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陶淵明: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020-12-14 中國文明網

  陶集以現藏國家圖書館「宋刻遞修本」為最佳,明以後翻刻甚多,郭紹虞《陶集考辨》著錄149種,袁行霈先生以為實際不下二百種。圖為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所藏《陶淵明集十卷》。

  自從1982年王蒙發表《談我國作家的非學者化》以來,中青年作家(小說家)頻頻弄起「學術」。王蒙本人鑽研《紅樓夢》、李商隱,「古稀」之後「皓首窮經」,接連推出談《老子》、《莊子》、《論語》和《孟子》的書,雖是電視講演底稿,但細心潤色,與著作無異。一讀之下,「老王」的閱歷與風格歷歷在目。其他如格非談《金瓶梅》,餘華談魯迅,葉兆言談民國文人,畢飛宇談古今小說藝術,也都引人矚目。我寧可將這理解為水到渠成之事。有造化的作家不會封閉於虛構寫作,對文化傳統或當下文化狀況必定有所議論,否則身為作家,至少不夠全面。張煒亦在追尋陶淵明的遺產。

  說 古典

  水到渠成之事

  張煒讀古典,總在某個角度緊扣其小說,二者有「互文」關係。他早已出版《楚辭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之後又有《也說李白與杜甫》(中華書局2014年版)。屈原和張煒的關係不難想見。齊魯大地和洞庭沅湘距離遙遠,但三閭大夫憂國憂民與張煒「秋天的憤怒」、「秋天的思索」並不隔膜,而齊魯文化在儒家傳統之外,還有源於「稷下學派」的「精氣」之說,與遠古巫師方士的玄怪之談。漢以後融入道教,變本加厲。楚地自古巫風猖熾,神話蔓衍,屈原又常出使北國,熟悉「齊諧」,張煒相遇屈原豈是偶然?從《古船》到《九月寓言》,楚辭式的憂憤深廣與異想天開,不是始終融為一體嗎?

  談李白、杜甫的那本書暗批郭沫若,為唐代詩壇雙子星座的「煉丹」辯護,順便談到他家鄉膠東半島的道教傳統。我深佩他的淵博、敏銳和敢於異調獨彈。但又十分驚詫,《古船》作者憎惡自稱「窪狸鎮第一個黨員」實則是魚肉鄉裡的火居道士趙丙,現在,對漢唐以來流行膠東半島達兩千年之久的道教為何情有獨鍾?數天前,張煒告訴我趙丙和窪狸鎮小學校長「脖吳」愛唱的下流小曲出自膠東流行的一種《響馬傳》唱本。「道教」太複雜,《古船》「反思」民間道教末流與鄉村政治混合,跟李、杜信奉的不可同日而語,但1985年《古船》和2014年《也說李白與杜甫》,畢竟因「道教」而聯繫起來了。

  談 妙人

  眾人皆出自畫像

  張煒和陶淵明的對話更自然,幾乎不可避免。但這事要從頭說起。自鍾嶸《詩品》給陶潛戴上「隱逸詩人之宗」的帽子,很長時間並無異議。南宋湯漢注陶,提出「此老未白之忠憤」的新話題,局面遂大改,元明清各朝箋注者紛紛找材料,證明陶在「隱逸」之外或竟在「隱逸」之中的「忠憤」。

  於是述酒、止酒、命子、責子、乞食、閒居、移居乃至日常酬答之詩,無不與忠於晉室、恥事劉裕掛鈎,至於吟詠給秦穆公陪葬的「三良」,詠貧士,詠荊軻,賦歸去來,賦閒情,賦士不遇,讀史,讀山海經,作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自祭文,以及祖述外公孟嘉與曾祖陶侃的「遺烈」,自嘆「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更是壯懷激烈,幾乎消散了平淡、衝和、自然、超然、悠然之氣。淵明由此分裂為二,或是「忠憤」的節士貞臣,或者終日坐在菊花叢裡飲酒,隨便拋幾本書在地上,固然好之,卻「不求甚解」。

