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三思而後行」持不同意見的

2020-12-11 麟開祥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孫行父之"孫"為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孫行父為季氏,而非季孫氏。

其祖父是魯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稱"季友",季友輔佐魯僖公執政多年,諡成,史稱"成季"。成季有子無佚,無佚生行父。季孫行父為人謹小慎微,克儉持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厲行節儉,開一代儉樸風氣;開初稅畝,促進魯國的改革發展。

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為他過於小心。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說的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夠了."一個人做一件事的之前進行考慮是必要的,因為只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做好準備才能達到做一件事的最高效率,最好的效果.做事之前進行準備,可以使你增加自己的信心,有了信心會使自己更有動力去做一件事,使自己在做這件事的路上更加順利,即使是遇到困難也會因為自己有了準備而有信心去解決困難。

但是做事之前進行準備,對事情進行思考並不是說過多的去思考,過多的思考有時會影響自己對於的整件事情的思路,使自己猶豫不決,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事情,緊急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思考會浪費太多時間,影響自己對事情處理的正確性。不是有這樣一句老話嗎?"快刀斬亂麻."其實有時做事也是要這樣的.而且過多的思考有時會打消自己做事的積極性,磨滅自己的動力,這樣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沒有了積極性與動力就不肯能達到做一件事的最好效果,所以過多的思考也會影響自己做事效果。的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做事需要進行準備與思考,但這種準備與思考需要有個度來衡量,只有當我們把握住這個度的時候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相關焦點

