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及《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的發布,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2020年南京市預計實現"智慧校園"100%覆蓋全市中小學, 2021年西安市將建成100所智慧校園,2022年重慶將建成市級智慧校園示範學校500所……但是在推進智慧校園建設的實踐中,問題逐漸顯現。本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智慧校園建設,卻出現了千校一面的局面。行業專家把脈,指出 5大痛點。在5月31日於遼寧瀋陽召開的SmartShow智慧教育領袖峰會 東北站活動中,杭州博世數據網絡有限公司(學樂雲)就五大痛點為東北地區教育集成服務商與當地中小學校領導老師進行了深入分析,並介紹如何用暢通高效使用的2.0平臺打造真正的智慧校園。
痛點一、買用分離
買的多,用的少
學校智慧校園的建設是由管理層來決策,但管理層往往並非真正使用者或深度使用者,對教學需求不一定清晰,故出現購買者與使用者分離的情況。在應用中,往往是投入極大代價建成的信息化應用卻少有使用。
硬體多,軟體少
對於一個學校來說,軟體和硬體的建設是學校信息化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政府和學校往往只考慮購買哪些和多少硬體設備,計劃預算也是按照硬體投入來,很少將軟體費用計入預算,所以中小學普遍存在"重硬體、輕軟體;重投入、輕管理"不良現象。
寧放壞,不用壞
因為購買者與使用者分離,買來的技術/設備不一定能直擊痛點、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還可能不實用不好用,後期維護複雜、學習成本高,從而導致設備使用率低、"放壞而非用壞"等問題,無法為智慧校園建設帶來正向推進。
痛點二、缺少頂層設計
七零八落的應用型建設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主要以區縣或學校為實施主體,區縣教育局或學校往往按照上級下達的項目工程來實施,每家學校各自為政,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配置不同標準的信息化項目,從而形成七零八落的應用型建設。
系統不兼容
在調研中發現國內某中學一老師單門禁卡就有3張,一張用於校園大門門禁,一張用於教師辦公室考勤,還有一張是教師乘坐電梯用。不同的卡有不同後臺,系統不兼容,校園何談智慧。
未來擴展性差
智慧校園在建設之初缺乏頂層設計,沒有統一的規劃,遇到問題時就新建一個系統或者購買一個設備。系統和設備的生產廠商不盡相同,只是滿足了短期的某個需求,系統之間沒有相互關聯。不同設備不同系統不斷堆砌,管理繁雜,形成了信息孤島。
校園網絡建設混亂阻礙智慧校園發展的大融合
痛點三、信息化領導力不足
流程化意識不足
很多校方決策層在現有的校園管理更多的採用的還是人治為主的傳統方式,請假、報銷、評價、測評等沒有流程和量化的意識和概念,無法發現管理問題,進而無法改進和提升。
信息化建設需求模糊
部分決策層教育信息化的觀念落伍,對信息化建設本身能達到的效果和具備的功能了解不夠清晰,導致無法提出明確的需求,如同走進商場卻不知道自己要買什麼一樣。
信息化主動性不足
校方決策層信息化主動性不足,沒有解決問題和提升標準、流程的明確需求,不了解哪地方需要改變或改進。以為購入"信息化教學"設備平臺就是智慧校園,但購買健身卡不代表購買了健康。
人財物未統籌協調
很多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在購入設備(平臺/系統等)之後就結束了,完全沒有從人力、財力、物力上進行協調統籌,安排後期的運維、培訓、獎勵激勵。
痛點四、同質化建設嚴重
跟風採購
因為校方信息化素養不足和技術限制,智慧校園的建設往往被技術發展推著走,校方被動的接受企業提供智慧校園的各種產品和技術。同時由於各種"新技術"的興起,導致學校信息化建設出現了跟風潮現象。
千校一面
智慧校園的建設無前例可循,加之"智慧"本身就是一個性化的概念,在實際建設中很多學校不知道怎麼開展,就參照甚至照搬成功案例,最終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情況。
辦學結合弱
由於信息化建設需求模糊,許多學校在實際的智慧校園建設中就完全參照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不考慮實際情況,偏離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正確方向。
盲目追求新技術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VR、人工智慧等等技術名字的不斷湧現,學校信息化建設也被這些厲害的技術名詞忽悠和打動,盲目的追求"新技術"。
痛點五、數據素養不足
管理教研經驗性判定
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更多的仍是以人的經驗判斷為主,在短期及小範圍內經驗確實能夠提供依據和幫助,但是從長遠及大範圍來看,還是需要精準及大量的數據,通過大數據技術來實現。
量化思維待提高、方法工具單一
由於長期對數據重視程度不高、對數據價值的認識不夠,加之量化思維能力不足,學校對採集到的數據不能進行科學標準的量化分析,或者分析工具單一,不能讓數據對實際教學指導意義,造成數據浪費。
數據資產意識不足
學校是大數據的來源地,時刻都有大量的數據產生,這些數據對於學校而言是一筆重要的財富,這就要求大家都要有教育數據資產意識。課件、習題、考卷、課堂教學情況視頻、校園活動的照片資訊等等這些以文件為載體的各種數據,都是學校的教育數據資產。
總之,智慧校園不是一個產品一個設備一個系統,他更多的是一種生態,是以教育為本,技術驅動;校方為主導,企業為輔助;產品為基礎,應用為核心的多方共存,共同發展的生態體系,需要多方共建,才能真正的達到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本文轉載自新浪網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廣東教育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廣東教育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