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教育一件關乎國民營養健康的大事

2020-12-13 中國食品報官方平臺

所謂「食育」,其實就是指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目前我國國民對營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營養意識差、知識缺乏以及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營養不良和營養失衡的重要原因。應把營養健康作為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營養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有針對性的把此項教育貫徹到教學工作中,使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健康大事落地。

食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

食育是全民的教育,但最為有效的食育應該從嬰幼兒開始,甚至包括教育未來的母親懂得正確的孕期營養和育兒知識。從兒童會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所有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

兒童時期的模仿能力比較豐富,即使他們在這一時期,還處在小任性,小懂非懂階段,也會在父母言傳身教影響下,會慢慢懂得營養與健康的重要性,隨著年齡增長在連續不斷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孩子們認識偏食的危害,給孩子列舉身邊小朋友們「小胖墩型」、「豆芽型」體型都是非正常的健康類型,讓孩子認識到偏食和暴食暴飲會造成這種不完美體型,引導孩子重視食物、珍惜食物,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進餐習慣,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

兒童接受「食育」後,才能把健康科學的飲食方式變成自己終身的習慣。兒童時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著孩子身體的強健,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提高,更關係著他們人格與性情的形成。調查顯示,家長、兒童在接受「食育」後,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且能從中培養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及正確的人生觀。

食育教育應從科普宣傳抓起

「食育」這兩個字意,在國內目前知之甚少,有相當一部分國民可能停留在沒聽說過這個層面。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2個省份699個縣開展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工作,近10萬所學校開餐,受益學生近2300萬人。另有19個省份529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工作,覆蓋學校近4萬所,受益學生達1000餘萬人。從有關部門的統計中看出,我國怏怏14億人口中,才有這麼少的人口比例受益。然而,在亞洲日本已經抓了幾十年了,食育教育成績斐然,2015年頒布了《食育基本法》,食育在日本國內形成全國普及的良好局面。

食育教育工作是一項十分繁雜的國家長期戰略計劃工程。2019年6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又一次把人民健康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政治站位。國內對食育科普知識的宣傳還停留在每年的5.20中國學生營養日上,由此可以看出,僅僅依靠這一天「營養日」來宣傳食育科譜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抓好此項工作需要全社會及每個家庭的共同參與,這項工作不是一陣風,需要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要引起基層各級組織的關注和引導,特別是要發揮好各級營養學會主導作用,媒體、社區、教育等部門更是責無旁貸,要把健康營養教育科普知識的宣傳列入一部分經費,保證宣傳廚窗、宣傳看板、宣傳標語、宣傳專欄、宣傳書籍能落實到位。據湖北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雪鋒教授介紹:國家三部委聯合出臺《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後,現在實實在在落地的還不多。因此還有大量工作需要有社會責任的團膳企業,率先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可以預見,目前託管學校的餐飲公司,誰把營養與健康工作率先落地,誰就在未來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誰無動於衷誰就會被市場無情的淘汰。

食育教育應從對食物的感恩之心抓起

現在3-4周歲的兒童已經會背《鋤禾》古詩了,懵懂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身為社會自然人,我們必須懂得感恩,決不可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那必是違背人之倫常的,是人所不齒的,也必遭天譴。據《會昌解頤錄》記載:唐朝時在曹州,即今山東菏澤,一個名叫史無畏的人,以種地為生,家裡非常困難,常常缺衣少食。而其好友張從真家境殷實,他見史無畏可憐,就借給他一千緡錢,讓他去做買賣。

史無畏很高興,便從他那兒拿了一千緡錢,帶著兒子到江淮經商。沒幾年的功夫,父子倆就賺了許多錢。而張從真自借錢給史無畏之後,就連遭不幸。先遇火災,後被強盜打劫,所有錢財皆空,幾乎揭不開鍋。他來到對史無畏家,希望他能歸還二三百緡錢即可。沒想到史無畏竟然拒絕說:你說我借了你的錢,那你把借據拿來給我看看。

張從真見史無畏說出如此忘恩負義、沒有良心的話,非常憤怒。回家後,他在院裡點一柱香,流淚向蒼天訴說自己的冤情,言辭非常憤概。到了下午,天空中突然湧現大片的黑雲。轉眼間,狂風驟雨兇猛襲來。這時,人們只聽到一聲巨大的電閃雷鳴之聲,然後再看史無畏,發現他已經變成了一頭牛,在那頭牛的腹部有用紅筆寫著一行字:沒有良心的史無畏。半個月之後,這頭牛便死了。或許有人認為這不太可信,其實任何傳說故事都必有其根源,而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語,概說了老師就如父母;感恩一切助我們成長的人,感恩一切對我們有教益的人。感謝上天的慈悲給我們營造了生存的環境;感謝大自然給予了衣食所需。從小要對孩子灌輸對食物,對事物心懷感恩之心,教育他們珍惜食物,愛惜食物,酌量食用,杜絕浪費!只有從小養成對食物感恩之心的人,長大後,路才會越走越寬。

