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為大家介紹日記的好處,和日記社的優勢。
今日來談:日記人生的非凡意義。
綠色磨礪教育,一直在對教育、對人生,進行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設計。
比如「親子國學攻關」,系統讀解國學經典,那是為了培育道心與神性。
今日又倡「寫日記」,卻是為了激活語言悟性,強化天賦才華。
有道、有德、有才,人生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
才華,雖有各種各樣之表現,而其最基礎者,必得依靠語言悟性與創造力。
當然,「日記」在我們這裡,並不單指狹隘意義的「日記」,而指包括了詩歌、文章、專著、日記、短語在內、 足以記錄生活與思想的的一切「寫作形式」。
這種「寫作」式日記,比一般日記更靈動、更開闊、更有激情、更見創造力。
先舉幾個例子:
《尚書》,便是上古一些典章制度的彙編。那些「典章」,倘若沒有訴諸文字,也就沒有今日所見之《尚書》。甲骨文,大多是刻寫在龜殼、甲骨上的卜辭或文告。古人佔卜過了、發布過什麼文告了,多要刻寫下來。這亦是「日常記錄」。《論語》,是弟子們記錄孔子日常言行之作,故稱「語錄體」。換言之,那就是一則則的日記。像《小窗幽記》《茶根譚》一類,首先是作者日常隨手寫作的「短語」。後來積累多了,便分類編輯。它們記載的,當然主要是作者的瞬時思想。余杰在北大讀書,常隨興寫一些簡短文字,而後扔到抽屜裡。後來整理出版,被譽為「抽屜文學」。鬱達夫第一個將日記當專著出版,而後,出版日記便成為一種風潮。魯迅、胡適、蔣中正等人之日記,讀來可知其日常動態,比讀其一篇篇成文,更容易受到震撼。那麼,「日常寫作」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成人啊,特別需要深思;越是往後,越要思考人生終極意義。
那麼,無論工作、學習、從藝、求道,皆需創造性領悟。
語言深度不夠,悟性便大打折扣。
你說:為什麼許多成人,記憶力下降得那麼厲害?一些人再也讀不進去好書?一些人再也不能理解時代與思想的深刻變遷?
少讀、不寫、很少主動表達,語言早已遲鈍,一切也就急劇褪化。
堅持「日常寫作」,堅持多形式寫作,是成人長葆青春、活力、激情、創造力的最有效方式。
孩子的寫作,不是語文課、作文培優所能簡單解決的。
真要徹底解決,必得進入一個「寫作系統」:
有人教化簡易寫作原理與技法;他在天天堅持寫作;習作多能得到及時點評;他有一個經常交流詩文的一個圈子。
這就是要利用強大之環境,將一個人良性同化。
沒有這個「寫作系統」,孩子好難主動寫作,好難天天寫作,好難熱愛寫作,好難寫好作品。
詩書常伴,歌賦常新,人心就有波瀾,詩意也便長在。
經常寫一寫,還能「奇文共欣賞」,許多壓力與煩憂,大可於付諸文字之後,一笑了之,不再悲愁。
雖然,並非鼓勵人人都當作家;但是,人人堅持寫作,由此產生佳作利人無數,自是大好。
許多是人半路出家,以寫作而為世界貢獻精神食糧。
當今災劫頻仍,優秀作品、通透思想、美好情意,卻不知可以濡染多少讀者!
由此,天真日記社誕生:就是要為大家設計一種機制,打造一個圈子,鼓勵全家寫「日記」、人人「錄」生活、文思如泉湧、人生如詩麗。
我們的「天真作家課堂」,那是直接培養成人作家的,當然更加專業。而這「天真日記社」,卻自由得多、輕鬆得多。
想一想:我將為你講怎樣寫;有人不斷點評你的習作;天天能夠讀到許多作品;人與人、心與心的「文交」或「詩交」——是不是特見機趣,特趨雅致,特通靈犀?
像我之《心「格」》,一篇篇文章,按日期先後排列,就像在讀我的「日記」。
像詩集《神往》:六七百首詩詞排開,一天天的生活畢現,這也是「每日記錄」的威力。
如何更好打磨自己的大腦與思想?當然靠多寫,多寫才能提煉。
總之,歡迎大家入社,歡迎大家一起來過「人生抒寫」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