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再,斯可矣」可是,不是三思而後行嗎,孔子也會錯?

2020-12-11 一品江山一品才

我們面對著一些複雜的事怎麼辦呢?要做得正確就得認真地思考,不能憑著自己的愛好或一時的情緒去做。然而要是考慮過了,過于謹慎了,往往又會辦不成事。

《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說: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總是考慮多次之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諡號。所謂諡號,就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因為季孫行父當過魯國的宰相,以謹小慎微而著稱,所以諡號為「文」。

有一年冬天,季文子去晉國訪問,臨行時他讓人去請示,若是遇到喪事應該遵循什麼樣的禮節。同行的人很不理解,怎麼會想到這事呢?季文子卻說,提前做準備有什麼不好呢?他就是這樣把事情想得過細。正因為季文子辦事總是思之再三,瞻前顧後,所以當時的人說他是「三思而後行」。

孔子與季文子生不同時,孔子出生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孔子聽說季文子這一特點後,卻不以為然,所以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事情就是這樣,不慎重不好,過於慎重,把事情的利害關係想得過多也不好,因為這樣往往使你猶豫不決,不能很快地做出決斷。有些時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你再三權衡,考慮太多時,你就很難果斷,這樣時機就喪失了,再想去做就做不成了。

世間的事,像利害得失之類都不是絕對的,有一利,就可能有弊;有所得,也會有失。有的人在利弊面前,總想求得有百利而無弊,只有得而無一失的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思過來,想過去,優柔寡斷,結果最終是事與願違。這就說明過于謹慎,就是謹小慎微了,就有可能遇事膽怯,這也不敢辦,那也不敢做了。生活中不是有這樣的經驗麼?有的事左琢磨,右考慮,就是拿不定主意。有的人遇到事情今天研究研究,明天商量商量,後天再考慮考慮,就是不作決斷。這看起來好像極為慎重,其實是一種庸人的作風。結果最後的決斷還是錯了。古語所說的「該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是這道理。也正因為最終決斷的錯誤,有時真是無可挽回,抱恨終身。

這種反覆思考而不能決斷的毛病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正因為不自信,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想來想去也下不了決心。

有一年,某地發生洪災,面對天天高漲的水情,要不要炸壩分洪?如果不炸,洪水再漲,大壩被衝垮。下遊的農田與房屋肯定汪洋一片。怎麼辦?幾個負責人想過來,想過去,拿不定主意。幾次會議意見也不統一。多數贊成馬上炸,有的主張再等等。在這關鍵的時候,一位上級來的負責人,果斷地拍板:馬上炸壩。雖說下遊會受到了一些損失,但由於早已疏散,沒有人員傷亡,而且保住了城市。如果反覆思考,不及時決定,那大壩衝垮,損失就無法估量了

帶兵打仗,更是這樣,能不能果斷,正是檢驗指揮員的能力。如果能搶在敵人的前面,哪怕只有十幾分鐘,你就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就佔主動,就有優勢;反之你左考慮,右考慮,不敢決斷,就可能被動挨打。這是無數戰爭實例所證明了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得的經驗和教訓。我們的解放軍一個特點就是行軍很快,儘管我們當年的裝備還不如敵人,但我們硬是用兩條腿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人的面前。敵軍指揮官還在左想右想之時,我們的進攻就開始了,令敵人感嘆解放軍真是「天兵天將」,「從天而降」。無怪乎威名遠揚的拿破崙,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只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鐘。」戰場是這樣,商場上也是這樣,商戰中你比別人早一個月乃至早一天,就能抓住商機,同樣會成為創業的勝利者。

有這段話,後來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三思而行」。這個成語就不是孔子這段話的本意了。他告訴人們要謹慎行事,凡事要細緻地考慮。所以我們常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這是正面來說的。一般來說,「三思」沒有什麼不好,知識強調要謹慎。孔子之所以說再思,知識針對具體的事來說的。

