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中國心臟大會(CHC2020)中國心血管隊列與臨床註冊研究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冠心病診治中心的許海燕教授系統介紹了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CAMI)研究的新進展。
許教授指出,我國地域遼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特點、就診方式和條件、治療模式、治療效果在不同人群及不同類型醫院間存在較大差異。
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註冊研究是一項基於中國各省三層級醫院、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信息開展的多中心、前瞻性註冊研究。該研究覆蓋我國31省,於2013年1月啟動,連續登記發病後7天內在各級醫院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並進行了為期2年的隨訪。
該研究顯示,20世紀70年代以來,40年間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齡、性別、農民比例、卒中史、既往心肌梗死史及糖尿病患者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呈現出年輕化、老齡化、農村化的趨勢。
隨著生活方式及社會經濟狀態的改變,體力活動及不良生活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誘發因素。
比如,中國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輕男性血脂異常的患病率明顯較高,表明年輕男性患者可能更有必要進行強化降脂幹預。
此外,通過對我國各級醫院急性心肌梗死診治現狀的分析,研究提示,大小城市急救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中國僅三分之二的在發病12小時到達醫院STEMI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療,與歐美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各級醫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存在明顯差異,縣級醫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率較低。
此外,許多患者發病後並未及時就醫,求助於急救車的比例明顯偏低,且對再灌注治療獲益的認識不足。
研究發現,中國有32.6%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在症狀發作12小時後才來醫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療的機會。
基於以上結論,許海燕教授對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治提出了以下4點建議:
(1)在患者教育上,應向患者明確緊急、就近就醫的重要性,同時強調再灌注治療的獲益;
(2)在醫療公共服務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急救及緊急就醫轉運系統;
(3)對醫生而言,應仔細識別診斷、評估獲益與風險,積極開展再灌注治療;
(4)對於醫院管理者而言,應建立完善快速通道並加強醫護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