  到了現代,「中國人的生命圈」日益逼仄,「忠憤」的陶淵明形象又不時髦了,許多文人(如朱光潛先生)以割裂為美,重新將淵明打扮成標準的「隱士」、「名士」,「高士」。還有人抬出周作人為現成的榜樣與之匹配,曹聚仁就說周氏思想歷程是「從孔融到陶淵明」,惹得魯迅奮袂而起,宣布「我每見近人的稱引陶淵明,往往不禁為古人惋惜」,他認為陶徵士在「五四」以來的文壇「實在飄逸得太久了」,主張知人論世,陶並非「渾身靜穆」,相反還很「熱烈」,甚至「金剛怒目」。不服者找出版本學根據,說魯迅看到的「刑天舞幹戚」乃宋人曾紘妄改,善本原作「形夭無千歲」。

  時隔多年,周作人還「為得查考形夭無千歲的問題,把架上所有的陶集拿來一翻」,謙虛地說,「寒齋所有的陶集不過二十種」,對郭紹虞的著錄「望洋興嘆」。但他的二十種可不寒磣,有許多學界珍視的明清刻本和民國翻刻。《魯迅日記》從1915年到1935年記買陶集20多次,集中於1915年、1924年、1926年、1931年和1932年五年。1923年「兄弟反目」,大哥淨身出戶,許多書籍被二弟扣在「八道灣」,不知後來「知堂老人」展覽的二十種陶集多少是魯迅購置,後來竟要利用這些藏書為「形夭無千歲」說撐腰,奪下老哥手上的「幹戚」了。更有妄人以為善本一出,魯迅便盡失據地,其實陳寅恪不也認為《讀山海經》這句是「刑天舞幹戚」嗎?

  陳寅恪是學者,靠史料說話,不肯摻和個人意氣,但梁啓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說淵明只是看不過仕途混濁,並非不願屈身新朝,陳就不以為然,「斯則任公先生取己身之思想經歷,以解釋古人之至尚行動」,他顯然贊同「忠憤」說。1945年撰《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倡「新自然主義」之說,儘管不像宗白華那樣要以《<世說新語>與晉人之美》為抗戰建國服務,所謂「替民族靈魂一新面目。在精神生活上發揚人格的真解放,真道德,以啟發民眾創造的心靈,樸儉的感情,建立深高厚闊、強健自由的生活」,但若與朱自清《陶詩的深度》、《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相比,陳文倒是有更多時代印記與身世之感。

  中國文化真可憐,有數的幾個妙人如陶淵明,雖躲過秦火,卻依然連享年、故裡、出處(或隱或仕),甚至「淵明」、「元亮」、「潛」何為本名,何為表字,至今都鬧不清楚,更別說究竟有無《宋書》及《文選》五臣註標榜的「忠憤」之舉,所謂晉時所作皆題年號,入宋之後但書甲子。這就難怪後人要各抒己見,但結果都有意無意拿出了一幅幅自畫像。

  起 新解

  「忠憤」與「飄逸」

  但張煒的陶淵明全從魯迅而來,又投射自家心跡。他一貫的「憂憤」與陶相通不必說了,開宗明義大談「魏晉這片叢林」,非存身「叢林」既久,不會有偌多感慨,讀者可以從中讀到《秋天的憤怒》、《秋天的思索》、《古船》以至《柏慧》、《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與浪漫》等被有些人譽為「抵抗投降」系列長篇的一貫立場,而《融入野地》、《九月寓言》分明又洋溢著《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的氣息,甚至「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海邊葡萄園」、「萬松浦書院」,與色彩斑駁的「隱士」文化也不無干係。

  張煒不想再造分裂的陶潛形象,他強調陶的「不平之氣」,以及厭惡官場的「淡然」和歸回田園的「歡欣」,努力將兩個陶淵明合成一個,但並非矛盾消融的「靜穆」。陶淵明的『靜穆』是暫時的和表面的,內心隱含的壯懷激烈與追求閒適,二者在許多時候是勢均力敵的,「他的一生都在徘徊」,「陶淵明是多重的,而不是單向的;是複雜的,而不是單一的。一個最容易被概念化標籤化的人物,一旦打開全部的精神儲藏,也就讓我們看到了無限的堆積」。這不是調和,而是主張「忠憤」與「飄逸」共存,以至於難以調和。但事實證明,「飄逸」是與世無所觸忤的,而「忠憤」倒容易賈禍,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你究竟對誰盡忠,對誰懷憤呢?60年代初陳翔鶴不是因為創作歷史小說《陶淵明寫〈輓歌〉》而大觸黴頭嗎?

