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寶寶未滿三個月不能豎著抱!」
這句話有科學依據嗎?還有多少的寶媽正在被這句話影響呢?
寶寶出生後,為了更好的對娃仔進行正確的照顧,閨蜜強迫自己去學習很多的育兒知識,只要是聽到或看到某些對寶寶不好的育兒知識,她都謹記,然後堅決摒棄。
最近她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話:「新生兒不能豎著抱,不然那會對身體發育造成影響。」
聽到這句話之後,她有些半信半疑,因為給新生兒拍嗝的時候,是需要豎抱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為了解決自己的疑惑,她就來向我這個過來人諮詢。
正常情況下,寶寶從出生到12個月,其脊椎發育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① 第一階段—從寶寶剛出生到滿3三個月
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柱從剛出生時候的不會彎曲、頸部微微向後凸起的狀態,經過三個月的成長發育後,會轉變為頸部脊椎向前凸起的彎曲狀態。
整兒而言,這是寶寶的身體為了尋求平衡而出現的第一個脊椎彎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們會開始具備抬頭的技能。
② 第二個階段—從寶寶滿三個月到滿六個月
這個階段是寶寶的胸部脊椎向前凸起的階段,也是脊椎發育的第二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寶寶會具備翻身、坐起的技能。
③ 第三個階段—從寶寶滿六個月到滿12個月
這個階段是寶寶的腰部脊椎向前凸起的凸起的階段,也是脊椎發育的第三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寶寶會具備站立的技能。
從上述三個脊椎發育的階段可以看出,在寶寶嬰兒期對其進行豎抱,其一佔身體總重量四分之一的頭部的分量會對頸椎造成極大的壓力,從而會對頸椎造成影響;
而寶寶的腰椎需要承擔整個上半身的重量,所以腰椎也會因受到壓力而被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不能對嬰兒期寶寶進行豎抱的原因了。
但是,關於嬰兒期對寶寶進行豎抱,美國權威機構有不同的觀點。
「美國兒科學會、美國新生兒護理協會雙方均強調:
任何月齡的寶寶都可以豎抱,只是姿勢正確,能夠讓寶寶的頭、頸椎、脊椎在同一垂直水平線上即可。」
也就是說,對於嬰兒期的寶寶,不是不能豎抱,只要採用正確的豎抱姿勢就不會對身體發育造成影響,並且這種姿勢,對寶寶來說,還會有諸多好處。
1. 讓寶寶安全感倍增
心理學家將寶寶出生後臍帶被剪斷的行為,稱為「母嬰的第一次分離」,從此以後寶寶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獨立呼吸。
作為媽媽們十月懷胎後的「產物」,相較於其他人來說,跟母親的貼近更能夠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尤其是豎抱的姿勢既能夠增加寶寶跟媽媽的身體接觸面積,又能夠讓寶寶更能清晰的聽到在宮腔內就聽到的媽媽的心跳聲,這就更能提高寶寶來到這個陌生世界之後的安全感。
2. 消化食物更容易
第一寶寶們的胃部總體上呈現的是水平的形態,在寶寶餵養完奶水之後,豎抱的姿勢能夠在重力作用下,避免奶水重新回流進寶寶食管引發吐奶、嗆奶等問題的發生。
第二寶寶餵奶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的吞咽進空氣,家長採用豎抱的姿勢對其進行輕輕拍打背部,可將多餘空氣以「打嗝」的形式釋放出體內,也就是所謂的拍嗝。
3. 擴大寶寶的視野
「研究顯示:
寶寶15~20天既可以注視十幾秒,又開始具備辨別顏色的能力;
到了兩個月,注視時間延長,並且注視距離擴大;
到了三個月,寶寶的視覺既靈活又集中,尤其是對於親近的人,視覺集中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久。」
因此,豎抱的姿勢,既能夠讓寶寶可以看到更多的「新鮮」的人事物,開闊視野,也能夠起到讓其視覺刺激鍛鍊的作用。
1)注意豎抱姿勢
整體而言,豎抱寶寶時,首先讓他的頭非常自然的靠在父母的肩膀上,父母需要用一隻手對其頭頸部做好支撐;
然後寶寶的胸部會自然而然的順貼在父母的身體上,這時候父母可以用另一隻手輕輕託起寶寶的小屁屁即可。
2) 注意豎抱時長
▶新生兒豎抱時長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嬰兒在餵食後,可豎抱2~3分鐘,助力拍嗝、吐奶等。」
這時候的豎抱姿勢也要特別注意,它不是真正意義的豎抱,而是用媽媽的身體全部做支撐的豎抱。
▶1-2個月豎抱時長
推薦短時豎抱,每次持續時間可以為幾秒,也可以為1-2分鐘,根據寶寶發育情況。
▶3-6個月豎抱時長
相對來說,可保持跟寶寶能夠俯趴的時間一致,也及時俯趴多長時間,豎抱也多長時間。
▶6個月以上的豎抱時長
豎抱時長可進一步延長。
歡迎討論:
你還知道哪些豎抱時候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