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有一條王子運河,王子運河旁邊上有一棟樓,跟阿姆斯特丹其他建築沒有什麼兩樣,門很窄,窗戶很大。去旅遊過的朋友可能知道,荷蘭人喜歡做買賣。早年稅務官根據門的大小收稅,他拿板尺量,咔咔,門開得大,說明你們家買賣大,客人多,多交稅。結果都想得到,所有的商家都把自己的門開小一截,可是做買賣還要進貨出貨,那怎麼辦呢?窗戶,把樓上的窗戶弄大,用繩把貨吊上去。所以,阿姆斯特丹沿著運河邊上的老房子,屋頂上都會有一個突出的大鉤子——吊貨用的。
小姑娘的故居也是這樣的,進入進了狹小的門,邁上陡峭的樓梯,在會議室的角落裡,轉動那著名的書櫃,你就可以鑽進書櫃後面那個充滿鐵色冷清狹小的空間。小姑娘的名字叫做安妮·弗蘭克,世界名著《安妮日記》的作者。
阿姆斯特丹老城幾百年了,沒有太大的變化,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每一個故事。
1929年的6月12號,安妮·弗蘭克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臺了,在德國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一家被迫遷居荷蘭。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家公司,這公司專門賣果凍,生意做得不錯,從後來安妮一家留下來的不少影像資料和照片來看,看得出他們家當時日子過得很殷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1940年5月份,德國法西斯只用了1個星期就佔領了荷蘭。安妮一家的命運開始了轉變,他們在惶恐中度過了每一天。猶太人被清洗被抓進集中營的傳言不斷地湧入。11歲的安妮生活在這個後花園中,她的後花園是她所有的快樂,她最大的煩惱就是對姐姐瑪格特的美麗還有媽媽偏愛姐姐,對這種行為的妒忌。小孩的全部思路都在這兒的時候,父親奧託已經開始張羅一件事了。
父親開始策劃就在他賣果凍的公司的樓頂上,秘密改造了一個夾層,他的秘密通道就設在會議室角落的一個陳舊的書櫃後面。在建築的外面是很難看出這個多出來的閣樓的存在,奧託找到了公司的同事,蜜普,一位女士,他說,「親愛的蜜普,你知道我們猶太人的處境,如果有一天我懇求您出手幫助我們,額,當然,這對您來說,會很危險,但是我也不知道我還能信任誰,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您願意嗎?」蜜普是個大眼睛,微胖的姑娘,她同情猶太人,正直,善良。蜜普鄭重地點了點頭。
1942年的6月12號是安妮的13歲生日,這一天她收到了好多的生日禮物,有她喜歡的一雙鞋,還有好多的玩具,但是她最喜歡的,是其中的一本紅白相間的封皮的日記本,這個日記本有個小銅鎖,每次卡塔一聲,就可以打開安妮的世界,再卡塔一聲,就可以把安妮的世界完整地藏在這個日記本裡面。從這一天起,安妮給心愛的日記本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吉蒂,並開始寫日記了。就在她的生日過後沒幾個星期,1942年的7月5日,那是一個星期天,安妮正在屋頂上曬太陽,樓下的門鈴響了。安妮當時希望那是自己那群急性子的小夥伴,或者是當時,她年齡開始大了,開始初戀了,她青春懵懂的初戀情人,她希望是他來敲門,但是不是。那是德國納粹當局來通知安妮的姐姐瑪格特,告訴她馬上到東方勞工營去報導,那就是集中營。這正是他們一家人擔心的事情。
安妮的小夥伴第二天過來找安妮玩,驚訝地發現安妮不見了,他們一家人都不見了。
鄰居告訴他們說,當局確信 他們全家都逃了,逃到瑞士去了。小夥伴們失望了,但是他們在這個屋子裡發現了安妮當時生日的那雙鞋子還在,不過她那個紅白相間的日記本不見了。其實弗蘭克一家並沒有去瑞士,因為這奧託·弗蘭克知道,去瑞士的那條路也是一條充滿了死亡和抓捕的逃亡之路,奧託不願意自己的家人冒險,於是這一家人就開始了他們在秘密閣樓裡兩年的藏匿生活。
後來安妮爸爸的猶太籍的合作夥伴也藏了進來,總共就有8個人一起生活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了,為了安全,屋子裡定下了嚴格的規矩:低聲交談,白天不準用水,走路穿上襪子。只有到了晚上公司的人都下班了,這8個人才能到辦公室裡面一起聽收音機。他們與外面的世界,用一個沉重的裝了旋轉機關的書櫃隔開了。
安妮在日記中記下了她在這個後屋中的日常生活,她青春期的騷動與渴望,初戀的甜蜜,都在日記中得到了真實的記載。安妮就像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芽,卻被一塊巨石壓在了身上,她沒有能力去碰觸外面的世界,她唯一的成長方向就是內心世界的成熟。安妮給這個日記本起了個名,安妮每天就對這個忠實的朋友吉蒂傾訴,她說,吉蒂,我喜歡荷蘭地下抵抗電臺的那個主持人,他讓我有了一個相當新聞工作者的願望,我啊,我決定了我要不停地寫,可是,我以後真的能寫出一些偉大的東西嗎?
