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淪陷時中山路被篡改為松井路?或為紙上談兵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作為民國政府首都,歷史上在南京發生的軼聞趣事自然不勝枚舉,多年來民間產生不少疑惑、謎團,這不足為怪。您知道嗎?民國曾經有過中山路等幹道路更名潮。近日,媒體又爆出南京淪陷期間,中山路曾經被篡改為松井路的舊聞。

  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珍稀檔案,進行梳理,細數民國南京道路的歷次更名風波,助您揭開個中真實情況。

  古老中正街變成白下路

  南京的民國遺產十分豐富,可巧的是,歷史上南京本來有條古老的中正街,如若也將其囫圇劃歸民國遺產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白下路東段,東起大中橋,西至太平南路,多少年來稱作中正街,一直延續至1931年。這條街曾經留下眾多名人足跡,駐紮過許多重要官府機構。明清時期的上元縣衙、廬江試館、上江考棚、張侯府,太平天國時期北王韋昌輝、國伯韋元玠的宅邸,民國時期交通銀行、中南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還有私立安徽中學、社會兒童福利站、審計部等都在這裡。

  因為恰逢與大名鼎鼎的蔣委員長(蔣中正)撞名,有人自作聰明,斷定中正街是以蔣中正名字命名的。真乃無巧不成書,中正街的路名恰巧又是蔣主政期間,突然「人間蒸發」的。1931年,中正街被拓寬以後,東西兩段合一,東起大中橋西至中山南路,始以南京古稱「白下」為名,改稱為白下路。

  其實,以蔣中正命名的,是與中山路南北呼應的中正路,已經在比這更早的1930年「粉墨登場了」。

  城南中正街之冠名,要遠溯到數百年前的明代,可見,中正街與蔣介石無任何干係。

  中正路即今日中山南路,新中國成立後先改人民南路,以後再改此名。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山南路與中央路、中山路一道,是古城南京的中軸線,縱貫城市南北的一條通衢。

  荒唐的中山路改名風波

  荒唐之事源自一本名為《今日之南京·1938》的舊書,南京晚報社出版部1938年正式出版,書中提及,中山路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日軍佔領南京後,幾經斟酌,擬改為昭和路。但這個名字報到日軍軍部卻碰了釘子:天皇如此神聖,怎能命為路名,任人踐踏?後來,他們想到了松井石根曾經騎馬入城經過此路,於是便改名「松井路」,以「紀念」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松井石根。

  不過,筆者查閱過的多種汪偽時期檔案中,從沒出現過「松井路」的說法,「中山路」字樣倒是頻頻出現。從邏輯分析亦能做出推斷,大漢奸汪精衛坐上偽國民政府主席寶座後,仍自詡中山先生忠實學生,冠冕堂皇地將投降日寇的可恥行徑謂之「還都」,以遮人耳目。他還別有用心,將原坐落中央軍校內的孫中山銅像移至新街口,無論如何,借他個膽子,他也沒有勇氣將中山路改作其他名字。

  筆者拙見,「中山路」改「松井路」很可能是紙上談兵,即便用過這個劊子手的臭名,時間也一定極為短暫。

  汪偽政權為討好日本主子,那段期間倒是對南京其他一些幹道做過篡改,比如,淪陷前的中正路,被荒唐改作「復興路」,國民大會堂(今人民大會堂)所在的「國府路」(今長江路)也被改為臭名昭著的「維新路」。

  日本投降以後,有著亡國奴色彩的路名均迅速摒棄,中山路、中正路恢復原名,中山門上「汪精衛題」字樣由蔣介石下令剷除,新街口孫中山遺像下字碑,以及考試院前石碑上汪逆等的字跡均被鑿去。

  胎死腹中的更名浪潮

  抗日戰爭的勝利,讓蔣介石撈到足夠政治資本,被冠以抗戰領袖頭銜,不可否認,對他的個人崇拜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巨大勝利形勢下,有人提出復建挹江門城樓並改凱旋門,迎接勝利還都的提案,上報行政院後,很快得到批准,復建工程迅速推展開來。

  緊接著,1946年5月,南京市臨時參議會又提出建議,「新街口西向主要幹道漢中路改為林森路,藉表追思而資紀念」。

  深諳蔣某人秉性且老謀深算的時任市長馬超俊,對此總感覺有點不踏實,於是他召開市政會議專題作研討。他繞開行政院,直接向蔣主席報告:市政府討論決定,本市主要幹路名稱擬改定如次:(一),中山東路與漢中路合併改稱中山路;(二)中山路與中正路合併改稱中正路;(三)中山北路改稱凱旋路,挹江門改稱凱旋門;(四)國府路改稱林森路。

