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視低口碑仿佛是國產職場劇擺脫不了的魔咒。
前有豆瓣5.3的《精英律師》,後有4分的《完美關係》和6.2分的《安家》。有趣的是,豆瓣低評分之外,這三部劇的收視率和討論度卻都一騎絕塵。2020年Q1劇集市場也被《安家》和《完美關係》承包。其中,《完美關係》更是將這種反差拉到極致。
根據云合數據,截至今日,《完美關係》的實際累積播放量已經超過29億。該劇的相對受眾粘度最高接近35%,之後呈緩慢下降趨勢。無論是最高值還是下降趨勢,《完美關係》的數據都遠高於同期在播電視劇。
在收視數據上,《完美關係》的全國網平均收視率達到1.42%,CSM59城收視率多次破2.5%。微博熱搜155次。佟麗婭、陳數、黃軒等一眾演員在劇集播出期間熱度飆升,儘管有些演員是被「黑」上熱搜,但也顯示了此類劇集強大的話題製造能力。
與此同時,播出期間《完美關係》的豆瓣評分從開分的5.1一路下降至3.9,44.4%的豆瓣用戶打出1星,四五星評價比例只有11.2%。關於「主角人設」、「主角演技」、「劇情懸浮」的討論更是甚囂塵上。
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首先,貼近生活的劇比離地三尺的劇難做。因為每個觀眾可以以自身經歷為支撐發言,因此家長裡短、行業職場尤其不好做,一不小心就會被扣上「懸浮」的帽子。其次,鑑於職場劇是近幾年的熱門品類,投資越來越大、加盟的一線演員越來越多,從《精英律師》的靳東到《安家》的孫儷再到《完美關係》的黃軒、佟麗婭、陳數等,往往自帶流量。流量足夠大意味著需要面對各圈層的受眾。
這就形成眾多國產職場劇高收視低口碑、觀眾邊罵邊看的現象。
在一季度落下帷幕,職場劇告一段落的當下,娛樂資本論試圖以《完美關係》為例,從故事、人物、劇作表達三方面來探究一下,國產職場劇總是陷入高收視低口碑怪圈的根源。
故事:議題夠現實扎心、表達尚有空間
《完美關係》上來就用一個大眾十分感興趣的大明星出軌案來引出劇裡主要人物,也用最簡單直接的手法向電視機前所有年齡段的受眾介紹了公關的主要作用:平事兒。但也就是這個案例引發了公關界對《完美關係》的口誅筆伐,「公關化身偵探」、「乙方對甲方出言不遜」,甚至男主角衛哲「獨立公關人」的頭銜也遭遇非議。「懸浮」、「不專業」因此成為《完美關係》被抨擊的痛點。
實際上隨著劇情展開,《完美關係》用接近50集的體量呈現了大大小小共計10個左右扎心的社會議題。
遊戲公司碼農度假期間心臟病發引發的過勞死爭論,和去年討論的網際網路996話題不謀而合。實際上這個案例只要是一二線城市職場人都能感同身受。休假期間帶著電腦,說是休假只是換了個地方工作。而在員工猝死後,原本一條心的員工和創業公司老闆瞬間成為對立面。這個案例的相關話題#996員工度假期過勞死賠償200萬#的話題閱讀量達到259萬,引起大眾討論。之後的鈴鐺網裁員案也能戳中當下經濟寒冬中職場人的心。
鈴鐺網是DL的大客戶,很多劇情由此展開。裁員之後,鈴鐺網作為一家電商企業在購物節前要集中打擊微小賣家刷單行為。而在DL介入的過程中發現,鈴鐺網起家時鼓勵這些賣家刷單,提高活躍度,如今需要淨化平臺才「卸磨殺驢」。這其實是電商平臺的常用手段,就這麼被赤裸裸擺到檯面上。
劇中另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典型案例則是,富二代駕駛豪車撞倒外賣員後留下一萬元離開。恰好現實生活中前兩天的微博熱搜上還出現「海澱奔馳女」的詞條,閱讀量2.4億。正如劇中衛哲分析的那樣,這個詞條中的每個詞都戳中網友們的敏感點。「北京海澱」和「奔馳」——富人、有錢,「女」——性別對立。佔了其中一條都足以引爆網絡,何況兩個都佔全了。劇情現實相映照,足見《完美關係》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洞察。
