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業內專家這樣支招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業內專家這樣支招

2019-06-28 04:06:51來源:工人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2019年06月28日 04:06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業內專家這樣支招——
  有勢有聲有為,還要有趣有效

  「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在近日於北京舉辦的「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在致辭中這樣表示。

  談及為什麼要做食育以及如何真正推動食育與科普的發展,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副秘書長劉昊宇在報告中指出,中國的食品市場處於「兩頭大、中間小」的S型,從長期關注底部的價格競爭,到適應中產崛起及年輕一代多元化需求的價值競爭,「安全與健康」既是必須關注的主題,更是產業價值的增長點。在歷經40年改革開放後,中國食品工業已經進入了安全與健康並行的時期。

  「風險交流是短板。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加劇了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渴望。」劉昊宇介紹說,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在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食育與科普的四個關鍵點,即「有人」——首先是專業的人,以科普的語言表達專業的話;「有勢」——將和平時期的科普和危機結合起來;「有聲」——要有話語權,形成科技界的同盟軍,媒體要傳遞科學正能量;「有為」——要將食育、科普工作落到實處,讓消費者受益。

  食品行業的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食品行業資深研發人員雲無心以10多年的科普經驗,提出了行業做科普的方向。他認為,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做科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良好的公共關係,即在企業還沒有發生危機的時候就應該與公眾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如此一來,一旦出問題,在與公眾進行溝通時就容易多了。他提醒,企業在與科普人士、科普媒體、科普平臺合作時,應尊重專業性。

  雲無心總結說,食品行業的科普要做得有效,一是要言必有據,即依據國家標準、權威機構指南和高等級學術論文;二是在解讀自身相關研究時一定要克制,如果把一個科研成果進行誇張解讀時,業內專家會把你作為一個闢謠靶子,科普效果或適得其反。

  日本橫濱合味道紀念館館長、原日本方便食品工業協會食育推進委員會委員長筒井之隆,則就日本食育經驗和與會者進行了分享。據筒井之隆介紹,日本食育工作的推進,離不開衛生、農業、教育等多個政府部門的支持,200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世界上首個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在於,讓國民掌握正確的食品飲食習慣,以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在行業方面,企業多以開設博物館的形式向人們傳播科普。

  「食物像一把鑰匙,是通向自然、通向內心的一把鑰匙。」杭州食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吳敏在其報告中,為與會者帶來了國內食育科普實踐的分享。吳敏認為,通過訓練可以提升感官敏銳度,擁有選擇食物的自主權,從吃得健康到吃得愉悅。

  吳敏介紹,正向的價值引領,必將為食研科普工作帶來新的創新可能性。在她看來,體驗互動和單一灌輸是不一樣的,能力建設和知識的單向傳達也是不一樣的。她希望選擇更加有利於受眾接受的方式,一是有趣,二是有效。

