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都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意思是人們在行動之前要反覆思考前後斟酌。這句話被很多人視為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千百年來人們遇大事需算命卜卦。那麼先賢孔子如何看待「三思而後行」,他有沒有佔卜過?
我們現代人每當遇到一件事尤其是大事的時候,總是拿捏不定一再三思,甚至去找一些精神上的寄託,比方說遇到什麼大事,先去算一卦佔卜,看這事靈不靈。據說孔子那時也這樣,也佔卜過。據史料記載,孔子確實佔卜過,不過孔子不會用佔卜的結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孔子晚年學《周易》,甚至為之韋編三絕,後來寫了《易傳》十篇。但是孔子研究《周易》,他最偉大的貢獻是將《周易》從卜世之書變成哲學書、一種思維的方法、觀察世界的方法。現在很多講易學算卦,為了凸顯算卦權威性,說是孔子也算卦而後行,這恰恰是對孔子的貶低。沒有任何一部史書記載孔子經常算卦佔卜,用佔卜結果決定自己行為或者學生行為的。
子曰:「南人有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說:「南方人說一個人沒有恆心做不了通神和治病的人。」一個人沒有恆定德行,他免不了受到羞辱。孔子說這種事不需要佔卜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人品行決定一生,而不是通過佔卜看出。
那麼遇事後不占卜該如何決斷,三思後行嗎?很多人認為三思後行是孔子叫人處事的至理名言,那麼孔子如何看待三思後行的呢,該如何思如何行?碰到一件事兩種判斷:一種是非判斷,這件事該不該做;還一種利害判斷,這種事有利還是有害。大家都知道佔卜都是卜利害,往往只考慮利害的往往都是小人,而孔子不是這樣的人,他考慮的是大義,所謂義無反顧,孔子認為有大義的事是不會考慮的。孔子常常教育學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其實是反對人們三思而後行的。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以。」季文子遇事喜歡反覆思考,孔子聽後說想兩次就行了。所謂三思重點就是這個「思」,多思轉多私。一件事考慮那麼久,最後肯定出發點是自己私利私心。明朝李贄說:「夫童心者,純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他強調做什麼事要有赤子之心,人們遇事一般來說第一判斷以是非判斷。所以在瑣事複雜的現代,人不用想那麼多,多做是非判斷,少做厲害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