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融入食育,以食育潤澤生命。」7月3日至5日,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共同研討創建以食育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兒童教育體系。
大會由河南省學前教育發展中心、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新地球天然食品聯盟、春蘭食養文化傳播公司、北京東方樂活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辦,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和北京樂和公益基金會協辦。
中國首個食育MV在鄭發布「天地悠悠,日升月落。天下生靈,聚食而樂。生命之養,五穀之果。食之大道,生命讚歌。」
7月3日上午8:30,一首唯美悠揚、充滿古風古韻的《生命讚歌》,正式拉開了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的序幕。婉轉靈動的歌聲,搭配著四季更迭、草木萌芽、穀物生長的背景畫面,再加上舞臺上一簇簇的向日葵,使得會場瞬間多了一絲生動、明媚。
這是中國首個以食育為主題的MV,在本次大會的亮相也是該歌曲的首次發布。
這首歌曲的創作最初由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沈立提議,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作詞,劉京新老師作曲,MV畫面則來自公益達人、食育專家米萊所拍攝的多個食育紀錄片。
據了解,整首歌曲從最初的創作提議,到作詞的靈感爆發,再到譜曲、MV的製作,不過短短幾天時間。如此的快速而高效,恰恰來源於創作成員多年食育實踐的積澱和升華。
「食育不僅僅是一種關乎食物與健康的教育,而是一種生命教育。」這首《生命讚歌》恰是對這一觀點的另一種詮釋.,讓與會者們初步領略了食育的魅力。
「食育,其實是一種生命教育」17世紀英國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洛克曾說:「健全的心智寓於健康的身體。」
食育究竟是什麼?或許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說法,不過,梳理大會首日諸多專家的觀點發現,共通之處還是有的,那就是多次提到的「自然教育」、「生命教育」。
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心副主任王小英認為,良好的食育可以為學前兒童一生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礎。
王小英表示,學前期是兒童肌體組織和器官發育最旺盛、最重要的階段,擁有了健康的體魄,生命之花才能更絢爛、更輝煌。食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讓孩子吃得健康,有效抵禦疾病,更是通過食物、飲食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以,她認為,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是著眼於生命全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中國食育聯盟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念麗分享了「活教育」視野下實施食育的意義。她認為,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是當下不可忽視的時代問題,也是亟需開展食育教育的社會背景。
周念麗表示,「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做現代中國人」,課程核心就是把大自然、社會做出發點,讓孩子直接向大自然向社會學習。在此視野下開展食育教育,很有必要。通過食物教育、攝食教育等,讓孩子們從認知上遠離垃圾危害食物,從情感上接受健康、天然食品,從行為上親近大自然。對孩子開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培養其「健全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世界的眼光」,真正「做現代中國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鳳凰耕讀書院院長張孝德在主題發言中表示,生命危機已經成為現代人類文明的最大危機,其中「吃」是覆蓋人群最大、解決難度最大的危機,是造成現代慢性病的最大原因。而為此付出最大代的是兒童,所以,食育應該是兒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他建議,當下要構築基於東方智慧的新的人本觀、教育觀,通過開展親父母、親鄉土、親自然的教育,滿足兒童身、心、靈的同步健康發展。
中國食育自古有之,「河南做法」引國際關注很多人說,「食育」的概念來自日本,但在北京師範大學博士沈立看來,食育在中國自古有之。
他認為,認識食物種植食物,是食育最基本的內容,而中國早期的教育皆以農業與飲食為主,許多經典古籍如《黃帝內經》、《論語》、《禮記》中,都有關於飲食行為、膳食搭配、食品安全、珍惜糧食和節儉、飲食禮儀等的描述,「教人耕作,乃文教之源。」當下重提食育,是老樹開新枝,而河南省實驗幼兒園長期堅持和不斷創新的食育實踐,更是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作為國內最早進行「食育」的幼兒園,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將食物的認知、種植和傳統的農耕文化相結合,將食物的營養學知識和中醫的體質辨識、食療養生相結合,將武術與食育相結合,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食育」理念和創新的「食育」課程體系。