黃哲雯

黃哲雯

相關焦點

  • 食品安全科普,究竟應怎麼做
    「我們的食品專家在解讀自身相關研究時一定要克制——如果將一個科研成果進行了誇大化的解讀,行業專家人士很可能會把你和你的成果作為一個『闢謠靶子』,如此一來,科研成果的『科普效果』適得其反!」「食品行業的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與會專家學者紛紛拋出這一問題,並通過食品安全預警與風險交流等話題來試著解答。
  • 專家為食育出謀劃策 食育要做到有人有勢有聲有為
    作者:王蘇   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社會共治與資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日前在北京科學中心舉辦。與會專家針對如何更好地開展食育、為公眾進行食品安全科普出謀劃策。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副司長梁鋼指出,我國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和資源共享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 康師傅入選國家食育基地 科普教育持續助力食品安全
    新華網北京3月28日電(沈美)近日,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2018-2019年度工作會議公布,第二批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下簡稱:食育基地)名單,康師傅入選並在現場接受授牌。對此,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區董事李宜霖表示:「食品安全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並持續重視的領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
  • 北京京師實驗幼兒園食育教育示範課開課
    第一堂食育教育示範課在北京京師實驗幼兒園開課。活動將營養科普知識輸送到學齡前兒童、家長以及幼教工作者身邊,旨在以幼兒園為落點,以家庭為單位,幫助學齡前兒童從小建立科學的營養觀念,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中國兒童奶商訓練營走入幼兒園開展創新的食育科普,針對幼兒、以及家長、保健醫等孩子身邊的「重要角色」開展教育。國際乳品聯合會(IDF)中國國家委員會名譽主席宋崑岡認為,喝奶要從小開始,只要腸道一直有乳糖酶,不會有乳糖不耐受問題,所以他提倡「終身不斷奶」,並指導家長選擇適合孩子的乳製品。此次在北京京師實驗幼兒園開展的食育示範課,敲響了兒童奶商訓練營的「開課鐘聲」。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會:中外專家探討食育實踐
    7月3日至5日,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共同研討創建以食育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兒童教育體系。此間,微電影《中國食育從這裡開始》舉行首映。食育的核心理念是為兒童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基,期望通過食育課程的研究與實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獲得自主健康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受益終生的文明生活方式,為提升一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品質打好基礎。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心副主任王小英指出,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是著眼於「生命全程」的教育。
  • 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討會在京舉辦
    食育與科普四大關鍵點――有人、有勢、有聲、有為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秘書長劉昊宇代表學會作了以「凝聚行業力量,推動食育科普」為題的報告,他和與會者分享了為什麼要做食育以及如何真正推動食育與科普的發展?
  • 食育丨從新冠肺炎看中小學食育
    由此可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小學食育責無旁貸。中小學食育面臨的現實困境當前,政府部門已制定了與健康相關的政策法規,業內專家學者在不同場合進行了呼籲和倡導,個別幼兒園、中小學校也開展了一些食育推廣活動。但由於種種原因,食育在我國中小學目前仍停留在破土萌芽階段和搖旗吶喊層面,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成效不夠明顯。
  • 培養兒童健康飲食習慣 菲仕蘭食育示範課走進北京試點幼兒園
    第一堂食育教育示範課在北京京師實驗幼兒園開課。對此,關心下一代營養膳食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劉鎝剛表示:「兒童的健康素養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中之重, 幼兒園在日常教學中為此做出了諸多努力,但仍存在家長認可度不高,兒童接受度不足等局限。中國兒童奶商訓練營走入幼兒園開展創新的食育科普,針對幼兒、以及家長、保健醫等孩子身邊的『重要角色』,開展教育,對幼兒園傳統的教學形成了有效補充。」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
    「食育,其實是一種生命教育」17世紀英國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洛克曾說:「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食育究竟是什麼?食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讓孩子吃得健康,有效抵禦疾病,更是通過食物、飲食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以,她認為,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是著眼於生命全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中國食育聯盟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念麗分享了「活教育」視野下實施食育的意義。她認為,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是當下不可忽視的時代問題,也是亟需開展食育教育的社會背景。
  • 《知食中國》節目啟動: 讓食育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業內普遍認為,從兒童會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教育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後,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到成年以後,能夠終身受益。當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食育能夠起到的作用也很大。
  • 科普教育專家研討「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
    4月13日,在「全國兒童食品安全守護行動」2018年度科普教育工作專家研討會上,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等單位的三十餘位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們共同探討全國兒童食品安全。
  • 食育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為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國人整體的健康素養,大河健康報與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河南省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的營養專家們,共同撰寫了這組稿件。  長期以來,大河健康報在科普報導中堅持遵循科學、負責的原則,堅持系統宣傳《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深入報導國家營養的重點工作,正確解讀國家發布的政策和標準。
  • 「食育」工程落地深圳市90所學校
    活動現場也通過短片全面回顧了一年來「食育」工程開展的情況。經過近半年時間,工程相繼走進全市90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持續開展了200餘場食安科普活動,惠及1.7萬餘名學生,通過食安主題班會課、食安遊園會、食安科普大課、社會實踐活動等多形式落地開展食安科普,寓教於樂向青少年兒童傳遞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知識。
  • 劉璐:「食育」項目匯報
    2012年底,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起了「關注留守兒童健康」公益項目,2015年5月又發起「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至今,「食育」項目走過3年了。19日,「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負責人劉璐老師,在論壇做了「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匯報。在此與所有人分享,共勉之。匯報分為三個部分:什麼是食育、食育項目三年來的工作開展以及明年工作計劃。
  • 食育: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2012年,劉璐作為公共營養培訓師,曾給很多營養師做培訓,並經常走進企業、學校、社區或農村地區做食育科普。當時她就發現很多問題,如有些孩子在學校不愛吃牛奶和雞蛋,甚至在餐間互相用食物打鬧。「他們會用父母給的零花錢,去小賣鋪買一些沒有安全檢驗保障的零食,這些零食甚至連配料表的說明都沒有,家長也不重視這個現象。」劉璐回憶道。
  • 浙江杭州:食育教育課堂走進鄉鎮校園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劉小魚)「我們組製作的食譜是根據大家的自身情況,葷素搭配的,這樣既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還能讓我們更健康。」11月2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食育教育示範課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戴村鎮中心小學開展,課後四年級學生餘瀟說到,通過膳食寶塔,自己了解到一日三餐應該怎麼吃,感受到了健康吃飯的重要性。
  • 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原標題: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2個省份699個縣開展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工作,近10萬所學校開餐,受益學生近2300萬人。另有19個省份529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工作,覆蓋學校近4萬所,受益學生達1000餘萬人。
  • 基層食育試點探索中國食育之路教孩子「食」之道「育」健康中國
    《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要求提升營養健康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並提出創建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  2012年,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發起「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習慣,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推動我國食育進程。在多重力量作用下,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和新縣在食育試點中脫穎而出。
  • 首期「食育指導師」培訓班結業 30餘名學員承諾食育公益
    首期「食育指導師」綜合培訓班結業儀式合影  據培訓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食育指導師培訓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實施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加強專業食育人才培養,推進食物營養與健康知識的科普教育工作。
  • 【直播】炎症性腸病三分靠治療,七分靠管理丨11月9日,專家給你支招
    炎症性腸炎是慢性、終身性疾病慢性疾病「三分靠治療,七分靠管理」這裡說的「管理」指的是「自我管理」每個患者都應該努力成為自己醫療團隊的重要一員那麼炎症性腸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該怎麼做究竟什麼樣的藥物才是最合適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