  此時,身處廬山的蔣介石很快做批覆:「國府路可改稱林森路,其餘不改為宜」。馬超俊仍然不罷手,再通過管道迂迴向蔣身邊幕僚進一步打探,知道確為蔣之意圖後方才定心。

  於是,馬超俊忠實執行上峰旨意,國府路改成了林森路,直至南京解放。原本準備改凱旋門所預備的兩塊大理石,其中一塊已經臨時寫上凱旋門字樣,試掛了一段時間,(這就是曾經有人反映說,曾經看到過凱旋門牌子的來龍去脈),很快就被取下,另一塊牌子,原準備請蔣介石題字的,也只好作罷。谷萬中

相關焦點

  • 細數民國南京道路更名風波 中山路曾被篡改為松井路
    原標題:國府路改「林森路」 挹江門變身凱旋門導讀:荒唐之事源自一本名為《今日之南京·1938》的舊書,南京晚報社出版部1938年正式出版,書中提及,中山路是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日軍佔領南京後,幾經斟酌,擬改為昭和路。但這個名字報到日軍軍部卻碰了釘子:天皇如此神聖,怎能命為路名,任人踐踏?
  • 尋訪南京的中山大道—中山路
    走過中山北路,便來到了中山路,中山路北起鼓樓廣場,南到新街口廣場轉盤,是南京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中山路長約兩千米,道路兩側分布著江蘇廣電城、鼓樓醫院、口腔醫院、南京大學、南京地鐵大廈、金陵中學、人民中學、金陵飯店以及德基廣場等重要建築和機構。
  • 南京市民街頭PK爭當「中山路」使者
    在她遞給我的當天報紙南京新聞版的顯著位置寫著:杭州日報徵集「中山使者」,報名時間僅為兩天,報名者須曾經或現在生活在南京中山路上的居民,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  即便有如此多條條框框,仍擋不住南京市民參與的熱情。半天時間,已經有三四十位市民報名參與,而且他們都有著一肚子「中山路」的故事。他們誰更有資格做南京的「中山使者」?這個問題頗費腦筋。
  • 南京淪陷前後珍貴老照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生活歷史影響
    本組老照片是美國聖公會牧師在南京淪陷前後拍攝的珍貴照片,其中有部分是南京淪陷初期,部分是南京淪陷之後的照片,這些照片直接反映了日本侵華戰爭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圖為1937年,位於上海路和中山路交叉口的一個國際安全區內難民收容所。
  • 南京:全國第一條中山路
    南京中山路揚子晚報記者 陳鬱中山路由來民國城市道路系統的藍本南京的中山大道最初的名稱叫「迎櫬大道」。它是專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櫬由當時的北平西山碧雲寺南下奉安中山陵而建造的。它北起下關江邊,東出中山門與陵園大道銜接,全長12001.94米,當時的設計寬度為40米。中山大道建築工程因拆遷困難、地情複雜、氣候惡劣等原因延期。第一期工程在1929年5月底之前全線澆上柏油,才算真正完工。它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南京城裡的第一大工程」,也是民國時期首都道路建設的標誌性工程。
  • 專家首次發現四首紀念南京淪陷題材歷史歌曲
    這是莫大恥辱,需要我們去洗淨……」  近日,當這如泣如訴的旋律,從大學生志願者們口中唱出時,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胡卓然眼中泛起了淚花,他說,這70多年前紀念南京淪陷的「抗戰之聲」,在塵封於史冊多年之後,終於得以在南京唱響。  參與旋律整理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機電工程系志願者們,也又激動又自豪。
  • 中山路老字號探訪 南京理髮店輝煌成追憶(圖)
    探訪時間 7月1日至5日探訪地點 中山路南京美發美容店  中山路上的南京美發美容店,始建於1936年,距今已經有將近80年的歷史,可以算是青島存在至今最老的理髮店。「在最鼎盛的時候,我們在中山路片區有6家分店。」南京理髮店中山路店經理陳金山回憶著昔日的輝煌,「那時候門庭若市,尤其是過年的時候,門口都要排很長的隊,得等到年三十下午三四點鐘才能關門。」他告訴記者,曾經能在「南京」這種理髮店當理髮師,比當公務員還難。  現在,輝煌已成追憶,而如何生存則成了一道必答題。
  • 南京清涼山花崗巖石柱或為原日本神社牌坊遺存(圖)
    「南京神社」規制比擬靖國神社 建造時曾發掘出2000具中國人骸骨  韋世林所說的五臺山「神社」,是南京淪陷期間日本人所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存放在華斃命和病死的日本士兵的骨灰。  南京師範大學經盛鴻教授所著的《南京淪陷八年史》一書記載,「南京神社」於1940年2月開工,設計者是日本人高見一朗,建造者是日軍兩個大隊的士兵和部分中國民工,工程歷時兩年,大約在1941年年底竣工。這座神社仿照靖國神社的規制與樣式,社內有高大的祭殿,供奉天照大神像及寶劍等神器,兩側廂房則配備一排排木製方格,用於存放在華陣亡日軍、病死者的骨灰。神社前大門入口處位於五臺山下。
  • 南京中山路99號商業面積為5000㎡ 挑高辦公樓在售
    中山路99號在售5.3米挑高辦公房源,均價33000元/平方米,面積60—135平方米,每層16套,可自由組合,一層可以分隔成兩層使用,一房一價。毛坯交付,預計交付時間2013年1月28日。  中山路99號位於鼓樓區新街口西北方,商鋪沿中山東路,大廈地上18層,地下3層,1-4層為沿街底商。中山路99號商業面積為5000平米,一共六間商鋪,最小房源為50平米,最大為1500平米,一樓三間鋪分別為50,100,500平米,2到4樓商鋪面積為1500平米。項目位居重要路段中山路的一側,交通便捷,在珠江路與新街口兩站地鐵站之間,緊鄰新街口商圈,人流密集。
