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唐太宗貞觀年間已出現「中秋節」一詞,《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的記載。北宋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全民性的中秋節,放假一天,世俗歡愉。明清以後,中秋節繼續向民俗的方向發展,終成為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民俗大節。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古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才能保證萬物。因而,古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傳承。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在北京修建夕月壇(現北京月壇公園),清代沿襲明代祭祀日月的禮儀,清帝要親往月壇祭拜,身穿月白色朝服,帶綠松石朝珠,腰系龍紋金方版式白玉朝帶,前往月壇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逐漸流傳到民間,皇家祭月神變成了大眾化的民俗活動。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八月「瓊臺玩月」
縱37、橫31.8釐米
此圖描繪中秋之夜,宮廷嬪妃們聚集高臺,吟詩賞月的情景
中秋這天,除賞月、祭月外,還有燃燈、猜燈謎、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中秋節這天都會吃月餅。在節日當天晚上,一家人會圍在一起切月餅吃,以此來象徵中秋節的團圓。
清 綠漆地楓葉蔬果掛屏1(一對)
清代宮廷月餅很有特色,種類很多。月餅皮有用香油和面製成的香酥皮月餅,也有用精煉後的奶油和面制的奶酥油月餅,還有豬油和面的大酥皮月餅。月餅餡有糖餡、有果餡(蜜餞果脯)、有澄沙、有棗餡,還有芝麻椒鹽的甜鹹餡。月餅的型有用月餅模子印出月桂、蟾蜍、玉兔、壽星、月宮、嫦娥奔月等優美圖案的,也有無紋飾光頭月餅,「自來紅」「自來白」月餅即是。檔案中記載的「翻毛月餅」就不用木模,月餅外皮層次細密,麵皮與油酥層次極多,食用時稍一用力就會有小片油酥剝落,輕輕一拍酥皮飛起如雪白鵝毛,這種月餅慈禧甚愛,並賜名「翻毛」。正如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清 綠漆地楓葉蔬果掛屏2(一對)
宮廷月餅大小不一,重量懸殊,最大的重10斤,直徑2尺2寸;最小的重2兩,直徑1寸半。其間還有重3兩,直徑2寸;重4兩,直徑2寸半;重5兩,直徑3寸等10多種不同的規格。宮中的月餅,一般由內膳房承做。宮廷月餅集傳統的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各式特色於一體,配料講究,做工精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月餅上色用的顏色是飛金、銀砂、大綠、石青、彩黃、靛粉、廣膠、蘇木等。
▼
本文轉自《文物天地》
2020年9月總第351期
作者|苑洪琪
編輯|毛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