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臺灣藝人拜木偶表演大師莊陳華為師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福建:臺灣藝人拜木偶表演大師莊陳華為師

  雙膝下跪,雙手捧茶,施拜師禮。2010年12月30日上午,漳州木偶劇團,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和藝人共同見證了一個古老的拜師儀式——來自臺灣高雄的「如真園」掌中劇團團長陳志清正式拜漳州木偶表演大師莊陳華為師。莊陳華樂呵呵地收下徒弟,並向徒弟回贈一本木偶藝術專著和兩尊珍藏多年的木偶。

  陳志清的父親與莊陳華是20多年的好友,幾年前,漳州木偶劇團首次到臺灣巡演,第一次觀看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陳志清就決心要拜莊陳華為師。「我祖籍在漳州,在臺灣表演布袋戲30多年。與莊老師一接觸,備感慚愧,他指上功夫的紮實、精湛令我五體投地。」陳志清說,布袋戲傳統在臺灣曾經中斷,近二三十年才重新發揚起來,臺灣文化部門也很重視和支持。但是,許多傳統的技藝已經遺失,許多臺灣木偶劇團大多追求現代表演效果,傳統的精華部分較少。

  前來觀禮的還有「天宏園」、「宏興閣」等臺灣掌中劇團的掌門人。天宏園掌中劇團團長葉勢宏說,布袋戲在臺灣發展100多年,呈多元化發展,既有金光、霹靂布袋戲,也有傳統布袋戲。他們所學的是傳統布袋戲,而這門技藝的「根」在大陸。因此,他們這次來大陸也是尋根。

  「臺灣在現代手段融入木偶表演方面,先行一步。比如,聲光電效果,霹靂木偶等。這次我們獲獎的《水仙花傳奇》正是借鑑了臺灣方面的經驗。」莊陳華認為,兩岸木偶藝術的交流切磋很重要。陳志清和幾位臺灣木偶掌門人希望,把大陸的傳統精湛技藝更多地傳播到臺灣去,推進兩岸合作,一起將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發揚光大。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責任編輯:薛白璐]