可以看到,《完美關係》幾個案例的選擇都很有水平,不僅帶有對社會問題、人性的拷問,也有對公關行業具體運作技巧的展現。首先,這些案例能夠投射到每個人身上,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其次,這些事件往往有商量的餘地,並不是一眼看過去黑白分明,這樣才有公關介入的空間,也有爭論的價值。比如碼農猝死,究竟是因為公司的壓榨,還是自己憑藉年輕的身體往前衝沒有把握好度?比如職場性騷擾,性騷擾確實存在,但受害者錄音是不是有意而為之,藉此為自己博得利益?再比如,企業在迅速擴張的過程中需要淘汰一批一起打江山的老臣,一面是企業的發展,一面是共同奮鬥的戰友,最後變成情與理的鬥爭。這也是劇情能引發熱議的關鍵。
當然,在具體公關技巧表達上,《完美關係》確實有所欠缺。比如槽點最多的是,衛哲和助理不像乙方,反倒對甲方頤指氣使;衛哲在跟耿躍和何君講述兩人離婚的利害關係時,站在兩人中間指點江山也不像乙方該有的態度。如果這些地方能夠在表現方式上有所收斂,想必可以少引來些炮火。
還有一些觀眾吐槽,劇中每個案子的解決都靠強勢方的幡然悔悟。遊戲公司老闆突然決定給猝死員工家屬200萬撫恤金和每月3000元撫養費、被性騷擾的鄭琦最後把得到的賠償捐給婦女發展基金會……如果觀眾看完整部劇就會發現,《完美關係》在很多地方確實「生硬」,非常明顯的口型與臺詞不符、突兀的畫外音。基於此,我們不難理解以上符合國產劇追求正確價值導向的結局了。
人物設定:罕見的女性視角、龐雜的人物關係和被吐槽的三觀
《完美關係》的另一大槽點是失敗的角色塑造。佟麗婭飾演的江達琳更是眾矢之的,被觀眾吐槽「戀愛腦」、「沒有成長」。「三觀不正」的閨蜜邦尼倒是幫江達琳分擔了不少炮火。但除此之外,「美強慘的斯黛拉」、「職場女性典範舒晴」等角色倒是贏得不少好評。
根據云合數據,《完美關係》共有734萬彈幕,其中佟麗婭、陳數、黃軒、高露四位演員及角色的提及率頗高。當然,其中評價有好有壞。
與其他職場劇不同,《完美關係》是部典型的群像戲,除了絕對男女主之外,幾乎每個主要人物都有獨立的感情線,用來支撐這個人物的所作所為。而群像戲中的大量注意力被放在女性人物的刻畫上。江達琳、斯黛拉、邦尼、舒晴,乃至路易斯等女性角色提供了大量可討論話題。她們不僅是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職場人,也是生活經歷迥然不同、價值觀不同的人的代表。
江達琳是劇中最為觀眾詬病的角色。吐槽點大概集中在:一、明明是乙方卻總是反過來和甲方對著幹,這屬於江達琳的價值觀與其他人不同;二、明明是高等學府的公共關係研究生,卻既不能獨立完成工作,又有些戀愛腦。
關於江達琳的價值觀,從功能性上來講,既然衛哲是「客戶至上、利益至上」,那麼作為女主的江達琳只能是「真善美」的化身,且到故事的最後一定將男主利益至上的思維「掰正」,這是國產劇遇到價值觀衝突時的唯一解法。也是國產劇「傻白甜」角色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至於工作能力問題,江達琳連一份聲明都需要找衛哲幫忙嗎?答案是肯定的。
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江達琳是空有一腔理論和滿腦子概念但沒有任何實踐積累的新人,而公關這種需要揣摩人心的工作勢必需要更多實戰經驗。前段時間某明星團隊危機公關時發布的聲明語法錯漏百出,不僅沒有起到平息公眾怒氣的效果,反而被質疑團隊專業性。
江達琳這個角色其實有一些職場小白的味道,但如今觀眾已經對「傻白甜」免疫,自然對這類形象嗤之以鼻。
除了段位不高的小白,《完美關係》還呈現了高階一些的典型公關人,這些角色倒是頗受好評。比如單親媽媽舒晴。舒晴是DL中傳統市場業務的負責人,幾乎整部劇都在圍繞小力士奶粉這個大客戶打轉。相比於衛哲的出風頭、乖張,舒晴面對客戶時的「卑微」比較符合大眾想像中的公關形象。客戶臨時改了主題,舒晴就要推翻原先所有的方案,但也只能說一句「好的」。客戶為了追女朋友,要求舒晴增加新媒體作為傳播渠道,舒晴也得照做。甚至有時候會在黑白之間遊走,很職場、很現實。爆出的金句「前世作孽,今生乙方」也戳中無數屏幕前乙方的心。