  • 【微也足道】孔子贊同「三思而後行」嗎?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在此,孔子說「再,斯可矣」,似乎是認為沒有必要「三思」,這就與他提倡謹言慎行的主張相矛盾了。元朝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過思之蔽,非謂天下之事皆當止於再思。」即孔子之語僅是針對季文子而言,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 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
  • 三思而後行,細看孔子的說法
    《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生活中的事情,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要不假思索地去做,否則可能有悔。兵法中講謀定而後動,理清前因後果,制定周密的計劃,還要有備用方案,甚至2個,這樣才能處事不驚。
  • 「三思而後行」的「三思」是哪三思?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
    人們往往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的教誨,實際上孔子是反對「三思」的。三思而後行出於《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明確地否定了三思而後行的做法,認為「再,斯可矣」,也就是考慮兩次就夠了。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呢?「一思」基於義,是人們的直覺反應,是基於本能的,道德的判斷。當人們面臨一種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該不該做。「再思」基於勢,是人們對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考量。
  • 三思而後行,遇事卜卦,這是孔子提倡的嗎?
    那麼先賢孔子如何看待「三思而後行」,他有沒有佔卜過?我們現代人每當遇到一件事尤其是大事的時候,總是拿捏不定一再三思,甚至去找一些精神上的寄託,比方說遇到什麼大事,先去算一卦佔卜,看這事靈不靈。據說孔子那時也這樣,也佔卜過。
  • 孔子曰:「再,斯可矣」可是,不是三思而後行嗎,孔子也會錯?
    《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總是考慮多次之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諡號。正因為季文子辦事總是思之再三,瞻前顧後,所以當時的人說他是「三思而後行」。孔子與季文子生不同時,孔子出生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孔子聽說季文子這一特點後,卻不以為然,所以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 尊重與自己持不同意見的人
    如何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順道我們來回顧一下,當年的蛇口風波,我們也從這一點出發,如何對待持有不同意見的人。1988年1月13日晚上,深圳蛇口招商大廈9樓的一個普通會議室,舉行青年教育專家與蛇口青年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三位專家分別是李燕傑、曲嘯、彭清一,都是當時人氣極旺的明星專家。
  • 被我們曲解了兩千多年「三思而後行」
    這裡的「三思」也即是「三思而後行」的簡化版,還有「三思後行」四字的簡化版,大概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做事要經過謹慎、反反覆覆的深思熟慮,然後才能去做。 座右銘有不少人很喜歡這句話,寫成書法作品,裱起來,掛起來,當作座右銘。還有不少人根據這句話,解釋了這「三思」分別為「一思什麼,二思什麼,三思什麼」。
  • 大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聞名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與他的因材施教,注重科學的教育方法有重要關係。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要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釆取靈活有效的方法,那樣肯定會收到好的效果。下面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範例。
  • 《論語》中古今含義不一致之——三思而後行
    都在強調做事需要事前準備和思考,以至於大家形成共識「三思而後行」才是做事的正確方式。「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沒錯,不過是節選的,原話出自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可見「三思而後行「是描述季文子的,季文子以節儉出名,他的妻子兒女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家裡的馬匹,只餵青草不餵粟米,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除此之外季文子另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謹小慎微,凡事要一遍一遍的考慮再三,希望做到萬無一失。
  •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具體是指哪三思?其實它是作為貶義詞出現的
    所以,季文子這種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三思而後行」的性格,也讓孔子十分著急,便有了對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做法的評價:「再,斯可矣。」對於孔子的這句評價,各種史料記載的解釋也各有不同:第一種解釋就是我們上邊所說的,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第二種解釋是只需考慮兩次就足夠了;第三種解釋中認為「再」代表的就是要再多思考幾次才可以做出決定;第四種解釋稱這是孔子對季文子做事方法的一種不贊同。
  •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翻譯: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動。孔子聽說後:思考兩遍就可以了。這一句,是論語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句了。孔子並不贊同季文子的做事方式,認為他做事之前不應該反覆想那麼多遍,想兩遍就可以了。不過我們之前也說過,孔子教學從來就是因材施教,哪怕兩個學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也可能根據他們的情況不同,回答他們不同的答案。在這裡呢,孔子說不贊同三思而後行,也是是專門針對季文子的,因為季文子這個人做事實在是太小心了。
  •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三思而後行應該要承認,孔子說的「三思而後行」在實際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的確應該牢記這句話,做任何事情或者作出任何決定
  •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最先開創私人講學的人,倡導仁義禮智信。據說,孔子曾經問學於老子,他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最有盛名的有七十二人。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響
    為何人們在2500年後的今天仍然對孔子充滿了崇敬之情,這讓我對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產生了濃濃的好奇心,驅使我去了解孔子的前世今生,他生活的年代和他經歷過的事跡。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期周王朝已經失勢,禮崩樂壞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 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事就喜歡三思而後行,孔子卻認為不用這樣。01 思與行的關係「三思而後行」,說明了思與行的關係。先後順序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思與行的關係一般有三種:一是前後關係。對於做事莽撞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三思而後行,臨事而懼,謀事而成,做一個有勇也要有謀的人;才智平平的人,也要反覆思慮,勤能補拙,在思考的過程中多徵求不同人的意見,集思廣益,也可以彌補自身才智的不足;而對於智謀之人,遇事一眼就能看透,就不用反反覆覆思考。
  • 加拿大華裔家長對是否讓子女返校持不同意見
    加拿大華裔家長對是否讓子女返回學校持不同意見,有人不相信網上教學的質量,也有人擔心學校會爆發疫情。星報資料圖片)有家長表示,雖然子女渴望回校上課,但保持社交距離令整個學習環境與以往完全不同,學生整天僅與同班同學一起,休息時間也僅可與其他同學遙距打招呼,故在學校或在家中上課並沒有大分別。況且,加拿大的小學向來甚少功課,坊間有不少補充作業,在家自己教導的質量不會比學校差。
  • 中華名句全鑑第一期|三思而後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解讀:語出《論語》,大意是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三思而後行」告訴我們,孤注一擲往往不能帶來持久的力量。
  •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一言道出缺點,又說改起來很難
    02.孔子對司馬牛說什麼是仁德: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孔子說:「仁德的人,不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大家一看是不是有點糊塗,仁德不該是一種高大尚的言語表達嗎?怎麼會是不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樣也是孔子千年前說的話,這兩句話充分證明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並不斷在自己學生身上實施。所以,你現在應該明白孔子為何要對司馬牛說,仁德是不要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訒」字在此篇可作說話謹慎,再白話一點則是三思而後行,再白一點,說話要經過大腦,不能在白,在白大家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前一句話就說錯了。
  • 「三思而後行」非常經典,但後半句才是重點,卻鮮為人知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它被很多人奉為行動指南,不僅如此,它也曾經指導了不少有作為的人做出大事業。 其實這句話的由來就是關於孔子和季文子之間的。相傳季文子就是一個在做事之前要經過嚴密考慮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習慣,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