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榆次站
儒商世家
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
設店立號
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東陽鎮車輞村。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攝
「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自古以來,榆次就是晉中平原富庶之地。過去五百年間,作為在「萬裡茶路」上經營時間最長的晉商茶幫,榆次商幫早已成為晉商的重要代表。尤其是榆次常氏,開拓了從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裡茶路」,並以雄厚實力執茶葉對外貿易之牛耳。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路行來,常家當年的茶山、茶場、貿易貨棧舊址猶在。
「榆次,我們來啦!」11月16日,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繼續出發,在位於榆次西南部的東陽鎮車輞村常家莊園發出這樣的呼喊。其後,採訪團又走進有著千年歷史的榆次老城,一路探尋那些在茶葉之路上縱橫捭闔的榆次茶商留下的點滴印記,重新回望那些光耀青史且獨屬於晉商的傳奇篇章……
儒商世家建瑰麗莊園
「萬裡茶道築晉商傳奇,儒商世家建瑰麗莊園。」這十八個字,精準描述了常家莊園這座晉商大院的歲月徵程。
這座距晉中市榆次區17.5公裡、距太原市中心35公裡的宅院建築群,有著中國最大的民間祠堂、最大的家族書院、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最典型的漢紋錦彩繪、最大的民間影壁、最敞闊大氣的宅院建築、最大的家庭繡樓、為數最豐富的私家藏帖和書畫珍品、最精美的磚、石、木雕……這一宅院建築群也是晉商民居中佔地和建築面積最大的,它有著款式繁多的門式、窗飾,可謂一門一亮點、一窗一景致。
莊園外,高大的堡牆在初冬暖陽下巍然聳立,昭示整個莊園曾經的繁盛。據傳,清朝同治年間,由於北方燕軍起義,戰火一度蔓延到山西,當時晉中一些豪紳富賈紛紛修建寨牆以求自保。當時,常家也修建了環繞莊園的堡牆。如今,曾經的八個堡門多已被毀,僅有一座位於東北方向的堡門被保留下來。
穿過這座高24米、寬15米的堡門,眼前仿佛另一個世界:一條街道分割了兩旁的建築,布局嚴謹,整齊有序,開闊而神秘。堡門北側不遠處是常氏宗祠,整個祠堂三門四進院,步步登高,祠堂正廳上方懸掛有四字匾額——「本支百世」,意即希望常氏這一支系綿延百世,正廳中供奉的是常家前人的牌位,位居正中的是始祖常仲林。正廳西側正是常家走向興盛的裡程碑人物——常萬達。常家莊園導遊付寶珠介紹,常萬達目光遠大,創建了以武夷山為茶源地,通往俄羅斯、蒙古的」萬裡茶路「,同時也是目前被保留下來的莊園北常的建造者。
付寶珠介紹,經商致富後的常氏家族在車輞村大規模地建設住宅。常萬玘在車輞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其三弟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后街」。據記載,常氏在車輞村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臺亭閣,相映成輝,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共佔地60萬平方米,樓房40餘幢,房屋5000餘間,園林13處。
在時間洗禮下,莊園如今被保留的規模已遠不及其鼎盛時期,但其細緻結構和完美景致依舊令人驚嘆。作為儒商建築的代表,常家莊園布置十分講究,街道北側是莊園的宅院建築區,臨街一字排開。宅院區之北是園林區,包括靜園及遐園、獅園兩個園中園。街道南側沿街開有各種商鋪,是族人生活消費的供應設施,也是計園的南封閉線。常家莊園以「后街」為紐帶,各個宅院彼此緊靠,「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從布局上看,常家莊園主體建築以雄渾方正的北式庭院為主體,從不越「方正」之規、「等級」之矩,充分顯示了名門望族的氣勢,其宅院顯示了功能齊全的莊園特性,典雅濃鬱的儒文化品味,井然有序的封建禮儀傳統,而與深宅大院相應的還有百餘畝融儒、道文體於一體、集南北風格之大成的園林,流連園中,景隨步移,心曠神怡,這一特色,使「方正」中浸透了「綺麗」,更為北方民間所罕見,諸多晉商大院所僅有。
茶貿之路開拓者
明弘治年間,原籍太谷縣惠安村的常家始祖常仲林落籍榆次繁衍生息。隨著明末清初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其第六、第七世開始奔赴張家口從事商業貿易。
據常萬達後人、常家第十九世、山西榆次常氏儒商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常孝東介紹:當時,在張家口坐地經商的大部分是山西籍商人,常家就是其中一員。到第八世常威時,常家已有相當積蓄。清康熙年間,常家在張家口開設「常布鋪」門店,主要經營絲綢、棉布等。彼時,俄羅斯帝國不斷向東擴張,急切希望與中國進行商業交往。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籤訂《尼布楚條約》,中俄貿易就此拉開帷幕,緊臨京畿的張家口商人,成為對俄貿易的先行者,這其中就包括常家。