陳數飾演的斯黛拉則是大眾評價最正向、存在感最高的女性形象,在職場上叱吒風雲,有野心,但懂規矩。雖然沒能坐上DL總裁之位,但在培養總裁上不遺餘力,唯獨處理兩性問題的能力幾乎為零。不然也不會經人介紹與崔英俊結婚,處理起離婚事宜一塌糊塗。實際上這才是現實。和男性不同,女性總是被要求平衡好生活和家庭,但能把生活、工作平衡到完美的女性少之又少。社會也不應該苛責女性打造家庭事業兩不誤的完美形象。
另一位引發熱議的女性角色則是江達琳的閨蜜邦尼,這個看似獨立在DL之外的角色也代表了一類從小城市來到一線城市生活,背負著原生家庭困境,希望改變自己未來的形象。除此之外,智商情商雙高的助理路易斯、案例裡出現的為自己爭取利益的鄭琦、李靜柔等等,既豐富又豐滿的職場女性群像在《完美關係》裡輪番上演,這在近年國產劇中是很少見的。
這些角色也不是孤例存在的,以上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獨特的感情戲。江達琳與亦師亦友的衛哲和大學師哥譚新凱的糾結,斯黛拉和小奶狗葉東烈的姐弟戀、和何律師乃至前夫的感情糾葛;舒晴與沈英傑呈現的熟男熟女間的感情模式;邦尼在薛義和林肯之間的搖擺,甚至路易斯和衛哲這種似師徒、似同事、似朋友的親密無間關係都十分有趣,或新穎、或張力十足。
當然,這些關係由於各種原因明顯打了折扣。最令觀眾惋惜的就是沈英傑和舒晴組成的「陰晴cp」。根據網上流傳出的花絮,這對吸引力十足的cp的戲被刪減了許多,導致情感有些斷裂,否則說不定可以貢獻出職場劇中經典的cp形象,實在可惜。
根據輿情反饋,這些角色貢獻了無數話題,是《完美關係》能持續發酵熱度、黑紅的關鍵所在。
劇作表達:《完美關係》有遺憾、有價值
國產劇市場從來不缺職場劇。從最早的TVB法政、法醫、警察系列,到如今內地的律師、翻譯官、談判官、房產中介等等,職場劇已經屢見不鮮。不同的是,早期TVB職場劇大都聚焦在警匪劇上,非黑即白,沒有太多價值觀判斷。同時,近幾年國內知名的職場劇大多有外來基因,不屬於完全原創。
《完美關係》偏偏啃上了兩個硬骨頭。現實生活中,公關是遊走在灰色地帶的職業,一些簡單的非黑即白判斷在這個行業是失效的。一旦涉及價值觀討論,國產電視劇就不好做了,鐐銬又加一重。所以說,《完美關係》選擇剖析公關行業這個動作本身就具有突破價值。此外,《完美關係》是為數不多本土化、原汁原味呈現國內公關行業狀態的作品。
我們也看到,整部劇在儘可能展現價值觀的碰撞、呈現最現實的一面。創業時稱兄道弟談夢想,出事時不講情面的老闆;利用上司性騷擾為自己謀求金錢賠償的職員;偽造證據的富二代;負面纏身時利用外賣員轉移輿論注意力的公司……當然也有事事追求公平、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形象。這裡有不同階層、不同性別、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事件的價值碰撞。
同時,該劇通過單元式的劇情結構進行推進,大小、輕重案例相結合,各自獨立又與主線相輔相成,在完成一個個公關事件中體現角色的成長。比如一心為同學爭取權益的江達琳在得知真相後世界觀遭遇重創,促使她對公關的職責重新進行思考;一直利益至上的衛哲接觸到弱勢群體後慢慢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最後兩人達成和諧統一,形成完美關係。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結果。
所以,《完美關係》一方面難以擺脫以往國產劇主角人設傻白甜的窠臼,也有「披著職場劇外衣談戀愛」的嫌疑,但另一方面對社會現實進行關照、對群像人物進行描繪,最終形成了一部有瑕疵但亦有價值的作品。完結後,豆瓣評分的上揚也證明了《完美關係》長線價值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