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鶴少有壯志,據史書記載,杜氏一門三代近百口人聚居在一起,而他和他弟侄都有自己的讀書堂,可見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正是為有如此優越的條件,又兼從小就萌生雄心壯志,所以奠定了其日後「致君堯舜」之志。然大唐末世,仕途阻塞,直到46歲那年,才以第八名的成績登第。這之前,他曾遊遍各地投謁,但都湮沒無聞。這首《春宮怨》即是其借宮怨而抒發抑鬱苦悶之作。
《春宮怨》
唐代: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採芙蓉。
「嬋娟」形容貌美。首聯寫出宮女悔恨自己因貌美而被選進了宮,從而辜負了大好青春。如此,則懶於梳妝打扮了。一個「慵」滿含了悔恨,無聊、怨懟等諸多情緒。
頷聯繼續由「慵」的情緒寫出。「承恩不在貌」是說蒙受主上的寵愛並非因為美好的容顏,所以讓我如何打扮呢?「教妾若為容」,再一次為「慵」字做註腳。而這兩句又都滿含怨懟。
頸聯描繪了一幅春風和煦、鳥雀呼晴的美好光景。「碎」字寫出了鳥的歡快,「重」字則寫出了競相開放的花的爛漫,而卻反襯出宮女內心的死寂。窗外陽光明媚,窗內卻冷冷清清。正是因為這種死寂、冷清,才想起來了以前的夥伴。這兩句也是歷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
尾聯把宮女比做「越溪女」西施,又將筆觸由此延伸,說那些採蓮女每年都會想念入宮的西施,想像曾經和她一起採蓮的嬉戲場面。而其實是寫自己懷念當年一起採蓮的夥伴。所謂「於對面落筆,便有多少微婉」(紀昀評)。
整首詩都是在說宮女的悔恨、怨懟、惆悵,但卻無一「怨」字或「恨」字。清代吳瑞榮評曰:「宮怨詩,能為律詩,難矣。終首不露「怨」字痕跡,可謂和平。」杜荀鶴寫詩十分注重風雅傳統,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現實的腐敗;有其踐行「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準則,從而使得他的詩雖然多怨懟、諷刺,但終歸於「和平」。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杜荀鶴體」,足見其之於詩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