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與詢問筆錄的辨析

2020-12-19 中國法院網

2002-11-25 13:52:49 | 作者:張思之 李會更

  刑事訴訟中的證人證言,作為證據的一種基本形式,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就是了解案情的人對其所見、所聞、所知的事實或情況,向法庭所作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表現為言詞,即口頭證言;書面證言是其特殊形式。準確無誤的證言對了解、認識事實真相,查明案情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司法實踐中歷來受到極為突顯的重視。但是,由於證言這種證據形式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它又可能成為在訴訟活動中最不穩定、爭議最大,從而證明力最弱的一種證據形式。許多錯判、冤案由此而起已是公認的、無可爭辯的事實。因此,在訴訟活動中如何正確理解、使用、採信證人證言,對於我們在整個刑事訴訟活動中能否嚴格依法辦案,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對於維護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法定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意義重大。然而不幸,在實踐中,恰恰是在這個主要之點上,控、辯、審三方不免嚴重分歧。

  下面一段對話,錄自年初在河南某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貪汙、挪用公款案件進行法庭調查時,控辯雙方對公訴人作為證據提供的證人證言發表的意見。這段對話集中體現了當前刑事訴訟活動中對這種證據形式的理解和使用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先是公訴人宣讀作為證人證言的詢問筆錄,爾後,法庭要求辯護人質證。辯護人陳述:「由於案中該證人應當出庭而沒有出庭,辯護人無法進行訊問、質證。我們鄭重申明:未經法定程序質證的證人證言,依法不能成為本案的定案依據。」公訴人反駁說:「詢問筆錄是檢察院偵查人員依法調取,筆錄上有證人的籤字和手印,應當採信。」辯護人回答:「調取的程序是否合法,籤字及手印是否真實,筆錄內容是否為被詢問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這些都應當由證人本人向法庭予以確認,並接受法庭的審查,同時接受被告人及辯護人的訊問、質證。這既體現為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力,又是被告人、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前者不能替代,後者不容剝奪。」公訴人:「你講的是英美法系,這是中國,不是美國。」辯護人說:「我們作為律師,正是根據中國的刑事訴訟法提出的主張,鑑於程序運行的現階段只是法庭調查,我們將在法庭辯論階段依據國法的相關規定提供充分的理由。」

  這番對話突出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在法庭審理活動中,證人應當向誰作證?證人的陳述在什麼條件下才能體現為「證人證言」這種證據形式?筆者認為,證人作證的對象應當是依法行使審判權的人民法院。證人只有就其所知的案情向法庭所作的陳述才能成其為「證人證言」。須知向證人告知權利義務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並聽取證人的陳述,向證人發問並聽取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向證人進行訊問、質證,以對證人所述事實進行審查、判斷,是審判活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法官把握案情、公正裁決關係重大。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七條明確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且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四十一條更明確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除非是「未成年人」或「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極為不便的」,經人民法院許可,才可不出庭作證。因此,在庭審中向證人發問,聽取證人的陳述,以及保障公訴人、辯護人及被告人向證人發問的訴訟權利,這既是法院的權力,也是法院的義務。稱其為權力,這是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獨立行使的審判權的一部分,為法院獨有,任何人不能替代。稱其為義務,這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程序與形式,是法律對其正確行使審判權的一項要求。如果有證人而不向其詢問查證,不僅是嚴重違反程序法的規範,且有瀆職之嫌,由此而產生的判決難保公正。

  二、如上所述,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法有明定,無須再論。如不出庭作證,法院將無法獲得這項證據。在當前證人證言這種證據形式在刑事審判活動中被普遍使用的情況下,證人不出庭的影響,有時甚至不亞於被告不出庭。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在庭審中當庭推翻原來的供述常見,而證人當庭推翻向偵查機關所作的陳述的情況同樣並不少見,如果法院不是當庭獲取證言,而是偏聽控、辯一方提供的詢問筆錄並據此判案,這無異於將審判權拱手讓與公訴人或者送交辯護人,這種程序上的失範既違背憲法的要求,也有悖於社會的公理。其直接後果是使被告人、辯護人的訴訟權利受到剝奪,甚至可能導致法院的錯誤裁決,使有罪的人逃脫制裁,使無罪的人受到追究,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損害。