那個跟安妮住在一個大家庭的奧託猶太合作夥伴,他們家有一個孩子,叫皮特。他比安妮大三歲,安妮在日記裡寫,說,吉蒂我想我是喜歡上皮特了,他是那麼害羞,天吶,男孩子都那麼幼稚嗎?他們的腦子裡怎麼都是一些那麼簡單可笑的想法。安妮開始在狹小的空間跟皮特約會,電臺裡面不斷地傳來關於猶太人的不好的消息,集中營、毒氣室、死亡。但是安妮是個快樂的姑娘,即便是蓋世太保曾經來辦公室搜查的那天,她也沒有陷入絕望。
有一天,安妮從電臺裡聽到了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公司:請求佔領區的人民要不斷地寫日記,寫文章,不管日子是多麼的黑暗和邪惡,要用文字記錄下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你們身邊的一切。安妮特別受鼓舞,於是她的日記開始有了更深的意義。安妮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那扇窗戶了,真實的世界只跟她隔著一層薄薄的玻璃,那段不斷變換顏色的板慄樹,從開花到結果到落葉,再新生,它對應著安妮的生命渴望。安妮還喜歡教堂的鐘聲。那鐘聲,讓她很安靜,讓她覺得自己離上帝很近。
最後的一篇日記停在了1944年的8月1號。
當時的荷蘭,德國人為了搜捕猶太人,只要告密一個猶太人就給四十荷蘭盾的賞金,在8月4號這天,蓋世太保打開了這個沉重的書櫃,衝進了後屋,他們逮捕了安妮和其他所有隱藏在這裡的人,把他們送進了集中營。
奧託·弗蘭克當初委託了同事蜜普,在事後來到了這個閣樓,來到了這一片狼藉的這個後屋,在書籍啊、報紙啊,這些亂紙當中,她發現了安妮的日記,她並沒有打開那個小銅鎖,她完整地把這本日記保管起來了。戰後,安妮的父親奧託九死一生回到了阿姆斯特丹,蜜普把日記本交給了奧託,奧託也沒有打開那個小銅鎖,他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女兒的世界,並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去打聽他的妻子,他的這兩個女兒的消息。後來,壞消息終於來了,安妮與姐姐在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了,那時她還不到16歲。
她去世的那天,離盟軍的解放,只有不到兩個月。奧託在知道了女兒的死訊之後,才打開了日記,隨著那個卡塔一聲,安妮美麗而短暫的人生重現世間,看著她的日記,奧託的淚水再也止不住地流下來了。
《安妮日記》是1947年發表的,然後有65種語言的版本在全世界發行,到目前為止三千一百多萬冊,成為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二戰文學作品,這也是世界上閱讀的人最多的一百部作品之一。在2009年,《安妮日記》被正式收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因為小安妮對歷史的記憶,做出了傑出的真實記錄。
德國,是製造這場人類悲劇的罪魁禍首。戰後幾年,德國政府試圖教育國民,讓他們認識到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本質,卻總是收效甚微。1950年,德國的海德堡有一家出版社叫做Lambert Schneider出版了德文版的《安妮日記》,就在這之後,不一樣了。
雖然第一次只印了4500冊,有的書店還不敢把書往架子上放,但是這真實的記錄,開始在整個德意志民族引起震蕩,這德意志民族為什麼後來對自己的罪惡反思那麼徹底?就因為他們知道,歷史會對政治家們塗抹,因為德國過去就這麼幹的,誰上臺就寫誰喜歡的歷史,但是小姑娘安妮的日記呢?真實,細緻,美麗,她讓德國人看到並相信了自己犯下的罪行,所以直到今天,新納粹主義和類似的極端主義,很難在這個民族死灰復燃,再傷害這個民族。
寫下來吧,你受到的不公與迫害,只有張安妮李安妮都寫下了日記,罪惡才會遠離這個民族和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