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英勇抵抗的國軍
近期筆者在收集整理南京大屠殺史料時;發現不少南京淪陷後,國軍官兵自發抵抗史料。但大部分都來自於大屠殺倖存者,南京市民和外國友人的回憶,多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出於嚴謹,僅補充中日雙方史料記載和有具體時間,地點的事跡。希望,能有更多被埋沒的英雄被挖掘。
本文獻給這些有名或無名的英雄,你們為了中國,為了南京選擇留下;灑盡最後一滴血。
歡迎轉載!請支持原創,轉載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一.史料來源:
張憲文,張連紅,王衛星編:《南京大屠殺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孫宅巍:《南京大屠殺與南京軍民的反抗》
孫宅巍:《南京保衛戰史》,南京出版社2016年版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第12冊《南京大屠殺》,曾根一夫《私主南京大屠殺》,中華書局1995年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第一百六十師錫澄,南京兩役戰鬥詳報》,檔案號七八七-758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第六十六軍戰鬥詳報》,檔案號七八七-7583
杜聿明:《南京保衛戰中的戰車部隊》,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南京保衛戰》
前田雄二所著:《在戰爭的激流中》
沈鹹:《高炮連參加南京保衛戰簡記》,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南京保衛戰》編審組編《南京保衛戰》,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頁
奧宮正武:《我所目睹的南京事件》,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日軍官兵與隨軍記者回憶》
倪受乾:《怎樣退出南京的?(南京潰敗時的一斷片)》,原載《七月》
《孤城英烈—將軍》,《南京史志》1987年特刊轉載
王炳毅:《尋找消失在古林寺的抗日英雄》,《南京晨報》2005年3月31日
田中正明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
林娜:《血淚金陵》,《宇宙風》第71期,1938年7月
歡迎轉載!請支持原創,轉載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南京保衛戰中德械師
二.南京淪陷當天,國軍最後的戰鬥
在20世紀90年代初公布的一批德國檔案中,附有路透社記者史密斯關於南京戰情的報告。其中:「12日(指1937年12月12日)下午晚些時候部隊從南城撤退。整個師(指第88師)秩序井然地北撤,只有1000人留在南城。他們勇敢地堅持巷戰,到了午夜,他們全部被殲。」這也得到了當時日方特派員浮島於13日從南京城頭髮出的急電佐證,電稱:「今晨以來,構成南京攻防戰最後一幕的大巷戰和大殲滅戰正在展開……中國軍隊正在進行垂死掙扎」。
12月13日,從中山門入城的日軍精銳第16師團,在位於城東的國民政府一帶,遇到了抵抗。日本前田雄二所著《在戰爭的激流中》一書描述:這支部隊「在攻入城內時遇到了頑強的抵抗,從政府大樓的門窗內和屋頂上不斷有機槍子彈飛來「。
第87師一名上尉工兵連長張誼,率全連官兵,佔據城西古林寺,在被日軍包圍後,「決心以死殉國,他們拒絕投降,一直打到彈藥耗光,猶以槍刺迎向敵人,直到一百多人全部戰死」。史料來源於王炳毅:《尋找消失在古林寺的抗日英雄》,《南京晨報》2005年3月31日,很遺憾這篇2005年的尋找抗日英烈文章;到現在也未能找到這一百多名無名英雄的姓名,部隊具體番號;僅知道是第87師。
南京守軍高炮第42團第3連副連長沈鹹口述回憶,也佐證了這場南京巷戰:於1937年12月13日下午,我們官兵十九人多次繞過敵人火力網撤退到太平北路蓮花橋一帶,向江邊靠攏,途中又犧牲三個兄弟。這時,來人報告:有六個敵兵士兵在殺害近百名老百姓,我當即命令:『向敵人襲擊!』終將敵兵統統殺死,收繳了武器。我們也有兩名士兵陣亡。「史料來源沈鹹:《高炮連參加南京保衛戰簡記》,載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南京保衛戰》編審組編《南京保衛戰》,第226頁。
