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開悟智慧的「跡象」——不再偏執

2020-12-16 琢磨君專欄

道理是直的,但是道路是彎曲的!

正所謂是:「水曲流長,路曲通天,人曲順達」。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很多時候,我們越是偏執,越是較真,反而偏離成功越遠;當我們懂得以柔克剛、剛柔並濟做人做事的時候,越接近於「天道」,人和事都越來越通達!

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頓悟: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48歲以前,曾國藩太過於剛強,四處碰壁,得罪了不少人;48歲以後,他以剛柔並濟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因此一通百通,順風順水。

其實,一個人,開悟智慧的「跡象」,便是「不再偏執」。一個人,越來越優秀的跡象,也是不偏執!

當我們腦子中的傲慢與偏見越少,我們就理真理越近;當我們放下「我執」的時候,才是最接近成功的時候。當我們眼中包容的事物越來越多,看不慣的人和事越來越少,也代表我們越來越成熟,成長進步最快!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說:事物都是互相對立而出現的,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誕生,難和易由互相對立而形成,長和短由互相對立而體現,高和下由互相對立而存在,音和聲由互相對立而和諧,前和後由互相對立而出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都有各自的善惡美醜標準,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天下的人都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陋的存在。大家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惡的存在。但善惡美醜都是相對的,並不是完全絕對的。很可能,我們執著的觀念和想法,就是阻礙我們成長進步的絆腳石。

人類的善惡美醜標準,也不是大自然的標準。比如說,西施和毛嬙,是人們稱道的絕世大美人,可是魚兒見了她們就深深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就高高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就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為什麼?

因為動物的善惡美醜標準與人類不同,一個動物只會覺得另一個同類漂亮,而人類往往喜歡自以為是,將自己狹隘的價值觀強加在外物身上。

人生,經常是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世界上最大的監獄,就是我們自己的大腦,如果我們一輩子都走不出自己的傲慢與偏見,無論到哪裡,都是可憐又可恨的囚徒。

所以說,認知水平、思想境界越高的人,越不偏執,還懂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我們對於事物,需要多點包容,少點偏執,對待周圍的人也是如此!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只是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因此做出來的行為各不相同。可能,某人小時候很壞,長大了就變好了;有些人小時候很好,長大了就變壞了。

正如曾國藩所說「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

君子和小人,好人和壞人,善與惡,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要用發展、包容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而不是偏執。

當我們學會放下偏執,便會回歸理性與智慧,也會因此而收穫更多、感悟更多!

一個人不偏執,腦子裡才能容納不同的想法和意見,才懂得多角度換位思考,才能全方面思考,繼而正確抉擇。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H·M·託利得研究發現: 「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就看他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顯然,偏執的人,可能智商蠻高,但是情商一定不高。而自古至今,性格決定命運,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佔20%,其餘80%是取決於情商。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人最講究陰陽平衡思想,因為這樣才能抓住道的精華,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其實,這便是高情商、高智商、不偏執的表現。

不偏執的人,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厭惡的一面;看見有利可圖的事情,就必須前前後後考慮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兩方面權衡一下,仔細考慮一下,然後決定是喜歡還是厭惡、是獲取還是捨棄。如此這般,就不會經常出現偏差了。

但是一般人的禍患,往往都是因為片面性害了他們:他們看到自己喜歡的事物,就不考慮它可厭的一面;看見有利可圖的事情,就不去反顧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他們行動起來就必然失足,做事情就必然受辱,這都是片面性思想害了他們而造成的禍患啊!

所以說,不偏執,是一個人開悟智慧,變得越來越優秀的跡象!

