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記者節特別策劃——我們走在萬裡茶路上

2020-12-25 澎湃新聞

11月8日,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這一天,我們想記錄我們自己。這一天,我們收拾行裝,重新出發,繼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尋晉商的成功密碼,發掘萬裡茶路的歷史價值、當代意義。

8月26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啟動。9月8日,採訪團正式啟程。9月11日,採訪團一行22人從武夷山下梅村出發,跨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個省份,行走了5000多公裡,完成了國內上半段的採訪報導。接下來,還將繼續行走8000多公裡。

萬裡茶路是一條歷經艱難險阻的英雄之路。明清時期的山西商人們憑著驚人的智慧和勇氣,不畏艱險,讓不產茶的山西聞名中外,讓晉商成為茶路的主角。

萬裡茶路是一條充滿開拓精神的貿易之路。數百年來一代一代的山西商人,憑藉著對財富的嚮往,信守著忠義誠信的經營理念,締造了偉大的商業帝國。

萬裡茶路是一條凝聚守信創新的和諧之路。為了推動茶葉銷售,晉商大膽投資,改良工藝,重視茶葉的生產和開發,致使武夷山成為清代萬裡茶路最早起點。

萬裡茶路是一條民族交融匯通的文化之路。經濟貿易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也傳承了極為寶貴的晉商精神。

萬裡茶路是一條文化底蘊厚重的旅遊之路。茶路先輩留下的文物古蹟、文化遺址,不同民族的民俗風情,特別是對茶文化的情結,都是珍貴的旅遊資源。

對於我們,萬裡茶路是一條傳媒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我們實現了全媒體報導,全方位傳播,完成山西晚報社許多「首創」「第一」,踐行了山西晚報優質內容生產者的職責使命。

茶路迢迢,關山重重,風雨兼程,初心未改。

謹以此特刊獻給第二十一個記者節!

從下梅村出發

晉商精神洋溢萬裡茶路

一條始於十八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販茶國際商業古通道,隨著山西晚報「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的啟動,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

之前,在腦海中,「萬裡茶路」僅僅是個歷史名詞。

2020年9月8日至29日,21天的沿途跋山涉水、5000餘公裡的探尋和採訪,作為一名媒體親歷者,切實體會到「萬裡茶路」是數百年來晉商的艱辛經商奮鬥史,是晉商在競爭激烈的商戰中,通過精明的分析捕捉到的一條艱辛的創業奮鬥之路。

晉商遺存令人震撼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探尋晉商印跡是採訪團的「重頭戲」。二三百年間所有與晉商販茶有關的線索,都成為採訪的目標。

當年,晉商憑藉其吃苦耐勞、開拓進取、誠實守信、善於經營的精神,創下了輝煌業績,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為主體的「晉商精神」隨之凝聚而成。

作為晉商萬裡茶道起點的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留存著無數曾經晉商的印跡。當地收藏家魏水才就有太行崖柏木壺、核桃木製茶箱、茶葉罐等數百件藏品,都是從當地晉商後人手中尋找來的。

一桿長約1.8米的紅木秤,配一塊5公斤、雕刻精美的青古秤砣,秤桿上刻「常盛記茶莊」。當年晉商來收茶時,會定製一桿秤留給茶農。每年開春收茶,均使用這桿秤稱重。這杆公平秤,更是茶商和茶農相互信任的良心秤。

魏水才還收集了從歸化、張家口、祁縣等地郵寄的十幾封晉商家書。一封封薄薄的家書,內容卻沉悶得令人壓抑。「今於月十二日晚,忽叛兵土匪同時起事,焚燒搶掠數日夜官署,被時皆無準備錢當而行未,被害者十之二,幸而輕等號中未遭此險,連日詢問咱村在京之人……」魏水才收藏的這封家書,講述了販茶晉商在外遭遇叛兵土匪搶掠動魄驚魂後,向家裡「報平安」。可以想像,二三百年前形成的「萬裡茶路」,時局動蕩,兵荒馬亂,背井離鄉的晉商靠船、馬拉,驢馱、駱駝背將茶貨運至萬裡之外的他鄉異國,吸風飲露是家常便飯,飽經風霜司空見慣。

不畏惡劣自然環境,不懼前途艱險的晉商,以堅韌的毅力和勇氣甚至生命來改變自身和家族的命運。

9月13日上午,採訪團在閩贛兩省交界處分水關的茶田裡,看到距低矮的「閩贛古驛道孤魂祠」不遠處,孤立著一通砂石巖所刻石碑。

「孤魂總祭」!從斑駁石碑上依稀辨認出豎刻四個字,令每個站在碑前的人感到震撼!