電影《金陵十三釵》佟大為扮演的武XX排長
日方資料記載,由高橋中尉指揮的步兵第45聯隊山炮,工兵各1個小隊和騎兵1個分隊,於13日在上新河鎮,「自拂曉5時至下午2時遇到了敵人反覆突擊,炮兵也不斷進行抵抗射擊,戰鬥異常殘酷」。史料來源田中正明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頁
另國軍戰史記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某部特務排在排長武××(全名無從考證)帶領所部自發伏擊日軍小部隊。經過數小時的戰鬥,以陣亡37人代價,擊斃日軍41人。僅武××,上士徐金奎倖存。在突圍途中,又擊斃日軍三名。不久逃出南京。電影《金陵十三釵》曾以此為原型,佟大為扮演武××排長。
粵軍
三.粵軍英勇突圍
在南京國軍撤退中,粵軍第66軍和第83軍合流;在突圍中,多次自發伏擊,反擊日軍;捍衛了中國軍隊的尊嚴。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第六十六軍戰鬥詳報》,檔案號七八七-7583記載:12月13日拂曉,於仙鶴門「與敵遭遇,發生激戰,我軍奮勇衝鋒,將敵擊退」,斃敵兵三四百名,敵騎五六十匹,毀敵炮2門,並將沿途電話線剪斷。
其後又於空山,獅子山一帶,「與步炮空聯合約四五千之敵遭遇,發生激戰,屢圍屢攻,再三肉搏,犧牲壯烈」,斃敵千餘人,毀敵炮數門,戰車3輛,鐵甲車1輛,汽車2輛。史料來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陸軍第一百六十師錫澄,南京兩役戰鬥詳報》,檔案號七八七-7582。
參加此次遭遇戰的日軍炮兵中尉澤田正久,在戰後回憶中也承認:「13日夜,在城外的仙鶴門鎮,友軍騎兵部隊遭到了保衛首都敢死隊約一萬人的大規模襲擊」,「戰鬥中我方官兵傷亡200人,軍馬死傷60匹」。這佐證了國軍戰史資料,雖傷亡數字有差距,但足見粵軍官兵在南京城陷當天,仍奮勇作戰。史料來源田中正明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頁。
註:江紫辰《南京保衛戰全史》記述,第66軍突圍至湯山時;曾突入上海派遣軍總司令部,此時司令官朝香宮鳩彥王中將撥刀指揮戰鬥。筆者未考證到相關記載,很可能是神劇。
四.南京城內的「遊擊隊」
在南京淪陷後,南京城內出現多支「遊擊隊」,又稱「中央便衣隊」。但國軍,中共軍隊戰史,均無記載;學界普遍認為是由滯留城內的國軍官兵與當地難民,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分散的多支抗日武裝。這些自發武裝的出現,給日軍很大的震懾;對南京民眾鼓舞很大。有許多當時的報刊,甚至日本軍人的回憶錄中均提及。
如美僑福斯特於1938年1月30日記下了當時新聞媒體關於南京地區遊擊隊活動情況。他寫道:「新聞的情況對日本不妙,對吧?他們發現中國遊擊隊正處於作戰狀態,黃矛會(疑似為南京城內的紅槍會,可能是翻譯錯誤),大刀會很活躍,他們不斷殺死日軍,很多人在交戰中受傷以至戰死,而且極大打擊了(日)軍的士兵,我聽說他們的掌權者對這些亡命之徒怕得要死,對他們感到帶迷信色彩的敬畏,他們自稱刀槍不入,並處於一種狂熱狀態,對上帝,人或鬼都無所畏懼。這種持續性的騷擾使日軍得分散兵力,從而多次延誤戰機,使軍隊不可能對一個確定的目標採取一致行動。這就使中國軍隊能重組隊伍,鞏固陣地。這是非常高明的戰略,能毀滅日軍的狂妄自大」。
這在《宇廟風》第7期,1938年7月也有記載:「最近我們的便衣隊,把從前埋在地底下的槍都挖出來,發動起來了。他們直打到鐵道部裡去,但是第二天便被完全消滅了。這回死的一共是五百多人。這次暴動失敗後,我們的便衣隊又把藏在城裡的槍械,秘密運到古林庵去,想不到被偽警察看到,秘密報告給日本憲兵司令部去,結果被破獲了,同時有十幾人被抓住了在牆上活活釘死。在我們逃出前幾晚,我們的遊擊隊又打到城裡來了。他們先把富貴山佔領,一部分部隊打進城來,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退。但是他們已帶去四百多武裝齊全的難民,都是從前留下的便衣隊,這回特地為了打救他們才攻進城來」。史料來源林娜:《血淚金陵》,《宇宙風》第71期,1938年7月。
遺憾的是,關於這些南京城內遊擊隊戰士的記載。多來自於當事人回憶,史料少又模糊。期待能發現更多史料。不能讓英雄無名!