食育教育應從食品安全營養抓起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託管學校食堂的餐飲公司,只注重少投入多賺錢,全然不顧肩上承載的社會責任,食品安全營養做的也很一般,每當教育部門和市場監督部門突擊檢查時,這些餐飲公司因缺少技術支持也只能應付,這些公司憑藉內部經驗編寫個「營養菜譜」,就算蒙哄過關了,然而,做做樣子後,依然如此,且不科學實用;實際上,真正的經過營養專家搭配的《學生營養配餐標準》才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不能想當然的自編自導營養餐來冒名頂替真正的營養餐。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第一高級中學食堂是隨州市唯一試點學生營養餐的學校,引進社會化託管後,就為行業樹立了標杆,食堂從省營養學會特聘常務理事羅文為常年駐校食堂營養顧問,專門從事營養菜譜的搭配工作,並經省營養專家學會監製編撰了《學生營養配餐標準》一書,此書實操性強,指導性強,非常適合目前學校正在深入推廣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落實。可以預見,這所學校食堂組織編寫的標準,在業界普及營養餐中會起到很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雖然,我國的國情不同,在學生營養餐落實上,各地情況有別,但相關部門可以在準入制度的源頭上設定條條框框,把那些有社會擔當,有實力投入,能聘請營養專家把學生營養餐落地的專業公司破例引入,把那些實力差,不想投入,沒有真正落實營養餐業績的團膳餐飲公司淘汰出局。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第一高級中學食堂 席春生)

