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理論和實證研究

2020-12-23 法制網

 

   □ 李運福 張玉玲 張立群 石偉 房成成

  201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將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明確為檢察建議的主要類型之一,促使其由傳統的「辦事」模式向「辦案」模式轉變,如何使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更加具有制約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推進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全面發展必要性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展現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品質更高、範圍更廣,人民群眾不僅僅滿足於當前物質文化生活,而是著眼於精神文明的需求,而且在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等方面展現出了更多、更高層次的要求,「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表述不足以囊括人民各方面豐富多樣的需求。這些都對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當前,社會治理呈現出跨地域性、跨行業性、複雜性的特徵,單單依靠黨委和政府部門的力量,不足以實現社會治理效能最大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檢察機關作為黨委領導下的司法機關,要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開展試點,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落實檢察責任,更好地履行法定職責,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探索新路。

  張軍檢察長多次強調要以檢察履職能力現代化助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不僅要依法辦案,還要將辦案職能向社會治理領域延伸,做到標本兼治。辦案怎麼向社會治理領域延伸?檢察建議是一個有效手段。在新時代,要摒棄「就案辦案」的陳舊思想,要關注個案背後的社會治理、立法完善問題,要更加關注社會矛盾變化,要關注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食品、環境等新的需求。及時發現案發機關管理上的漏洞,準確制發檢察建議,防微杜漸。比如,最高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起校院性侵抗訴案件時,敏銳發現案件背後存在的問題,向教育部發出第一號檢察建議,並「沒完沒了」地抓落實,在各地政府機關的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實踐表明,檢察建議是檢察機關發揮司法對法治中國建設規範引領作用的重要舉措。

  檢察機關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的現狀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司法制度中,檢察機關的法律定位是法律的監督機關,但現實中,由於缺乏系統的檢察法對檢察機關的檢察工作作出細則說明,所以檢察機關的檢察職能存在過於向刑事、民事和刑事執行方面傾斜問題。

  在公益訴訟和其他關於社會治理的檢察實踐中,我們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依據最高檢的最新統計顯示,自2017年7月全面開展檢察公益訴訟以來,檢察機關共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6萬餘件,發出民事公益訴訟公告1萬餘件,行政機關對訴前檢察建議的到期整改回復率超過96.9%,實現良好監督效果的同時節約了司法資源。但是,我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許多難題。一個尷尬的事實是,檢察機關在消費公益訴訟中能否提起懲罰性損害賠償請求,目前沒有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規定,這就使依法監督在當前形勢下充滿了無力感和無奈感。種種原因導致基層檢察機關不敢真正「碰硬」,出現「捏軟柿子」的現象。制發檢察建議之前常常要提前「溝通好」,防止出現不可控的情況,打一巴掌還要馬上揉三揉,感謝被建議單位對檢察工作支持的情況依然存在。

  從全國的報導來看,都是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得到了法院和各個當事職能部門的支持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從科學分析的角度上來看,沒有出現不被採納情況是多麼不正常。是只有確定當事方認可才發出檢察建議嗎?那這種檢察建議又有多大意義?檢察建議案件化辦理的剛性又如何實現?

  檢察機關在制發檢察建議時存在的問題

  檢察機關自身理念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部分檢察機關認為檢察機關的主責主業在於辦案,檢察建議僅是案件辦理的附屬產品,因而不願意花費時間去製作檢察建議,認為此舉是在浪費時間;二是有些檢察機關為了完成任務頻繁制發檢察建議,檢察建議重複率高,針對同類的問題不同的地方向某一單位多次制發檢察建議,導致被建議單位反感敷衍了事。

  檢察建議製作不規範。一是未按規定製發,部分檢察機關對檢察建議規範性文件執行不到位,高檢院、省院下發的關於檢察建議的規範性文件未能及時全面地掌握,還按照以前的格式填寫;二是因為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專業知識不熟悉、業務不精,對案發單位業務範圍缺乏足夠的了解,制發的檢察建議想當然,針對性和釋法說理能力不強;三是負責法律政策研究的部門審核不嚴,導致檢察建議製作不規範。

