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於建設現代旅遊業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文件把科技創新作為未來五年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能,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智慧旅遊的產業數位化和消費場景化的戰略導向。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以數位化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正在深刻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遊客在旅遊目的地信息收集、出行決策、組織方式以及消費等方面的行為。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科技進步和文化變遷,讓人們的旅遊需求越來越趨於個性化和碎片化。新冠疫情讓遊客更加關注目的地的安全和旅遊服務的品質,私人定製帶動了小眾旅遊目的地的興起。以移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應用,將人們在空間移動過程中的文化休閒、旅遊體驗的碎片化需求,與從戲劇場到菜市場的分散化供給做了即時有效的連結。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相當一部分購物、休閒和度假需求從境外轉向國內。從可以監測的數據來看,傳統的旅遊供給尚無法有效滿足這些新需求。
事實上,為了適應人民在大眾旅遊新階段或者說小康旅遊時代對美麗風景和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很早就提出智慧旅遊的建設思路。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數位化科技企業的進入,進一步增強了旅遊產業創新發展的動能。比如泰山、鐘山、東方明珠等知名景區,通過美團這樣的網際網路平臺,導入數位化轉型的基礎設施和底層器件,完善客流管理系統,營造遊客有感的智能化消費場景和於景區有利的數位化服務空間。現在看來,傳統景區還需要加強與文化企業的合作,把更多的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演出、室外音樂、青少年時尚生活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資源引入旅遊空間,培育更多的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
近年來,避暑旅遊、冰雪旅遊、夜間旅遊、自駕旅遊、休閒度假、研學旅行等旅遊消費新需求,開始牽引旅遊供給水平的提升和旅遊產業結構的優化。在此進程中,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將是不可或缺的創新動能,也是大有可為的增值要素。「十四五」期間,會有越來越多的數字空間和消費場景被創造出來,持續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從大眾旅遊的基本國情出發,一切創新都要落實到滿足消費、便利消費和激發消費、創造消費上。現在,旅遊已經進入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國民消費已經成為旅遊經濟運行的基礎支撐。2019年,國內旅遊市場達到60億人次,出境旅遊市場1.5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6萬億元,從總量上看,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們也要看到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平均每人每季度才能出遊1次,每人每年用於出遊的時間只有7.65天,每次出遊平均距離73公裡,平均消費也只有941元的現實。我們還要看到未來五年,我國將形成一個百億旅遊人次和十萬億元消費的國內旅遊超級大市場,保持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百分之十以上的綜合貢獻率。這對於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將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關鍵作用。在此進程中,網際網路企業應當持續加強與旅遊景區等實體機構的合作,用科技為傳統企業賦能。旅遊景區和度假區等在平臺上開設旗艦店,開拓會員運營能力,讓遊客不再是只來一次,而是成為粉絲、長期關注。廣大遊客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得到提升,實體企業的市場創新和商業活力得以增強,進一步促進了旅遊消費擴容和旅遊產業升級。
當然,建設智慧旅遊新方略,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有效作為,既要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產業創新的促進力度,也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務實推進包容審慎式監管。行業監管不能僅僅滿足於做大平臺、大屏幕等硬體投入,更要聚焦治理欺詐消費、強迫消費、不合理低價、濫用市場壟斷權利等不誠信經營,以及有悖公序良俗的不文明旅遊。藉助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堅持依法治旅、依法興旅,才能不斷提升旅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原標題:營造遊客有感的智能化消費場景、於景區有利的數位化服務空間——智慧旅遊:小康旅遊時代的新期待
來源:北京日報 戴斌(作者為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