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遍及全國的木偶戲,種類多少種!

2020-12-20 螢火蟲新媒

木偶戲遍及全國,按其表演方式,主要分為提線木偶、鐵枝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幾種。提線木偶是用線操縱動作的木偶,在古代稱為「懸絲傀儡」縱方式是在木偶的頭、身、腰、腿、手、腳、眼、嘴等關節處系上細線,將這些線集中串在操縱板上,使木偶懸吊起來。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幾根基本線,特殊角色多至三十餘根。表演時,演員一手執操縱板提著木偶,一手撥弄不同的吊線,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做出各種動作,故又稱「線吊戲」提線木偶身高約66釐米,眼、嘴均可活動,主要流行於陝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

鐵枝木偶又稱為鐵枝戲」「紙影戲」等,是通過硬鐵線抽動木偶的軀幹和兩肢進行表演,主要盛行於廣東、福建一帶。最早的鐵枝木偶由皮影戲發展而來,因當時皮影戲不能在白天演出,故引入了能在白天演出的木偶戲,同時沿用表演皮影戲時使用的兩根操縱杆來操縱木偶的兩手,讓木偶在透明的箱子裡面做出轉身、轉頭、跑圓場等動作,或表演轉盤、舉甕、點香、斟酒、搖扇等技巧。鐵枝木偶一般比較矮小,長約20-40釐米,多演唱潮劇古老唱腔。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

杖頭木偶起源較早,最遲在唐代已經出現,在宋代稱為「杖頭傀儡」木偶的造型較為簡單:頭部用木料或泥雕塑造而成,空,眼和嘴均可活動;頸部下面接著一節木棒或竹竿(即杖杆) ;兩隻手臂各裝一根操縱杆。表演時,木偶藝人一手舉著杖杆,一手握著兩根操縱杆進行表演,故又稱「舉偶」根據木偶的體積,杖頭木偶有大、中、小三種。大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可達130釐米,儼如真人一般。中型杖頭木偶最為普及,偶身高70--90釐米,杖杆較短,操縱方便靈活。小型杖頭木偶的身高則僅為45釐米左右。杖頭木偶分布廣泛,幾乎在中國的各個省份都有流傳。

布袋木偶因身似布袋而得名,表演時,木偶藝人的手掌套上木偶,杖頭木偶是以木杖操縱動作的木偶。杖頭木偶起源較早,最遲在唐代已經出現,木偶藝人憑藉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動,使木偶按照劇情要求模擬角色的各種動作,故又有「掌中木偶」和「掌中戲」之稱。布袋木偶流行於中國的許多地區,河北、湖南、陝西、四川等地的布袋木偶,偶身長約27釐米,形象粗獷,一般眼嘴不能活動,有臂,無手無腳,取拿東西則用手臂夾住。布袋木偶裝備簡便,演唱和伴奏均可由一人承擔,木偶藝人用一條扁擔即可挑起全部行頭,走村串戶進行表演,故又稱為「扁擔戲」「獨角戲」或「背擔戲」布袋木偶戲的特點是:一條扁擔支起一座舞臺,以兩面銅鑼和一個哨子作為音響,一個演員兼唱各種角色。演出時,木偶藝人手擎木偶舞弄,腳踏鑼鼓,口頌唱詞。有時木偶藝人的口內也會銜一隻哨子,吹奏簡單的曲子,或模仿馬嘶鳥鳴等聲音。演唱劇目多為兩個角色的對子戲,如《豬八戒背媳婦》《王小二打虎》等,詼諧滑稽,妙趣橫生。

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火藥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年間(1736-1795)的煙火專著《火戲略》,就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放焰火時展現的各種戲劇場面。藥發傀儡戲至今仍然在山西、陝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一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火藥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清時,藥發傀儡有所發展,清代乾隆年間( 1736-1795)的煙火專著《火戲略》,就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放焰火時展現的各種戲劇場面。藥發傀儡戲至今仍然在山西、陝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

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後生輩為之。」但未具體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託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著名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託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