  三、如何理解詢(訊)問筆錄的性質?既然詢(訊)問筆錄不能等同於證人證言,那麼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以及審查起訴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甚至辯護律師為了解案情向證人或其他同案犯進行詢問、訊問,並根據被詢(訊)問人的陳述而製作的文字記錄在整個刑事訴訟活動中究竟起什麼作用、應當如何理解其性質呢?筆者認為:從形式上講,詢(訊)問筆錄只能是偵察人員、審查起訴機關以及辯護律師參與訴訟活動的一個工作記錄,是他們尋找證人工作的體現。該筆錄以文字形式記錄了上列人員的工作過程,該過程並得到了被詢(訊)問人的確認與證實。從內容上講,詢問筆錄是上列人員提出各自主張的依據。作為偵查機關,該筆錄是決定是否移送審查起訴的依據之一;作為檢察機關,是決定是否將案件訴交法院審判的依據之一;而作為辯護律師,則是決定如何為被告人作無罪、罪輕或有從輕減輕情節辯護的依據之一。總之是各為所用的「證據材料」,它們的證明力完全相等,決無強弱之分。而對於法庭來說,這些材料可能成為開庭審理前準備工作的一部分,並不能體現法庭的審判活動。惟一與法庭有直接聯繫的一點就是:詢問筆錄將成為控辯雙方向法庭提交各自證人名單的一種依據,也是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獲取證人證言的途徑。因此,詢問筆錄從本質上講只能是製作者的工作記錄,絕非證人證言。如果一定要當作證據使用,也只能是書證材料,它以文字形式的存在表明製作者所做工作的某些內容。

  正是基於上述認識,還應指出:在實踐中,設定控方依據刑訴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當庭宣讀的「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與辯方取得、製作的「證言筆錄」互不一致時,就決不可以前者為準而斷定後者為「偽」。二者真偽的辨別不經前述的法定程序,不能確認,更不應單方面的強加於人。這,不僅是審判的需要,而且是對當事人訴訟權的保障!

  四、詢問或訊問筆錄能否代替證人證言?詢問或訊問筆錄是偵查人員、公訴機關或辯護律師在庭審前向有關人員了解案情或訊問同案犯時所作的文字記錄。由於被詢(訊)問人的陳述對象並非承擔審判職能的人民法院,換言之即不是被詢(訊)問人向法庭所作的陳述,因此詢(訊)問筆錄不是證人證言,自不能作為證人證言使用。又由於詢(訊)問人、詢(訊)問環境、詢(訊)問程序甚至被詢(訊)問人自身原因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使筆錄內容存在較大的甚至本質性的差異,因此目前通行的以詢(訊)問筆錄替代證人證言的做法,不僅不利於查明案情,更將導致錯誤的裁決。同時也容易使處於取證劣勢的辯護律師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也使被告人的辯護權最終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樣。舉例說,控方在宣讀詢問筆錄時,往往用「擇其所需」的辦法取代「摘要」,任意的漏不宣讀對被告人有利的部分。對於這種情況,在控方事先不將全卷移送法庭的情況下,註定會從根本上剝奪了律師的辯護權利。河南某案,一審收到控方移送的案卷只有8宗,案到二審,才知道移送法庭的全部案卷共有40宗,而在一審法庭上宣讀的一些「證人證言」又恰恰在那8宗之外。面對這種情勢,控方於宣讀之後要求「質證」,試問從何「質」起?人們「擇其所需」的宣讀,因其不能反映客觀真實,還能視為一種證據麼?可以斷言,現行的成規往往給審判實踐造成危害,影響惡劣,實應徹底糾正。

  綜上所述,可知正確理解與適用證人證言對於公正執法,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意義重大。誠然,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刑事訴訟活動中證人出庭的制度,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以及監督執行的措施不力,加上相關的證人保護等配套措施尚未完善,有法不依的現象十分突出,在強調公正執法的今天,人們期待著司法環境的儘快改善。

