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僅以《水滸傳》中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第一,魯達在衝動之下三拳打死了鄭屠,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
魯達還沒有成為魯智深的時候,還在渭州城小種經略相公手下做提轄官。一次在茶坊偶遇一條高大魁偉的好漢,互相通報姓名,才知道他就是江湖上有名的「九紋龍」史進。魯達生性豪俠,喜歡結交江湖好漢,便主動拉著史進去酒館喝酒。
去酒館的路上又遇到史進曾經的師父「打虎將」李忠,魯達就帶著他們倆一起到酒館喝酒,聊天。酒至三巡,談興正濃時,突然被隔壁斷斷續續的哭泣聲打斷,魯達焦躁,發作起來,酒家趕緊過來賠罪,這才讓魯達了解了金翠蓮父女的悲慘遭遇。
魯達聽說一個叫「鎮關西」的屠夫竟然如此囂張,如此狠毒,明目張胆地欺男霸女,實在無法容忍,在護送金翠蓮父女離開後,直奔「鎮關西」鄭屠的肉鋪,因為他要教訓一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壞了心腸的鄭屠。
魯達之所以要教訓鄭屠,一方面是因為鄭屠欺凌金翠蓮父女的事情做得太缺德,讓魯達無法容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鄭屠「鎮關西」的綽號,魯達認為自己憑軍功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尚且不敢自稱「鎮關西」,鄭屠一個殺豬的卻自封「鎮關西」,這還得了?
魯達的本意是教訓鄭屠一番,也就是揍他一頓得了,讓他長點記性,收斂一點。誰知道這殺豬的屠夫,竟然抓起一把剔骨尖刀要和魯達玩命,魯達這下氣就大了,氣一大了,出拳就不收著了,於是,三拳打死了鄭屠。
魯達打死鄭屠,過癮是過癮,解氣也解氣,但魯達的人生走向就被改變了,從此告別提轄官的身份,成了逃亡江湖的殺人犯。
第二,晁蓋被吳用慫恿挑頭劫了生辰綱,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不歸路
晁蓋還是晁保正的時候,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要錢有錢,因為晁蓋祖上是本縣本鄉富戶,留下不菲的家業給晁蓋;要名有名,憑著他勇武的身手,被江湖朋友尊為「託塔天王」,又因他喜好結交江湖好漢,仗義疏財,江湖好漢都尊他為大哥。
晁蓋要錢有錢,要名有名,住在自己偌大的莊園裡,既有江湖上的威名,又在縣裡混得風生水起,和押司宋江、兩位都頭朱仝、雷橫關係莫逆,可以說,晁蓋的日子是最愜意的,他不差錢,是最不需要劫生辰綱的人。
但很遺憾的是,晁蓋有個損友吳用,吳用和晁蓋是髮小,晁蓋把吳用當知己,當貼心兄弟,吳用卻有點瞧不上晁蓋,奈何晁蓋名聲比他大,家境比他好,他對晁蓋,只有利用而已。因此,當江湖上傳聞大名府梁中書的十萬貫生辰綱又要押往東京的時候,吳用就打起了小九九,要把晁蓋拉下水。
於是,吳用特意趕到晁蓋莊上,正好碰上劉唐、公孫勝都為那十萬貫生辰綱而來,在吳用、劉唐和公孫勝的慫恿下,晁蓋果真挑頭去劫了生辰綱。不久,東窗事發,晁蓋被官府追捕,幸虧宋江和朱仝幫助,才讓晁蓋等人終於逃脫官府追捕,上了梁山落草為寇。
晁蓋離開東溪村之前,燒毀了自己的莊園,此後,一直到死,晁蓋再也沒能回到東溪村。晁蓋缺乏主見,被吳用慫恿,挑頭劫了生辰綱,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不歸路。
第三,雷橫狂怒之下打死了知縣的姘頭,從步兵都頭淪落為殺人犯
雷橫是山東鄆城縣步兵都頭,比較貪財、好賭,是個品質不算好的好漢。當初,仗著他是縣裡的步兵都頭,而晁蓋只不過是東溪村保正,認為自己在晁蓋面前有優越感,時常帶著士兵到晁蓋莊上去打秋風。
晁蓋對雷橫總是客客氣氣,恭敬有加,每次雷橫帶士兵來打秋風,晁蓋都會及時、妥善地安排好酒席款待他們,讓他們酒足飯飽。可想而知,雷橫平日裡在縣裡沒少幹這種仗勢欺人的事兒。
有一次,雷橫被縣裡幫閒拖去勾欄看新來的粉頭白秀英的表演。雷橫坐在第一排中心的位子,看得津津有味。表演告一段落時,白秀英和父親就要向看客討賞,自然就從雷橫這個中心位子開始。
偏偏當時雷橫身上沒帶銀子,便應答白秀英,說第二天再帶銀子來打賞。誰知道,白秀英父女認為雷橫就是不想打賞的藉口而已,雙方就這樣起了爭執。雷橫衝動之下,打了白秀英的父親,他卻不知,這白秀英是新來知縣的姘頭,雷橫就此開始倒黴了。
後來,雷橫又因為白秀英打了他的老母親,雷橫一怒之下打死了白秀英,被知縣往死裡整,押送濟州府。在雷橫兇多吉少的時候,幸虧朱仝拼死相救,寧願自己付出刺配的代價也要解救雷橫,才讓雷橫得以免除一死。但此後,雷橫再也不是都頭了,不得不上梁山落草為寇了。
總之,從魯達、晁蓋和雷橫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凡是衝動做的事,十有八九是有問題的,嚴重的甚至會從此改變人生走向。這三個人的例子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確要三思而後行,這樣才能自己的人生不會出什麼偏差,更不會改變人生正常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