  細究現當代作家學者治陶路徑,再將張煒放在其延長線上考量,肯定有趣。談陶淵明,儼然端然不錯,放鬆一點也無妨。魯迅一見別人談陶就搖頭,但他自己不也拿《陶淵明集》算過卦嗎,事見《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郜元寶)

相關焦點

  • 寫作素材 | 田園詩派一代宗師陶淵明的10大經典名句,句句沁人心脾!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東晉末年偉大的詩人、辭賦家。詩人一度為官,後辭官歸隱田園。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家喻戶曉、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讓世人敬仰。在隱居田園期間詩人寫下了許多經典的,足以垂範後世的絕世名篇。他的詩平淡自然,語言質樸精工,意境高遠,風韻深厚,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也因此被尊為田園詩派之宗。
  • 飛花令「霜」|世間哪怕霜華染盡,心中依然溫暖如初
    初冬已至,大地的色彩變得更加的濃重了,回望遼野,寒秋意鬱,鳥聲不復,一夜間之間,千裡霜鋪,萬裡飄葉,寒風來襲,世間更多了一份蕭索的味道。然而在詩詞的世界裡,冬天卻是另一番景象。詩人筆下的冬日,哪怕霜華染盡,依舊溫暖如初。在冬日最愜意的事,莫過於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讀著古人的詩,賞著窗外的雪。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霰怎麼讀霰是什麼 氣象科普雪、霰的區分方法
    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霰又稱雪丸或軟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直徑2-5mm,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   許多地方口語稱它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徑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間,性質鬆脆,很容易壓碎。霰不屬於雪的範疇,但它也是一種大氣固態降水。
  • 東晉第一詩人陶淵明的一生總結:辭職一時爽,一直辭職一直爽
    謝道韞說,無論是同家叔父,還是他的兄弟,都是頂天立地響噹噹的人物,就是沒想到,有王凝之這種人。(語出《世說新語》)自己的老婆都瞧不上自己,可想而知王凝之的家庭地位如何。所以,陶淵明的詩中也不時出現「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但陶淵明仍然是幸運的,他的隱居隱出了名堂。按照當時薦賢招隱居的制度,對於這樣的人物,州郡長官有舉薦之責。江州刺史王弘在任時,想請他吃飯,陶淵明有意迴避。後來王市長拜託陶淵明的朋友龐通之幫忙,假裝由龐請客,半道上王市長突然光臨,才算是見到了陶淵明一面。
  • 氣象專家:是霰
    氣象專家:是霰 2020-12-1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冰粒、冰雹、還是霰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霰」這樣?這不是雪麼!很多人會這麼想但是它擁有自己專屬的名字霰[xiàn]:霰又稱雪丸或軟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有時呈圓錐形)的、有雪狀結構的冰相粒子組成的固態降水,直徑2~5mm,著硬地常反跳,鬆脆易碎。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後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狀或圓錐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有些地區叫雪子、雪糝等。
  • 鄭州今天下霰了 「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
    霰是什麼?提起它,相信很多人會想到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但是,「霰」究竟什麼樣子,人們一時也說不上來。今天,冷空氣侵襲之下,廣大鄭州市民有幸見到了霰。一開始,有市民認為鄭州下冰雹了,也有專業一點的市民,認為並不是冰雹,因為顆粒直徑比較小,應該屬於冰粒。但大河報記者通過諮詢鄭州市氣象局專業人士了解到,今天鄭州市降下的是霰。