相關焦點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單人木偶表演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廣東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漢族戲曲劇種。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閒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臺。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 說英文唱rap 木偶表演好有趣
    臺灣布袋戲來南安「百姓書房」建設點巡迴演出首站,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掌中木偶課,南安第一小學和美林玉葉小學的小記者也參與了這次活動。    「布袋戲,也叫掌中木偶戲。那小朋友們知道臺灣的布袋戲和大陸的布袋戲有什麼不一樣嗎?」「你們知道布袋戲為什麼叫布袋戲嗎」……開場,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家黃僑偉向小朋友普及布袋戲知識,風趣的語言逗得小記者們哈哈大笑。
  • 廈門「木偶世家」以布袋木偶戲演繹「掌上大乾坤」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是發源於閩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布袋戲在臺灣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後移入臺灣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布袋木偶戲。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兩岸緣
  • 外國的街頭藝術,奇葩的木偶表演,也許你都沒玩過吧
    也許木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常出現,但實際上它已經在悄悄的崛起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幾個奇特的木偶,堪比現實生活中的傀儡術。瑞奇是一名五十歲的街頭表演者,他的職業是在紐約華盛頓的街頭,經常能看見這位傀儡大師出現,他提著自己做的傀儡玩偶在街上為人們表演。在銳氣大師的手裡,這些傀儡表現得栩栩如生。
  • 歷史悠久,遍及全國的木偶戲,種類多少種!
    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幾根基本線,特殊角色多至三十餘根。表演時,演員一手執操縱板提著木偶,一手撥弄不同的吊線,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做出各種動作,故又稱「線吊戲」提線木偶身高約66釐米,眼、嘴均可活動,主要流行於陝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鐵枝木偶又稱為鐵枝戲」「紙影戲」等,是通過硬鐵線抽動木偶的軀幹和兩肢進行表演,主要盛行於廣東、福建一帶。
  • 各種戲曲、皮影戲、木偶戲,少唱多唱,奢靡汴京都市藝術表演盛開
    山棚一般是達官貴人的觀賞地,第六卷《十六日》說,在徽宗時期,樓下左邊的花的相對位置是雲王趙楷和其他皇室成員的相對位置,而右邊下層的相對位置是大師蔡京和其他掌權大臣的彩棚。當然,皇家大街兩側的走廊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有人表演魔術,表演各種舞蹈和歌曲,噪音在10英裡外都能聽到。
  • 他是寶字輩相聲藝人卻和文字輩同行拜把兄弟!相空一起打的好角!
    「相空一起打」本是相聲門裡的一句話行話,意思是藝人在臺上論使哪塊活,能讓內行和外行都看出好來。「相」是指相家,內行;「空」即是空碼、血空,外行的意思。要做到「相空一起打」不僅表演上要求收放自如不著痕跡,還得肚囊寬綽多知多懂。
  • 臺灣寫真:吃美食看表演 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攝  中新社臺北7月12日電 題: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
  • 新蔡:扁擔戲傳人孫志亮為遊客表演五指木偶戲
    10月8日,新蔡縣文化局,65歲的扁擔戲傳人孫志亮在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表演五指木偶戲。扁擔戲又稱五指木偶戲,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方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
  • 連城旅遊必看提線木偶戲,會書法和雜技的提線木偶,讓人嘆為觀止
    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福建連城旅遊裡不可錯過的體驗,欣賞省級非遺連城提線木偶表演。上面那張圖,你沒看錯,都是被邀請上臺學提線木偶的遊客。沒想到孩子們過於積極,搶光了體驗名額,大人只能在下面觀看。連城提線木偶是一種傳統戲劇。始於清末,清光緒二十四年。連城木偶誕生之初,行頭極簡,僅木偶18個(俗稱十八羅漢)。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新奇是因為這些木偶在幾根小棍子操作下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動作,甚至嘴與眼睛也能動,有時甚至能感受到它的眼神與表情的變化,但這種木偶沒有腳,在操偶師手裡始終讓我覺得怪怪的。大人們似乎都能聽懂唱詞,所以都很痴迷,而我們小孩子是真的聽不懂操偶師在唱些什麼,就是一直咿咿呀呀的。我都是在回家後問母親鬼戲表演了什麼,然後她會告訴我表演的戲目與整個故事。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更難得邀請到了黃俊雄老師、陳錫煌老師為大家帶來經典的表演,兩位臺灣藝術大師也世紀同框,象徵著臺灣布袋戲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 傳統非遺泰順提線木偶玩出新花樣 「洋朋友」直呼太酷了
    9月16日,當觀看完溫州泰順的提線木偶戲表演後,來自美國的羅門(Roman)直呼:「這真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太酷了!」  當天,泰順舉辦「當『洋朋友』遇見泰順木偶戲」體驗活動,通過互動式直播、實地體驗等方式,向海內外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中國鄉村的魅力。旅行攝影師羅門來到中國已有3年,是本次活動的「洋朋友」體驗官。
  • 福建寧化:非遺文化「圈粉」少年 提線木偶「牽動」美好童年
    「得得鏘鏘,得得鏘鏘鏘……」11月2日,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安遠鎮舉辦以「風展紅旗如畫·稻花飄香」為主題的旅遊文化節,水茜中心學校提線木偶社團應邀參加表演。在陣陣喧鬧的鑼鼓聲中,水茜中心學校7名學生上臺表演提線木偶戲《包公斷案》。
  • 揭秘娛樂圈迷信明星 張家輝養小鬼蕭薔拜狐仙
    圈中篤信此道的藝人們在這方面均有不少花銷。其中的潛規則就是「出價越高心越誠」。靈不靈,通過一些例子自行判斷吧。  養小鬼張家輝吐槽沒治好腿傷  這幾年,內地除了拜大仙、請道長之外,也開始流行「養小鬼」。有圈內人介紹說,時下二三線藝人熱衷養小鬼。「小鬼」是巫師拿未出世胎兒或者夭折嬰兒的胞衣、骨灰甚至屍油製成。
  • 非遺丨吳川木偶戲:舊時光裡的熱鬧
    聽戲是過去人們獲取到信息的最直接方式,書裡的文字看不懂,通過唱詞、表演更容易理解那些歷史典故,甚至在戲劇中得到教化,明辨好壞與善惡。唱戲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到了南方,逐漸演變出多種不同的表現形態,其中一流派就是木偶戲。木偶戲讓表演的第一主角由人變成木偶,它們裝扮上行頭,高高在上的做著各樣的動作,木偶藝人在其下,一邊指間靈活操縱,一邊嘴裡唱著唱詞。
  • 臺灣著名相聲大師吳兆南離世,短短半個月,已有三位大師走了
    據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消息,臺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吳兆南先生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據聞,吳兆南在美國獲得過「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終身成就獎」等殊榮。在個人深造與藝術傳承上,1982年吳兆南拜相聲大師侯寶林為師,以求深造。
  • 民間戲曲藝術 臺灣布袋戲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託在掌上搬演,所以在臺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臺灣布袋戲,是在明末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和廣東傳入的,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