  檢察建議督促落實不到位,缺乏剛性。大部分基層院對制發的檢察建議採用書面送達方式為主,很少採用宣告送達,這就導致很多惠及群眾的檢察建議不為人知,檢察建議的落實情況就得不到社會各界的監督,而且檢察機關對檢察建議是否真正落實到位缺乏跟蹤監督,被建議單位對檢察建議的內容敷衍了事,甚至不改正,只是簡單回復了事,檢察機關想當然認為被建議單位已經改正。同時對被建議單位不認真履行檢察建議的內容缺乏制約措施,不履行不會對單位及個人本身造成任何影響,導致檢察建議缺乏剛性。

  解決當前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問題的對策建議

  轉變理念,規範制發,使檢察建議具有可操作性和制約性。一是檢察機關要徹底轉變理念,提升思想認識,牢固樹立制發檢察建議就是辦案的理念,努力做到辦理一案治理一片,引領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一方面我們要遵循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制發的必要性和審慎性,制發的檢察建議要嚴格按照最高檢、省院下發的有關標準,要更加注重製發檢察建議的實效性和公開性;另一方面要堅決杜絕專業知識不熟悉、業務不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今年以來出現的火災救援中,就存在由於指揮不當,在不了解建築內部情況下,越級下達命令,這不僅僅是官僚主義,也是犯罪。所以在這些涉及專業知識很深的專業領域中,檢察機關就要和專業部門一起聯合行動,做到了解具體違法隱患,制發檢察建議直插要害,既不擴大化浪費司法資源,損害自身的公信力,也要真正讓檢察建議發揮效能。

  二是要明確不履行檢察建議內容的法律後果。我們不妨從建議效力中入手,在當事部門接到檢察建議後,就應該視為已經了解了當前的隱患,如果因為此問題沒有得到改正而出現了後果,那麼應該在追究當事負責人的時候,視為明知故犯,而不產生過失,麻痺大意和不可抗力的情況。如網吧,營業性舞廳等未按照實名登記等情況下已經收到檢察建議後,還是出現了惡性案件,如吸毒,未成年性侵等惡性情況時,經營者就應該屬於故意提供場所等違法犯罪行為,而不僅僅是治安罰款就算了事。

  嚴格規範社會治理領域中檢察建議的備案和抗辯途徑。檢察建議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文書,不能輕易出具,每一次出具都要做到嚴格和規範,有統一編號、結果反饋、籤發部門、責任人。並建立全國或全省的統一網絡系統,做到隨時有據可查。同時法律政策研究部門要充分發揮檢察建議的審核職能,針對各業務部門制發的檢察建議要嚴格審查,避免重複制發檢察建議和不規範制發檢察建議,並將制發的檢察建議按照有關程序備案審查,制發檢察建議部門要實時跟蹤督促檢察建議的落地實施,這樣既能保證檢察建議的嚴肅性,也可以防止濫發檢察建議,越界執法。

  要創立檢察建議抗辯制度,收到檢察建議的當事法人、法定代理人或自然人如果對檢察建議的內容有疑義,可以向上級檢察部門反映情況並陳述理由,在提出異議期間,檢察建議的效力將待定。

  對拓寬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方向的展望

  目前,基層檢察機關制發的檢察建議多數集中在校園性侵、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食品安全、土地使用權、財產保護、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英烈保護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確實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

  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們還有很多不足。通過2020年的這次新冠肺炎我們也發現了在公益領域和社會治理領域的法律中的諸多問題,一些地方在防控方面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防疫初期,從隨意罰款、強制「學習」到遊街示眾、「一律勸返七省市人員」等,不一而足。一些地方農村防疫搞「一刀切」,封村堵路,禁止農民下田、農機上路,影響春耕正常開展。這些在疫情防控名義下對法治的毀壞,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同時也暴露出在本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基層單位的防護服都無法保證最低需要,僅存的幾套防護服還是很久以前添置的,防護效力很難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涉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權益,檢察機關應該對涉及公共衛生事件的場所開展常態化檢察工作,對衛生防疫物品儲備等問題進行依法檢察,對於違法中出現的重大隱患及時發出檢察建議。在辦理好法律明確賦予的「4+1」領域案件的同時,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職能,不斷探索在民間借貸、醫療衛生、網絡安全、消防、安全生產、文物和文化保護、扶貧、養老、救援等領域充分履行職能,不斷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力量,為完善立法提供實踐依據。

