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

2020-12-22 網易新聞

(原標題: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臥薪嘗膽 勿助勿忘)

作者|丘智賢,網易歷史專欄作者,黃埔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史政顧問,著有抗戰史專論五十餘篇。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淞滬前線,我軍由崑山開赴戰場

民國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十三日,蔣中正在其日記中雪恥一則中記道:「臥薪嘗膽,勿助勿忘」,勿忘勿助一語,出於孟子,指以灑脫之心面對大事。

身為抗戰最高統帥,面臨國都南京淪陷的悲愴,蔣中正又顯難勿忘勿助,不到一個星期之前的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時三刻, 蔣中正才離開了指示防務多日的南京,轉赴江西,面對國民政府賴以建立的江浙滬要地一一失守,蔣中正也只能自下決心「對倭(日本)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

民國廿三年(1934年)六月,日本駐南京領事館副領事藏本英明因故欲自殺躲藏日軍以此為藉口,海軍艦艇沿江而上,事件後雖告落幕我國防深受威脅,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為此擬具對敵襲擊首都之防禦要領

國都南京陷入危局,並非始自當時,早在民國廿三年(1934年)六月間,日本便曾以外交人員藏本英明失蹤為理由,威脅海軍艦艇由上海沿江而上,威逼南京,按照當時的中日國力,日本完全可以發動一定程度的登陸作戰。

因為個人因素匿蹤於南京明孝陵的藏本英明,不久被人發現送回,外交危機暫告落幕,但是,日本叫囂進犯國都的實際威脅,卻讓國民政府與蔣中正深深警惕,於是當年八月間,便指示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提出了一份「對敵襲擊首都之防禦要領」,德國顧問認為,必須隨時掌握長江當中的敵艦與部隊輸送動態,完善我方防禦體系,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應有無論如何不放棄首都的明確決心,如此一來,南京並非唾手可得。

民國24年(1935年)秋季,國軍第一次進行軍級大演習,首度大規模進行陸空聯合與兵種協同

此後數年當中,國民政府不斷加強首都南京防務,除了在其核心與外圍陣地,構築了多層防線,修建工事外;民國廿四年(1935年)秋季,國軍首度進行軍級大演習,分為東、西兩軍,東軍主力為第八十七師與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西軍主力為第三十六師及第一混成旅,演習進行大規模陸空聯合與步、炮、裝、工、通兵種協同,統監部統監、參謀長分由蔣中正與唐生智擔任,因此,抗戰期間南京戰役的最後階段,委由唐生智指揮,仍有其淵源。

國防準備並非一蹴可幾,蔣中正在演習呈現的諸多問題,曾要求部屬深刻檢討,但是「演習視同作戰」,陸軍交輜學校連長王守仁奉命架設橋梁,因未在時限當中完成,當場舉槍自盡,以示知恥負責,這樣一幕,也深深震撼了參與演習的官兵,國民政府的對日作戰準備,更重要的,是要喚起軍人的民族意識與專業精神。

以南京為核心的工事修築,也難一步達到盡善盡美之境,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豪森,在民國廿六年提出的「民國廿五年年終報告」中稱「過往築城因負責單位戰術與兵器技術學識不足錯誤,已有長足改進,永久築城工事教範,正在編纂中;現在必須準備大量有刺鐵絲網與爆破彈藥於各要塞區」,現在南京湯山等地,仍可一見留有韌強的國防工事,當時均為抗戰準備,守衛南京而建立,在南京戰役當中,國軍亦依憑著多年演習的熟悉地形與工事,與敵抗戰到底。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國普遍認為,未來的戰爭是總體作戰,也就是沒有前方後方之別,沒有軍人平民相異,國家的每一份子,都必然為戰爭所動員,成為國力對抗的一環,抗戰前的中國,甚或首都南京的民眾,可以說從未有這樣的經驗與準備。

因此,蔣中正乃提出了新生活運動,整齊、清潔、簡單、樸素的主張,也就是「使全國國民的生活能夠徹底軍事化!能夠養成勇敢迅速,刻苦耐勞,尤其共同一致的習性和本能,能隨時為國犧牲!」

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兼杭州航空副司令、筧橋防區防空指揮官蔣堅忍,於民國廿六年(1937年),收到的民眾密報警告

在實際軍事準備上,防空是抗戰不可欠缺的一環,民國廿三年(1934年)十一月,首都南京舉行了民國歷史上首度的防空演習,參演部隊包括高射炮隊、防空監視哨、交通管制、救護大隊等,人員達8,756人,全國共有21個省市到場觀摩,之後並舉行防空宣傳周,以喚起民眾認識防空,這正是準備抗戰,減少損失的具體作為。

