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線求助說,自己的媳婦和媽媽馬上就要打起來了,就是因為孩子能不能豎抱。媳婦說豎抱的晚了影響孩子發育,他媽媽說孩子這麼小,豎抱對娃頸椎不好,他們那一輩,孩子3個月前都是不能豎抱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位朋友也是實在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上網求助。
以前我們的觀念是孩子不能豎抱,豎抱的過早對孩子的頸椎不好。這觀念放到以前也算合理,聽老一輩人說,以前孩子都是出了月子才睜眼,生出來之後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說到底時代不一樣,孩子的發育也不同。
今天的觀點已經完全不同了,畢竟時代不同,科學在不斷發展,人們的育兒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加上孩子自身的發育情況也在改變,很明顯今天的孩子在身高,體重以及發育各方面都比他們父輩要更好。
所以我們的育兒觀念也需要及時更新。嬰兒豎抱得過晚當然是有危害的,這種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豎抱過晚對嬰兒有兩個危害
嬰兒豎抱得過晚有哪些危害首先,豎抱過晚影響嬰兒大運動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全身都是軟趴趴的,當寶寶趴在床上,雙腿蜷縮於肚子底下的時候,寶寶的頸椎呈C狀,所以我們經常要讓寶寶趴一趴,這樣有利於寶寶的頸椎呈S型。撐起頸椎的時候,寶寶的脖頸和背部肌肉都需要變得更有力氣。
我女兒滿月去做兒保的時候醫生說月子裡就可以練習趴了,只要掌握好時間就可以,既然月子裡就能趴,趴的時候是完全憑藉寶寶自己的力量,那麼為什麼不能豎抱呢?
所以說豎抱和趴是一個意思,趴可以鍛鍊寶寶背部和脖頸的肌肉,有利於寶寶翻身,同樣經常豎抱的過程中也是在幫助寶寶鍛鍊背部的肌肉。
如果寶寶經常是躺著的,背部肌肉得不到鍛鍊,孩子就會大運動落後,這是必然的。
其次,豎抱得越早孩子的智力會被開發得越早
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寶寶,他們的眼睛也會自動搜索環境中有利於刺激視覺發育的圖案,嬰兒更喜歡看對稱的圖案,更喜歡看有輪廓的多於沒有輪廓的圖案,喜歡看立體的圖案多於平面的圖案。
從視覺刺激來看,躺在床上的嬰兒視覺刺激很有限,看到的事物也很有限。相反經常被抱起的還孩子可以主動地去搜索環境中讓自己感興趣的圖案,所以孩子看到的事物越多對大腦的刺激也會越多。
《兒童心理學》中說到:嬰兒大腦的發育刺激著嬰兒的行為,而行為的出現同樣刺激著嬰兒的大腦。大腦、行為和經驗對孩子的智商發育缺一不可。當孩子的能夠看到更多視覺刺激的時候,不斷地重複會有助於經驗的轉化。
比如孩子經常重複的不斷觀察成人的臉,在第三個月的時候會區分開不同的臉,那麼成人的臉有哪些區別,孩子的經驗是不斷積累的,不是突然間就能夠識別,積累的過程就是行為在轉化經驗。
所以說,經常豎抱,是有利於嬰兒大腦的發育的。
究竟幾個月豎抱比較合適
很多父母擔心的是寶寶經常被豎抱對孩子頸椎不好,當孩子被橫抱在懷裡的時候,頸椎是C狀,當孩子被豎抱的時候只要給寶寶脖子上一個支撐力,寶寶的頸椎依然是呈C狀。
究竟多大的寶寶可以豎抱呢?
早產兒有一項護理被稱為「袋鼠式護理」,也就是把早產兒豎抱在媽媽胸前,用成人的肌膚溫度來維持早產兒的體溫溫度,在早產兒護理上,很多不足月的寶寶同樣會被豎抱,既然早產兒都可以豎抱,我們更多足月的寶寶當然可以豎抱。
所以說新生兒就可以被豎抱。
只是我們要知道如何來抱。
豎抱的要點:
用一隻手託住寶寶的臀部,另一隻手託住頭部,用這兩個支點承受寶寶身體重力,使寶寶的脊柱可以自然呈C型;讓寶寶的頭靠在大人身上,避免耷拉下來;讓寶寶的胸部受力部分在媽媽身上,而不完全在臀部;讓寶寶的雙腿像坐在手上一樣,大腿部分打開,膝蓋處自然下落。
經常被豎抱的寶寶都不喜歡被橫著抱,因為豎抱可以給寶寶更多視覺刺激,不是孩子難帶,只是孩子的大腦在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