此後,俄國多次請求擴大茶貿,中國商人亦多次請求清政府,希望恩準與俄國擴大貿易。清雍正五年,中俄正式籤訂《恰克圖條約》。
清乾隆二十年,北口對俄貿易統歸恰克圖一處。恰克圖成為中國對俄貿易唯一的「陸上碼頭」。素有善賈之稱,與俄商交易已大獲其利的山西商人蜂擁北上,壟斷了恰克圖市場。從此,在中俄貿易中,山西商人便成為中國商人的代表。到18世紀中期,茶葉已成以食肉為主的蒙俄各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中國對俄輸出商品茶葉隨之取代絲綢、棉布上升到主導地位。
若說恰克圖開市之前,常家僅是擁有雄厚資本的山西商人中的普通一員,在恰克圖開市、茶葉成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後,常家從此脫穎而出,真正成為對俄茶貿中國商人的代表。資料顯示:清乾隆年間,常家北上恰克圖前,其產業已一分為三,常萬達兄弟三人有代表性地走了三條不同的生存致富之路。其中,常萬達子承父業,改「常布鋪」為「大德玉」,攜巨資北上恰克圖,佔據有利地形,以「玉」字號專事對俄茶貿。其大哥常萬玘另設「大德常」商號,以「德」字號專事內貿,其二哥常萬旺置田屯墾,落籍張家口菜園村,以種田為生。進駐恰克圖後,常家的對外貿易逐漸轉向專事茶葉貿易,且不斷擴大經營規模。
常孝東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常家從福建武夷山採茶,在當地下梅村開設制茶工廠,精選加工茶葉,把茶葉壓成茶磚,經水路轉陸路,走東口到張家口。最終走茫茫沙漠之路,經烏蘭巴託到達恰克圖。在中俄貿易邊境,中俄商人以貨易貨貿易茶葉,常家則把茶葉運往到了俄羅斯國內,遠銷聖彼得堡歐洲等地。至此,南起福建武夷山和湖南產茶區,沿長江到湖北漢口,朔漢江抵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陸路至河南周口——山西晉城、長治、太原——河北張家口——內蒙多化或歸化——外蒙庫倫——恰克圖,銷往西伯利亞、莫斯科及歐洲多地的橫跨亞歐大陸的茶葉之路正式形成。整個茶路由起至終,長達一萬三千公裡,是名副其實的「萬裡茶路」。
茶路興衰見證者
「常家是萬裡茶道的開拓者、建設者,更是萬裡茶道發展的見證者,在晉商的創業發展史中,尤其是萬裡茶道的發展史中功不可沒。」常孝東說。
在「大德玉」基礎上,清道光六年,常家設「大升玉」,清道光二十二年設「大泉玉」,清同治五年設「大美玉」,清光緒五年設「獨慎玉」。由「玉」字五聯號佔據茶路前沿,以張家口為中樞,在江南茶葉產區和恰克圖之間買茶山、辦茶廠、設商號,在南起蘇杭,北到恰克圖,西至重慶,東到沿海,東北到奉天(今遼寧瀋陽)的大半個中國範圍內形成了商業網絡,設立了50餘個商號或工廠,以對俄出口茶葉為龍頭,引進俄國的皮毛、呢絨、牲畜等商品,通過內貿網絡銷售,以外貿促內貿,內貿服務外貿。
鼎盛時期,常家的「大德玉」「大德常」「三和源」「獨慎玉」等字號還兼營或專營票號、帳局等金融業務。18世紀80年代末,經清政府準許,又深入俄國內部許多城市貿易,使中國陸上直接對外貿易從恰克圖向北向西延伸到歐洲。
山西省地方志《近代的山西》對晚清時恰克圖市場的大型商號作了統計:全城共29家,常家獨佔其6。另據清宣統三年恰克圖16家商號因俄商在庚子(1900年)前後拖欠茶款,中國商人在給清政府的諮呈裡詳載,俄商對「玉」字號的欠款合計449218.34元,對常家的欠款數佔到總欠款數的56.78%。由此可見,對俄茶貿的首席之位非常家莫屬。
清鹹豐元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與俄籤訂多個不平等條約,在惡劣的貿易環境下,許多中國茶商退出對俄茶葉貿易,恰克圖市場一落千丈,清同治四年,「中國茶行字號,百二十家僅存十家」,榆次常家則依舊堅守於這一領域,苦心經營。後經清政府準許,常家直接深入俄國內部貿易,在俄國的莫斯科等許多城市設莊營業。同時爭得清政府的酌減釐金,取消一切浮稅的「體恤」,並加強了茶葉產地的茶農、小商販與晉商採辦、加工茶葉莊、廠的合作,一度使茶葉貿易額出現回升。
清同治九年,俄國從中國沿海向南到歐洲敖得薩港的航線開通,分走了恰克圖的一部分貿易額。
1905年,橫貫俄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竣工通車,俄商由天津轉口陸路運輸到恰克圖回國的貨物,改由沿海北上海參崴,轉鐵路運輸回國。加之印度茶和錫蘭茶進入國際市場,打破華茶獨佔世界茶葉市場的局面。於是,在茶葉之路的起點,茶葉採集利源幾被壓盡,中途運輸交通工具落後,課稅林立,成本無法降低,終端由於俄商自行採辦運輸,質高價低,俄國茶葉市場幾達飽和的情況下,慘澹經營的常家及其已為數很少的山西商人為維持對俄貿易,向俄羅斯中小商人賒銷,最終以俄商拖欠巨額茶貨款血本無歸走入絕境。
清宣統元年,俄國又突然對在俄華商課以重稅,所徵稅額高出貨價的數倍。1914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國內戰爭頓起,「大德玉」「大美玉」「大升玉」「大泉玉」「獨慎玉」以在莫斯科賠累140多萬兩白銀,其他地方損失無法計算的結局,為常家的對俄茶貿畫上了悲壯的句號。
晉商古街老字號
