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化】張載《東銘》《西銘》

2021-02-19 寶雞檔案

《東銘》《西銘》是張載《正蒙》中的一部分,張載曾將其錄於橫渠鎮學堂牆壁兩側作為學規,一曰《訂頑》,一曰《砭愚》。後來程頤來到關中,對這兩篇文字大為讚賞,玩味再三,把學堂窗戶西邊的《訂頑》改為《西銘》,將貼在學堂窗戶東邊的《砭愚》改為《東銘》。《西銘》因是程頤改名,朱熹又單篇作注,所以影響很大,後世都視其為張載的代表作。

《東銘》全文112字,主要闡述《中庸》的「誠意」思想,說明人之所以有所進步,在於誠其本心。其理與孟子「求義」相近,其用意與荀子「勸學」相近。《東銘》剖析了部分子弟在言聽視動中所表現出的惡習,含蓄地指出,之所以有這些惡習,根本原因是他們自欺欺人,沒有做到「至誠」。督促子弟要在「言」、「動」等小處下功夫,明確分辨並省察、改過有心之故與無心之誤,正心誠意,遷善改過,以正立身之本。《西銘》全文253字,闡述了張載「民胞物與」的偉大社會理想和一個理想人格應有的道德言行與人生觀念。程顥讚譽:「《訂頑》之言,極醇無雜。秦漢以來,學者所未到。」又說,「《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西銘》《東銘》不只是學規、族規等訓誡之辭,它突破了家族概念和範圍,將其提升到了人類修養的目標這一高度。尤其是《西銘》中涵蓋了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以及倫理、道德境界,其中「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仁愛思想、平等意識與和諧精神,也是我們今天要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

東銘

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譯文】戲弄、嘲笑別人的言語來自不正確的思想,戲弄人的行動是由錯誤的思想引起的。思想支配著人們的言語和行動。既然已經說了錯話,而且表現在行動上,眾人都聽見了、看見了,卻硬說不是出於自己本心,這是極不明智的行為。如果還想掩飾自己的錯誤,想叫別人不懷疑自己有越軌的言行,這是不可能的。有的人無意中說出了錯誤的話,無意中幹出了錯誤的事,不想承認,而且錯誤纏身,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到了這種地步,還不醒悟,不知悔改,卻反而為自己的錯誤辯解,這是自己欺騙自己,想叫別人也隨聲附和,原諒自己,這是欺騙別人。也有的人很不誠實,把明明是自己有意識說的錯話,做的錯事,卻硬說是無意說的,無意做的。自己錯了不嚴責自己,不誠心悔改,反而千方百計進行掩飾,助長自己的驕傲情緒,以致一錯再錯,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這種人是何等糊塗,何等不明智啊。

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冢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吾]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馳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許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子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譯文】乾即天,稱為父親;坤即地,稱為母親。我們藐小的人,同天地沒有隔閡地處在其中。所以充塞天地之間的氣,組成了我們人的軀體;氣之本性是天地之間的統帥,也形成了我們人的天性。民眾是我們的同父母兄弟,萬物是我們同類的夥伴。君主,我們父母即天地的嫡長子;他的大臣,嫡長子家內的總管。尊敬年老的人,像尊敬自己的長輩那樣尊敬他們;慈愛孤獨的弱者,像慈愛自己的小孩那樣慈愛他們。聖人是天地德性的集中,賢人是天地靈秀的實現。天下所有的老病殘廢,沒有依靠的鰥寡的人,都是我們兄弟中狼狽困苦,沒有地方訴說的人。「[我們]就要自己保重」,這是對天地父母的敬愛,我們樂天而沒有憂愁,這是純潔孝心的體現。不聽從天地之命叫做違背德性,損害仁德的行為叫做「賊」;促使這種損害仁德的行為發展,這是天地父母的不孝子孫;人充分發揮了天性,實現了人的尊嚴,這才像天地父母的孝子。懂得天地的變化,順從天地的變化規律完成事業,通曉天地的神妙,就能夠很好地繼承天地父母的意志。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不做虧心的事,就是不辱沒[天地父母的孝子],存養自己的心性,一點不鬆懈地[敬事天地父母。]厭惡美酒,崇伯的兒子禹為保養天性的[孝子];培育優秀人才,潁孝叔的孝行使得同輩人[成為孝子];竭盡全才使父親高興,[感化了天下的人,]這是舜作到了極點。愛護保全天地父母賜予的身體的人,是曾參呀!勇敢地順從父親的命令的人,是伯奇。富有、尊貴、幸福、恩澤,是天地豐厚地養育我們的生命;貧困、卑賤、憂愁、悲傷,常是天寶貴我們,促使人們得到成功。活著,我順天行事;死亡,我返回去了。