水傀儡是以水流作動力的傀儡戲。水傀儡起源很早,在漢代已經出現,自宋代起在宮廷中較為盛行,一度成為皇室貴族消暑納涼的主要娛樂活動。水傀儡用較輕的木材雕刻而成,裝在長竹板上。表演時將木偶放浮在水面較大的水池或湖中,藝人在岸邊敲鑼打鼓,配合木偶所做的釣魚、划船、擊球、舞蹈等動作進行說唱。水傀儡演出的劇情生動有趣,如鄭和下西洋、孫悟空大鬧天宮等。但到了清代,由於對表演場地的要求較高,這種藉助水的浮力進行表演的木偶,也被以手舉著木偶歌唱的杖頭木偶取代。

相關焦點

  • 新蔡:扁擔戲傳人孫志亮為遊客表演五指木偶戲
    10月8日,新蔡縣文化局,65歲的扁擔戲傳人孫志亮在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表演五指木偶戲。扁擔戲又稱五指木偶戲,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方式,是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
  • 廈門「木偶世家」以布袋木偶戲演繹「掌上大乾坤」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是發源於閩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布袋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丨吳川木偶戲:舊時光裡的熱鬧
    聽戲是過去人們獲取到信息的最直接方式,書裡的文字看不懂,通過唱詞、表演更容易理解那些歷史典故,甚至在戲劇中得到教化,明辨好壞與善惡。唱戲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到了南方,逐漸演變出多種不同的表現形態,其中一流派就是木偶戲。木偶戲讓表演的第一主角由人變成木偶,它們裝扮上行頭,高高在上的做著各樣的動作,木偶藝人在其下,一邊指間靈活操縱,一邊嘴裡唱著唱詞。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古藝有新姿,眾生萬象一線牽——泉州提線木偶戲亮相2020年戲曲百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作為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澱和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劇,代表全國木偶戲參加了盛典。  七出折子戲,驚豔崑山  「英雄蓋世氣幹雲,金戈鐵馬佐聖君。妖魔鬼怪皆喪膽,華夏江山萬古存。」  「泉州提線木偶戲歷史悠久,表演藝術精湛,經過上千年的傳承發展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演員們通過精湛的技術操縱木偶,木偶就有了生命;表演中,木偶的各種動作和相互『交流』,讓它們有了個性;通過一根根線,演員、木偶之間有了情感的交流。這場演出既能讓觀眾感受到厚重的歷史,也有新時代木偶藝術的精品。」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會長陳迎憲評價說。
  • 指尖上的百年傳承——內江資中木偶戲薪火相傳
    資中木偶劇團是四川僅存的3個木偶劇團之一,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資中木偶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裡,一代又一代木偶傳承人在堅守、創新、發展的歷史變革中,將資中木偶劇團的「扁擔精神」不斷傳承!近日,資中縣木偶劇團在資中縣龍結鎮大楠溝村進行了文化惠民演出。當天的演出節目有人偶舞蹈、木偶變臉吐火、小品、歌舞等。其中,最受觀眾喜歡的節目就是木偶變臉吐火。薪火相傳 資中木偶源遠流長然而在解放前,資中木偶不管從表演形式,還是木偶種類都與今天大相逕庭。
  • 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木偶藝術節,各種偶戲匯聚上海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節中節」——「金玉蘭」第六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將於11月1日至6日舉行。本屆藝術節邀請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3個木偶劇團參加,設有世界木偶劇精品展演、木偶藝術論壇、惠民演出三大版塊內容,6天帶來49場演出活動。
  • 情牽萬縷,尋仙攜手泰順木偶戲亮相TGC
    尋仙攜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木偶戲,以展出經典劇目《陳十四娘娘傳》木偶的形式,閃亮登場。尋仙與泰順木偶:情牽萬縷一個是傳統木偶,一個是現代網遊。一個是新興產業,一個是歷史悠久。當源遠流長的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朝氣蓬勃的網路遊戲組CP,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泉州提線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報告
    原標題:古藝薪傳 未有竟時——泉州提線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報告中國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承載體,逐漸完成從家班、民間班社向國有劇團的轉變。如今泉州市木偶劇團已成為這一重要非遺項目唯一的國有集體性傳承單位。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承是集體性的傳承。
  • 中國木偶戲分類
