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培育出創新人才?作為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單位和教育部確定的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鄭州大學化學學院走出了一條「七步」人才孵化的「新路子」。12月21日,大河網記者來到鄭州大學,一探該校化學學院多制並舉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
強化課程思政建設 注重立德樹人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本科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本科新生「四愛」(愛國家、愛學校、愛知識、愛自己)教育,在校期間「六大主題教育」(價值引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訓學校、健康成長——陽光心理輔導工程、美德傳承——學生「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活動、自我塑造——「最美大學生」評選活動、知識報國——創新人才培養學校、登高望遠——國際化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到畢業生「三個一」主題教育活動(為母校留下一條好建議、為母校留下一部好作品、為母校留下一個好印象),強化思想引領,培根鑄魂。
依託專業課教學,積極推進以課程思政為重點的課堂教學改革,化學專業的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4大專業課程均被列為鄭州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以科學研究為載體,充分發揮教師在科研過程中對學生的潛移默化與言傳身教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量身定製引路人 本科生的「雙導師制」
培養人才,合適的引路人必不可少。記者了解到,該院實施「雙導師制」,即為本科大一學生配備勵志導師和為高年級學生配備專業導師的制度。
勵志導師一般由學院黨政領導和青年博士教師擔任,勵志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和引導,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刻苦鑽研、求真務實的作風,並提高學習和生活的適應能力,每年有近50名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勵志導師。
在大學二年級之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職業規劃,學生與專業導師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專業導師,學生進入導師實驗室進行科研訓練、參與課題研究,專業導師為學生的實驗創新、課題研究、專利發明、發表科研論文等提供指導,每屆有2/3的本科生進入專業導師實驗室開展科研訓練。
加強協同育人 實施國內外訪學制
國內訪學是在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盧嘉錫化學菁英班」的基礎上,加強與中科院等研究所在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方面的合作。
利用中科院北京化學所、上海有機所、長春應化所、大連化物所、新疆理化所的科研資源和優勢,近年來化學學院積極開展「勤以利能、踐以利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每年組織50~60餘名優秀本科生前往中科院研究所進行訪學,開展科研訓練,使學生在國家一流科研機構受到科學精神薰陶、學術氛圍感染與科研精神教育。
國外訪學是通過化學學院與俄羅斯、美國、法國等國家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鼓勵和資助高年級本科生到國外相關院校和研究機構開展短期訪學交流,開拓國際視野,提高學術與科研交流能力。
激發探索興趣 開展科研訓練制
據介紹,科研訓練制主要包括青年博士講壇、學術報告學分制、文獻報告會本科生畢業論文訓練。
「學院邀請青年博士教師與本科生分享求學經歷、科研感悟和研究內容,激發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青年博士講壇每年舉行兩期,至今已經有12位優秀青年博士登上講壇與學生交流。」該院一位老師告訴記者。
為了使學生了解化學學科研究和發展前沿,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學院要求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參加一定數量的學術報告會,從而取得相應學分。本科生畢業班學生根據興趣和科研訓練研究方向,選擇綜述文獻進行研讀,然後通過報告會形式進行交流,並邀請學院專業領域教師進行點評,文獻報告會每屆本科生舉行一次,挑選1/4的畢業生進行報告交流。
此外,大四本科生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畢業論文工作,通過查閱文獻、實驗研究、論文撰寫及論文答辯等環節,使每位本科生都得到系統和嚴格的科研訓練,初步掌握科研方法和實驗技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質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為以後的深造學習或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綜合素質答辯制 做好教學成果檢驗
學院每年安排在考研、保研、就業方面表現優異且具有代表性的本科畢業生進行綜合素質答辯,參加答辯的學生就自己在大學四年的思想、學習、科研、生活等方面進行總結回顧,與低年級學生分享經驗和心得。綜合素質答辯活動邀請學院領導、專業老師、輔導員等作為答辯評委,低年級學生觀摩學習。
綜合素質答辯是化學學院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是對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工作效果的綜合檢驗,也是對低年級學生的啟迪與激勵。
科研「反哺」教學 助推創新人才培養
通過將學科前沿領域及最新發展引入課堂教學,將教師的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實現 「科研反哺教學」,助推創新人才培養。
例如,在本科生「現代無機合成」課程中,相關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與研究進展,分別圍繞金屬團簇材料、碳點材料、電極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無機爆炸物材料、生物無機材料等領域,為學生講授現代無機合成化學的前沿內容;在本科生「綜合實驗」中,相關教師結合課題組在「聚集誘導發光」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將研究成果設計成 「水楊醛希夫鹼的合成、表徵及其聚集誘導發光性能」綜合教學實驗,學生通過實踐了解「聚集誘導發光」現象、原理和其前沿應用。
「科研反哺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學科前沿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有效助推了創新人才培養。
發揮平臺作用 支撐創新人才培養
化學學院利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及河南省重點實驗室等教學和科研平臺,發揮其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教學示範中心除完成本科基礎課實驗教學外,其附屬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積極服務於本科生實踐教學和本科生科研訓練。
在開設的「綜合實驗」課程中,學生通過親手操作與實踐,掌握現代大型分析測試儀器的應用,提高實驗手段的應用能力。同時,儀器平臺還向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等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開放,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運用相關儀器設備開展課題研究。科研平臺利用其在人才隊伍、科研項目及實驗室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承擔本科生創新實踐項目的指導,發揮其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在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下,化學學院科教融合培養化學專業創新人才取得了明顯成效。本科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繼續深造學習的本科生以紮實的基礎知識、良好的實驗技能和科研素質獲得了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國內一流高校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通過以上「七步」人才孵化高招,2020年,化學學院本科生獲批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64項,其中國家級、省級項目12項,本科生參與發表SCI論文58篇,在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中共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0項,在校級「挑戰杯」和「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團隊獎11個,2020屆本科畢業生讀研率達到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