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暴行發生83周年
即將到來的12月13日
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創辦於1907年的百年名校
南京市第一中學
連續第7年組織學生
在國家公祭儀式現場朗誦《和平宣言》
今年參與朗誦的83名學生中
有2名學生的太爺爺、太奶奶
1937年12月在南京
從小到大
祖父母和父母接力給他們講南京大屠殺歷史
講親人們見到的一幕幕
在朗誦時,他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那些場景
12月3日,南京一中朗誦學生在學校校史館彩排
83名朗誦學生 經三輪選拔
儘管已經有6年朗誦經驗,但今年面對國家公祭儀式上的朗誦任務,南京市第一中學師生絲毫不懈怠。
連續7年擔任朗誦團隊指導老師、南京市第一中學高三年級語文老師李翔介紹,兩個多月前,學校從高一年級近400名學生中,選拔出120名學生進入朗誦團參與排練:「我們利用午自習、晚自習時間,從形象、氣質、聲音等方面綜合選拔。」
學校還邀請校友、江蘇演藝集團張路老師擔任朗誦指導。張老師也已連續7年擔當指導重任。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歷史,歷史老師專門上了堂南京大屠殺歷史課。學校還安排正高級語文老師包旭東,為大家解讀《和平宣言》。
經二次選拔,93名學生進入朗誦彩排環節。
12月1日,我館與南京市教育局共同策劃的《人類的浩劫:1937南京大屠殺》走進南京市第一中學校園,在圖書館展出。學校專門組織朗誦團的學生到現場觀展,更加深刻地了解這段歷史。
12月13日國家公祭儀式舉辦當天,將有83名學生在現場代表南京市中學生誦讀《和平宣言》。
他們的親人1937年12月在南京
朗誦學生中,高一(10)班劉弈軒和高一(11)班朱星宇的親人1937年12月在南京。
2005年出生的劉弈軒,從小聽爺爺和爸爸講述太爺爺的故事。「爸爸說,我的太爺爺劉世堯出生於1904年。南京大屠殺時,他33歲。當時家裡有大太奶奶(太爺爺的前妻)、兩個姑奶奶,還有一位過繼來的姑奶奶。由於太爺爺家當時在南京做生意。他捨不得丟下生意,就帶著一家六七口人躲在南京安全區難民營裡。太爺爺親眼看到日本兵殺中國人。我聽爺爺說,當時太爺爺看到女孩子們為了躲避日本兵,把頭髮剃了,把衣服弄得又髒又臭。」
劉弈軒說,參加朗誦活動,加深了他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我的祖祖輩輩都是南京人。作為南京人的孩子,對日軍在南京製造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感到悲憤;對被日軍殺害的30萬同胞,感到心痛;我心裡有一份愛國情結,我生在和平年代,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生活。」
朱星宇回憶說,「爸爸告訴我,他的外公陳廣華當年住在南京管家橋附近,在一家理髮店當學徒。1937年,他只有19歲。日本兵進城後,他被日軍抓走,準備押到雨花臺。中途一個日本兵抽菸沒有火柴。太爺爺就藉機幫日軍買火柴,想辦法逃走了。」
朱星宇現在每天朗誦《和平宣言》,「感覺熱血沸騰,半小時下來,背上熱得都是汗。」12月初到我館參加公祭儀式彩排,「聽到解放軍演奏《公祭獻曲》,儀仗隊抬出公祭花圈,看到鋪滿級配石的廣場,感覺有一種凝聚力。想到那些歷史畫面,祖輩的經歷,想到國家遭受的苦難,就覺得我們後輩有責任把這段記憶傳承下去。和平來之不易。」他說。
讓和平的種子在一批批學生中傳承
南京市第一中學的老師們說,對於生在南京長在南京的孩子,以及在南京生活著的每一個中國人來說,記住這段歷史是必要的。
老師們表示,「南京一中作為南京市學校代表,組織學生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是使命擔當。這既是一份榮譽,也是一種鞭策。它就像接力棒一樣,讓歷史的鐘聲與和平的種子,在一批批學生中傳承下去。」
《 和平宣言》
馮亦同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淪喪。
侵華日寇,擄掠燒殺,
屍橫遍野,血染長江。
三十餘萬,生靈塗炭,
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舉世震驚,九州同悼,
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亙古浩劫,文明罹難,
百年悲嘆,警鐘鳴響。
積貧積弱,山河蒙羞,
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民族覺醒,獨立解放,
改革振興,國運日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八十三載,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二零,國家公祭,
中外人士,齊聚廣場。
白花致哀,莊嚴肅穆,
丹忱抒寫,和平詩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
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
繼往開來,永誌不忘。
審校 | 李 凌 趙伊漢
採編 | 俞月花
攝影 | 趙美娜
籤發 | 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