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們在閒聊時經常提到一種現象,即,有些需要諮詢的孩子和家長並沒有認識到問題已經出現,而是沉浸在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體系中自我陶醉,不能清醒。尤其是一些好學生,他們學習成績優秀,得到各方面的讚賞,其深層的問題被掩蓋。而他們不知道,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某個時期將會遇到比其他人更多的麻煩。
飛飛就是一例。
飛飛從來沒有來諮詢過,因為他和他的媽媽從來不認為他和他的母親的教育方面會有什麼問題。相反,飛飛是家長和老師公認的好學生。可是,在熟悉飛飛的心理諮詢師王老師的眼裡,飛飛卻是一個存在著很大潛在問題的孩子。
飛飛今年13歲,身高一米八,在北京某重點中學讀初一實驗班。他不僅平時學習成績優異,還在全國的奧數比賽中拿了名次。他經常代替數學老師給同學講課,同學都佩服他的數學能力。因為他平時閱讀的書籍很多,什麼《三國》、《資質通鑑》全都看過,作文寫得也不錯,文章中經常是引經據典。
可是細心的王老師卻發現,飛飛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各個方面都那麼優秀,相反,他有些方面是落後的。比如,飛飛說話和走路很扭捏,當別人問話時他經常會摸著媽媽的肩膀,問:「媽媽,你說呢?」他喜歡在電腦上打遊戲,痴迷不已,而對生活中的事卻幾乎沒有感覺。周圍的同學已經開始有了青春期的心理特徵,他卻還很幼稚。老師說,飛飛在給同學講題的時候像個大孩子,在生活中則像個幾歲的小孩子。
「飛飛其實是沒有自我的。」王老師說。飛飛生活在一個被安排好的世界裡,按照別人的安排去成長,他像一個橡皮泥,被捏成了別人想要的形狀,而沒有成為他自己。
心理老師似乎比我們常人看得更遠。因為在飛飛目前的情況下,多數老師和家長同學都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一個實實在在的尖子生,而沒有把他和一個沒有自我的有心理缺陷的人聯繫在一起。
然而,事實恰恰如此。
「如果有人認為我們現在說飛飛已經有潛在的問題是危言聳聽的話,那麼,照飛飛現在的趨勢發展,再過幾年,等他到了十八歲,長大成人,我們會看到,這個孩子將經歷怎樣的社會適應不良,情感上的不知所措,他與父母親的關係也將會有一個大的轉折。」王老師說。
那麼,飛飛為什麼會這樣呢?既然他在心理上發育遲滯,為什麼他又會在學習上有如此驕人的成績呢?
我們了解到,這跟飛飛從小的成長經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而其中關係最密切的是他和母親的關係。
飛飛的母親從小生長在農村,從小家庭條件不好,而她本人又十分好強,她最渴望的就是出人頭地,過上優越的生活。孩子出生以後,她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忙自己的生意。飛飛三歲時,因環境變化,她放棄生意,決定做個全職媽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這是最大的一個根源。」王老師說,一個孩子出生以後,他的精神胚胎與物質胚胎需要同時獲得發展,過早地與母親分離會導致他在親密關係等很多方面產生問題。而把孩子接回以後,飛飛媽媽從「一點不管」到「大事小事全管」,實際上沒有把握好與孩子相處的尺度。
由於父親整日忙於工作,飛飛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來自母親。母親一心要把兒子打造成一個未來的成功者,從小就給孩子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給他報了各種學習班,周末幾乎全佔滿了。「飛飛的媽媽其實是想讓孩子完成她沒有完成的人生夢想。」王老師說。
在當今普遍重視學習成績的氛圍下,飛飛優秀的成績贏得了交口的稱讚,這讓飛飛的媽媽十分得意。但是她不知道,孩子的問題也跟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而優秀的成績成為問題最好的掩蓋。「飛飛掌握不少知識,可是在生活中,他是一個能力很差的孩子。」據親友觀察,飛飛不會整理內務,跟人交流的能力很差,除了談學習不會談別的,當周圍中學生談起各自感興趣的社會、生活、感情方面的話題,飛飛總是沒有什麼反應。
飛飛的媽媽也並非沒有意識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遲滯。比如她發現,飛飛在和同學交換玩具的時候總是會吃虧。飛飛媽媽覺得很氣憤,告訴飛飛怎麼做才能不吃虧,並跟兒子說,如果再吃虧就要挨揍。
然而,這種令精明的飛飛媽媽生氣的事情時有發生。有一次飛飛在媽媽的陪同下去理髮,理髮師不小心把髮型弄壞了。飛飛媽媽對他說:「兒子,你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把理髮師的腦袋也剪成這樣,二是我揍你一頓。」當然,這件事因為兒子無從選擇,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我們看得出,飛飛的母親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兒子。她想把她在與人交往中的強勢也傳給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像她一樣精明的人。不過,可以說,她在打造孩子的學習成績方面成功了,在孩子的性格塑造上卻遭到了慘敗。「所幸的是,飛飛沒有成為她希望的那樣一個精於算計的人,如果真的是這樣,也許這對飛飛來說,將是更大的問題。」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在飛飛長大成人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在智力上很強,在情感、生活的諸多方面卻很弱,他的情商很低。他會在戀愛、婚姻、工作、社會關係等各個方面遇到障礙。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他的行為幼稚,他對感情的反應遲鈍,只是問題的萌芽表現而已。」王老師說。
遺憾的是,飛飛的母親並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會遇到問題,她正陶醉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孩子的成功裡,完全忽略了孩子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飛飛呢,隱約感覺到痛苦,可是他並不知道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像飛飛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飛飛媽媽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普遍的。過去在媒體報導中優秀生出現的種種問題也足以證明家長和學校應該反思其教育方式和價值觀念了。
專家分析,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並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上的。如果我們按照這個精神胚胎讓他自然地發展,這個人就會變成一個人才。兒童的這個自然的發展規律一旦被破壞,他的整個發展都不會正常,甚至包括智力。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遺憾的是,家長們往往過於想讓孩子獲得知識,總是採用急功近利的辦法,甚至不惜犧牲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破壞了一個生命的獨立發展的過程。
在此,我們想提醒所有像飛飛媽媽一樣的家長,不要以為你給了他拐棍,其實你是在給他製造障礙。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人生,人生之路要他自己去完成,我們家長應該做的不是替代他去規劃,去完成,而是陪伴孩子,為他提供必要的條件準備。讓他去經歷成長,才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你在愛的名義下的強行管教只會給孩子帶來人生的創痛,附著在表面的所謂的成功也會隨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