採訪團到達作為晉商故裡的榆次老城時,已是夜色降臨,喧鬧了一天的老城安靜了下來。遠遠望去,這座佔地1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的老城,華燈璀璨,流光溢彩。走在青石路上,一樓、一閣、一磚、一瓦,折射出千年老城獨特的魅力,一街、一鋪、一牌、一匾,展現著數百年晉商過往的輝煌。
據榆次老城相關負責人任太龍介紹:現存的榆次老城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旅遊資源獨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俗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
在這裡,有著始建於1362年的榆次城隍廟,是國內現有的城隍廟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老城內的榆次縣衙,則是國內現存最大的縣級衙署。在南北走向、店鋪林立的明清晉商古街,磚木結構的店面,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後坊」「前輔後院」的經營格局和特色,這裡聚集著的眾多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商鋪遠播三晉,晉商巨族車輞的常家、聶店的王家、大張義的宋家都在這裡設店立號。這些遺留著明清古典風格且中西合璧建築的老商鋪,至今仍人流如織,熙熙攘攘,讓人猶可一窺其當年繁華盛景。
眾多的老字號不僅保留了榆次曾經輝煌的商業歷史,更讓今人看到了榆次商貿長盛不衰的繁華。《漢口山陝會館志》記載:清同治光緒年間設在漢口的茶莊,排名前20位中,現可以核實確認的榆次茶莊佔到9個,排名前10位中榆次佔到5個,排位第一的即榆次常家的「大德玉」,排位第二的為榆次郝家的「天順長」,排第四、第五、第六位的分別是榆次常家的「大泉玉」「獨慎玉」「大升玉」,僅榆次15家茶莊經營額就佔到山陝兩省駐漢口全部商家總營業額的12.37%。
據史料記載,清同治七年,恰克圖的晉幫商號僅剩常家、渠家、喬家,還有郝家。彼時,總號設在榆次的郝家商號、票號,除了「天順長」還有「聚興順」「公興順」「同興順」「達順成」「桐生予」等。其中,久負盛名的郝家商號「聚興順」創辦於清道光年間的19世紀20年代。在商貿環境愈加惡劣的俄國,「聚興順」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與常家遭遇相似,郝家在俄的經營在上世紀20年代之前遭遇重創,但郝家的「聚興順」等茶莊以其雄厚的資本、質量、聲譽、管理和規模繼續生產經營,並轉以內銷為主。抗日戰爭爆發前,「聚興順」在湖北仍有茶工3000名,管理人員14名。
不過,隨著歷史變遷,郝家眾商號也經歷了興衰演變。如今,在榆次老城內的商業老街上,仍可窺見郝家商號的歷史痕跡,榆次郝家的聚興順(茶莊)牌匾和門面已被恢復,默默陳述著一段不為多數人知的歷史。
圖說
常家莊園 書香門第
玉字號遍布海內外
榆次老城 集商集文
古韻悠悠現商賈圖
常家莊園的後園,迴廊、亭榭、小橋流水,或草石農舍,或奇花異葩,匠心獨具,猶似南方園林。
榆次的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榆次商幫作為晉商的主要一支,應首推被稱為晉商八大家的常家。
山西晚報記者採訪團走進榆次常家莊園。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圖十數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佔其四,堪稱清代晉商中「外貿世家」。其中,以「大德玉」為代表的玉字號專事對俄茶貿,全盛時期遍布海內外。
常家莊園這條長街緊靠南北宅院,無一條橫向通道,形成了「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的格局。
常氏家族經商的始祖常威,當年去張家口經商。他從家裡出發時,身不帶分文,一路以為人佔卦算命,賺取吃飯住店錢。之後,常家逐步積累商業資本。
常家莊園非常綺麗,大紅燈籠高高掛。
家境富裕後,常家在榆次老家修建了南常、北常莊園,現如今的常家莊園不及當時的四分之一。
常家莊園中的常家後院迴廊。
常家是晉商中少有的「書香門第」,素稱「世兼儒賈為業」。常氏八世常吉為縣貢生,是家族中入貢第一人。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學學成回國,有10人從省內外大學畢業。
榆次老城景區建築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
商以城而興,城以商而名。榆次老城的明清街,可以說就是一幅活靈活現的明清商賈圖。城內集古民居、古城牆、古縣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鋪等人文景觀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為一體,融晉商文化、民族文化、黃河文化、三晉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珍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王磊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榆次站: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