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不容忘卻的史實

2020-12-17 生活沒有早知道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1],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淪陷後,

13日晨,日軍谷壽夫師團首先從中華門進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難民區,由此,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拉開了帷幕。次日,其他三個師團相繼進入南京南北各市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南京這座歷史名都陷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裡。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無數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負傷未死者亦與死者屍體同樣遭受焚化。

進城兵力約50000人,執行軍紀維持的憲兵卻僅有17人的日軍除了個別地域小規模地對南京居民隨時隨地任意殺戮之外,還對中國人,特別是解除了武裝的軍警人員進行若干次大規模的「集體屠殺」。大規糢屠殺方法有機槍射殺、集體活埋等,手段極其殘忍。

戰後,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有19萬;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有15萬,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

2014年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學生在校園舉行「燭光祭」、詩朗誦、疊紙鶴、主題燈光秀、放映歷史紀錄片等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祈禱世界和平。

相關焦點

  •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佔領上海、蘇州、杭州等地之後,又攻陷南京。在南京城裡,殺人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血腥大屠殺。他們首先對已經失去戰鬥力的中國守軍成批成批地進行槍殺,接著在全城進行瘋狂的大搜捕,槍殺了無數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殺人殺紅了眼的日本侵略者,甚至衝進國際委員會為救助難民而申請劃定的「安全區」,對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難民進行殘忍殺戮。
  •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 「不可忘卻的記憶」 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舊居
    2020-12-06 09:56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南報網訊 (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 「在人類戰爭史上
  • 1937年12月24日,南京淪陷後的第11天,杭州城變成了「人間煉獄...
    □本報記者 章紅雨  12月13日,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距離南京300公裡遠的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前身為蕙蘭中學),正在舉行一場關於《人間世》一書出版的研討會。《Heaven Below》於1944年在美國出版,書中記錄了葛烈騰在杭州度過的20年難忘生活,其中包括日軍侵佔杭州期間他與留守在蕙蘭中學的王翼年、徐君錫、吳竟成諸位先生,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和保護杭州城婦女兒童萬餘人的過程。可惜,因信息不暢,很長一段時間內該書沒有為中國讀者得知。  2014年12月21日,《杭州日報》首次刊發葛烈騰撰寫的杭城淪陷親歷記相關文字。
  • 00後的他們說:「我太爺爺1937年12月在南京」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暴行發生83周年 即將到來的12月13日 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創辦於1907年的百年名校
  • 1937年12月13日 日軍為何將屠刀揮向南京?
    此人年輕的時候軍旅仕途並不得意,1933年才晉升為大將,兩年以後就退役了。1937年天皇裕仁迫於朝中無人,重新起用他。59歲的松井石根受寵若驚,感激涕零。早在1926年12月裕仁登基前,朝香宮兄弟三人就成為裕仁組織的好戰小集團的骨幹分子。長兄東久邇宮常駐倫敦,二兄北白川與朝香宮常駐巴黎,定期向裕仁報告英、法對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反應。後來,朝香宮與北白川駕車時發生車禍,北白川當場撞死,朝香宮一條腿粉碎性骨折。
  • 歷史上的今天1937年3月12日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陳為人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1937年3月12日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陳為人逝世 2013-09-04 09:26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新華網評: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一年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數字不斷遞減,但他們背負了一生的血淚經歷,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乾涸、模糊,而是與數十萬死難同胞的悲慘遭遇一起,匯聚成了一頁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篇章,一段刻骨銘心、不能忘卻的民族記憶、世界記憶 時間無情流逝,照片牆的燈,熄了一盞又一盞。
  • 特別關注|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象徵著一個生命的消亡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6周的時間,30多萬同胞慘遭殺害 無數家庭被奪去父母、兄弟、姊妹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成為整個中國無法磨滅的一道傷痕
  • 12.13,南京!怎敢忘,怎能忘!無論你在何處,10:01請駐足默哀
    歷史不能忘卻80年前的那個冬天, 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短短6周內,30多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昔日繁華的南京城屍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裡,處處都有中國人民的屍體,繁華的六朝古都,成了血腥的人間地獄!侵華日軍在中國,在南京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一頁。
  •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這是永遠不能忘卻的祭奠! 2020年12月13日, 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窮兇極惡的侵華日軍,華東華北1937年
    【進攻保定的日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一軍司令香月清司,在1937年9月14日指揮三個師團,由北平集結地出發,向保定、涿州發起攻擊。右側進攻部隊第五師團已於11日進駐淶源、蔚縣;左側進攻部隊第二軍第十師團也已於13日佔領了興濟鎮(青縣以南);日軍對保定形成包圍態勢。
  • 文藝作品中的「12·13」
    紀錄片、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圖書……近年,一批聚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文藝作品,以光影、音符凝固「12·13」,用藝術這門人類共通的「語言」走向國際,用大眾聽得懂、看得懂的方式向世界發聲,讓人們銘記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讓「南京記憶」成為「世界記憶」。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三個必勝」史實展開展:重溫抗戰記憶,見證勝利榮光
    「三個必勝」史實展昨開展  重溫抗戰記憶 見證勝利榮光   抗戰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段歷史沒有被忘卻。昨天上午,「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主題展廳舉行。
  • 四史複習專題13: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西安事變(1)經過:1936年12月12 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並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2)結果: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 國家公祭日 不忘1937年12月13日南京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10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 12月13日,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
    12月13日,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1937年12月13日這個日子夏淑琴記了一輩子那年她8歲家裡有外祖父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復原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30多人的日本兵敲門剛剛打開門的房主就遭到槍殺淑琴的父親跪在日本兵面前
  • ...1937年1月13日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精選大事件   1975年1月13日 周恩來重申發展國民經濟的兩步設想   1982年1月13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   1988年1月13日 蔣經國在臺北逝世   1989年1月13日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頒布   1993年1月13日 《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 「不可忘卻的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銘記暴行中的善舉...
    龍虎網訊 (記者 吳威 單俊哲 攝影 馬義超)「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今天(12月5日)上午,在廣州路小粉橋1號的拉貝故居前,充滿深情的朗誦聲響起,「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第二場活動在這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