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處於成長關鍵期和習慣養成期,此時進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第三幼兒園在健康教育中尤其重視幼兒的飲食,注重幼兒三餐兩點的營養搭配,在色香味的基礎上注重營養均衡,但與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食育」還有很大差距。通過與「食育」的短暫接觸,我對「食育」的開展有了一定的認識。「食育」不僅是教孩子做飯、吃飯,還包括動手、思考等。「食育」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並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創建兒童食育環境。食育環境是潛移默化的食育路徑,由班級環境、區域環境、園區環境、實踐基地環境等構成。班級環境包含班級牆面環境,班級牆面環境創設可以體現食物的特徵、功能以及食物與身體的對應關係;食育區是幼兒輪流當廚師做食物並分享的區域;食育實踐基地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建立食育課程生態基地。通過組織研學活動,讓幼兒應四季更替種植不同的作物,為孩子提供自然的課堂。
開展常態化食育活動。「區角活動」可滿足不同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教師可以通過開設「茶藝坊」「果蔬坊」「小吃街」等幫助幼兒在區角活動中模擬真實生活,從而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能力。幼兒的學習是綜合性的,食育和德智體美勞教育可以相互滲透。如大班「有用的植物」這一主題可細分為「綠色菜籃子」「幼兒園裡的花草樹木」等子主題,並在不同子主題下開展不同的活動。
利用餐點時間進行食育。用餐時間是教師進行飲食教育的最佳時機。進餐教育體現在進餐習慣、進餐禮儀、感恩教育、進餐小助手、餐後整理等。餐點前,教師可用遊戲或兒歌的形式對幼兒開展食育。教師可將飲食習慣或飲食禮儀創編成兒歌或手指遊戲,在餐前和幼兒唱一唱、玩一玩;讓幼兒對各種食材進行分類(可按營養成分、顏色或品種等),促使其通過遊戲了解各種食材的特點。
了解食物的來源及製作過程。在城市中,幼兒接觸食材的機會有限,更不了解食材是怎麼生產的。通過農藝活動可以讓幼兒了解食材的來歷,在體驗種植樂趣的同時加深對食物來源的了解,進而增加對食物的情感。此外,種植活動會涉及鬆土、澆水、搭架子等活動,有利於幼兒經驗的積累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也進一步說明,食育可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家園合作共同開展食育。幼兒園在開展食育時要將家庭教育因素考慮進來,通過家園合作,共同開展食育。幼兒園可以請兒童營養師對家長進行營養知識方面的指導,幫助家長科學搭配膳食。通過開展食育周、家庭廚房、親子種植、家長進課堂等活動整合家庭資源,讓食育從園內走向社會,成為助力幼兒健康成長的「加速器」。
(作者系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第三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