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黃壽榮先生(字,卯金),已經離開了我們三年了,爺爺一九三五年出生在一個普通平凡,而又非同尋凡的農家。爺爺生前是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文化人,又是一位普通平凡的老農民。他的人生歷程中有兩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但爺爺在建國初期那種艱苦而特殊的年代中,為了更好的建設和服務農村,一次又一次放棄了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把自己的青春歲月都獻給了農村。
一九四九年,神州大地因經歷戰爭的洗禮,而百廢待興。黃梅大地更是匪患猖獗,到處瀰漫著看不見的消煙。為了重建美好家園。年僅十五六歲的爺爺,便放棄了「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求學生涯,積及參加新中國地方的建設事業中。組織上把爺爺安排在中共黃梅縣委駐原張河鄉的工作組裡擔任文秘工作,併兼任兒童團長。在肅清黃梅土匪盧自朝殘部時,在那種驚心動魄、危機四伏的動亂環境中,爺爺在縣委工作組首長匡正武(可能是化名)的領導下,率領兒童團兩千餘人冒著槍林彈雨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他各種任務。
一九五四年,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次遇上了百年難得一遇的長江特大洪水水患。年僅十八歲的爺爺和他的兒童團戰友們,日夜兼程奔波在防洪大堤抗洪一線上。後來黃梅防洪大堤被洪水衝毀決堤後,爺爺又放棄了轉移家裡財產,用自家的木舟積極配合民政部門進行災後搜救工作。
縣委工作組撒銷時,因爺爺表現出色,被組織上安排到張河中學教書,教書育人,那可是無數讀書人的夢想。而此時,村裡正在籌建掃文盲的學校「冬學」,村幹部找到爺爺,對爺爺說,卯金同志,你是我們方圓幾裡的少數讀書人之一,現在村裡正在籌建「冬學」,我們想請你來教「冬學」。爺爺豪不猶豫地答應了村幹部的請求。幾年後「冬學」撤銷,爺爺便從一位才華橫溢的讀書人,變成了一位普通的農民。
集體吃大鍋飯時,我們家從原籍孔壟鎮長湖村搬遷到新開鎮鄒橋村,大家都知道爺爺是文化人,生產隊便安排爺爺做工分員,出納,倉庫管理員。爺爺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克己奉公,待人公正、童叟無欺,得到上級的好評。組織上準備把爺爺調到新開六咀棉花採購站工作,當時在鄉鎮企業上班,那可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鐵飯碗」。就在爺爺準備「走馬上任」時,可生產隊的隊長又來上門做爺爺的思想工作。隊長說,卯金同志,我們生產隊上識字的人不多,你來之前,我們生產隊上的帳目魚龍混雜,我們生產隊上離不開你,我真心希望你留在生產隊上。爺爺又一次放棄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在生產隊上默默無聞地幹了二十多年普通而平凡的工作,改革開放後,爺爺再次做了農民。
在我兒時和少年時,父親身體不好,母親因病至殘,家庭的重擔全壓在年邁的爺爺和奶奶肩上。爺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幹著農活,家裡過著如孔子所說「三月不知肉味」的清貧生活,他在建國初年為黃梅地方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做的一切也從未向任何外人提起。爺爺晚年時,我有次問他,能否可以向政府提出一點要求?可爺爺卻平淡地說,他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也沒理由和資格去向政府提出要求。爺爺並用孫中山先生的名言來教導我,「自我遠祖以來乃至自己,衣如是,食如是,居如實,仍需愛我中華,才能國富民強。」
爺爺離開了我們三年,爺爺的一輩子雖然沒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爺爺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爺爺永遠活在我心中!
(編輯:白楚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