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起義軍官後裔的敘述:我爺爺一輩子太慘了

2021-02-08 昆雲山房

我在公眾號發了一篇《甘谷籍國民黨將領、保定軍校及黃埔軍校人員》的文章,有一位網名叫'青出於藍」的網友給我留言,說他的爺爺也是黃埔軍校15期畢業生,於是互加了微信,在微信中他向我敘述了他爺爺悲慘的一生,我聽了為之動容。於是把他敘述的寫了下來,既是為了生者心中對長輩的紀念,也是為了慰藉逝去的靈魂。


這是網友「青出於藍」通過微信發來的他爺爺王天祜年輕時候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是一位帥氣英俊的年輕人,一頭烏黑茂密的頭髮,兩道濃濃的眉毛,黝黑明亮的雙眼,筆直的鼻梁,寬闊的嘴唇,極為協調而勻稱,都如雕琢般鮮明的輪廓配置在英俊臉龐上,冷峻而透出文雅,又帶著一絲嘲諷。雪白的襯衣領子非常挺括,那條黑色的領帶十分奪目,從他冷峻得近乎殘酷的眼神,似乎已經預感到他未來的命運?

現在我根據網友青出於藍提供的材料,把王天祜一生的簡介描述如下:

王天祜(1921-1990)字力行,甘谷縣八裡灣鄉咀頭村人,1927年至193年在天水中學求學,1938年畢業後考入中央軍校(黃埔軍校)南京分校學習。

1940年,王天祜從中央軍校畢業,屬於黃埔軍校南京分校第十五期畢業生。畢業後任軍統局特務團中尉組員,那個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軍統在抗日戰爭期間發揮的作用是人們知道的,但是王天祜在此期間幹的工作,他的後代已經無從知曉,他的許多故事也隨著他的去世而永遠消失。

1941年,王天祜任第八戰區軍統天水組任上尉組員、組長。青康藏邊區專員公署少校參謀兼副官。這裡抗日戰爭第八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八戰區作戰區域為綏遠、甘肅、寧夏及青海一帶,1938年至1943年第八戰區的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1944年後的司令長官為朱紹良,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劃中,劃分為受降區之一,接受日軍繳械。

1948年,王天祜在中央警校甲警班一期學習,畢業後任天津市水上分局少校警察。同年12月底,在副局長齊慶斌率領下起義,王天祜在十二分局集中參加了起義。起義後,王天祜既回到了家鄉。為了適應新的生活,他開始自學自學書法、風水堪輿、陰陽祭祀等農村普通人生活中常用的技藝和道術。

在五六十年代,像王天祜這樣的軍統出身的人,本來就是每一次運動都屬於批判鬥爭的對象,而他的風水陰陽更會讓他雪上加霜,成為運動中逃無可逃的對象。他被戴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在農村各種運動中被毆打,家屬被歧視是一種必然現象。網友青出於藍說:我爺爺後半輩子太慘了,文革的時候,帶著門板遊街示眾,門板上的釘子嵌入肉體,慘不忍睹,他太慘了,太苦了。我爺爺的遭遇,我們這些看在眼裡,點點滴滴都是血淚,我們的眼裡在流淚,心如刀絞。為他的不公,為他的不平,難道上蒼就這樣不平等嗎,他不是已經起義了,為什麼還要遭到這樣千百次的折磨和無窮無盡的屈辱呢?他原來的起義證和各種證件都被沒收銷毀,後來被關到監獄,要判死刑。我的一個在四川工作的親房,給當時的省委書記宋平寫信,反映我爺爺的問題,才得到平發,1979年3月18日甘谷縣委77號文件通知為起義人員,一直到八五年才補發了起義證書。上面雖然平反了,下面仍然歧視我們。