這通刻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石碑,為「童松祥、童順祥」所立。作為交通要道、軍事要塞的分水關,也是驛道、商道,彎曲山路是晉商販茶必經之路。「孤魂總祭」碑附近山高路窄,崎嶇陡峭。路邊茂密叢生的野草帶有毒性,行人沾上就會浮腫。雜亂的草叢中,毒蛇出沒侵擾,屢屢傷人,重則斃命。

數百年來,因自然、戰爭等困素,常年身處異鄉的晉商在運茶途中,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水土不服,精疲力竭,染上疾病,曝屍荒郊野外,無人收殮。

據晉商相關史料記載,榆次常家九世至十三世共396名男子,其中39人「卒與外」或「外出失記」。

童氏兩兄弟在分水關上建孤魂祠,豎「孤魂總祭」碑,讓客死他鄉的孤獨亡靈得以安慰。「孤魂總祭」碑是晉商萬裡茶道上第一處血淚碑,見證了茶道開拓者不畏艱難險阻、頑強拼搏的歷史。從側面印證了晉商開闢萬裡茶路付出的代價是高昂慘痛的。

常年行走在萬裡茶路上的晉商,將自己付出的艱辛物化留在了茶路沿途,隨著一件件殘存的遺物、一座座保留完整的建築遺蹟出現在眼前,以往停留在平面上的晉商形象在腦海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江西鉛山石塘鎮古韻盡失的山西晉商會館、河口鎮的山陝會館石門楣,漢口的保壽礄、漢正街已消失的原本國內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山陝會館「旅漢山陝西會館界碑」,晉商捐款「叄千柒百壹拾貳串九百文」修建的襄陽大堤、山陝會館,賒店古鎮的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山陝會館,洛陽的潞澤會館、山陝會館……「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晉商無疑創造了歷史商業傳奇!

晉商後人異鄉思家鄉

由於常年外出辦茶,晉商有家難歸,於是在當地成家生兒育女。上世紀50年代前後,隨著晉商紛紛返鄉,從此親人相隔兩地,音信全無。

在湖南臨湘,一位晉商後裔名叫王永憶,她手中至今還保留著生身父母張益恭夫婦留下的100多封家書。

王永憶的祖父張稷,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於山西榆次南關。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22歲的張稷隨同晉商來到臨湘,先後在臨湘聶家市、羊樓司和湖北蒲圻(今赤壁)羊樓洞等地,與人合夥創辦了「天順長」茶莊。在張稷竭力經營下,「天順長」一直經營到20世紀50年代。1959年,90歲的張稷長眠於羊樓司單家山。

1938年,張稷將三子張益恭從老家召至臨湘羊樓司,接管「天順長」茶業。

1952年,將「天順長」茶業辦得風生水起的張益恭返回山西榆次,臨行前忍痛將出生僅20天的王永憶送給羊樓司尖山街上的木匠王貴雲收養,取名王永憶,意在永遠懷念張、王兩家這一血脈情誼。

1982年,張益恭多方打聽和投寄書信,通過王貴雲聯繫到了自己的女兒王永憶。2018年,96歲的張益恭在家鄉病逝。而王永憶珍藏的100多封淚漬斑駁的家書,記述了山西榆次和湖南臨湘,張、王兩家半個多世紀的親緣情分。

68歲的王永憶可謂幸運。而其他晉商後裔卻被難以如願的思鄉之情所煎熬!

66歲的張富元生於湖南安化,內心卻始終掛念著山西親人。9月16日,老人手裡拿著兩份僅存的書信和一個寫著「聚興順記」的布制茶包袋,向採訪團講述:他不到半歲時,父親便返回家鄉山西。66年來,他只有通過為數不多的照片和部分書信對父親有所感知。當年,「聚興順記」在安化開分號,其父任掌柜,專做安化黑茶生意。據資料記載,民國時期的安化縣還有茶行茶商417家,其中晉商茶號有近百家。其中的玉通永就是太原東浦村張氏創辦。

54歲的張晉湘是玉通永第19代傳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其祖父張紫宸來到安化,一直生活到1946年才離開。從張晉湘的名字可看出張氏家族與山西的情緣。2016年,他註冊了「玉通永」品牌,開了自己的茶行。隨著年紀的增長,「認祖歸宗」的念頭在他腦海裡日趨強烈。然而,他與父親分別到山西多次,尋親卻始終未有結果。「其實,只是想知道老家在哪裡,爺爺去世後葬在哪裡,給他的墳頭上炷香,磕幾個響頭,告訴他我們現在過得很好,不用掛念。」張晉湘有個想法:「作為晉商後人,我一定要把老祖宗的寶貝傳出去,把我們的老字號傳承下來。」

「萬裡茶路」有一批「超級粉絲」

9月17日,在安化縣江南鎮,採訪團見到80歲的伍湘安。2009年,這位安化縣茶葉協會首任會長卸任後,賣掉縣城的房子,建起一座家庭式黑茶文化展示館。館內許多藏品與晉商有關:祁縣德和茶號竹簍包裝的「老中青」各個年代的天尖茶;德和迪記茶行專用官茶簍,茶簍上「魁泰」茶號為晉商茶號;清嘉慶年間晉商制茶的工具……在老人的帶領下,在江南鎮還看到了晉商王氏「宏毅茶棧」遺址。