相關焦點

  • 論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構建
    但目前證人出庭作證的情況令人非常擔憂,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在慈谿法院開庭審理的刑事案件中,證人絕大多數未到庭作證,證人出庭率還不到百分之一。據有關資料顯示,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1997年1至9月份審理的刑事案件中,證人出庭的只佔通知出庭人數的百分之八。在民事訴訟中也同樣存在上述問題,據湖南省某法庭反映的材料,1995年該法庭審結的民事經濟案件88件,總共使用證人證言408份,只有6人出庭。
  • 詢問筆錄在民事訴訟中的認定問題研究
    一、詢問筆錄的證據類型。  本文所指的詢問筆錄特指公安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對當事人以外的案件相關人員進行調查而製作的問答式書面記錄。對於詢問筆錄的證據類型,理論界存在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公安機關向有關證人調查所做的詢問筆錄,是該證人對有關事實的陳述,該證據的性質顯然屬於證人證言。
  • 論刑事訴訟中對證人證言的審查認證
    2、在目前的刑事審判中,證人出庭率很低,大多數證人可以不到法庭作證,即使法院發出出庭通知也可以棄之不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證人卻鮮有不向警察和檢察官作證的,偵查階段警察詢問獲得的書面證言卻是不會缺少。
  • 詢問筆錄在民事案件中是否屬於證人證言
    後死者家屬報案,公安機關到現場勘察,並製作了7份詢問筆錄。      【分歧】     對公安機關製作的7份詢問筆錄的定性上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7份詢問筆錄是公安機關依法調取的,筆錄上有證人的籤字和手印,應當採信,被詢問人不需要出庭作證。
  • 對目前我國訴訟中證人證言現狀分析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導致證人證言證明力比較低下,影響了它在訴訟中應有作用的發揮。  一、我國訴訟中證人證言的現狀   (一)從取證角度看,首先,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第98條規定:「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要如實地提供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民事訴訟法也有類似的規定。
  • 證人的條件是什麼,刑事案件證人證言格式
    證人——刑事案件證人證言格式刑事案件證人證言證人證言 那麼,何種證人證言能作為刑事案件定案的依據?只有那些反映案件真實情況的證人證言才可能作為定案的根據。「證據規則」規定,人民法院保全證據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複製、鑑定、勘驗、製作筆錄等方法。可見,保全證據是允許對證人證言採取製作筆錄的方法的,也就是說法律上可行。且由於是法院的筆錄,公信力相對較高,不用傳喚證人出庭作證,較好地解決了證人拒絕出庭作證使申請人失權的問題。
  • 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原因及對策
    在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是被應用得最為廣泛、最為普遍的一種證據之一。  二、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現狀的成因分析  形成目前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1、現行法律規範的缺陷,是造成目前刑事訴訟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現狀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立法上的衝突為證人不出庭作證創造了條件。
  • 法律講堂:在民事訴訟中,如何掌握證人證言的審核方法
    在民事訴訟中,按法律規定,大致有七種證據種類,分別是:1物證、2書證、3當事人陳述、4證人證言、5視聽資料、6鑑定意見、7勘驗筆錄、8電子數據。證人出庭作證,一般都是因當事人的申請,請求其認為能夠對自己作出有利證言的證人出庭作證。但是在開庭是,證人出庭的效果卻不一定完全對申請方有利。
  • 哪些人可以成為刑事案件的證人?證人必須出庭嗎?
    導讀:不管是刑事還是民事案件,法官判案都是以證據為主要依據的,而證人證言是證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證人,那麼哪些人可以成為刑事案件的證人呢?作為證人就必須要出庭嗎?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二)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 調研|高質量開展證人證言收集運用工作
    一是首次詢問證人時,沒有出示《證人權利義務告知書》,對未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被詢問人沒有出具《詢問通知書》;二是沒有填寫詢問起止時間,在特殊地點詢問證人未在筆錄中記明;三是詢問行賄人、涉嫌共同犯罪或其他對證明案件事實起關鍵作用等重要證人時沒有同步錄音錄像,或者雖進行了同步錄音錄像,但沒有事先告知證人,並在筆錄中記明。詢問筆錄沒有全面反映證人基本情況。
