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中國旅遊集團發展報告(2020)》。報告認為,未來五年,我國將形成100億旅遊人次和10萬億元消費的國內旅遊超級大市場,保持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10%以上的綜合貢獻率。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讓旅遊業按下「暫停鍵」,旅行社、旅遊景區、主題公園、航空、酒店、民宿、餐飲等相關行業的市場主體,經歷了市場停擺、商家歇業、員工回家的空前壓力。但報告分析,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後,依託國內旅遊市場,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暑期檔和國慶假期市場的穩步復甦,旅遊消費信心基本恢復,旅遊企業信心全面恢復,以國內旅遊大市場為基礎、國內國際旅遊經濟大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
中國旅遊研究院政策與科教研究所所長宋子千介紹,從需求看,旅遊消費方式和組織形式都正在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散客、定製、自駕遊成為主流。中國旅遊研究院的專項調查顯示:71.5%受訪者疫情結束後等穩定一段時間就會外出旅遊,20.7%表示疫情過去後會儘快安排外出旅遊。
從產業角度看,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國內旅遊企業加速推進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例如,浙江旅遊投資集團整合浙江旅遊集團和浙勤集團資產,致力於打造浙江萬億旅遊產業發展的投融資主平臺。攜程集團與融創文旅達成線上線下戰略合作協議,在品牌活動舉辦、會員合作、目的地資源整合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加速向實體經濟延展。山東四大省屬國企通過重組整合文化旅遊、醫養健康資產資源,打造具有國內一流文化旅遊集團和醫養健康領域龍頭企業。美團、同程、驢媽媽等企業加速布局四五線城市和下沉市場,積極整合上遊景區和目的地資源,開拓新的流量入口和業務領域,助力地方復甦。
同時,旅遊業仍是受市場認可的最具投資價值的優選領域,龐大的市場規模、強勁的消費需求以及國家宏觀政策層面對旅遊行業發展的支持是旅遊業被資本看好的關鍵所在。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特別設立的旅遊投融資大會上,籤約總額達到157.1億元人民幣。受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政策推動,海南省新增註冊旅遊類企業達4000餘家等。
報告分析,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特別是旅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重要選項之後,旅遊業的文化屬性進一步增強。中國旅遊研究院2020年6月的一份調研結果顯示,78.3%的受訪者表示文化體驗是其外出旅遊的主要或部分目的。
報告指出,文化正在成為現代旅遊業最為活躍的生產要素。報告展望,疫情期間,有兩類旅遊消費動向可能重塑未來旅遊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城市微旅遊、微度假的興起,從中人們發現身邊的美麗風景、體驗日常生活的美好。二是城市周邊旅遊度假綜合體,滿足人們對個性和品質的需求。
隨著傳統旅遊業與現代科技逐步融合,旅遊業走向現代化的趨勢已基本確立。疫情期間,黃山、故宮、敦煌等景區推出線上「雲遊」,博物館、遊戲企業、電影院線等文娛單位紛紛開啟「雲展覽」和「雲玩」模式。首旅集團通過全力推進數位化建設,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加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美團、華為、騰訊、京東、石基等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加大力度進軍旅遊業。
報告認為,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數位化科技企業的進入,進一步增強了旅遊產業創新發展的動能。「十四五」期間,會有越來越多的數字空間和消費場景被創造出來,持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報告建議,「網際網路+旅遊」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製中的決定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智慧旅遊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我們要適應大眾旅遊和小康旅遊的新變化,善用科學技術、文化創意、藝術時尚來引領旅遊業的高質量發展;要理性引導周邊旅遊、鄉村旅遊、自駕旅遊等近程旅遊消費趨勢,讓旅遊休閒更加深入地嵌入到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身邊的美麗風景,體驗日常的美好生活。」(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溫源)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