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遇事卜卦,這是孔子提倡的嗎?

2020-12-15 看看外面的風景

「三思而後行」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都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意思是人們在行動之前要反覆思考前後斟酌。這句話被很多人視為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千百年來人們遇大事需算命卜卦。那麼先賢孔子如何看待「三思而後行」,他有沒有佔卜過?

我們現代人每當遇到一件事尤其是大事的時候,總是拿捏不定一再三思,甚至去找一些精神上的寄託,比方說遇到什麼大事,先去算一卦佔卜,看這事靈不靈。據說孔子那時也這樣,也佔卜過。據史料記載,孔子確實佔卜過,不過孔子不會用佔卜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孔子晚年學《周易》,甚至為之韋編三絕,後來寫了《易傳》十篇。但是孔子研究《周易》,他最偉大的貢獻是將《周易》從卜世之書變成哲學書、一種思維的方法、觀察世界的方法。現在很多講易學算卦,為了凸顯算卦權威性,說是孔子也算卦而後行,這恰恰是對孔子的貶低。沒有任何一部史書記載孔子經常算卦佔卜,用佔卜結果決定自己行為或者學生行為的。

子曰:「南人有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說:「南方人說一個人沒有恆心做不了通神和治病的人。」一個人沒有恆定德行,他免不了受到羞辱。孔子說這種事不需要佔卜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人品行決定一生,而不是通過佔卜看出。

那麼遇事後不占卜該如何決斷,三思後行嗎?很多人認為三思後行是孔子叫人處事的至理名言,那麼孔子如何看待三思後行的呢,該如何思如何行?碰到一件事兩種判斷:一種是非判斷,這件事該不該做;還一種利害判斷,這種事有利還是有害。大家都知道佔卜都是卜利害,往往只考慮利害的往往都是小人,而孔子不是這樣的人,他考慮的是大義,所謂義無反顧,孔子認為有大義的事是不會考慮的。孔子常常教育學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其實是反對人們三思而後行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以。」季文子遇事喜歡反覆思考,孔子聽後說想兩次就行了。所謂三思重點就是這個「思」,多思轉多私。一件事考慮那麼久,最後肯定出發點是自己私利私心。明朝李贄說:「夫童心者,純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強調做什麼事要有赤子之心,人們遇事一般來說第一判斷以是非判斷。所以在瑣事複雜的現代,人不用想那麼多,多做是非判斷,少做厲害判斷。

