937年上海淪陷前夕,這15位青年記者做了件什麼事


  1937年11月8日。蘇州河兩岸火光沖天。這一天,淞滬會戰正進入緊張階段,幾十萬中國軍隊正從閘北撤往蘇州河南岸。整座城市,被隆隆炮聲籠罩。

  炮聲,令全城戰慄,街面上一片死寂。入夜七點,卻有15名年輕記者,從各方匯聚到山西南路200號的南京飯店。他們代表24位發起人,在飯店召開了一次會議——由他們發起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伴隨著夜的血與火誕生。

  這24名發起人,當時平均年齡只有28歲,卻在上海即將淪陷前夕,燃起不屈的火把。從此,「青記」經歷戰爭洗禮,從創辦初期的二十餘人,發展到1938年底的600多人、1940年的1156人,下轄40多個分會,影響了千千萬萬擁有新聞理想追求正義的知識青年。

  黑夜若是暗透了,反而就是星星顯出光彩的時候。

  山西南路200號

  上海最熱鬧的南京東路北側,山西南路182號-200號為南京飯店。該建築建於1929年左右。設計師楊錫鏐,字右辛,江蘇吳縣人,畢業於南洋大學土木工程科。

  1924年-1929年,楊錫鏐在校友黃元吉辦的凱泰建築公司任建築師,1929年加入中國建築師學會,1930年在上海自辦楊錫鏐建築事務所。1934年9月,任《中國建築》雜誌發行人、《申報》建築專刊主編。南京飯店是楊錫鏐打響品牌的得意之作。

  這幢建築由新金記祥號承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屬於現代派風格,具有裝飾藝術特徵。外立面細部裝飾圖案幾何化並強調材質對比效果。由南京飯店開始,楊錫鏐聲名鵲起,日後他在上海留下的作品還有1934年的百樂門舞廳和上海銀行西區分行、1935年的上海商學院和大都會花園舞廳等。憑藉這些設計成果,1949年後,楊錫鏐還歷任中國建築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

  時光回到1920年代末,在楊錫鏐設計南京飯店之時,上海還是一座繁榮的都會。但到了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了。

  淞滬會戰讓上海直面戰爭的殘酷。上海一批愛國進步記者,如陸詒、徐懷沙等經常奔赴一線,將中國軍隊英勇抗敵的狀況向世人報告。他們也在一起聚會,討論抗日救亡問題。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號召全民族團結抗戰,周恩來非常關心「青記」的工作,多次給予具體明確指示,倡導組織一個全國新聞記者的愛國統一戰線機構。

  根據夏衍回憶,「青記」籌備醞釀始於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由胡愈之出面以『上海文教』宣傳部名義開過一次會,參加人有羊棗、陸詒、胡仲持和我,這時候範長江到了上海,我們商定這件事由範抓總籌備」。10月初在上海開了「青記」第一次籌備會,一共有夏衍、惲逸群、羊棗、範長江、陸詒等7個人參加。籌備會確定了「青記」主要團結青年人的方向。同年11月4日,又開了一次正式籌備會,參加者有十幾位。這時,淞滬會戰的戰局發生變化。

  就在青年記者趕往南京飯店的1937年11月8日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自9日起,日軍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12日,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

  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青記」的誕生,不僅宣告一個行業組織的出現,更是發出了不願亡國的時代強音。

  為什麼是範長江

  發起人範長江,早在1936年8月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引起社會轟動。在1937年2月,範長江訪問了延安,發表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的獨家報導,透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將形成的新聞,及時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毛澤東為此向範長江寫信致謝。1937年8月,範長江又出版了《塞上行》。這一年,他只有28歲。

  延安之行讓範長江深受震撼,他從一個同情革命的人成長為一個參與革命的人。當中國共產黨希望成立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範圍新聞記者的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時,想到了請範長江牽頭組織。出席上海山西南路200號南京飯店會議的15名青年記者中,有9人是中共地下黨員。24個發起人中,共產黨員13人。11月8日晚7點,正式成立大會在上海山西南路南京飯店召開。他們通過了「青記」的章程,選舉了領導機構,提出了「為民族解放而努力」的綱領。推選了範長江、惲逸群、羊棗、袁殊、朱明為總幹事會幹事。