    中國木偶戲一共分為四類:皮影、提線、布袋、杖頭。「杖頭木偶」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的高差距很大,從27釐米至人高不等。 「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杆(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杆(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3根杆或「託偶」,依手杆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
  • 全國唯一木偶本科專業 超600人報考只錄取25人
    圖片說明:單姝妍和老師秦峰在練功房對戲孫悟空。  昨天,單姝妍像正式演職人員那樣在上海木偶劇團實習,今春還要最後一次代表母校上戲去塞爾維亞演出。這個老家遼寧錦州的90後,原本想做空姐,卻入魔般地考進了全國唯一的木偶本科專業。  她的同班同學中,有人在猴年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接連亮相,有人在熱劇《太子妃升職記》擔綱主角。  今年,上戲戲曲學院木偶專業報考者達604人,遠超去年,最終只取25人,錄取比例僅次於表演系等,堪稱藝考冷門中的熱門。
  • 木偶戲進校園 非遺文化浸童心——非遺木偶戲走進天宮廟幼兒園
    木偶戲,「源於漢,興於唐」,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月25日,天宮廟幼兒園特別邀請到木偶劇團走進天幼,為孩子們演繹指尖上的技藝,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木偶劇的神奇魅力
  • 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創新 為古老藝術開拓新市場
    然而,有著50多年歷史、曾創造過不少輝煌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也曾陷入劇團收入少、演職人員工資低、人才嚴重流失的困境。但經過幾任領導班子和全體演職人員的努力,特別是近年的改革和創新,中心的面貌已大為改觀,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中國民間藝術——木偶戲,再不了解就晚了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等(筆者老家稱「鬼兒戲」),地區叫法不一,是一種由人直接操控木偶扮演的具體人物,當眾表演的的藝術形式。木偶在這些民間藝人手中是有生命力的,武打戲份起,木偶時靈活瀟灑,威儀非凡,而女性角色出現時,卻又千姿百態、嫵媚動人……讓人不得不讚賞。
  • 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動物園,動物種類很多!
    墨爾本動物園是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動物園,動物種類很多。動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的環境中放養著350多種野生動物。動物園裡可以看到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包括樹熊、袋鼠、鴨嘴獸、企鵝和海豹。特色動物包括非洲和亞洲雨林動物,如大猩猩和小河馬,還有熱汽逼人的蝴蝶房,蝴蝶房中有各種各樣的熱帶蝴蝶。
  • 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成功舉行 小木偶裡蘊藏「大文化」
    「百戲之祖」  木偶戲(傀儡戲)被稱為「百戲之祖」,有著兩千餘年的歷史。仙樂斯演藝廳門前的中國木偶展示廳,用最直觀的方式講述了中國傳統木偶的多彩與輝煌。隨著戲曲藝術蓬勃發展,木偶的造型也借鑑戲曲行當的生旦淨丑角色,結構裝置也大有改進,不僅五官、四肢可動,還能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因而在舞臺藝術效果的表現上有了極大的突破。  如今,經兩千餘年的發展,中國傳統木偶大致可分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四大種類。
  • 情牽萬縷 尋仙攜手泰順木偶戲亮相TGC_遊俠網 Ali213.net
    尋仙攜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泰順木偶戲,以展出經典劇目《陳十四娘娘傳》木偶的形式,閃亮登場。  尋仙與泰順木偶:情牽萬縷  一個是傳統木偶,一個是現代網遊。一個是新興產業,一個是歷史悠久。自2019年8月尋仙與泰順木偶開展跨界合作以來,近半年的合作完美詮釋了「情牽萬縷」的活動主題。  8月2-5號,尋仙登上ChinaJoy展會舞臺,攜手泰順木偶戲,邀請蔡曉華、包日拼兩位泰順木偶傳承大師帶來特別演出,展會現場《陳十四娘娘》、《真假美猴王》、《鍾馗醉酒》等多部經典劇目的演出為觀眾們帶來一場現代網遊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視聽盛宴,現場喝彩不斷,美譽連連。
  • 到他手裡,沒有生命的木偶「活」了過來!
    兒童戲劇文化包括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是藝術家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當時,該教授正大力推廣霹靂布袋戲。由於悟性好,陳永峰成為該教授的得力助手,在表演時負責伴奏及配音等工作。  2005年,陳永峰迴到濟源,想把木偶藝術也帶回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永峰在市群藝館看到濟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木偶戲。他這才了解到,原來木偶戲在濟源也有很深的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