  目前,我們的法律體系雖然正在日臻完善,有法可依的總要求已基本實現,但是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方面,檢察機關的職能、權限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進和完善,這不僅僅是適應不斷出現新法律的監督需要,更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治理中法律所具效能的一次系統完善。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訥河市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立項公告
    GJ2020B04]黨的領導與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一致性研究: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 線傑[GJ2020B05]檢察機關服務和保障國家治理效能研究:天津市人民檢察院 宮鳴[GJ2020B06]檢察官客觀公正立場之理論與實踐:浙江省人民檢察院 賈宇[GJ2020B07]檢察機關在指控證明犯罪中的主導責任研究: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 左衛民 | 量刑建議的實踐機制:實證研究與理論反思
    筆者在此展開的工作是,通過實證研究,立足於數據和事實,討論認罪認罰案件中量刑建議的實踐機制,並在此基礎上回應這一改革究竟應該保障何種價值目標。基於此,筆者選擇S省C市兩個正在開展實踐的區域(G區和D縣)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同時也考察了C市其他基層檢察院實踐情況並關注全國其他地區的實踐。
  • 以實踐難題為導向 發揮理論研究智庫作用
    《檢察機關實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證研究》課題主持人吳宏耀介紹,目前學術界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論研究已經很深入,更多的實證有待展開。李奮飛表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過程中存在較多的疑難問題,如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如何適用該制度,應給予重點研究,並從理論上構建合理的規則。
  • 2019年度全國檢察機關社會治理類優秀檢察建議評定結果(下)
    【效果和意義】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涉黑涉惡犯罪案件中,積極發揮檢察建議在參與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規範精準制發檢察建議,推動檢察建議得到落實,努力實現把檢察建議做到剛性、做成剛性,助推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長效常治。一是堅持源頭治理,努力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將開展理論和實證研究
    2019年4月15日,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華東理工大學 供圖2019年4月15日是第4個「國家安全教育日」,華東理工大學主辦了「新時代國家安全治理學術論壇」並揭牌成立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
  • 2019年度全國檢察機關社會治理類優秀檢察建議評定結果(上)
    關於2019年度全國檢察機關社會治理類優秀檢察建議評定結果的通報各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參與社會治理,維護司法公正,促進依法行政,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 盤錦城郊院首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書得到落實
    2020年9月2日,盤錦監獄向蓋州市人民法院發出了關於王某某服刑期間財產性判項執行情況告知函,這是盤錦監獄採納盤錦市城郊地區人民檢察院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書後發出的第一份告知函。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立足檢察職能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與有關各方解決社會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的工作要求,以及張軍檢察長關於發揮檢察建議在社會治理中的規範引領作用的講話精神,盤錦城郊院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向盤錦監獄發出首份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書,建議盤錦監獄在罪犯刑滿釋放時,向其原判法院發函告知其在服刑改造期間的財產性判項履行情況,促使原判法院繼續執行其財產性判項
  • 【發布】兩年來 江西檢察機關制發涉未成年人社會治理檢察建議251...
    制發涉未成年人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251份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一起教師性侵在校學生案件向教育部發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書》,這是最高人民檢察院首次發出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書,編號為一號,故稱「一號檢察建議」。
  • 實證寬容:民主理論框架與多元社會背景
    來源:【《天津社會科學》】作者:王麗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寬容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心理基礎和關鍵美德,更被政治理論家視為民主社會的核心特徵,因而相關主題常常是在民主理論的背景中加以理解的。
  • 好的會計實證研究的方法基礎: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融合
    現有的會計實證研究普遍缺乏應有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夠的微觀經濟學、金融理財學等會計的「基礎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經過嚴謹理論研究之後得出的切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缺乏對西方實證會計理論假設深思熟慮的檢驗,我們所從事的研究設計很可能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蔡祥,2008);缺乏基礎性理論框架的指導,我國的會計實證研究就會變成「為實證而實證」的統計遊戲(陳珉、孫錚,2003)。