  一年後的1938年3月30日,「青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漢口青年會二樓禮堂召開。參會代表有邵力子、于右任、新聞界的張季鸞、曾虛白、鄒韜奮、陳博生、王芸生、潘梓年,還有文化界郭沫若、沈鈞儒、杜重遠、閻寶航,以及來自美國合眾社的愛潑斯坦、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蘇聯塔斯社的羅果夫等。這次大會按照統一戰線原則選舉了三個常務理事,分別是《大公報》的範長江、《掃蕩報》的鐘期森、《新華日報》的徐邁進。

  從那以後,「青記」作為一個「合法」的青年記者團體,活躍在抗戰前線與後方,並得到各方資助。截至1938年11月1日,于右任捐了300元、湯恩伯捐了200元、範長江捐了100元,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彭德懷、董必武、彭雪楓、鄧穎超等51人都捐了款。

  1938年10月,範長江離開《大公報》。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和領導下,由胡愈之、範長江等人於同月20日在長沙發起成立了國際新聞社。

  中國記者節的出處

  1937年11月8日這個日子,由此成為中國記者節的出處,青年記者們投身時代,無愧使命。在1939年1月,範長江在總結「青記」的工作時,讚揚了許多青年記者。包括盧溝橋事變時進入宛平的陸詒,寫下《南口迂迴線上》的孟秋江等。還有保定戰爭時,前《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小方)為了寫《永定河上遊的戰爭》一文,冒險北進,保定失守後,他下落不明,成為第一個為國捐軀的戰地記者,年僅25歲。

  抗戰中,「青記」還協助華僑記者到戰地採訪。抗戰開始後,「青記」11個理事之一、馬來西亞檳榔嶼《現代日報》總編輯曾聖提牽頭組織的「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率領華僑青年記者到中國進行戰地採訪。「青記」協助他們解決語言、飲食、交通上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更好地展開採訪。

  在1938年3月到4月的臺兒莊戰役中,前往採訪的「青記」記者多達三四十人,如此多的媒體關注,對前線士兵來說,也是極大的鼓舞。第二集團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當時就在前線和範長江說,「我手下四個團長,現在只剩下一個活著的了,但是上面下令反攻,我還是會打一場勝仗給你們看看。」最後,中國軍隊真的打贏了。

  周恩來是範長江認識的第一位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他讓範長江真正了解共產黨人的氣節。當範長江從臺兒莊前線採訪回到武漢時翻車受傷,周恩來給他寫過一封親筆信慰問;周恩來還約範長江和陸詒談話,讓他們談談前方的情況和個人的看法。在重慶「周公館」,在周恩來的介紹下,範長江於1939年5月入黨。一年後成為範長江妻子的沈鈞儒之女沈譜也於同月在成都就讀金陵女大時入黨,回重慶工作後她的單線聯繫人恰是鄧穎超。

  皖南事變後,國共關係緊張,1941年4月28日,國民黨勒令「青記」與國新社解散。國統區的「青記」難以為繼,但像「青記」延安分會、晉察冀分會等解放區的「青記」活動照常。1942年夏天,範長江到了新四軍管轄地區,成立了幾個分會。1949年9月,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籌備會成立,結束了歷史使命的「青記」交出了接力棒。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青記」的成立日——11月8日被確定為「中國記者節」。2010年3月26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成立會址——南京飯店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並舉行揭牌儀式。

  (本文採訪範長江之子範蘇蘇)