按照我們長期以來接受的教育,軍統都是特務,幹盡了壞事,實際上,軍統在抗戰時期是一支特殊的力量。抗戰時期,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的4年多時間裡,除了初期蘇聯有限的支援之外,中國幾乎是在獨自奮戰。為了鼓舞士氣,軍統經常在城市採用擾亂、暗殺、爆炸、恫嚇、策反、反間等方式打擊日偽,在城市和交通沿線,破壞日軍機場、兵營、倉庫、糧庫、彈藥庫等軍事設施,鐵路、公路、水路等各種交通設施。1939年3月20日,軍統追殺中國現代史上「天字第一號」大漢奸汪精衛,從國內殺到國外,又從國外追到國內,屢次失手,仍堅持不止,犧牲了多位勇士。雖未成功,但嚇得汪精衛及大小漢奸頭目寢食不安。華北的軍統北平站、天津站,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至抗戰初期,先後組織了刺殺漢奸張敬堯、殷汝耕、石友三、王克敏等重大行動,其中有成功(如成功刺殺了張敬堯),有失敗(如刺殺石友三、殷汝耕),有誤殺(如1938年3月29日下午2時,行動小組於北平煤渣胡同20號原平漢鐵路俱樂部外行動,擊斃與王克敏同行的日本顧問山本榮治,王受傷。而刺殺汪精衛時錯殺了其副手曾仲鳴)。在「遠東第一大都市」的上海,憑藉外國租界的掩護,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37年底至1941年底的4年裡,軍統在上海的暗殺行動就有150餘次。刺殺對象,開始主要是各類漢奸,少數是租界裡與日偽勾結的高級警探。例如,1937年12月30日,在呂班路,刺殺了參加上海地區改組委員會的華商領袖陸伯鴻。

抗戰時期的王天祜,工作在西北,處於大後方,具體的情況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國民黨人員,一旦列入反革命分子,就屬於四類分子。從土地改革開始,一直到文革,對四類分子的歧視就一直存在。當時的 許多村裡,對四類分子的管制大都採取這樣的辦法:1、無償清掃道路,補橋鋪路;2、幹最苦最累最髒的活;3、不準私自外出;4、如有與其他人家交往,就是收買拉攏;5、走路時、碰到貧下中農不準當中走,須低頭靠邊走; 6、無論批鬥什麼人,都必須隨叫隨到,陪鬥陪批。7、任何人都可以對他們辱罵毆打,以表現政治正確。因此,王天祜的遭遇,是無數四類分子所經歷過的,在哪個時代,是一種常態。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剛畢業分配到農村工作,哪個時候也是剛摘了四類分子帽子的時候,村間道路再無人清掃,鄉村道路下雪後路上積雪難行,就聽到過許多人咒罵鄧小平為四類分子摘帽,路都沒人掃了。斯情斯景,仍然歷歷在目,而文革時期對四類分子的殘酷鬥爭,也是親眼見過許多場景,因此,網友青出於藍說的他爺爺遭遇,我相信沒有任何虛假的成分。只是他哪個時候很小,記憶的很不全面罷了。

  