  • 煙雨夜讀|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夫其住宦不達,則亦已耳,沉痾永痼,無復聊賴,至自投魚腹中,古來膏肓無此死法也。」可就是這樣一位不得其志、坎坷困頓的詩人,依然用手中的彩筆,為大唐的天空描摹出無限的詩意。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荷塘景色迷人,暗香浮動,圓蓋亭亭。可詩人擔心的是秋風來得早,荷葉荷花很快就飄零了……這是盧照鄰晚期的作品,寫的不是荷花,而是來不及施展抱負就已垂幕的自己,儘管年齡也許不是很老,但一切心志早已化為了虛無。
  • 專家:是霰(xian)!
    專家:準確來說,是霰(xian)!霰(xian)是什麼?如果不標註拼音你是不是都不會念?這字或許你也見過就是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麼,問題來了冰雹、冰粒和霰的區別在哪?
  • 權威消息:這是霰!
    氣象專家解釋,這不是雪,是霰。隨後,重慶市氣象局發布消息,當天9時-11時,中心城區的最低氣溫在5-6℃之間,部分地區出現了小雨,新牌坊、石橋鋪等地在雨前和雨中出現了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球狀的降水,氣象上稱為霰,是一種固態降水現象。
  • 馬銀琴:獨正者危,至方則礙——試說陶淵明對顏延之的影響
    曹道衡、沈玉成在《南北朝文學史》中分析顏延之的性格時指出:「同謝靈運一樣,顏延之的性格裡有十分傲岸的一面。但所不同的是,顏延之的門第比較低,政治上的追求並不過於熱中躁進,立身處世則以佯狂掩蓋狷介而又有和光同塵的一面。在當權者的心目中,他不是一個帶有很大危險性的人物,所以雖然屢經蹉跌,卻仍然得保天年,富貴以終。」
  • 北京城昨日下霰了
    霰,發音同「現」,是下雪前或下雪時形成的小顆粒,似雪。三伏天,昨天北京城區下霰了。大家紛紛賞景、拍照留念。真是罕見,老一輩爺爺奶奶都不曾見過這「六月飛雪」呀。霰大家這時都應該會想到《竇娥冤》。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不似事實又影射事實。關漢卿的《竇娥冤》中「六月飛雪」場景也許和今天的北京一樣,滿天「雪花」飛舞,落地即化。
  • 陳洪:┃《陶淵明集》導讀
    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陶淵明有「三病」,身病一,心病二。其身病是體質一向羸弱,中年又得痁病。《答龐參軍》詩序說:「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本既不豐,復老病繼之。」《雜詩》其七云:「弱質與運頹,玄鬢早已白。」
  •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後來為何無人問津,學者:你看劉子驥怎麼死的
    不清楚從何時開始,「細思極恐」這個詞變成了流行詞。「細思極恐」的實例數不勝數,知名的《桃花源記》便是這其中一個較為經典的事例。《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我們初中都學過,這篇源於陶淵明之手的短文,勾勒了一個幸福的世外桃源的場景,詞句優美順口,令人印象深刻,可是便是在這種爛漫的詞句身後,卻擁有 令人不敢細思的恐懼。
  • 洞庭漢俳群同題《霜》合集作品展示
    霜,是指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 ( 指露點低於 0 ) 以下,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 請欣賞老師們漢俳佳作 洞庭漢俳群同題《霜》合集展示
  • 「刑天舞幹戚」:陶淵明骨子裡是個血性男兒
    魯迅《題未定草(六)》中說: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 恐同即深櫃是什麼意思 恐同即深櫃有沒有科學心理依據
    恐同即深櫃意思介紹  恐同就是討厭排斥同性戀,深櫃就是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某種意義上恐同=深櫃  「恐同皆深櫃」這種說法的觀點認為:「雖然很多人覺得同性戀恐懼症常見於異性戀,實際上同性戀恐懼症更多見於那些有潛在同性戀傾向,卻自視為異性戀,從而對同性戀產生恐懼、偏見、歧視、迴避甚至暴力反對的現象。」
  • 陶淵明為什麼沒能成為陶氏家族第二個陶侃
    《晉書·陶潛傳》中,開篇這樣介紹陶淵明:「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也就是說,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大司馬,可謂東晉頂尖權臣,所以陶淵明是個不折不扣的官宦世家子弟,出身絕算不上差。但是,他卻仕途不順,半生困苦,一點沒有陶侃手握荊江二州,同「江左夷吾」王導叫板的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