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個人「開悟」前的三種跡象,你身上若有一種,就要恭喜了
    《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就是幫助人們開悟的秘訣,關鍵點落實在「學、思、行」這三個字上。一個人真正「開悟」前,也會有這三種跡象,你身上若有一種,就要恭喜了。如何讓自己「開悟」?記住《中庸》裡面的三個字——學、思、行,你也可以做到。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如何用這三個字開悟自己。
  • 頂輪與眉心輪|智慧眼與開悟的奧秘
    當一個人的眉心輪是平衡且打開的,他會深思清明,有覺察能力,能夠平衡感性與理性。當一個人的眉心輪出現創傷、虛弱,此人常常注意力不集中,邏輯思維能力不足,記憶力差睡眠質量差,迫害妄想,精神偏執甚至精神疾病;而當眉心輪過度發展時,此人有可能沉迷幻想,思緒不停歇,太多願景卻無法落實。頂輪對應著神性力量,與宇宙連結的深度,以及身心靈統合的程度。
  • 佛教: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有什麼不一樣?
    09:59:17 來源: 大於娛樂大咖 舉報   很多學佛人都想知道自己學佛後,到底有沒有開悟
  • 自然界,這四種開悟的聲音,易尋有效!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開悟,不僅僅是佛教點化俗人,達到其智慧開達的意思。在生活中我們也希望自己或者是身邊的親人,能夠早些得到開悟,獲取智慧。在生活中不再執迷不悟,不再執著於無意義的想法,不再矛盾與徘徊。而是從輕就簡,有能力處理好事情。若想達到這樣的一種開悟的境界,其實可以從自然界中獲得更好的途徑。自然界中有四種美妙易得的聲音,對於開悟極為有效。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觀虛齋語錄》(卷三)連載(27-29)
    這種經驗註定會是膚淺的,因為另一個更好的、更尖銳的論點也許會摧毀第一個論點,然後這個論點就消失了,你以前以為是真實的東西已經不再真實了。第二種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邏輯的、智力的、理性的論據,它是與存在的共鳴與合一,它是對存在的終極奧秘的親身體驗。
  • 一個人處於上升期的8大跡象,值得參考
    一個人真正想要有質的改變,能真的邁出腳向前走,那首先發生轉變的,就是他的思維。正所謂人的運程都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也不會一直處於低谷當中天日難見,但是往往這並非是迷信的一種消極等待,必定是因為人心態與個人調整後,所帶動下的局勢轉變,人在得意之時,就是容易遭遇失敗,而人在逆境之時,假如有頑強的意志力和懂得自我反省的智慧,反倒可以逆流而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 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人的煩惱都是從情緒、情感產生,尤其碰到感情問題一定會有煩惱,必須用理智、理性來處理,煩惱才會減少。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及最終目的呢?在凡夫的階段,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開闊。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 開悟是一種什麼體驗
    開悟的人,也不是無憂無慮,他必須要保持覺知。開悟的人,只是看了一眼那個真相,他沒法一直留在真相裡面。雖然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真相,也可能會重新迷失,會懷疑那個真相。這個時候,他就不能算一個開悟的人。最後我要提醒你: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開悟的人,那麼就永遠不要想成為一個開悟的人,那些所有想開悟的人到現在都沒有開悟。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我的經驗是,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知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就是太一,一之後,才是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一個人開悟後,內心就會生出大智慧,惠能就是一個案例。他不識字,卻有大智慧,成為禪宗六祖。開悟就是知一,六祖說是無分別心,不二法門。學易也是如此,如果知一,就是一點通則百通。很多人說《易經》難,我深有體會,因為自己也是過來人,以前我看不懂《易經》。
  • 佛教:開悟明心的關鍵,在於阿難這首傳法偈!
    初發心,也就是初發菩提心,此時我們的福德智慧,就如同初一的新月,心性被遮蓋起來的部分,遠遠大於發露出來的部分,只有通過不斷精進,才能使得心性之光大亮。不過對於參禪如何用心、如何參究、如何受用,想從佛經和祖師法語中尋得一點現成的答案,可謂難上加難,即使有所闡釋,也多是否定的話,所謂「承言者喪,逐句者迷」,倘若多嘴要問個明白,往往要挨上當頭一棒。
  • 一個人思維停滯不前的4個跡象
    一個人的思維,如果停滯不前,不能及時修復認知中出現的BUG,更新早期形成的思維慣性,就只能淹沒在社會平庸的泥石流中。如果有以下四種跡象,就說明該自我檢查一下,自己的思維配件是不是該升級了。可是,主動改善要有智慧和勇氣,否則很難跳出原有的生命軌跡。從不主動學習,習慣被動成長是一個人腦子還留在學生時代的第一個跡象。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題記:開悟,意味著簡潔明了,那麼對「開悟」的抽象理解是有礙於開悟的。「開悟」一詞是個術語,佛家常用的術語。開悟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初學者有沒有開悟的訴求呢?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
  • 一個人格局越來越大的3種跡象
    格局不是好人壞人的標準,卻是一個人是否能成大器的條件。當一個人具有下面3個跡象,TA就可以說有了格局,也有了笑傲江湖的潛能。羅天是我剛開始學習寫作時,認識的一位朋友,我們參加了同一期寫作課。她習慣於抱怨。
  • 真正的開悟老師從來沒覺得自己是老師
    >最接近他們心態的一種語言描述那就是他們把這個教導教化的事情當做了一份職責當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2真正的開悟者明白自己能幫助到別人那是別人有那個善根因緣福報而自己只是此人的善緣的一部分所以,別人才能接受自己的教導或分享如果那個人和自己沒有結善緣那即使自己有無上的智慧和能力可以幫助此人
  • 佛法: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以各種方式修行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能學習到佛的智慧,最終開悟。開悟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的意思。信佛學佛之人對生活或多或少都有所悟,有的人悟道淺顯一些,有的人悟道深刻一些。我們大部分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開悟的時間都是相對很短暫的。
  • 培訓師的搖籃 讓遊明裕導師的智慧與博愛助你成「富有的開悟者」
    一個人的深度,彰顯的是人生的閱歷,胸懷的寬廣。四十知天命,五十從心所欲。一個有深度的人,不光要知性,還能具備生活的智慧。能知天命而不庸人自擾,能從心所欲而在繁雜的世事中能進能退。心靈海的創辦人遊明裕及夫人王婷瑩老師致力於幫助人們透過內在心靈的淨化與外在力量的激發 來成為一個「富有的開悟者」。因為遊明裕、王婷瑩老師深信每一個尊貴的生命,都蘊含著一份獨一無二的本質,這份本質即是給予這個地球最珍貴的禮物,而他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孕育這個可能性的成長園地——心靈海國際教育集團,讓人們內在的本質得以全然的萌芽開花,展現生命閃亮的才華,進而實現人生的使命。
  • 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2、孔子之「好學」與「謙遜」背後,有「避免自我偏執」的修身智慧有人說儒道兩家有「對立」趨勢,但在顏小二看來,許多時候品讀先哲思想,倒是看到了二者的「殊途同歸」之處。比如,道家的「無為思想」中,顏小二初看是「批評過度之欲」,再看便是「避免自我偏執」。
  • 當一個人,出現這三個跡象,說明他格局越來越大!
    做人要明白,一個人格局,不是天生的,都是通過自己後天努力修煉出來的,當一個人,出現這三個跡象,說明他格局越來越大!1、越來越看得淡,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一個人,如果總是為生活中的小事,而斤斤計較,那他的生活,還有人生,只會沒完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