業內專家表示,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食育實踐「立足於中國國情,紮根於傳統文化,生長於天地之間,結果於身心健康」,是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深入貫徹與落實。此舉已得到省教育廳的積極肯定及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2016年,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代表中國兒童食育團隊,在日本召開的「國際幼兒教育學會第三十七屆年度大會」上做了「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食育創新」的主題報告,激發了與會專家和代表對中國食育的極大興趣和關注,並與國際一流的藤幼兒園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北師大馮婉楨博士在挪威以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食育創新為例,做了「一個幼兒園對社會的引領與超越」的學術報告,引發國際關注。
在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上,張秋萍再次闡釋了「食育」理念:尊崇天地自然之道,傳承先人優秀飲食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永續,增進人類心靈康樂的基礎教育。
她始終認為,「民以良食為天,教以食育為先」,「食育」一定要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育體系中,這不僅能夠對孩子進行營養、健康教育,更是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在諸多家長心目中,西方流行的蒙臺梭利教育、華德福教育、森林教育備受推崇,但張秋萍堅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創建以食育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教育體系,做與生命對接的教育,做真正的教育。
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為何食育的話題能夠引起諸多關注和思考?這背後不是沒有原因的。
當下,很多學生和家長缺乏合理營養知識,學生片面地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運動量不足,我國青少年肥胖症發生率逐年升高。而孩童時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成年後罹患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埋下了「定時炸彈」。
學生和家長營養素養低、學校食育投入缺位、營養信息混亂、營養相關疾病日趨蔓延,也嚴重危害著我國中小學生的健康;同時食物浪費嚴重、飲食禮儀逐漸消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者越來越多、傳統「食」文化面臨危機,警示著當下我國開展學生食育的緊迫性。
毋庸置疑的是,食育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界的職責所在,更是整個社會不可推卸的共同使命。
食育好理念,也需要有天然好食材的支撐。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上,會場內專家觀點精彩紛呈,會場外的各色天然美食讓與會者直觀地感受到好食材的魅力,更是展現著一大批河南企業在推動本土食育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大會首日的主題發言階段,天然食品聯盟會長王剛做了「天然食品、兒童健康、新地球」的主題演講,講述了一個中國人因各種食品安全問題而不得不度過的「幸福」的一天,講述了因為一個大白饅頭的故事發誓要將天然麵粉發展壯大的決心,講述了做好天然麵粉之外聯合更多有良知的企業做天然食品聯盟的實踐和未來。
2014年,在王剛的發起下,天然食品聯盟正式成立,是從事天然食品生產和銷售的企業自願組成的行業性聯合自律組織,他們堅持「只減不加」的核心價值觀,「減去食品中對人體有害的成分,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確保食品安全」,做真正的天然食品。
成員企業包括一加一天然麵粉、芽狀元天然豆芽、豆狀元天然豆腐、香餑餑天然饅頭、鑫苑油脂、百宴菌菇拉麵、陽光菓子、和喜來天然跑養豬肉、熙康無鋁土豆粉、李家天然小磨香油等諸多品牌食品企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建立一個「新地球」,讓更多的人吃上天然食品。
「如今三年過去了,以天然食品聯盟企業為了更多孩子吃得更健康,依然在努力。長久以來的努力與堅持,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目前正推動制定天然食品國家標準。」王剛說。
王剛透露,他將計劃發起成立中國首家兒童食育公益基金,專門用於支持推廣兒童食育健康教育。
在發言的最後,王剛描繪了未來他心中的「一個中國人幸福的一天」:
一早起來,用天然麵粉烙幾張薄餅,炒一份天然豆芽,配一碗營養的麥胚粥,之後叫家人吃早餐;中午下班,可以和同事一起去吃碗健康營養的菌菇拉麵或者燴麵;晚上下班,經過超市買包天然饅頭,用無添加大豆油和天然雞粉炒一份家常天然豆腐,和豆芽菜炒山林跑養豬肉,最後喝碗營養豐富的現熬八寶粥……無論到哪,都能吃到天然健康的美食。
來源:微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