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國政府首都,歷史上在南京發生的軼聞趣事自然不勝枚舉,多年來民間產生不少疑惑、謎團,這不足為怪。您知道嗎?民國曾經有過中山路等幹道路更名潮。近日,媒體又爆出南京淪陷期間,中山路曾經被篡改為松井路的舊聞。
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珍稀檔案,進行梳理,細數民國南京道路的歷次更名風波,助您揭開個中真實情況。
古老中正街變成白下路
南京的民國遺產十分豐富,可巧的是,歷史上南京本來有條古老的中正街,如若也將其囫圇劃歸民國遺產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白下路東段,東起大中橋,西至太平南路,多少年來稱作中正街,一直延續至1931年。這條街曾經留下眾多名人足跡,駐紮過許多重要官府機構。明清時期的上元縣衙、廬江試館、上江考棚、張侯府,太平天國時期北王韋昌輝、國伯韋元玠的宅邸,民國時期交通銀行、中南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還有私立安徽中學、社會兒童福利站、審計部等都在這裡。
因為恰逢與大名鼎鼎的蔣委員長(蔣中正)撞名,有人自作聰明,斷定中正街是以蔣中正名字命名的。真乃無巧不成書,中正街的路名恰巧又是蔣主政期間,突然「人間蒸發」的。1931年,中正街被拓寬以後,東西兩段合一,東起大中橋西至中山南路,始以南京古稱「白下」為名,改稱為白下路。
其實,以蔣中正命名的,是與中山路南北呼應的中正路,已經在比這更早的1930年「粉墨登場了」。
城南中正街之冠名,要遠溯到數百年前的明代,可見,中正街與蔣介石無任何干係。
中正路即今日中山南路,新中國成立後先改人民南路,以後再改此名。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山南路與中央路、中山路一道,是古城南京的中軸線,縱貫城市南北的一條通衢。
荒唐的中山路改名風波
荒唐之事源自一本名為《今日之南京·1938》的舊書,南京晚報社出版部1938年正式出版,書中提及,中山路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日軍佔領南京後,幾經斟酌,擬改為昭和路。但這個名字報到日軍軍部卻碰了釘子:天皇如此神聖,怎能命為路名,任人踐踏?後來,他們想到了松井石根曾經騎馬入城經過此路,於是便改名「松井路」,以「紀念」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松井石根。
不過,筆者查閱過的多種汪偽時期檔案中,從沒出現過「松井路」的說法,「中山路」字樣倒是頻頻出現。從邏輯分析亦能做出推斷,大漢奸汪精衛坐上偽國民政府主席寶座後,仍自詡中山先生忠實學生,冠冕堂皇地將投降日寇的可恥行徑謂之「還都」,以遮人耳目。他還別有用心,將原坐落中央軍校內的孫中山銅像移至新街口,無論如何,借他個膽子,他也沒有勇氣將中山路改作其他名字。
筆者拙見,「中山路」改「松井路」很可能是紙上談兵,即便用過這個劊子手的臭名,時間也一定極為短暫。
汪偽政權為討好日本主子,那段期間倒是對南京其他一些幹道做過篡改,比如,淪陷前的中正路,被荒唐改作「復興路」,國民大會堂(今人民大會堂)所在的「國府路」(今長江路)也被改為臭名昭著的「維新路」。
日本投降以後,有著亡國奴色彩的路名均迅速摒棄,中山路、中正路恢復原名,中山門上「汪精衛題」字樣由蔣介石下令剷除,新街口孫中山遺像下字碑,以及考試院前石碑上汪逆等的字跡均被鑿去。
胎死腹中的更名浪潮
抗日戰爭的勝利,讓蔣介石撈到足夠政治資本,被冠以抗戰領袖頭銜,不可否認,對他的個人崇拜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巨大勝利形勢下,有人提出復建挹江門城樓並改凱旋門,迎接勝利還都的提案,上報行政院後,很快得到批准,復建工程迅速推展開來。
緊接著,1946年5月,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又提出建議,「新街口西向主要幹道漢中路改為林森路,藉表追思而資紀念」。
深諳蔣某人秉性且老謀深算的時任市長馬超俊,對此總感覺有點不踏實,於是他召開市政會議專題作研討。他繞開行政院,直接向蔣主席報告:市政府討論決定,本市主要幹路名稱擬改定如次:(一),中山東路與漢中路合併改稱中山路;(二)中山路與中正路合併改稱中正路;(三)中山北路改稱凱旋路,挹江門改稱凱旋門;(四)國府路改稱林森路。
此時,身處廬山的蔣介石很快做批覆:「國府路可改稱林森路,其餘不改為宜」。馬超俊仍然不罷手,再通過管道迂迴向蔣身邊幕僚進一步打探,知道確為蔣之意圖後方才定心。
於是,馬超俊忠實執行上峰旨意,國府路改成了林森路,直至南京解放。原本準備改凱旋門所預備的兩塊大理石,其中一塊已經臨時寫上凱旋門字樣,試掛了一段時間,(這就是曾經有人反映說,曾經看到過凱旋門牌子的來龍去脈),很快就被取下,另一塊牌子,原準備請蔣介石題字的,也只好作罷。谷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