  • 證人證言與傳聞證據
    美國法律對傳聞證據的排除源於美國憲法第六修正案:「在所有刑事訴訟中,被指控人應享有……與反對他的證人對質的權利」。根據這一修正案,無論在民事還是刑事訟訴中,除非有法定例外情形,證人必須在庭審中接受訴訟雙方交叉詢問,其證詞才能被法庭接受。傳聞證據在美國法學院課堂和法庭上也經常是費腦筋的問題。
  • 刑事案件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嗎?
    一、刑事案件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嗎可以不出庭。控辯審三方都認為沒有必要出庭的證人可以不出庭,經辯護律師申請人民法院通知的證人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出庭,刑事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拒絕包括法院要求的出庭請求。對於法院認為有必要出庭的證人,拒不出庭的可以予以訓誡、拘留處罰或者強制其到庭。
  • 前後矛盾的證人證言如何審查與認定
    經調查,該證人王某系被告人李某的親屬,其在案發後已在公安機關的詢問中作了陳述。現證人在法庭上所作證言與其在公安機關所作陳述相互矛盾。前次證言對被告人李某不利,庭審中的證言對被告人李某的量刑有利。因此,在本案中對於證人王某的證言如何審查與認定?
  • 業務論壇|把好證人證言審核三道關
    審核詢問證人程序是否合法主要有以下方面:詢問證人審批程序是否履行;是否對證人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包括證人的個人履歷、身體狀況、性格特點、家庭關係、工作表現和為人處世等;是否雙人雙證進行詢問,詢問地點是否符合規定,在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詢問有無在筆錄中載明;是否進行權利義務告知;詢問時長是否符合規定和客觀實際;詢問未成年人、聾啞人、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人員、女性證人等時是否按規定有相應人員在場等。
  • 應對證人翻證和翻證證言的三個維度
    證人翻證是好是壞取決於翻證的原因以及翻證的動機、目的;翻證對刑事訴訟影響力之大小取決於證人證言在證明體系當中的重要性。從刑訴法司法解釋第376條第四款關於「原判決、裁定所依據的鑑定意見,勘驗、檢查等筆錄或者其他證據被改變或者否定的」屬於「新的證據」的精神來看,翻證證言應當視為新的證據。在證人翻證的案件中,絕大多數情況下,法庭傾向於直接根據指控機關庭前收集的書面證言做出有罪判決。極個別的情況下,指控機關就會想辦法讓證人證言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即二次翻證(俗稱「反水」)。
  • 談民事訴訟中證人證言的審查判斷
    但是,由於證人證言具有主觀性、易變性、不可替代性的特點,這些決定了對其認證的複雜性,以至於使法官在許多情形下不得不將證人證言作為一種輔助證據來加以使用,即使那些能夠出庭佐證的證人證言也在所難免,當證人證言作為單一的證據時,法官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因此,證據制度設計的不盡合理,使得證人拒不出庭作證或作虛假證言肆意泛濫而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加劇了法官對證人證言的信任危機,增加了法官採納證人證言的隨意性,加大了法官對證據的取捨上
  • 在民事訴訟中,證人做偽證怎麼辦?對證人出庭作證都有哪些規定
    證人,是指了解案件客觀情況的人。證人在作證過程中,不僅容易摻雜主觀意識,更因和當事人存在各種關係,所做證人證言就給法官辦理案件帶來了難度,容易導致案件的錯判,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為了更好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法律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並接受法官和當事人的詢問。
  • 論刑事案件證人「必須」出庭作證
    我國刑訴法第四十七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且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刑訴法第一百五十七條又規定:「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應噹噹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
  • 通知證人到案可不製作《詢問通知書》
    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書面、電話或者當場通知證人、被害人到公安機關提供證言。詢問證人、被害人應當個別進行。在現場詢問證人、被害人,偵查人員應當出示人民警察證。到證人、被害人所在單位、住處或者證人、被害人提出的地點詢問證人、被害人,應當經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製作詢問通知書。
  • 交叉詢問技巧
    美國憲法第六修正案規定,在所有的刑事指控中,被告人享有與不利於自己的證人進行對質的權利。交叉詢問制度實際上是被告人對質權的具體體現。儘管糾問式庭審模式同樣也能發現事實,甚至有時更加有效,但應當說,交叉詢問制度對被告人的權利保障體現得更加充分,對正當程序原則貫徹得更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