相關焦點

  • 劉虎‖太爺爺的故事在風裡飛
    到我太爺爺這輩,已不知多少代輩人了。我太爺爺共有兄弟三人和兩個姑太太,大太爺爺叫劉晨銘,二太爺爺劉晨曦,三太爺爺劉晨光。兩個姑太太分別嫁到店集北楊莊的書香子弟。大姑太去世的早,小姑太也於近幾年才離世。由於那時家境也不算太富,大太爺爺便在村東南處用銀幣置了一塊地,用來養家。二太爺爺和大太爺爺以種田為生,三太爺爺因學習勤奮,刻苦讀書,便去了阜陽城讀書。從那以後,除了過年,三太爺爺很少回家。
  • 大澤鄉起義失敗後,陳勝被車夫所殺,那吳廣的結局如何?比他害慘
    陳勝吳廣起義,又叫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統治時期,實行暴政,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秋,朝廷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屯守於漁陽。誰知到達大澤鄉時遇到了大雨,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
  • 專橫跋扈導致海軍起義,海軍總司令死因成謎,桂綸鎂否認與其有關
    非也,我們主題還是軍事,小美女桂綸鎂只是引子,她牽扯到舊時代的另一位紅人:海軍司令桂永清。關於桂綸鎂和桂永清的關係,小美女已經否認了自己是其孫女,並強調沒有利用這位所謂的爺爺搞特權拉關係在娛樂圈發展。但人們耐人尋味的發現,桂綸鎂公開家世中寫著:祖籍江西省鷹潭,而桂永清則世人皆知籍貫是江西鷹潭。桂永清的傳奇生涯和死因蹊蹺加上這位當紅影星的熱度一時間讓人猜測紛紛。
  • 教師節的紀念——寫給我的做了一輩子教師的爺爺
    我一直感嘆那個年代教師的來處之高。如今天大畢業生,有幾個做老師的?我當年上高中的時候,一個化學老師是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爺爺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一輩子清高且耿直。學問極好,以至他去世四十多年,縣裡還有人在說起他。這些人當然也是從自己的爺爺或者父親口中聽說的。
  • 我參加了「聯榮」艦澳門起義(組圖)
    我參加了「聯榮」艦澳門起義(組圖) 】【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國民黨部隊裡地方派系爭鬥厲害,艦艇上很多外地派系的軍官壓制福州籍士兵,甚至聽到他們說福州話,都會一個耳光打過來,福州籍士兵都敢怒不敢言。」  1949年,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9月12日,「聯榮」艦受命從臺灣開赴廣州海面駐防,大約半個月左右撤離。
  • 老兵爺爺向少尉孫女行禮「請準許我擁抱你」
    美國一位爺爺向一名剛授階美國海軍陸戰隊少尉的女軍官敬禮,並請求這位長官「準許他擁抱他的孫女」,少尉準許後,爺爺將少尉緊緊擁入懷中。原來這是一項美國傳統,只要是新晉的少尉都比任何官階的軍官還大,因此即便是歷經過二戰且是上士退役的爺爺,都得向孫女行禮。
  • 臺灣最後一位駕機起義飛行員:來到大陸看到很多希望
    1983年4月22日,臺灣陸軍航空隊少校分隊長李大維駕駛U-6A型飛機起義,回歸祖國大陸,成為最後一位駕機起義的臺灣飛行員。 據臺海網13日報導,海峽導報記者近日在廈門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人物名片 李大維,原籍安徽省阜陽縣,1950年生於金門,同年隨其父母去臺灣,1968年考入陸軍軍官學校,後到部隊執行觀測任務,兩次被選為「克難英雄」。1983年4月22日12時25分,駕機回到大陸,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熱烈歡迎。
  • 柘皋往事——我的爺爺
    正好,今年寒假,我想寫一篇家族史的作文,不知怎麼的,就聊起了爺爺的老家。於是,話匣子一放,記憶的帷幕慢慢拉開了。爺爺坐在沙發上喝茶,從他的老家講起。 1937年,爺爺出生在安徽柘皋古鎮。我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但我對那裡的印象不是撲面而來的古鎮氣息,而是十幾個小時車程以及突然離開熟悉環境的迷茫。其他的細節,都不記得了。
  • 清明丨我的太爺爺
    在農村,從小父母很忙,除了冬天,他們一直都要去下田幹活,可我又太沒人看管,所以,爸媽就把我送到爺爺奶奶家,因為我是個女孩子,那時候重男輕女很嚴重,所以我記得小時候爺爺奶奶都不怎麼喜歡我,他們從來也沒有抱過我,也很少和我說話很少對我笑,只是管我飯吃。而太爺爺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子裡,每次我去爺爺奶奶家,都跑去太爺爺那裡,雖然他年齡很大,卻還是會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抱著我開心的在院子裡走來走去。
  • 陳勝吳廣起義時為什麼要假扮為扶蘇和項燕?是因為他們不自信嗎?
    「大澤鄉起義」,也叫做陳勝吳廣起義。
  • 韓國男性不喜歡《太陽的後裔》:軍隊描寫太浮誇