是時候

關注

我們一波了

相關焦點

  • 張樂蓀 ‖《東銘》《西銘》識讀 • 書張載名句名言(六)
    張樂蓀書張載名句  34cm×22cm      張子不但在思想上探究天理,更注重教化踐行之功。他在《正蒙·神化篇》中寫到:「敦厚而不化,有體而無用也;化而自失焉,徇物而喪己也。」他把這一思想寫在《東銘》裡說:「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 【佳作】宋 · 張載的"橫渠四句教"婦孺皆知,看看他的行書《東銘》
    .」 → 點選「設為星標 ★ 」一般來說,你可以不知道張載,但知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名言,這就是有名的"橫渠四句教"。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鳳翔郿縣(屬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
  • 張載文化園將建成什麼樣、有什麼亮點?搶先看
    張載文化園為啥要這麼建?城市的文化根脈來自歷史深處,它是城市的基因、靈魂和特質所在。那麼,城市的文化根脈如何呈現呢?它化作歷史街區、博物館、文保單位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會是民風民俗、鄉約家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千年前,張載在寶雞眉縣橫渠創立「關學」,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儒!
  • 張載:「四為」「六有」澤被後世
    一批批遊人漫步祠中,聆聽工作人員講解「橫渠四句」,品讀「東銘西銘」,若有所思,鮮有喧譁嬉鬧者。  在張載祠內,矗立著兩塊分別刻著《東銘》和《西銘》(又名《訂頑》)的石碑,《西銘》取自《正蒙·乾稱篇》,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就出自這篇短文:「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張載家規家訓
    為了訓誡學者,他作《砭愚》、《訂頑》訓辭(即《東銘》、《西銘》),書於大門兩側。張載對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寫的《井田議》主張,上奏皇帝,並與學生們買地一塊,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橫渠鎮崖下村,扶風午井鎮、長安子午鎮仍保持著遺蹟,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橫渠八水驗井田」的故事。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橫渠書院盛大開園
    今年是北宋大儒,關學創始人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一座嶄新的「橫渠書院」全面建成開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的「橫渠四句」大道至簡之名言,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對陝西省乃至中華民族整體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張載留給我們的這一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與新時代所倡導的價值觀交相輝映,其賦予了當代人新的價值內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價值導向作用。眉縣縣委書記劉志生介紹橫渠書院建設情況。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清刻本《張子全書》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西銘》(部分) 資料圖片【紀念張載誕辰這裡,我想集中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談一下張載哲學的價值與意義。「哲學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張載哲學就很好地印證了黑格爾的這句名言。張載哲學的出現,正是當時思想世界中儒學復興運動的重要標誌之一,即針對印度佛教東來與本土道教興起後對中國主流思想衝擊的一個創造性回應。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活動綜述
    延續關學文脈 講好時代故事為延續張載千年「關學」文脈,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3日,位於寶雞眉縣的橫渠書院揭牌開園,張載像揭幕。開園儀式上,青年學生身著漢服,誦讀《東銘》《西銘》,飽含熱情的聲音迴響在橫渠書院,為張載「關學」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
  • 南陽兩銘堂〖紀念北宋大儒張載誕辰1000周年〗活動
    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其著作《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等,經後人編為《張子全書》(《張載集》),其另一著作《崇文集》共十卷,已佚。我南陽兩銘堂之堂號,由先生的名篇《西銘》和《東銘》而來,一直沿用至今。先生過世後,次子沂春公遷湖北南漳縣定居,至明洪武十七年,先生十二世然浩公由湖北遷入河南內鄉縣北天寧寺居住,始有張崗村。
  • 北宋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蘊含著哪些哲理?
    張載的思想深受易學的影響,曾在長安坐虎皮椅講《周易》,並且著有《橫渠易說》,因此他所謂的「天地之心」是與易學密切相關的。張載用「太虛即氣」,解釋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體,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他同時提出了「一物兩體」說,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兩面構成的。  張載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是建立在易學哲學基礎上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
  • 張載一篇文章中有八個字,揭示了一個人想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其中揭示了很多道理,有治國理政的,有為人處世的,我們今天來講張載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被最高領導都引用過,這是一句怎樣的話呢。這句話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其實,這並不是張載的原話,這句話演化自張載《西銘》中的一句話:「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具體而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說的是,無論是貧困、低下,還是憂傷、禍患,種種這些外部因素,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的過程一樣,磨練人的心智和性格,只有經過了一番徹骨之寒,最終才能夠獲得成功。這句話在古代,是描述君子的。
  • 張載名言 張載為天地立心
    張載張載著有《崇文集》、《正蒙》、《橫渠易說》等作品,其名言、思想流傳至今,最為後人稱讚、傳頌的就是被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的名言。張載名言1、欲事立須是心立,心不欽則怠惰,事無由立,況聖人誠立,故事無不立也。
  • 如何理解理學大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張載畫像張載(1020—1077),字子厚,其名和字取義於《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載物。」
  •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
    內容簡介:《張載及其關學——「橫渠四為句」視域下的現代闡釋》是關於張載及其關學思想的普及讀本。以「橫渠四為句」為總綱,結合關學整體文化背景與當前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的主題,對張載思想展開現代性的詮釋。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圖為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2日電 (記者 梅鐿瀧)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日在西安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外多家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如何「為往聖繼絕學」
    通過這些努力,張載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為儒學在宋明的復興和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往聖繼絕學」是張載使命意識的重要內容。如果說,在表達其學術使命的「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識的哲學內涵,「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識的政治內涵,「為萬世開太平」是使命意識的社會內涵的話,那麼,「為往聖繼絕學」則是張載使命意識的文化、學術內涵。
  • 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今年,是「關學宗師」張載誕辰1000周年,作為生活在張載故裡的人們,更有責任去體悟張載文化中,所蘊含的可以穿越千年時光的思想精華和人文力量,而這種精華和力量,放在現代社會,依舊能夠規範約束人們的言行,豐富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張載?
  • 張載:為萬世開太平
    這是北宋理學家張載的語錄。理學是儒學中的哲學,理即天道之理,人道之理。這四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為天下樹立價值觀,讓人民的生命有意義,不讓聖人的學說中斷,讓萬世永久太平。」  張載,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在家讀書讀到38歲,悟出儒、釋、道哲理,建立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才赴京趕考,考中進士。先是在州縣任職,後在太常寺執掌禮院。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辭官回鄉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