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孫行父之"孫"為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孫行父為季氏,而非季孫氏。
其祖父是魯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稱"季友",季友輔佐魯僖公執政多年,諡成,史稱"成季"。成季有子無佚,無佚生行父。季孫行父為人謹小慎微,克儉持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厲行節儉,開一代儉樸風氣;開初稅畝,促進魯國的改革發展。
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為他過於小心。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說的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夠了."一個人做一件事的之前進行考慮是必要的,因為只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做好準備才能達到做一件事的最高效率,最好的效果.做事之前進行準備,可以使你增加自己的信心,有了信心會使自己更有動力去做一件事,使自己在做這件事的路上更加順利,即使是遇到困難也會因為自己有了準備而有信心去解決困難。
但是做事之前進行準備,對事情進行思考並不是說過多的去思考,過多的思考有時會影響自己對於的整件事情的思路,使自己猶豫不決,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事情,緊急的事情的時候,這種思考會浪費太多時間,影響自己對事情處理的正確性。不是有這樣一句老話嗎?"快刀斬亂麻."其實有時做事也是要這樣的.而且過多的思考有時會打消自己做事的積極性,磨滅自己的動力,這樣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沒有了積極性與動力就不肯能達到做一件事的最好效果,所以過多的思考也會影響自己做事效果。的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做事需要進行準備與思考,但這種準備與思考需要有個度來衡量,只有當我們把握住這個度的時候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聽說以後,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