    新華網北京3月30日電 韓劇《太陽的後裔》火了!自開播以來熱度不斷攀升。最新播出的第十集再次刷新自身收視率紀錄達31.6%,並有繼續增長的趨勢。  然而,日本綜合門戶和搜尋引擎goo的一個熱門話題卻是:「為什麼韓國男性不喜歡《太陽的後裔》?」
  • 陳勝敢於第一個起義,成功後卻得意忘形,最終眾叛親離!
    那麼陳勝及吳廣這些人究竟是為何起義呢?原來是秦朝的官府當時發配貧民們去服從兵役,一共安排了九百多貧民,而吳廣及陳勝正好也在隊伍中,還擔任小隊長,可惜那段時間卻大雨連綿,將去漁陽道路給衝毀或者淹沒了,使得這群受苦受累的貧民無法按時到達。要知道秦國法律可是極為嚴苛的,這服兵役要是遲到了,完全是斬首,根本沒人商量的。
  • 我花開後百花殺,如何評價黃巢起義?
    」由此可見,在官方評價裡,給予了黃巢起義很高、很正面的評價。它既是農民反抗封建專制統治的表現,也基本上鑿穿了大唐王朝這艘破船的底部,開啟了覆亡的序曲,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積極意義嗎?正因如此,黃巢起義根本沒有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恰恰相反,黃巢起義所造成的破壞和殺戮,更是滅絕人性、罄竹難書。黃巢有一首比較著名的詩,那是他在屢次不第後所作,題為《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馮鞏的家世顯赫,太爺爺是大軍閥馮國璋,爺爺的身份也不簡單!
    像是我們熟悉的天后那英,還有動作巨星吳京,以及我們熟悉的童星關曉彤,都是大清皇族的後裔,身份也是不簡單。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可是春晚的常客,他的標誌性口頭禪也是讓觀眾印象深刻,一句「我想死你們了」就能讓觀眾猜出他是誰。是的,他就是著名的小品演員馮鞏。
  • 一位二胎寶媽的敘述:如果可以,下輩子我不想生二胎
    導讀:一位二胎寶媽的敘述:如果可以,下輩子我不想生二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位二胎寶媽的敘述:如果可以,下輩子我不想生二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爺爺教我愛中華——憶爺爺二三事
    我爺爺黃壽榮先生(字,卯金),已經離開了我們三年了,爺爺一九三五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平凡,而又非同尋凡的農家。爺爺生前是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文化人,又是一位普通平凡的老農民。他的人生歷程中有兩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爺爺在建國初期那種艱苦而特殊的年代中,為了更好的建設和服務農村,一次又一次放棄了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把自己的青春歲月都獻給了農村。
  • 回憶我的爺爺!
    在我小升初的時候,爺爺問起初中要學習哪些學科,當我說到有英語的時候,爺爺笑著說,「學習英語好哇,成『雙舌頭』了」。然後爺爺給我講述他的一位戰友,因為家在蒙俄邊境,所以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進入部隊後,這群戰友就給他起了一個外號「雙舌頭」。「雙舌頭」思想進步,能徵會戰,加上會俄語的優勢,很快就被調入軍中。據說後來被送到莫斯科大學進行學習深造,後來定居在北京。
  • 你真正讀懂了陳勝吳廣起義嗎?農民起義的背後邏輯讓人感到心酸
    因在大澤鄉遭遇大雨而誤期,陳勝、吳廣一不做二不休地殺了押運的軍官,就這樣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序幕。陳勝、吳廣因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而千古留名。但事實上,他們在這次起義中還有很多首創的思路和措施一直被後世的起義所模仿、所借鑑、所引用,如以下幾點:1、為農民起義創造一個響亮的口號。他們提出的口號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水滸傳》中的108位梁山好漢結局不一,死得最慘的一位英雄是他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內容講的是宋代以來發生的民間故事,主要講的是農民起義的故事,它生動形象地將農民起義如何從發起到失敗的過程作了全方位的描寫。《水滸傳》不僅反映了現實問題,也歌頌了宋代時一個個豪氣沖天的民間英雄。
  • 茅老師,我太「慘」了
    (請閱讀 茅衛東:我就是一根攪屎棍)有些人可能覺得我被茅老師「洗腦」了,那我現在到底有多「慘」呢?不管我讀了什麼文章,看到了什麼事情,和誰聊天,都會引發我的思考,所以,就想寫文章。可是,茅老師說你現在寫文章不能求數量,要有質量,一定要好好想一想這個話題是不是非寫不可,如果不重要,寧可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