電影《南京!南京!》海報
五.國軍戰俘悲壯暴動
南京淪陷後,7-9萬國軍官兵被俘或投降;絕大部分慘遭殺害。但不是所有國軍戰俘,都束手被屠。據日軍戰史記載,南京淪陷後大規模國軍戰俘暴動有兩次。其中,幕府山暴力是抗戰最成功的國軍戰俘暴動。
1937年12月17日夜間,日軍第13師團第65聯隊兩個機槍小隊,將2000多名飢餓的國軍戰俘押到江邊集合。令日軍意外的是,赤手空拳,反手被綁的國軍戰俘竟發起集體衝鋒;成功將日軍機槍防線擊垮。其中有上千名國軍官兵成功突出重圍,並最終逃離南京。還將日軍精銳第13師團第65聯隊7名官兵擊斃(其中一名軍官,軍銜已無從考證);但仍有近千名國軍戰俘,在衝鋒或逃亡中被日軍殺害。
第13師團第65聯隊戰史:在我們清理屍體的前一天晚上,兩個小隊機槍隊奉命出動,從公路上向下面沙灘的難民掃射。發出上述命令的高級軍官認為,對手們毫無防備,他們已一星期沒有進食,因而體力已經消耗,只消用兩個小隊的機槍就足夠了……機槍在黑夜中發出吼鳴聲,積鬱在難民們心中的怒火突然爆發出來。他們瞬間意識到機槍噴出火來意味著什麼,便高聲吶喊,像雪崩似的衝向機槍小隊。總之,湧過來的是一大批人,足以擠滿皇宮前的整個廣場。人們滿腔怒火地衝了過來,因而兩個小隊機槍隊轉眼間全被擠垮了。
日軍步兵第65聯隊聯隊長兩角業作回憶錄記載:「兩千來人一下子猛衝過來,拼命地亂竄,怎麼也制止不住。我軍不得已開槍射擊,竭力阻止他們逃跑。但因天黑,大部分向陸地方向逃去,一部分跳進揚子江」。
日軍步兵第65聯隊機關槍中隊大友登茂樹少尉回憶錄:「……我們中隊裡也死了軍官。他被捲入俘虜的暴亂之中,身上被刺達七處之多。」
但是早兩天的(12月15日)烏龍山國軍戰俘暴動,就沒有這麼幸運。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上萬餘名被圍中國人在日軍機槍開火一剎那集體衝擊敵軍;不幸的是日軍兵力充足,火力猛烈。他們全部被外圍日軍部隊殺害。
電影《南京!南京》海報
六.國軍英雄坦克兵和無名刺客
據杜聿明回憶:南京淪陷後,曾有兩位裝甲兵不願投降,隱藏在損壞的坦克上,「看見日寇又有一大隊步兵來到……他倆輕輕地將機關槍從戰車轉塔前後兩端伸出,突然襲擊。」因這支日軍只有步兵武器,無法強攻,雙方竟一直僵持至當天夜裡。兩名國軍坦克兵最終一人突圍、一人犧牲。
杜聿明並稱:在繳獲的日軍文件中「發現日寇敘述到南京戰役的經驗教訓時,也談到這一輛戰車的埋伏狙擊,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傷亡數十人」。電影《南京!南京!》曾以此為原型。
日本海軍軍官奧宮正武(時任第13航空隊分隊長)的回憶:在南京下關地區看到十幾個中國人被日軍殘殺,遂詢問旁邊的一名日軍士官。這名士官回答:「聽說幾天前的夜裡,有一個勇敢的中國人,侵入我們陸軍小隊長級的青年士官的寢室,那裡面睡著十個還是十一個士官我也不太清楚,中國人用匕首把他們全都殺了。所以他們的戰友和部下們為了復仇而要處死那個宿舍附近的居民」。
七.其它國軍英雄壯舉
