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1],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淪陷後,
13日晨,日軍谷壽夫師團首先從中華門進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難民區,由此,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拉開了帷幕。次日,其他三個師團相繼進入南京南北各市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南京這座歷史名都陷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裡。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負傷未死者亦與死者屍體同樣遭受焚化。
進城兵力約50000人,執行軍紀維持的憲兵卻僅有17人的日軍除了個別地域小規模地對南京居民隨時隨地任意殺戮之外,還對中國人,特別是解除了武裝的軍警人員進行若干次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大規糢屠殺方法有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手段極其殘忍。
戰後,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學生在校園舉行「燭光祭」、詩朗誦、疊紙鶴、主題燈光秀、放映歷史紀錄片等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祈禱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