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6日電 題:教育信息化:貴州教育彎道取直的「加速器」
作者 楊雲
「這兩年,我一直在思考,對貴州這樣一個西部欠發達地區來說,如何縮小同中東部發達地區的英語教育水平差距?」貴州理工學院大外部副主任周麗告訴記者,「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機會,這是實現『彎道取直』的機遇,必須抓住、抓好。」
在國家倡導「網際網路+」的背景下,「網際網路+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旋律。有22年一線教學經驗的周麗,談起教育信息化有自己的感受,「信息技術的全面滲透,將深刻地影響教育,引起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育組織方式的改變。」
「怎麼做?通俗講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具體來說,一手抓教學方式的轉變、一手抓支撐。」周麗認為,「教學方式的轉變,主要是抓應用、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促使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轉變,促使從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到網絡環境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學習空間為基礎,依託各種教學學習終端,利用微課、混合式教學、個性化教學等方式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的教學活動。抓支撐,既要抓多媒體互動教室的建設,又要抓優質教育資源和管理平臺的建設,這都是應用的基礎和保障。」
聲音是英語,畫面卻是《西遊記》片段,視頻中的配音由幾位大二年級學生完成,這是他們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提交的口語作業。依託網絡教學平臺,貴州理工學院於2013年9月首批學生進校開始,就將「網際網路+教學」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改革,積極引入「英語在線寫作平臺」作為輔助手段,實現了無紙化作業、網絡化溝通、信息化教學。
通過基於學生語言認知狀況分析的「大數據」,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性、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大網絡。基於語料庫的「英語在線寫作平臺」,通過大數據加強學生英語輸出能力的形成性評估,培養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平臺可以自行對學生提交的網絡作文進行批改,學生根據網絡批改情況反覆修改後又可以多次提交。學生和平臺的互動,將基本的語言錯誤解決掉,提高了作文的正確性和可讀性。
「網際網路+教學」的模式,切實讓學生嘗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甜頭。2013級製藥工程學院的學生馮婉寧認為,「網際網路英語教學使聽、說、讀、寫等平時分開來完成的教學任務現在在同一個教學平臺上實現了立體融合,尤其是在加強口語訓練方面,作用更是強大,以前不敢說、不願說、不好意思說英語的『絆腳石』被搬走了,我們開始從小聲說英語到大聲說英語、從『啞巴英語』到流利說英語!」
「『電子作業』替代了傳統的『交作業本』,還避免了大量紙質資源的浪費。」大外部教師徐麗丹說,「不僅如此,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手數據散落在學生作業本中,很難統計分析,而現在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統一的收集,就像為教學過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數據檔案,也為教學科研水平提升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數據支撐。」
「大外部30名教師,面對6000餘名學生,如沒有教育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學任務難度可想而知。」周麗認為,「『網際網路+教學』的模式,將教師從繁重低效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同時也倒逼教師積極提高自己的教學基本功。」
「我們學校的英語教學真是高大上。」「豐富的視聽說寫教學功能,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衝擊。」「我們以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東部地區的專利,沒有想到西部高校也具備這樣的能力水平。「『網際網路+教學』打破了教學的時空限制,在課上課下都可以開展英語教學互動。」很多學生體驗後這樣讚不絕口。
在「網際網路+教學」的模式中,大學生變得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因為要提交可分享的視頻作業,大家變得很「自戀」,很多同學為了製作出一份滿意的英語視頻和音頻,一次次修改臺詞並糾正發音。
大學生通過參與網絡學習,更加願學、樂學,也因為一起製作和提交網上作業而懂得合作和溝通。從2014年9月到2016年11月,貴州理工學院共有13021名學生(人次)註冊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在「英語在線寫作平臺」上提交網絡作文83297篇次。
「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教育信息化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有效手段。」貴州理工學院分管信息化建設的副校長梁傑認為,「教育信息化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建立長效的機制來實現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面的深度融合」,即逐步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