日軍第3師團步兵第34聯隊分隊長曾根一夫在南京大屠殺親歷記中記載了一等兵野呂等5名士兵,因欲強暴婦女被中國村民殺死的事件。他寫道:「找到野呂一等兵們的屍體後,終於確定了我們剛才的想法,5具屍體被暴露在村莊的中央廣場。每個人的衣服都被剝光,陽具都被割掉,村民們為了報復才如此做」。遺憾的是沒有記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史實來源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第12冊《南京大屠殺》,曾根一夫:《私主南京大屠殺》,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996頁。
一名外僑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在南京以上三哩的三汊河附近,國軍某部三連士兵在連長的帶領下迎擊了前進的大隊日軍。可是,因為人數相差過巨,他們差不多全部被殲滅,能夠生還的似乎只有一人,而這個人恰巧是我朋友的兄弟。第二天早上,他來看我,面述經過。」史料來源《孤城英烈—將軍》,《南京史志》1987年特刊轉載。
1938年1月26日,一名國軍走散士兵在江寧縣陸郎鎮。看到兩名日軍士兵在強姦中國婦女,他勇敢將兩名日兵擊斃;並在村民幫助下,成功逃離。村民用石頭把兩個死了的日兵,墜在塘裡。
漢口《大公報》披露,南京大屠殺期間有數十名被強迫攀登司法院四層樓屋頂的國軍被俘士兵,自知不是中途摔死,就是被日軍縱火燒死,便奮不顧身地去奪取敵人手中的武器,甚至用牙齒咬住敵人的耳朵或腿部。他們雖然全部犧牲了,但是也當場打死了幾個日本兵。
國內網絡上關於南京保衛戰5萬日軍擊敗15萬國軍謠言
八.駁南京大屠殺謬論
目前,國內公眾對南京大屠殺普遍存在一個謬論;認為滯留南京三十餘萬被屠殺軍民面對四五萬日軍,卻沒有抵抗。認為六七個人,完全可以搞死一個小鬼子。實際,南京保衛戰國軍參戰官兵為15萬餘人(另有12萬人說),基本上都是淞滬會戰敗下來的敗兵;還有補充的新兵,新兵連基本的訓練都沒有。而日軍參戰官兵則為10萬餘人,有日軍甲種精銳第3師團,第6師團(王牌中的王牌),第13師團,第14師團,第16師團及第18師團(叢林之王),第114軍團,武器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還掌握空中優勢。就人數上,根本不可能出現南京軍民6:1日軍。
再加上因缺乏有效組織,滯留南京城內的國軍官兵的抵抗只是零星的。大多數滯留官兵放棄了抵抗,一方面是因為戰敗;使得他們大部分在精神上選擇了投降。另一方面,各部都打散了;官找不到兵,兵不找到官,自然就無法組織起抵抗。最後,國軍官兵對日軍的殘暴程度普遍估計不足;誤以為他們會遵守國際公約善待戰俘,就像現在很多國外甚至國內年輕人,仍然認為日本是「發達國家」「文明國度」;不可能製造如此野蠻屠殺。
另外大屠殺期間,換裝後沒機會出城的滯留士兵,大多數躲進了安全區。日軍對安全區的搜索始終沒有停止。青壯年若被發現「手上有老繭,前額有帽痕的話,就被帶走,殺害」。經日軍甄別「6770名敗殘兵帶至下關刺殺」,日軍竟狡辯稱「根據國際法,這些惡劣的敗殘兵失去了成為俘虜的資格。」
至於日本右翼炮製的由中國士兵抵抗,引發屠殺說完全是無稽之談,無恥狡辯。國軍官兵的零星抵抗,是遠不足以構成日本右翼學者所謂的「治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