相關焦點

  • ...魯迅巴金曾來用餐,戰火中記者曾在此聚會,這家上海飯店的見證
    畢竟,就在捐款發生一年前的1937年,當淞滬會戰還在進行時,當中國軍隊已沿著蘇州河向西撤退,上海即將淪陷時,南京飯店二樓裡,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記者就懷著認真、熱切、積極的心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開始團結全國更多的進步記者,推動抗日和民主進步事業。 光陰荏苒,82年過去了,在上海,許多老字號或者換了店址,或已換了招牌,但南京飯店至今保持原名原址。
  • 1937年上海淪陷,文教領域損失無法估量,復旦大學幾乎被夷為平地
    而這一座唯一倖免倒塌的教學樓,據說,從1923年至1936年為止,這十幾年間從這裡走出過一大批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精英與學者。其中,非常有名的比如說:像馮德培、佟笛洲等專家學者,都曾在這座大樓裡讀書一直到畢業,最後成為學術界的頂級人物。
  • 1937年南京淪陷後國軍官兵自發抵抗史記
    史料來源於王炳毅:《尋找消失在古林寺的抗日英雄》,《南京晨報》2005年3月31日,很遺憾這篇2005年的尋找抗日英烈文章;到現在也未能找到這一百多名無名英雄的姓名,部隊具體番號;僅知道是第87師。史料來源田中正明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頁 另國軍戰史記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某部特務排在排長武××(全名無從考證)帶領所部自發伏擊日軍小部隊。經過數小時的戰鬥,以陣亡37人代價,擊斃日軍41人。僅武××,上士徐金奎倖存。在突圍途中,又擊斃日軍三名。不久逃出南京。
  • 1937年南京淪陷後文物古建被日軍毀壞史
    南京淪陷後,日軍士兵的人為破壞也對陵園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失。1937年12月15日,即南京失陷的第三天,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上村利道大佐在日記中寫道:「中山陵處於行將被毀的狀態。魯莽的士兵們真是該揍,幹部們真的對他們進行了徹底並明確的指導嗎?」
  • 1937年12月24日,南京淪陷後的第11天,杭州城變成了「人間煉獄...
    《Heaven Below》於1944年在美國出版,書中記錄了葛烈騰在杭州度過的20年難忘生活,其中包括日軍侵佔杭州期間他與留守在蕙蘭中學的王翼年、徐君錫、吳竟成諸位先生,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和保護杭州城婦女兒童萬餘人的過程。可惜,因信息不暢,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書沒有為中國讀者得知。  2014年12月21日,《杭州日報》首次刊發葛烈騰撰寫的杭城淪陷親歷記相關文字。
  • 1937年11月5日:中國軍隊潰退,上海淪陷
    1937年11月5日:中國軍隊潰退,上海淪陷 2005-04-21 09:21 作者:李菁 2005年第15期
  • 悲壯的起點 不屈的抗爭——1931-1937年局部抗戰啟示錄
    7歲的她在家鄉黑龍江省湯原縣跟著宣傳隊扭秧歌,喊著「抗日救國」口號,能加入兒童團是她最急盼的事。這一年,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從這個中國人至今刻骨銘記的日子開始,日寇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第一縷罪惡的戰火。歷14年浴血奮戰,日本軍國主義走到窮途末路,中華民族以勝利者的豪邁氣概宣告了一段國恥的終結。
  • 南京淪陷前夕金陵女大學生的罕見舊照
    南京淪陷前夕金陵女大學生的罕見舊照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 窮兇極惡的侵華日軍,華東華北1937年
    【進攻保定的日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司令香月清司,在1937年9月14日指揮三個師團,由北平集結地出發,向保定、涿州發起攻擊。右側進攻部隊第五師團已於11日進駐淶源、蔚縣;左側進攻部隊第二軍第十師團也已於13日佔領了興濟鎮(青縣以南);日軍對保定形成包圍態勢。
  • 珍藏老照片:南京淪陷前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15-1937)