相關焦點

  • 《知食中國》節目啟動: 讓食育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業內普遍認為,從兒童會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教育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後,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到成年以後,能夠終身受益。當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食育能夠起到的作用也很大。
  • 《知食中國》:從中國傳統文化探尋食育之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從只求吃飽,到如今追求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再到吃出涵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加強科學宣傳,助力食育知識傳播,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大學校健康教育力度,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食育成為健康中國的重要部分。
  • 食育新理念讓孩子感受健康和快樂
    記者6月14日從遼寧省營養師協會主辦的「以食啟智 健康未來」中國兒童食育(大連)峰會上了解到,飲食教育正在我省興起,並在相關部門推動下加快走進課堂。 所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它不僅是關乎食物與健康的教育,更是承載「育人」的媒介,是智育、德育和體育的基礎。
  • 食育:吃飯的學問
    食育不僅僅是營養知識普及,更是通過許多吃的實踐,使每個人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使人們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有益的食譜和攝食方式,變成自己的習慣,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說,食育寓於就餐過程之中。那麼,就讓大家從我校的就餐模式中,感受我們的食育文化吧。2018年,我校在廣泛徵求學生和家長意見的基礎上,正式推出了校園餐廳「自助就餐」模式。
  • 何麗:促校園食育 贏健康未來
    校園食育, 是對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通過食物、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教育, 從而培養兒童、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所以食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特別希望食育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何麗說。
  • 關注嬰幼兒健康,「食育營養,健康成長」學術研討會
    近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兒童食品分會關心兒童的健康成長,關注兒童食品的營養與安全,以「食育營養,健康成長」為題在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召開學術研討會。來自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的80多位代表參加,共同探討我國兒童的食育發展和兒童營養健康問題。
  • 九陽希望廚房食育課程再進第二課堂介紹營養健康知識
    中國杭州2015年6月26日電 /美通社/ -- 近日,來自九陽希望廚房的志願者走進中國杭州長橋小學的食育興趣班,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營養健康知識。而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的建議,小學生應該儘量做到頓頓吃蔬菜,天天吃水果。每頓較好吃半盤蔬菜,一天總量達到6兩到1斤。每天至少吃1到2個新鮮水果,大概200-400g。一般來說,蔬菜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含量高於水果。而水果的碳水化合物、有機酸和芳香物質比新鮮蔬菜多。因此,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 能夠統領「德智體美勞」的「食育教育」,中國比日本晚了100多年
    食育不單單是基於食物的營養教育,它還是技能教育,生活教育。因此食育被稱為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實行食育,讓國民保持健康,提高長壽者的體質,是日本政府所能想到的一個解決未來醫療費負擔的最基本,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方法。2005年,《食育基本法》出臺上升成為日本「基本國策」的高度,從國家到國民自上而下推進食育,通過政府和民間舉辦各種群眾性活動,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
  • 能夠統領「德智體美勞」的「食育教育」,中國比日本晚了100多年
    實行食育,讓國民保持健康,提高長壽者的體質,是日本政府所能想到的一個解決未來醫療費負擔的最基本,其實也是最重要的方法。2005年,《食育基本法》出臺上升成為日本「基本國策」的高度,從國家到國民自上而下推進食育,通過政府和民間舉辦各種群眾性活動,使食育理念深入人心。每年6月是日本的「食育月」,每月19日為「食育日」。
  • 中國營養餐產業協同創新工作平臺發起「健康中國」食育推廣行動...
    為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及中國衛健委食品安全辦公室的通知要求,聚焦中國學生營養安全,圍繞「合理膳食倡三減、良好習慣促三健」主題,中國營養餐產業協同創新工作平臺、北京華彬文化基金會發起主辦的健康中國行動之食育推廣行動公益項目也藉此契機拉開了帷幕。
  • 基層食育試點探索中國食育之路教孩子「食」之道「育」健康中國
    營養、飲食安全、飲食文化等知識教育,結合多種多樣的烹飪、栽種等實踐教育,讓孩子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具備選擇「食」的能力,培養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理解和傳承食文化,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中要求,在中小學課程中納入食物與營養相關內容,通過加強對學校老師、家長、學校餐廳及學生配餐單位相關人員的營養教育指導,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科學膳食的習慣。
  • 「關注食育,關愛青少年健康」主題活動在大連校園舉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以及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辦公室通知要求,聚焦中國學生營養安全,圍繞「合理膳食倡三減、良好習慣促三健」主題,中國營養餐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北京華彬文化基金會、大連金普新區教育和文化旅遊局共同主辦,天津畫國人動漫創意有限公司、玖福團膳餐飲服務
  • 膳食+教育 厚澤食育用心篤行為學生健康加分
    本網訊 人們總是說民以食為天,當「吃得飽」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如何使兒童吃得科學、吃得健康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以育為先,食育也就是飲食行為的教育,是對兒童進行飲食思維、飲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等相關的教育。
  • 食育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對於當前的學生而言,營養教育的目標有兩個,一方面要預防營養不良,另一方面要預防營養過剩。  為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國人整體的健康素養,大河健康報與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河南省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的營養專家們,共同撰寫了這組稿件。
  • 何麗:促校園食育 贏健康未來-市縣新聞-食安四川-中國食品安全網
    校園食育, 是對學生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通過食物、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教育, 從而培養兒童、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所以食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特別希望食育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何麗說。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
    「食育不僅僅是一種關乎食物與健康的教育,而是一種生命教育。」這首《生命讚歌》恰是對這一觀點的另一種詮釋.,讓與會者們初步領略了食育的魅力。食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讓孩子吃得健康,有效抵禦疾病,更是通過食物、飲食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以,她認為,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是著眼於生命全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中國食育聯盟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念麗分享了「活教育」視野下實施食育的意義。她認為,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是當下不可忽視的時代問題,也是亟需開展食育教育的社會背景。
  • 食育: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食育引申出多元化的教育  在田園食育聯合創始人、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負責人劉璐心中,食育的概念既簡單又博大:通過食物這個媒介,對人進行全方位的教育。  2012年,劉璐作為公共營養培訓師,曾給很多營養師做培訓,並經常走進企業、學校、社區或農村地區做食育科普。當時她就發現很多問題,如有些孩子在學校不愛吃牛奶和雞蛋,甚至在餐間互相用食物打鬧。「他們會用父母給的零花錢,去小賣鋪買一些沒有安全檢驗保障的零食,這些零食甚至連配料表的說明都沒有,家長也不重視這個現象。」劉璐回憶道。
  • 食育丨從新冠肺炎看中小學食育
    中小學生正處於人一生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黃金期」,此時對中小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食育教育很有必要。近年來,由於國民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人們的飲食觀念、飲食習慣和飲食行為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品位」的巨大轉變,同時也滋生了「吃出特色」「吃出個性」這類食用野味的「時髦」行為。在中小學開展食育,正當其時,刻不容緩。
  • 良品鋪子推動"中國兒童食育計劃戰略聯盟" 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日本作為全世界開展食育最好的國家,食育理念的成效正在逐漸顯現:日本是肥胖率世界最低國家之一,日本人均壽命最長為84.2歲。反之,據《柳葉刀》統計1975-2016數據則顯示:中國肥胖者總量居世界第一,肥胖者總數達到8960萬,已經穩居世界第一,位於第二的美國8780萬。"從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國民身體健康,勤儉節約、避免浪費三個維度來看,中國推進食育勢在必行"。
  • 啟動食育教育需考慮四方面內容
    這種感知的落差造成國民焦慮,對食品安全滿意度低。實際上,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水平比過去有很大改觀,絕大多數食品可以放心食用。第二,知識水平和自我認知的落差,表現為造謠、信謠、傳謠比較多,而且容易不懂裝懂、選擇性接受信息。現在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食品鏈條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但許多人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小農經濟水平,需要知識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