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縣吉內得有機和特色水稻生產基地。資料圖
隆冬時節,走進贛西邊陲的革命老區蓮花縣,群山環繞,山水相間,薄霧纏繞,層林盡染,猶若一副綠水青山水墨畫。不久前,蓮花縣獲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這一榮譽背後正是蓮花縣堅持走「生態立縣,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守,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刻實踐。
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蓮花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緊抓江西省生態扶貧試驗區建設試點縣機遇,將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打贏脫貧攻堅戰戰略深度融合,通過生態治理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生態種養脫貧一批、生態旅遊脫貧一批等「四個一批」,全面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努力打造贛西生態扶貧先行區、全省生態扶貧試驗區、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扶貧示範區。
厚植生態優勢,實施一批生態扶貧工程
蓮花縣森林覆蓋率達73.78%,境內丘陵起伏,河流眾多,自然資源豐富。自生態扶貧試驗區建設試點以來,蓮花縣厚植生態資源優勢,探索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新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條結合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徑。
坊樓鎮東邊村充分利用蓮花縣生態扶貧政策,大力發展林果產業。通過村幹部或致富帶頭人帶頭領辦、村黨員主動參與、村民自願參與、貧困戶統籌參與的產業發展的「一領辦三參與」新模式,建立種植布朗李示範基地100畝,輻射帶動黨員、群眾、貧困戶種植布朗李375畝,黃桃、黃金梨、楊梅、井岡蜜柚等480畝,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另外,布朗李採摘帶動了百合基地和紅楓林等景點發展鄉村旅遊業,每年吸引縣外遊客10萬餘人次。
近年來,蓮花縣因地制宜發展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林果產業和林下經濟產業。僅2018年,全縣完成人工造林2萬畝,補助資金910萬元;低產低效林改造5.31萬畝,補助資金1060萬元;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護面積23.7萬畝,補助資金392萬元;集體生態公益林管護31萬畝,補助資金400萬元;果業扶貧面積約3400畝,涉及貧困戶約1000戶,補貼資金34萬元;油茶造林約4800畝,涉及貧困戶約600戶,補助資金393.6萬元。
結合精準扶貧,探索政府購買生態環境管護服務機制創新,成為蓮花縣推進生態扶貧的一抹亮色。2018年,蓮花縣選聘了345名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267名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河員,800多名貧困戶擔任保潔員,每人每月發放工資約1000元左右。通過貧困戶參與生態保護,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實現貧困戶增收。
創新扶貧機制,打造一批生態扶貧產業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蓮花縣將打造生態產業作為生態扶貧的重要抓手,依託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打造了一批生態扶貧生產基地,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借牛還牛」「借鴨還鴨」、提供就業崗位、發展休閒農業觀光旅遊等形式,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蓮花縣吉內得有機和綠色水稻生產基地位於高灘村,這裡地理位置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稻米生長周期長,土壤富含硒元素,生態環境絕佳。基地依託良好的生態資源,通過「老種子 傳統耕作」的模式,將貧困戶嵌入到生態循環產業鏈上,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循環有機水稻模式。
高灘村十組貧困戶羅道啟,兒子肝硬化,每年治療費用要幾萬元。2017年,在吉內得公司帶動下,通過「借牛還牛」模式,領養了3頭牛。有機稻田產生的稻草給貧困戶餵牛,牛糞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模式。農忙時節,羅道啟帶著牛在稻田犁地,一天還可以賺200元。
「上個月剛賣了一頭牛,像我們這種生態養殖的牛肉價格高,賣了1.4萬元。」據羅道啟介紹,依託吉內得公司的帶動,實現了多重收入,流轉給公司7畝撂荒地,每畝流轉費420元,務工收入每月2700元,加上種植油菜及平時出售土特產的收入,去年掙了近4萬元,羅道啟輕鬆實現脫貧。
像羅道啟這樣的當地村民還有很多。該基地還推行鴨稻共生、稻田養魚等扶貧模式,並通過訂單農業帶動了蓮花縣傳統大米產業轉型升級,實現1225戶農戶增收,被國務院扶貧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為全國就業扶貧基地。
無獨有偶,蓮花縣勝龍牛業堅持生態養殖,採取「公司 專業合作社 貧困戶」的模式,在良坊鎮清塘村、梅州村、高坵村貧困戶領養了500餘頭「扶貧牛」,在良坊鎮梅州村等貧困村發展了2000畝皇竹草產業,帶動1400餘戶貧困戶增收。
蓮花縣與井岡山大學、安徽霍山縣躍勝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百合扶貧產業進行深度合作。井岡山大學負責提供先進的科研技術和強大的專家技術團隊,霍山縣躍勝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百合種植銷售加工等。一年來,帶動24個村8000餘農村勞動力從事百合種植,種植面積達1500餘畝,每畝年收入達8000元左右。
近年來,蓮花縣以「立體循環農業、高效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為發展方向,建成荷花博覽園、優質水稻油菜示範園、高效蔬菜示範園、農產品加工物流貿易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吉內得新田園休閒綜合體產業園、井岡緣杜鵑紅生態園等現代田園綜合示範平臺,打造了一批堅持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生產基地。
開發「紅色 綠色」資源,發展一批生態文旅產業
蓮花縣既是國家級生態縣,又是紅色革命老區縣。蓮花縣依託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研發了一系列紅色黨課,並按照「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百姓齊參與」的理念思路,於2016年10月在坊樓鎮沿背村組建了全國第一所沒有圍牆的幹部學院——甘祖昌幹部學院,納入了中央組織部黨性教育培訓基地備案目錄。截至2019年10月底,已吸引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4萬餘名學員前來學習培訓,成為紅色培訓的新地標,開闢了革命老區以紅色培訓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徑。
目前,沿背村已開辦民宿55戶,其中貧困戶9戶,共有床位220多個。三年來,全村民宿總收入達439萬元,戶均增收8萬元。同時,與江西銀行對接聯絡,組織沿背村既不能參與講課演出,又無法開辦民宿,也沒有提供公益崗位的24戶貧困戶,免息貸款購買了4輛旅遊大巴車、2輛商務車,組建成立了客運車隊,讓貧困戶變「分紅戶」。從2017年11月至今,大巴車隊運營收入達130餘萬元,入股的貧困戶每年每戶可獲得3600元的「分紅」收入。
與此同時,蓮花縣不斷豐富「綠色」文化資源,著力推動境內各類生態資源系統開發,促進貧困地區與貧困群眾系統融入,大力發展「生態 旅遊」,打造人民安居樂業的「蓮花福地」、國內知名的四季花海旅遊目的地,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蓮花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蓮花縣生態旅遊扶貧通過以「政府 公司 旅行社 農戶」模式,引導貧困戶參與生態旅遊產業建設,讓貧困群眾在旅遊開發中增效、增收。全縣44個村納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規劃建設一批以農事體驗為主的農家樂旅遊產業項目。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旅遊產業,成立蓮花旅遊發展公司,形成以市場為主體的旅遊投資實體,促進生態旅遊扶貧示範帶跨越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近年來,蓮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著力構建生態制度、生態質量、生態經濟、生態創建、生態惠民五大新高地,努力打造「蓮花福地」「紅色綻放」「生態文明」三大名片,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為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態扶貧探索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