民國廿五年(1936年)十二月,西安事變爆發,既空前凝聚了國民政府與蔣中正的支持基礎,也使得日本對於中國更為忌憚提防,日軍少佐井上謙吉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著作出版的「北支事變與支那的真相」一書中,根據國民政府的抗戰部署,繪製了「支那抗日作戰體勢圖」。

當中清晰標註,國軍主要配置,中央軍在河北一線後援陸軍第廿九軍,與山西方面形成犄角之勢,而主要國防第一線,沿隴海鐵路展開;在長江下遊京滬杭一帶,日軍稱為長江要塞,隨戰局防禦態勢,中方可能退守,以長沙為要點,對東、對北,分以江西南昌及湖北武漢做為防禦核心,構成國防第二線;而最後,系以四川做為全國國防的復廓陣地,由這一圖紙中,不僅可以窺見日人對華用心之密、著力之深,也反映了國民政府全面準備抗戰,決心持久抗戰的戰前舉措。

抗戰爆發後,北平天津迅即淪陷,由於日軍進犯平綏線要地南口,蔣中正極為信任的軍事將領陳誠,乃建議按照前一年度的作戰準備思想,於上海大舉增兵,此舉不僅希望改變日軍作戰軸線,更是因為如不迅速解決日軍在上海駐軍,迎擊其後續增援部隊,國都南京勢必迅速陷於敵人的威脅之下,因此,國軍在淞滬抗戰的第一階段,不分軍種的作戰目的,即是消滅現已駐留上海敵軍,並阻止日軍繼續增兵上海。

雖有正確的戰略設想,甚而有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人員穿梭於華北、淞滬前線,但面對早有準備的日軍部隊,國軍預期的奇襲效力甚為,同時,尚未全面完成整理的國軍部隊,在用兵思想、武器裝備、人員訓練、後勤管理上,缺點一一暴露,隨著前線基層的大量損耗,形勢更不容樂觀。

時為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的法肯豪森,在淞滬抗戰期間,不斷綜合前線德國顧問指出相關問題,提出意見,國軍高級司令部極不健全,勤務分配、敵我要圖等基本工作缺失甚大;炮兵消耗大量彈藥而成效不彰,彈藥補充等後勤問題乏人注意;高級司令部與各師之間的通信,數小時或一日當中,常常失去聯繫。

民國廿六年(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法肯豪森對戰況多次提出意見

當蔣中正看到法肯豪森報告我軍「新到前線各部隊指揮官,未偵查警戒,無縱深配置,作戰呈一直線,重兵器未作側防使用,使得一點被突破時,即全部退卻」,官兵因此大量消耗,想必百感交集,他用紅藍鉛筆批註,速將情況印發前線指揮人員了解,另一方面又特別交代隱去德國顧問之名,以顧慮本國軍人的感受,風格務實的法肯豪森,深知中國工業薄弱,後勤空虛,他特別關切報告,當時淞滬戰地沿線,四處可見損壞汽車,國軍未將空彈殼空彈殼繳送後方,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問題,其實正是中國能否長期抗戰的關鍵。

如同身歷戰場的陸軍第八十八師參謀長張柏亭所回憶,隨著前線抗戰官兵大量消耗,只能由全國增援的新兵補充,一杯濃茶經過四、五次回衝,滋味自然淡了,新進官兵訓練更為低下,抗戰前景不容樂觀,這種失望情緒,民國廿六年(1937年)十二月十三日,蔣中正聽聞「南京尚在戰爭中,此必我官兵被圍不屈,作壯烈之犧牲也」;次日他即深刻感受「今日惟一要務,在於決定和戰問題與認定國家存亡之關鍵」。

十二月十六日,汪兆銘向蔣中正建議,想以第三者出而組織掩護,蔣中正認為「此不可能之事也」;十七日,蔣中正視英美人士一見中國失敗,責難與譏評齊至;這一周當中,各方人士與國民黨內重要同志,眾口一詞,認為軍事失敗,必須迅速求和;二十七日的國防會議上,眾人多半主張議和,于右任等大老甚至批評蔣中正優柔寡斷,對此,蔣中正極感氣憤,在日記上詬責同志們昔日趨炎附勢,今日落井下石,「本黨老糊塗亡國元老多,此革命之所以至此也」。

和戰問題,對於自民國十七年(1928年)五月三日身歷濟南慘案,決心對日復仇的蔣中正而言,其實早有定見,他曾在濟南事變後一周年紀念日,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師生講演,稱濟南慘案「凡是中國人,凡是我們黃帝子孫,對於這種恥辱,是永不能忘懷的,如果這種恥辱一天不洗雪,中華民國便沒有一天能夠獨立」。