  • 那一場頭腦風暴,讓「四大檢察」「十大業務」融入國家治理
    「陳一新秘書長從『中國之治』的成就、『中國之治』的願景、『中國之治』的優勢、『中國之治』的任務等多方面對四中全會精神作了精準深入的宣講,對我們檢察機關履行職責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大局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聆聽完報告,李立峰有很強的獲得感。  「為什麼社會上還有許多人以為我們只有刑事檢察職能?
  • 落實「四號檢察建議」,推動窨井蓋問題治理
    今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四號檢察建議」,推進窨井蓋問題綜合治理。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四號檢察建議」,消除公共安全隱患,保護人民群眾「腳底下的安全」。2020年10月以來,武勝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幹警主動與住建局等相關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溝通涉窨井蓋問題治理,共同趕赴現場進行實地查看,凝聚共識,協同發力。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會計學的哲學方法論是從會計理論的價值觀、真理觀的角度所考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對會計的實踐活動或者說對會計理論研究對象的哲學思考、如何認識會計學的真理性和科學性、不同的哲學方法論決定會計學者對會計理論的功能價值取向和從事會計理論研究的價值取向和動機的認識不同。  2.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
  • 2019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應用理論研究課題立項公告
    經最高人民檢察院研究決定,2019年度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應用理論研究課題立項131項,其中,經費資助課題90項,自籌經費課題41項。申請單位: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負責人:楊恆進29.加強和改進檢察建議工作研究申請單位: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負責人:孫 靜30.危險駕駛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究申請單位:江蘇省人民檢察院負責人:張登高31.加強和改進檢察建議工作研究申請單位: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檢察院
  • 「法學匯」檢察學:圍繞檢察基本理論創新立說
    謝鵬程站在新發展階段,回首不平凡的2020年:檢察工作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不斷貢獻檢察力量和檢察智慧;檢察理論研究在深刻認識「中國之治」的本質特徵和巨大優勢的基礎上,圍繞事關檢察事業長遠發展的基本理論創新立說,為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營造理論氛圍。推進「中國之治」的檢察擔當國家治理體系視野下的檢察權新發展。
  • 湖北首例把持基層政權案27人獲刑,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推動社會治理
    此外,武漢市檢察院還就案件中反映出的問題,向洪山區政府發出檢察建議,推動健全社會綜合治理體系。經辦案組討論,決定引導公安機關重新確定偵查方向,挖掘廖桂林團夥的「成長史」,在此過程中逐步構建出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特徵。為加快補偵進度,公安機關確定了一名熟悉案情的公安聯絡員常駐檢察機關辦案。
  • 實證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是一種與規範研究(Normative Research)方法相對應的方法,它是基於觀察和試驗取得的大量事實、數據,利用統計推斷的理論和技術,並經過嚴格的經驗檢驗,而且引進數量模型,對社會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其目的在於揭示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聯繫。
  • 侯猛:實證「包裝」法學?——法律的實證研究在中國丨中法評 · 思想
    因為經驗研究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兩種類型,而在使用偏好上,做定性研究的學者更多使用「法律經驗研究」用語,做定量研究的學者更多使用「法律實證研究」用語。因此,這才有了法律實證研究與法律經驗研究的分野。這種分野就是法律的定量研究與法律的定性研究的分野。在這個意義上,建議更多使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用語,以降低交流成本。
  • 怎麼做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必須從專業化的角度來提升實證方法的實質規範,這需要研究者在研究實踐中不斷反思、沉澱和提升。三是數據分析體現研究者的學術底蘊和智慧。實證研究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科學的數據分析才能有一個確定的結論,這還需要研究者自身的經驗與智慧不斷在原始資料與已有理論之間進行假設、驗證和建構。四是有價值的研究議題必須有經得起考驗的詮釋。
  • 讓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更緊密地結合
    先是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憑藉有關瘧疾療法的發現——可以顯著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最後頒布的經濟學獎授予了在消費、健康、貧困和福利等相對冷門領域取得成就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  兩位學者來自不同國度,進行的是不同領域的研究。不過仔細想來,兩人的研究歷程和成果頗有相似性。他們都非常重視實證研究,並取得了推進人類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