  • 中山路99號怎麼樣 中山路99號多少錢
    南京中山路99號售樓諮詢電話:4008901111 轉 29426 南京中山路99號是南京鼓樓的新樓盤, 開發商暫無資料, 中山路99號寫字樓商鋪產權為40年, 開盤時間待定, 價格待定。
  • 南京淪陷前夕金陵女大學生的罕見舊照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南京淪陷之前,金陵女子大學的女學生在學跳交誼舞。
  • 2首南京淪陷題材失傳歌曲將重新唱響
    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7日披露,該辦研究人員遍覽現存的抗日時期音樂史料,確認了《首都淪陷紀念歌》和《紀念首都》是抗戰時期僅有的兩首直接以南京淪陷為題材的歷史歌曲。  今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即。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了金陵科技學院大學生合唱團,依據文獻記錄的歌譜進行重新排練。
  • 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
    (原標題: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身為抗戰最高統帥,面臨國都南京淪陷的悲愴,蔣中正又顯難勿忘勿助,不到一個星期之前的十二月七日清晨五時三刻, 蔣中正才離開了指示防務多日的南京,轉赴江西,面對國民政府賴以建立的江浙滬要地一一失守,蔣中正也只能自下決心「對倭(日本)政策惟有抗戰到底,此外並無其他辦法。」
  • 摩羯座為你淪陷的表現
    但是如果他們為你淪陷,他們就會去認可你的觀點,不論你說什麼,他們都會覺得你說得對,完全不會反駁你。 摩羯座平時是一個非常精明理性的人,他們做人做事都講究效率和收益,交朋友亦是如此,如果跟一個人交往無法讓他們獲得實質性的回報,他們寧可不交。如果一個人整天來麻煩他,那更是恨不得趕緊遠離。
  • 還原電影片段中的歷史 南京淪陷前的金陵女學生
    在《金陵十三釵》中,書娟等十多個女學生沒有原型,但《金陵十三釵》的原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美國人明妮·魏特琳的日記。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這是一所教會學校,位於安全區範圍內,相對比較安全。魏特琳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讓大批的婦女和兒童進入她所在的校園,幫助她們躲過劫掠。
  • 中山路國際名品街區初具規模
    原標題:中山路國際名品街區初具規模   本報訊(通訊員陳乙華朱海峰記者馬道軍)路易威登、迪奧、香奈兒、寶格麗……這些奢侈品消費迷們傾心的品牌,近年來不約而同地選擇落戶玄武區中山路國際名品街區。據了解,該街區雲集了全球眾多一線品牌,已成為南京「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及外國人最集中的區域。
  • 總有一條路,叫「中山路」
    每座城市似乎都有一條路叫「中山路」,每條中山路似乎都處於城市的繁華中心地帶,舉足輕重,大有可觀——這是行走過多地後的直觀感受,上網一查,竟然還真有人做出過統計:全國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道路約有三百餘條,其中命名為中山路的道路佔了一半以上,實為世界罕見。
  • 中外人士徒步「南京國際安全區」銘記歷史
    12月2日,第三屆「南京安全區」和平徒步活動在南京師範大學啟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高校、南京市紅十字會的代表和國際友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人一起從這裡出發,在當年「南京安全區」的範圍內進行徒步,致敬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羅伯特·威爾遜、喬治·費奇國際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平民的人道主義援助和義舉
  • 1937年南京淪陷後文物古建被日軍毀壞史
    日軍為奪取中山陵園附近的中國守軍陣地,除動用坦克,飛機,大炮外,還採取了火攻,使陵園受到很大破壞。 南京淪陷後,日軍士兵的人為破壞也對陵園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失。1937年12月15日,即南京失陷的第三天,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上村利道大佐在日記中寫道:「中山陵處於行將被毀的狀態。
  • 老照片:1940年河南開封的中山路和大小南門
    開封中山路是著名的街道,唐中年間,李勉任汴州節度使期間所建,也是開封市歷經千年不變的南北中軸線。本圖為清末時期中山路大南門裡的民居建築這是1940年2月拍攝的中山南路,前面高聳的是開封紀念塔開封紀念塔又叫民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造型好像一把利劍直插雲天此時的開封正在日軍的控制之下,紀念塔上也被日偽漢奸刷上了「中日親善永保東亞和平」的字樣。從圖中可以看到一輛日本軍車正從塔下駛過這是日偽時期開封大南門(中山門)前的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