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著一些複雜的事怎麼辦呢?要做得正確就得認真地思考,不能憑著自己的愛好或一時的情緒去做。然而要是考慮過了,過于謹慎了,往往又會辦不成事。
《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說: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總是考慮多次之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諡號。所謂諡號,就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因為季孫行父當過魯國的宰相,以謹小慎微而著稱,所以諡號為「文」。
有一年冬天,季文子去晉國訪問,臨行時他讓人去請示,若是遇到喪事應該遵循什麼樣的禮節。同行的人很不理解,怎麼會想到這事呢?季文子卻說,提前做準備有什麼不好呢?他就是這樣把事情想得過細。正因為季文子辦事總是思之再三,瞻前顧後,所以當時的人說他是「三思而後行」。
孔子與季文子生不同時,孔子出生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孔子聽說季文子這一特點後,卻不以為然,所以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事情就是這樣,不慎重不好,過於慎重,把事情的利害關係想得過多也不好,因為這樣往往使你猶豫不決,不能很快地做出決斷。有些時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你再三權衡,考慮太多時,你就很難果斷,這樣時機就喪失了,再想去做就做不成了。
世間的事,像利害得失之類都不是絕對的,有一利,就可能有弊;有所得,也會有失。有的人在利弊面前,總想求得有百利而無弊,只有得而無一失的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思過來,想過去,優柔寡斷,結果最終是事與願違。這就說明過于謹慎,就是謹小慎微了,就有可能遇事膽怯,這也不敢辦,那也不敢做了。生活中不是有這樣的經驗麼?有的事左琢磨,右考慮,就是拿不定主意。有的人遇到事情今天研究研究,明天商量商量,後天再考慮考慮,就是不作決斷。這看起來好像極為慎重,其實是一種庸人的作風。結果最後的決斷還是錯了。古語所說的「該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是這道理。也正因為最終決斷的錯誤,有時真是無可挽回,抱恨終身。
這種反覆思考而不能決斷的毛病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正因為不自信,所以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想來想去也下不了決心。
有一年,某地發生洪災,面對天天高漲的水情,要不要炸壩分洪?如果不炸,洪水再漲,大壩被衝垮。下遊的農田與房屋肯定汪洋一片。怎麼辦?幾個負責人想過來,想過去,拿不定主意。幾次會議意見也不統一。多數贊成馬上炸,有的主張再等等。在這關鍵的時候,一位上級來的負責人,果斷地拍板:馬上炸壩。雖說下遊會受到了一些損失,但由於早已疏散,沒有人員傷亡,而且保住了城市。如果反覆思考,不及時決定,那大壩衝垮,損失就無法估量了
帶兵打仗,更是這樣,能不能果斷,正是檢驗指揮員的能力。如果能搶在敵人的前面,哪怕只有十幾分鐘,你就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就佔主動,就有優勢;反之你左考慮,右考慮,不敢決斷,就可能被動挨打。這是無數戰爭實例所證明了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得的經驗和教訓。我們的解放軍一個特點就是行軍很快,儘管我們當年的裝備還不如敵人,但我們硬是用兩條腿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人的面前。敵軍指揮官還在左想右想之時,我們的進攻就開始了,令敵人感嘆解放軍真是「天兵天將」,「從天而降」。無怪乎威名遠揚的拿破崙,有一句名言:「我的軍隊只所以打勝仗,就是因為比敵人早到5分鐘。」戰場是這樣,商場上也是這樣,商戰中你比別人早一個月乃至早一天,就能抓住商機,同樣會成為創業的勝利者。
有這段話,後來產生了一個成語叫做「三思而行」。這個成語就不是孔子這段話的本意了。他告訴人們要謹慎行事,凡事要細緻地考慮。所以我們常常說做事要「三思而後行」,這是正面來說的。一般來說,「三思」沒有什麼不好,知識強調要謹慎。孔子之所以說再思,知識針對具體的事來說的。
實際上,我們要全面理解的事孔子的話,做到考慮問題既要慎重,又不謹小慎微,該決斷時就決斷,該出手就出手,做到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