蔣中正以「寧交友被負,毋降敵招亡」自期,也就是中國只有抗戰到底,等待國際局勢變化,才有一線生機,絕不能夠降敵議和。日本自以為攻陷南京後,蔣中正只有俯首稱臣,於是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沒有想到,蔣中正竟然決定抗戰到底。

因此,南京慘烈的抵抗與陷落,日軍在南京大肆屠殺淫掠之舉,只是更堅定了蔣中正的抗戰決心:

抗戰到底,義無反顧。此次抗戰,即使全國被敵佔領,只可視為革命第二期一時之失敗,而不能視為國家被敵徵服,更不能視為滅亡也。只有革命精神不死,則戰爭雖敗亦勝。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胡難_NN6785

相關焦點

  • 還原電影片段中的歷史 南京淪陷前的金陵女學生
    在《金陵十三釵》中,書娟等十多個女學生沒有原型,但《金陵十三釵》的原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美國人明妮·魏特琳的日記。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這是一所教會學校,位於安全區範圍內,相對比較安全。魏特琳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讓大批的婦女和兒童進入她所在的校園,幫助她們躲過劫掠。
  • 南京淪陷時中山路被篡改為松井路?或為紙上談兵
    作為民國政府首都,歷史上在南京發生的軼聞趣事自然不勝枚舉,多年來民間產生不少疑惑、謎團,這不足為怪。您知道嗎?民國曾經有過中山路等幹道路更名潮。近日,媒體又爆出南京淪陷期間,中山路曾經被篡改為松井路的舊聞。  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珍稀檔案,進行梳理,細數民國南京道路的歷次更名風波,助您揭開個中真實情況。
  • 人們為何稱金陵女大是南京淪陷時人間地獄中的天堂?
    出於日本民族「男尊女卑」的民族心理以及日本對於中國人的蔑視,日軍攻佔南京之後,大量強姦婦女,並通過各種慘絕人寰的方式虐殺中國婦女,上至老嫗,下至幼女。其行為之殘忍,遠遠超過德軍的性暴行 。金女大主要收容女難民,因此魏特琳看到並記錄下了許多日軍的性暴行。南京淪陷的前兩天,魏特琳就聽聞了許多年輕婦女被強姦的消息。
  • 1937年南京淪陷後國軍官兵自發抵抗史記
    南京保衛戰英勇抵抗的國軍 近期筆者在收集整理南京大屠殺史料時;發現不少南京淪陷後,國軍官兵自發抵抗史料。史料來源田中正明著,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譯:《「南京大屠殺」之虛構》,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頁 另國軍戰史記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某部特務排在排長武××(全名無從考證)帶領所部自發伏擊日軍小部隊。經過數小時的戰鬥,以陣亡37人代價,擊斃日軍41人。僅武××,上士徐金奎倖存。在突圍途中,又擊斃日軍三名。不久逃出南京。
  • 唯一由中國人記錄南京大屠殺日記將原版影印出版
    這幾天,7集網絡視頻《南京大屠殺檔案選萃》陸續在國家檔案局官網上公布。當年,由羅瑾冒死收藏的16張日軍暴行照片首次在網絡上公布。同時,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收藏的程瑞芳日記、日本戰犯谷壽夫判決書正本,也在視頻中亮相。
  • 1937年南京淪陷後文物古建被日軍毀壞史
    南京淪陷後,日軍士兵的人為破壞也對陵園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失。1937年12月15日,即南京失陷的第三天,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上村利道大佐在日記中寫道:「中山陵處於行將被毀的狀態。魯莽的士兵們真是該揍,幹部們真的對他們進行了徹底並明確的指導嗎?」
  • 五卷本《北平日記》出版 重現北平淪陷期的1000多個日夜
    新華網北京9月1日專電 日前,在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共計150餘萬字的《北平日記》。日記作者董毅是抗戰時期輔仁大學國文系的一位青年學生。日記記錄了其自1938年4月11日到1943年12月15日的生活歷程。
  • 細數民國南京道路更名風波 中山路曾被篡改為松井路
    後來,他們想到了松井石根曾經騎馬入城經過此路,於是便改名「松井路」,以「紀念」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松井石根。作為民國政府首都,歷史上在南京發生的軼聞趣事自然不勝枚舉,多年來民間產生不少疑惑、謎團,這不足為怪。您知道嗎?民國曾經有過中山路等幹道路更名潮。近日,媒體又爆出南京淪陷期間,中山路曾經被篡改為松井路的舊聞。
  • 蔣中正先生珍貴老照片
    蔣中正先生珍貴老照片 蔣中正在臺灣的最後歲月 蔣中正畢生照片全集
  • 四位金陵女大教師「南京大屠殺見聞日記」首發
    四位金陵女大教師「南京大屠殺見聞日記」首發  由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陸束屏教授編著的《血腥恐怖金陵歲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外人士的記載》,7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首發式。該書收錄了時屬國際安全區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四位教職人員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親歷、親記的相關日記、隨筆和自傳。其中程瑞芳日記也是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材料的一部分。