實際上,我們要全面理解的事孔子的話,做到考慮問題既要慎重,又不謹小慎微,該決斷時就決斷,該出手就出手,做到恰到好處。

相關焦點

  •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深度好文)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朱子集註:「程子曰:為惡之人,未嘗有思,有思則為善矣。然至於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三思」。黃氏後案:三思,謂思之盡善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行文子曰: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杜注云:「所謂君子三思。」據傳文、杜注,則再思者,思其始,復思其中。三思則思其始中終也。
  • 每日論語——錯了?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
  • 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夫子再斯可矣:實踐出真知,大多選三思而行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常常很謹慎,思考多次後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對他的學生們說,有個兩次思考就可以去做啦。以前,我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之言,實則不然。二思而後行,顯然沒有三思而後行那般謹慎,此語流傳使用盛廣,可為實踐出真知吧。
  •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李保佳講論語5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翻譯: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動。孔子聽說後:思考兩遍就可以了。這一句,是論語中被誤解最多的一句了。孔子並不贊同季文子的做事方式,認為他做事之前不應該反覆想那麼多遍,想兩遍就可以了。不過我們之前也說過,孔子教學從來就是因材施教,哪怕兩個學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也可能根據他們的情況不同,回答他們不同的答案。在這裡呢,孔子說不贊同三思而後行,也是是專門針對季文子的,因為季文子這個人做事實在是太小心了。
  • 三思而後行,遇事卜卦,這是孔子提倡的嗎?
    那麼先賢孔子如何看待「三思而後行」,他有沒有佔卜過?我們現代人每當遇到一件事尤其是大事的時候,總是拿捏不定一再三思,甚至去找一些精神上的寄託,比方說遇到什麼大事,先去算一卦佔卜,看這事靈不靈。據說孔子那時也這樣,也佔卜過。
  • 【微也足道】孔子贊同「三思而後行」嗎?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在此,孔子說「再,斯可矣」,似乎是認為沒有必要「三思」,這就與他提倡謹言慎行的主張相矛盾了。元朝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過思之蔽,非謂天下之事皆當止於再思。」即孔子之語僅是針對季文子而言,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 孔子對「三思而後行」持不同意見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孫行父之"孫"為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孫行父為季氏,而非季孫氏。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為他過於小心。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說的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 三思而後行,細看孔子的說法
    《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生活中的事情,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要不假思索地去做,否則可能有悔。兵法中講謀定而後動,理清前因後果,制定周密的計劃,還要有備用方案,甚至2個,這樣才能處事不驚。
  • 每天學點國學:尊五美,犀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犀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日:「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事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平?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 「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論語》晨讀,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但對於少數學生,孔子希望他們不僅僅能夠自身維護和諧的身心關係和社會關係,甚至期待他們能夠建立或恢復理想的社會秩序: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三思而後行」的「三思」是哪三思?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
    人們往往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的教誨,實際上孔子是反對「三思」的。三思而後行出於《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明確地否定了三思而後行的做法,認為「再,斯可矣」,也就是考慮兩次就夠了。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呢?「一思」基於義,是人們的直覺反應,是基於本能的,道德的判斷。當人們面臨一種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該不該做。「再思」基於勢,是人們對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考量。
  •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邢疏: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憲,謂弟子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為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者,穀,祿也。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也。」
  •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具體是指哪三思?其實它是作為貶義詞出現的
    出處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前半句我們都明白,是在說季文子做事的時候會反覆思考多次才行動。這裡孔子的回覆才是這句話的重點,他說「再,斯可矣」。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
    後來,孔子聽說了他的事跡之後,內心感慨頗深,希望能和他聊一聊,並表達了自己的一些觀點。於是後來就有了,「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我們之中的大多數對於「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十分的熟悉,甚至有些人也常常用這句話來勸解自己做事之間要仔細考慮不可太過莽撞。但是很少人對於這句話後面孔子說的「再,思可矣」有所了解,事實上這句話才是精華所在,我們接著往下看。「再,斯可矣」這句話目前來說有三種解釋。
  • 「三思而後行」非常經典,但後半句才是重點,卻鮮為人知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它被很多人奉為行動指南,不僅如此,它也曾經指導了不少有作為的人做出大事業。 其實這句話的由來就是關於孔子和季文子之間的。相傳季文子就是一個在做事之前要經過嚴密考慮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習慣,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
  • 孔子這些掏心掏肺的話 值得每個人銘記於心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 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 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孔子世人被誤解最深的五句話,其實背後個個是至理名言
    君子之於臣妾,莊以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這裡朱熹認為女子指的是「臣妾」,小人指「奴僕下人」,說明女子是指的是家裡的姬妾,不是指天下的女子。我們再看看一代國學大師錢穆是怎麼解釋的,我剛好有《論語新解》這本書,一起來看看!這兩位大師的解釋都表明孔子這句話是特指某一類人,其實我認為難養的含義應該是難相處,仔細想想女人不就是這樣的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明白了嗎?子貢問曰:「孔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的諡號叫『文』。」人只有善於學習,謙虛求教、不恥下問,才能豐富知識,贏得尊重並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所謂「學無止境」,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通曉天下所有知識,要想獲取更多的知識,就要具有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無論長幼尊卑,其身上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優點,並且向他人求教,也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條捷徑。
  • 孔子論人,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
    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見觸於齊景公即晏子的主意。亂談:孔子美譽晏子,且敬之,然晏子其人果真如孔子所言乎?且錄《史記·孔子世家》所記載以示諸公——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