    從1919年到1951年,畢業人數為999人,人稱999朵玫瑰。1937年日寇南京大屠殺之後,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作為難民收容所主要收容婦孺,避難者人數最多時達萬餘人1915年,金陵女子大學首批女學生,學習交際舞1917年,金陵女子大學二年級學生1918年,金陵女子大學的生物實驗室內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首屆畢業的5個學生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內的女學生1923年,植樹節
  • 高以翔頭七日靈堂祭拜,粉絲卻「憤憤不平」,只因記者做了這件事
    高以翔頭七日靈堂祭拜,粉絲卻「憤憤不平」,只因記者做了這件事 昨天是高以翔離世的第七天,也被大家稱之為頭七,在中午時間他們全家都抵達位於「金寶軒」的靈堂裡面,位高以翔悼念,在高以翔離世之後,很多粉絲都感到十分的可惜,而且紛紛指責浙江衛視不負責任的表現,在高以翔去世之後沒有做任何的解釋
  • 1937年你們拼命馳援上海!2020年我們馳援武漢拼命!
    1月25日凌晨1點,上海醫療隊抵達武漢天河機場。凌晨1點,正是至暗時刻的武漢。這一天也是農曆正月初一,春天剛剛開始,希望正在萌芽!1那時候的前線在大上海。1937年,補充進謝晉元524團一營,最終成為「八佰壯士」,不少來自湖北鹹寧通城的保安大隊。
  • 會萬種人,做萬件事——記香港出版界泰鬥藍真 3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後不久,8月13日中共汕頭市工委策動組織成立「汕頭青年救亡同志會」,後改稱「青年抗敵同志會」,簡稱「青抗會」,是地下組織,還有地下學聯,藍真當時剛小學畢業,年紀尚幼,沒資格參加。少年藍真那時所為何事呢?小小的藍真關心時局,訂了份報紙《小日報》(楊洲主辦,每日出一小張),看報學習,了解形勢,並時常隨著中學生大哥哥、大姐姐,挽著桶灰水跟頭跟尾。
  • 1921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上海虹口絲廠女工運動
    1915年上海最早的機器織綢絲織廠開辦,次年虹口唐山路即籌辦起了物華綢廠,為虹口絲織業的發展埋下了種子。絲廠工人主要以女工為主,為了改善生活現狀與工資待遇,女工們不斷展開鬥爭。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至1937年上海淪陷,虹口絲廠女工在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用革命理論武裝頭腦,政治上日益成熟,開展有領導有組織的罷工鬥爭,充分展現了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
  • 胡瑋煒「套現」15億後再起徵程:一個人的上限取決於這3件事
    然而,抽絲剝繭,良叔覺得她的成功只和三件事有關: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這似乎預示她將和自行車有不解之緣。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巧合。但是,如果動態來看胡瑋煒的創業經歷,就會洞察時運對她的眷顧。出生於1982年的胡瑋煒,曾是資深媒體人,先後多年在媒體擔任汽車記者,一幹10年。
  • 悲壯的起點,不屈的抗爭——1931-1937年局部抗戰啟示錄
    原標題:悲壯的起點,不屈的抗爭——1931-1937年局部抗戰啟示錄     91歲的抗聯功勳女戰士李敏至今仍清楚記得84年前的一幕。7歲的她在家鄉黑龍江省湯原縣跟著宣傳隊扭秧歌,喊著「抗日救國」口號,能加入兒童團是她最急盼的事。
  • 南京淪陷後堅持到底的抗戰:我們還有徐州!我們還有武漢!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者開始侵佔東北,不久後,東北全境淪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戰全面爆發,中國軍隊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在上海,中國軍隊精銳雲集,全國的軍隊都紛紛請纓,他們不怕犧牲;為了捍衛中國國土,他們慷慨赴死……
  • 講座︱淪陷時期上海文人的選擇:退隱,反抗還是合作?
    在這之前,6月12日傅教授就其中文著作《灰色上海》所做的講座,澎湃記者也在場聆聽,那一場的主持人是張濟順教授。聽過傅教授兩場講座,其特點是簡要介紹其研究內容,拋出問題,自由討論。在他看來,講座應該是這樣的,大家多互相交流。       最近世界盃踢得正火熱,講座前的午餐時間,前來參加的老師也在聊這個話題。看來,這深夜看球的老師真不少!
  • 老人寫132本日記記錄60年歷史:學校住滿傷病(圖)
    18歲小夥記日記勵志 60年記了300餘萬字  如今的新沂市窯灣古鎮以古樸的風格,吸引遠近的訪客。但80年前,這裡還稍顯偏僻。1934年,17歲的窯灣小夥子孔憲質剛結束6年的小學學習。自幼就立志有一番作為的他一邊在家務農一邊上私塾。1935年3月19日晚上,他翻到以前寫的日記,但後來又停下了。「這點小事都不能堅持,還立什麼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