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蝸居在家。孤獨?寂寞?不,這正是充實自己的好時候。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展示了一個少女在特殊環境中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表達了小作者對愛的追求和對法西斯罪行的痛恨。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不幸,小安妮遇難了。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決定完成女兒的夙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在蝸居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裡,她都做了什麼呢?讀書,還有就是寫日記。在日記裡,她自然地分析著自己和同伴的本性。在惡劣的環境中她快速地成長,她學著求助於內心的溫柔、從容。安妮的日記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在僅僅兩年多一點的時間裡,這個女孩子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了這麼遠,並在日記裡將自己的成長這麼豐富地展現出來。安妮雖然年紀尚小,但卻展示了非凡的文字功底,日記內容流暢通俗,字裡行間體現了一個青春期女孩非凡的個性和勇氣。這部有關戰爭與民眾、親情與叛逆、青春與愛情的少女沉思錄,是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報導,是寶貴的歷史印記,曾獲得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高度讚譽。
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和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美國前總統 約翰·甘迺迪
這是一本代表了六百萬(猶太)人心聲的書,縱使這不是什麼雄壯偉大的史詩,只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記。——蘇聯作家 伊利亞·愛倫堡
日記內容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呈現出了青春期的心態,而且細緻而充滿自信,簡約而不失真實地描述了一個孩子轉變為成人的心態。——著名美國詩人 約翰·貝裡曼
「那個孩子完全寫出了我的感受。」 ——著名影星 奧黛麗·赫本
安妮蝸居是為了躲避戰爭,我們蝸居是為了渡過疫情,同樣是蝸居,13歲的小姑娘卻告訴了31歲的我很多人生道理。「有些人是可以被時間輕易抹去的」、「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如果有過幸福。幸福只是瞬間的片斷,一小段一小段」、「在任何我難過或者快樂的時候,我只剩下微笑」……
《安妮日記》,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她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她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她讓我們懷念,讓我們振作,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蝸居在家,充實自己。《安妮日記》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好書(也可看改編的電影),它讓我學會了反省自己,讓我學會了思考。願這寶貴的精神財富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