相關焦點

  • 【微也足道】孔子贊同「三思而後行」嗎?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在此,孔子說「再,斯可矣」,似乎是認為沒有必要「三思」,這就與他提倡謹言慎行的主張相矛盾了。元朝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過思之蔽,非謂天下之事皆當止於再思。」即孔子之語僅是針對季文子而言,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 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
  • 「三思而後行」的「三思」是哪三思?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
    人們往往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的教誨,實際上孔子是反對「三思」的。三思而後行出於《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明確地否定了三思而後行的做法,認為「再,斯可矣」,也就是考慮兩次就夠了。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呢?「一思」基於義,是人們的直覺反應,是基於本能的,道德的判斷。當人們面臨一種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該不該做。「再思」基於勢,是人們對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考量。
  • 三思而後行,細看孔子的說法
    《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生活中的事情,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要不假思索地去做,否則可能有悔。兵法中講謀定而後動,理清前因後果,制定周密的計劃,還要有備用方案,甚至2個,這樣才能處事不驚。
  • 孔子曰:「再,斯可矣」可是,不是三思而後行嗎,孔子也會錯?
    《論語·公冶長第五》中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總是考慮多次之後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諡號。同行的人很不理解,怎麼會想到這事呢?季文子卻說,提前做準備有什麼不好呢?他就是這樣把事情想得過細。正因為季文子辦事總是思之再三,瞻前顧後,所以當時的人說他是「三思而後行」。孔子與季文子生不同時,孔子出生時,季文子已經去世十多年了。孔子聽說季文子這一特點後,卻不以為然,所以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三思而後行應該要承認,孔子說的「三思而後行」在實際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的確應該牢記這句話,做任何事情或者作出任何決定,都應該反覆考慮。
  • 被我們曲解了兩千多年「三思而後行」
    這裡的「三思」也即是「三思而後行」的簡化版,還有「三思後行」四字的簡化版,大概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做事要經過謹慎、反反覆覆的深思熟慮,然後才能去做。 座右銘有不少人很喜歡這句話,寫成書法作品,裱起來,掛起來,當作座右銘。還有不少人根據這句話,解釋了這「三思」分別為「一思什麼,二思什麼,三思什麼」。
  • 孔子對「三思而後行」持不同意見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孫行父之"孫"為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孫行父為季氏,而非季孫氏。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為他過於小心。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說的是季文子要三次考慮後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聽到這事,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 中華名句全鑑第一期|三思而後行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解讀:語出《論語》,大意是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三思而後行」告訴我們,孤注一擲往往不能帶來持久的力量。
  • 春日牡丹:善易者不卜,究竟要不要卜卦?
    孔子說,「善易者不卜」,在這之前我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驗證,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首先,「善易者不卜」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理解的是「善」就是擅長,善於,「易」就是《易經》,「不卜」就是不需要卜卦。
  • 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魯國大夫季文子做事就喜歡三思而後行,孔子卻認為不用這樣。01 思與行的關係「三思而後行」,說明了思與行的關係。先後順序不同,結果也不一樣思與行的關係一般有三種:一是前後關係。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一種是思而不行,一種行而不思,這兩種情況又各分兩種情景。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禮儀要求是頑固不化嗎?孔子提倡的禮制
    中華的禮儀始於西周,但是隨著西周王室的衰落,禮儀制度也開始變得可有可無,諸侯之間對禮儀的踐踏和僭越已經成為了彰顯自己實力的象徵,這個依靠禮儀創建的社會體系開始分崩離析,但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人,他提倡恢復往昔禮制的榮光,通過禮制的恢復來解決當前的社會動蕩局面,這個人就是孔子。
  • 每日一句:三思而後行的後半句是?和現代管理學如何結合理解呢?
    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篇》三思而後行的流傳度很廣,意思也很明了:凡事三思而後行,比喻做任何事情前,要考慮好多種情況或多種風險因素或多種可能的結果。十分符合孔子等為代表的古代聖人所提倡的審慎哲學和人生觀。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後行容易理解,「再,斯可矣」又如何理解呢?
  • 孔夫子教我們遇事要「三思而行」?非也,後半句才是關鍵
    一、三思而行「三思而行」現在已經成為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它提倡人在做事的時候要深思熟慮,多方面,多角度去考慮清楚可能的一切後果,在決定如何行事。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論語》中古今含義不一致之——三思而後行
    都在強調做事需要事前準備和思考,以至於大家形成共識「三思而後行」才是做事的正確方式。「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沒錯,不過是節選的,原話出自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可見「三思而後行「是描述季文子的,季文子以節儉出名,他的妻子兒女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家裡的馬匹,只餵青草不餵粟米,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除此之外季文子另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謹小慎微,凡事要一遍一遍的考慮再三,希望做到萬無一失。
  • 人們遇事習慣「三思而後行」,看過後半句才知道,這樣做並不全對
    不計其數的成功人士在分享經驗的時候都有提到,遇事應深思熟慮,設計全盤計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於是,很多人視「三思而行」這句話為金玉良言,在行事之前,往往思慮過多。他們反覆琢磨事情的起因、經過,恨不得把事情的最後結果都提前掌握在手心,否則總覺得沒有安全感。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4、這個儒家的人說:我問你,釋迦牟尼和孔子兩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去了,你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跳下河去先救誰的媽媽?如果先救孔子的媽媽,那是不孝,還能夠當佛嗎?如果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你那個慈悲就有親疏先後了。5、而我們儒家,孔子「噗通」跳下水,一定先救自己的媽媽,自己媽媽救起來以後,看到你的媽媽還沒有救起來,再下去將你媽媽背上來,這是我們儒家。
  •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 野人賤人大盜均可入學
    孔門弟子品類複雜 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路魯莽 孔子對他們實行因材施教  孔子在我國古代率先實行教育改革。春秋以前,學在官府,受教育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孔子開辦私學後,提倡「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有機會入學。
  • 【課程】古典卜卦佔星
    ,因為道理都是一樣的」,或者「本命佔星會了,卜卦應該也不太難」。其實這兩者用法與觀念差距極大,基礎觀念也完全不同。你經常會遇到的回答:「問遺失物品是吧?反正你就是1R,物品就是2R,1R跟2R有吉相位就能找的回唄!」或者你也常看到這樣的觀點:「問生孩子是嗎?
  • 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七篇:孔子所說的知仁勇的含義
    主流譯文: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愁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拙的譯文: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拙的體會:智仁勇三種品德,是孔子十會推崇和提倡的。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該具備這三種品格。知者不惑,指的是一個飽讀讀書之後,特別是《詩經》,就會增長不少知識,對於事物就不會迷惑,內心就能有個明確的判斷,立場就會堅定,不會搖擺不定。你知道這是一匹馬,你能判斷,能確定,你不會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