  • 南京淪陷前夕金陵女大學生的罕見舊照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南京淪陷之前,金陵女子大學的女學生在學跳交誼舞。
  • 記載著14條人命的血淚檔案 日軍在南京的無恥暴行 就是一群畜生
    它是由當時已經80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哈馬氏於1945年11月2日向時任南京市長馬超俊的呈文,文中所述內容可以說字字血淚,是對日軍在南京所犯暴行的無聲控訴。在呈文中哈馬氏介紹他們家世代居住在南京門東新路五號,家境雖不能說大富大貴,但也自給自足。儘管丈夫去世得早,但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將兒子撫養長大,在南京淪陷前已是兒孫繞膝,正該享天倫之樂的時候。
  • 專家首次發現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
    歌曲《收復南京》  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被發現  「抗戰之聲」75年後重新唱響  「南京,我們的首都南京。這是莫大恥辱,需要我們去洗淨……」  近日,當這如泣如訴的旋律,從大學生志願者們口中唱出時,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胡卓然眼中泛起了淚花,他說,這70多年前紀念南京淪陷的「抗戰之聲」,在塵封於史冊多年之後,終於得以在南京唱響。  參與旋律整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機電工程系志願者們,也又激動又自豪。
  • 2首南京淪陷題材失傳歌曲將重新唱響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7日披露,該辦研究人員遍覽現存的抗日時期音樂史料,確認了《首都淪陷紀念歌》和《紀念首都》是抗戰時期僅有的兩首直接以南京淪陷為題材的歷史歌曲。  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即。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了金陵科技學院大學生合唱團,依據文獻記錄的歌譜進行重新排練。
  • 鮑恩典日記記述「地獄中的南京」 - 現代快報
    通訊員 劉寧春  快報記者 劉峻  鮑恩典女士在南京的留影資料圖片  1937年12月12日深夜,鼓樓醫院的樓內不時傳來「嗒嗒」打字的聲音,一個慈眉善目的美國女士,在忙完了全部傷員後,借著微弱的燈光,用老式打字機打著「地獄開始降臨了」,此時窗外槍聲不斷,南京即將淪陷。
  • 南京淪陷後,國軍3個高級將領被困其中,他們的結局如何?
    南京保衛戰是一場和日軍直接開戰的正面作戰,當時日軍下達了攻佔南京的命令,蔣介石這邊則命令了唐生智為司令長官,和日軍展開生死決鬥,但是結局卻是十分的慘了,最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犧牲無數。
  • 江蘇新發現四篇記載侵華日軍南京暴行英文史料
    本報南京9月21日電  (記者 戴袁支)  9月下旬初,江蘇行政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教授楊夏明向本報記者披露,他新發現4篇侵華日軍南京暴行的英文史料,現已全部譯成中文。  這位教授是28卷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和翻譯委員會成員。
  • 南京淪陷後,她以一己之力護住4000中國婦女,卻因誣陷而自殺身亡
    如果說抗日戰爭是中國的一部血淚史,那麼南京大屠殺就是我們永遠無法忘懷的恥辱。1937年12月5日,南京城淪陷。13日早晨,日軍從中華門進入城門,這些毫無人性的侵略者,進入南京城後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無數的普通平民在日軍的屠殺下死去,而對於南京城內的女子來說,更是遭遇了慘無人道的折磨。南京城內,任何被日軍抓住的女子,都免不了被強姦的命運,而只有一個地方,是南京城內唯一的安全區,這個地方就是金陵女子學院。因為,在這裡,有一個人的存在,她的名字叫明妮·魏特琳。
  • 蔣介石日記分類抄本出版 全部原文呈現一字不漏
    出版蔣介石日記的計劃,由於蔣氏遺族對日記繼承權的異議延宕多時。收藏於臺灣「國史館」的《蔣中正五記》幸而沒有糾纏其中,1月18日率先出版。該書由島內的「國史館」重新整理,原文呈現。  1月18日,「國史館」舉行新書發表會。
  • 天真日記社 | 日記人生的非凡意義
    為大家介紹日記的好處,和日記社的優勢。今日來談:日記人生的非凡意義。綠色磨礪教育,一直在對教育、對人生,進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設計。比如「親子國學攻關」,系統讀解國學經典,那是為了培育道心與神性。今日又倡「寫日記」,卻是為了激活語言悟性,強化天賦才華。有道、有德、有才,人生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