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王家、喬家都屬於「大院」,常家不僅是城堡,也是大院,更是一座有山有水的「莊園」。
從清朝康熙年間到常家大院光緒的最後一年,常氏經過200多年的建設,先後在楚旺、南北、東、西修建了兩條街道。街道兩旁有許多深邃的房屋、亭臺樓閣,相互輝映。雕梁花洞是壯觀的。
常家莊園目前在半個街道向前聖母院遺址開放,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不到原面積的1/4。其中宅基地4公頃,園林8公頃,附屬房屋3公頃,村牆12公裡,形成「一山一亭兩亭四園五碼六水九堂八貼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的格局。事實上,常家莊園不像喬家大院那麼有名,但它比喬家大院大好幾倍。
經過近兩百年的改善,常家莊園已建成四千多棟房屋,五十多棟建築,佔地面積60萬平方米。臺閣的庭院大廳,雕梁畫棟,精美絕倫。另外還有7個花園,包括古木、高閣低閣、曲廊齋坊和水溪池潭。在千裡堡牆八道堡門的包圍下,他們實現了主人可以住燕、可以修煉讀書、可以修煉自己、可以做白日夢、可以觀賞、可以瀏覽、可以取悅心靈、可以吟誦等理想的精神花園。
雖然常家莊園的面積還不到當年的四分之一,但當我們在歲月的河床中尋找它時,位於榆次區、東陽鎮和車輞村的常家莊園仍然讓我們感受到了張成澤家族昔日的壯麗和非凡的優雅。常家莊園主要建築及景觀:分為「一山一亭、兩亭、四園、五碼、六水、九堂、八柱、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樓」。據當地人說,常家莊園是一個單獨的村莊,周圍不僅有圍牆,還有護城河。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可以看到莊園景區大門前的護城河。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在當時三晉民居建築中屈指可數。
常氏以中的儒商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他們不僅是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而且還是學者。因此,他們在房屋建築上也有自己獨特的獨創性。
常家莊園並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麼宏偉。穿過兩英尺寬的拱形石橋和七英尺高的城堡大門,一條650米長的清代街道展現在人們面前。長街南北宅院近在咫尺,沒有一條水平通道,形成了「依次開臨門,關如一堂堡門」的格局。60多萬平方米,4000多套房子,50多棟樓,13個花園。
當你走在花園深處,看著每一個小院裡精緻典雅的飛簷和亭臺樓閣,不禁駐足向前。您會被它卓越的技術和吻,野獸和雕刻的山脊保護建築物所吸引。走進常家莊園,就像翻開一本無聲的歷史書,向人們訴說著常家往昔的榮衰。
經過300多年的滄桑,常家大院遭受了很大的破壞。鑑於發展晉中商業文化旅遊的需要,政府正計劃逐步恢復古建築的原貌,並根據儒商的特點進行室內展示和市場推廣,為晉商文化旅遊增添一顆獨特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