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水貝—布心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區舉辦的展示現場,模特正在展示珠寶產品。 (資料圖片)
「中國珠寶看深圳,深圳珠寶看羅湖,羅湖珠寶看水貝。」一句話道盡了水貝—布心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區在全國黃金珠寶行業的重要地位。
數據顯示,在這個110萬平方米的產業片區內,擁有珠寶品牌近3000個,經營單位8900多家,年營業收入超1200億元。全國珠寶零售市場50%以上的黃金和白銀首飾、鑲嵌首飾從這裡走向大江南北。
築巢引鳳興產業
水貝黃金珠寶集聚區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1981年,自首家珠寶生產企業誕生起,水貝正式開始了「寶都」煉成史。在隨後1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黃金珠寶產業鏈條逐漸形成。2004年8月份,深圳市成立了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基地,建設水貝—布心黃金珠寶產業集聚區。
在深圳市政府確定水貝片區要以珠寶行業為核心後,開始引導協調其他行業轉移,將空間騰挪出來專注珠寶企業發展。水貝珠寶集團董事長盧禮杭告訴記者,「這讓大家看到了政府對產業的扶持力度,也因此進一步加快了產業集聚效應」。
當時,水貝的珠寶企業大都是前店後廠模式,即前面門店展示,後面工廠加工生產。生產商不了解市場需求,客戶與客戶間相互不了解,產業鏈條沒有打通,造成廠商的產品生產品類單一、採購商在產品選擇上很受局限,規模效應難以發揮。
盧禮杭告訴記者,在集聚區掛牌後,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正式成立,這也是全國首家珠寶採購服務平臺,可提供集產品展示與交易、信息商情服務、珠寶文化與國際產業交流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以此打通整個珠寶行業供應鏈,減少中間環節,也促進了品牌之間形成合作。「交易中心的成立很快吸引了相關聯的上下遊300多家黃金珠寶企業進駐,其中20%商戶來自國內其他地區,20%來自海外。」
據深圳市羅湖區稅務局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底,羅湖區已擁有珠寶商事主體16887家,以其逐步形成的涵蓋設計研發、生產製造、展示交易、品牌推廣、檢驗檢測等多環節在內的完整珠寶產業鏈,孕育出了周大生、愛迪爾、甘露、星光達等40多家國內知名終端及批發品牌,吸引了金一、東方金珏、中國黃金等10多家上市珠寶企業入駐。
創新提升競爭力
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羅湖區政府一方面實施技改投資倍增計劃、機器人替代計劃、創意設計獎勵計劃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中心全覆蓋計劃;另一方面在水貝片區建設了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設計師公共服務平臺,實施「水貝·璀璨之星」設計師海外遊學計劃,政府與企業共資助轄區超過60名設計師赴歐美國家學習,並成立了深圳市珠寶首飾設計師協會,在義大利設立首家海外分會。
深圳市時尚買手協會會長、華靈隆珠寶總裁苗志國認為,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們的購買力越來越強,現在的珠寶消費已經逐步走向剛需。消費者對於珠寶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從傳統只是滿足佩戴和擁有偏多,轉向對設計、款式、場合搭配、工藝等方面的要求。這也引領了各大珠寶企業從以生產製造為主邁向製造、生產、設計、開發為一體的綜合創新發展。
「珠寶行業幾次大的發展,都是因為工藝提升、原材料材質創新,以及產品在結構、功能上的創新。」苗志國以鑽石工藝介紹,「2009年,我們在市場上首次推出了『炫彩』系列,即通過在鑽石鑲嵌中放置一個放大鑲口,讓鑽石在視覺上可放大三倍。2012年,我們又從日本引進了『靈動』設計理念,即運用全新動態鑲嵌工藝讓鑽石產生重心失衡的抖動頻率,在佩戴時能自由閃動。『靈動』一經推出,在發布會當天即斬獲了1.6億元訂單。此後,『靈動』鑽石佔據了鑽石吊墜銷售市場近四成份額。」
IP賦能促升級
「做品牌、樹立品牌形象,不打造自己的IP是不行的。」深圳市水貝萬山珠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曄平對此深有感觸。自2016年起,水貝萬山就著手布局「珠寶+IP」,通過參加香港IP授權展等活動,為園區企業搭建起一個IP資源信息撮合平臺。如今,阿狸、泰迪熊等多個知名IP都在水貝萬山落地,引領園區珠寶企業持續升級。
萃華珠寶是由誕生於1895年的萃華金店發展而來的黃金珠寶企業,於2009年落戶水貝。2017年,萃華珠寶作為進駐故宮的百年珠寶品牌與故宮博物院展開合作,將傳統文化、故宮元素與現代時尚風潮理念創新融合,以非遺花絲鑲嵌、古法金等傳統手工工藝,不斷推出更貼近消費者現代審美和日常需求的「皇飾宮匠」系列文創珠寶產品。與此同時,萃華珠寶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通過跨界融合,將時尚觸覺延伸至服裝、配飾、家居生活用品等相關藝術領域,通過需求時尚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激發傳統黃金珠寶業新的增長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