伍湘安向山西晚報記者不斷講述著晉商與安化黑茶的淵源,對「誠實守信,義取四方」「商以致富,誠以為民,信以為天下,忠以為國」的晉商精神非常讚賞。

9月23日,採訪團到達湖北省襄陽市,採訪開始於一場主題為「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的座談會。

在21天的採訪途中,共舉行過4場有一定規模的研討座談會。參加者既有專門考證萬裡茶路的學者專家,也有許多痴情萬裡茶路研究的草根學者。

79歲的李治和是襄陽五中特級教師,他在座談會上向採訪團展示了自己手繪的「萬裡茶道」示意圖,顯示了晉鄂兩地情深。

在研究晉商萬裡茶路歷史的群體中,還有許多「超級粉絲」:為探尋茶路歷史,自費一路追隨採訪團前行。

9月8日,採訪團驅車從太原出發,奔赴萬裡茶路起點——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

在晉城西服務區,一位名叫李王鵬的晉城小夥兒為採訪團準備了「特別的午餐」——晉城特色的「水席」,並以餄餎面為主食,給採訪團奉上一份家鄉的念想。

「遠行無輕載,山西人出門會想念麵食,覺得吃麵食才能飽。」兩個月前,他聽到「越野一族」介紹萬裡茶路的事情。得知採訪團出發,李王鵬提前一天便與服務區餐廳取得聯繫,給採訪團準備熱食、熱水。

想知道山西人與茶的關係,更想知道晉商鼻祖們如何擇茶的李王鵬,駕車與採訪團一同前往武夷山,以便更深刻地領悟「晉商精神」的精髓。

9月13日,作為「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研討會專家之一,武夷學院副教授趙鵬升「意外」地出現在採訪團走訪的武夷山分水關現場,還由閩入贛隨著採訪團一路到達江西省鉛山縣石塘鎮。

2006年,隨著電視劇《喬家大院》的熱播,趙鵬升被「點醒」:「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萬裡茶路是從武夷山開始的,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知之甚少。」

從此,他開始關注與萬裡茶路有關的信息。他說:「想聽聽來自晉商故裡專家們的講述。」原本只打算在分水關稍做停留,可聽了專家們現場講解後,他乾脆加入採訪車隊,一路跟著到了江西境內的石塘鎮。

離別時,他面露遺憾:「真想和你們一起走完萬裡茶路。」

永遠讓人感念的晉商

「永遠感恩山西人,沒有山西人,就沒有今天的萬裡茶路,更不會有我們這個家族的輝煌。」9月11日,面對前來鄒家採訪的山西記者,清代茶商鄒英章第29代孫媳楊女士在有299年歷史的老宅——祖上當年接待晉商常萬達、喬致庸的地方接待來客。

面對「鄒家祖訓:喝茶不能收費」的牌子,楊女士說,鄒家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做生意要講誠信,常懷感恩之心。因鄒家與晉商的淵源,她對來自山西的客人格外熱情,她感慨道:「託祖宗的福,我們能在這裡喝茶」。

「萬裡茶道是晉商造就的輝煌,祁縣喬家、渠家在赤壁建有規模較大的茶廠,控制著羊樓洞的茶葉生產,『紅茶幫』『河茶幫』均以晉商為主,在赤壁留下許多寶貴的遺蹟,為當地茶文化發展做出很大貢獻。」9月18日晚,在湖北省赤壁市宣傳部舉行的座談會上,當地茶文化專家馮曉光有感而發,時至今日,在當年晉商曾經活躍的販茶重鎮,依然對被當地人稱為「西商」「西客」的晉商內心充滿真摯感激之情。

年長日久,晉商與當地民眾情深誼厚,並影響著當地的民間文化生活。

9月19日下午,在湖南省臨湘市聶市老街,遠遠聽到歡快的鑼鼓聲。在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同德源茶莊」前,一群身著紅衣白褲的男女盡情地敲打著鑼鼓,列隊歡迎山西客人。側耳細聽,演奏曲調有山西鑼鼓之韻。

原來,演奏曲目是臨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市十樣錦」,是當年民間藝人與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編的一套吹打音樂。

當年在聶市的晉商有200多人,多為太原、太谷、臨汾人,在聶市晉商的茶行有「聚隆」「大川」「大湧玉」「天順長」「悅來德」等20餘家。

「明清時期,聶市本地人將茶房、茶莊租借給晉商,由當地人負責茶葉採摘、製作,而晉商負責茶葉技術傳播及銷售。」提起當年晉湘兩地情誼,83歲的何培金娓娓道來:「晉商在當地的口碑非常好,不僅誠實守信,還熱心公益,經常捐款建橋修路。」

晉商的善舉也得到回報。當年聶市當地人曾籌錢買下一座荒山,專為包括晉商在內的外地商人設置墓地。墓地設立「三不原則」:不準在山上放牧;不準砍伐樹木;不準安葬本地人。

時隔境遷,在抗日戰爭中這座墓地雖被侵佔,卻依舊是見證晉湘兩地情誼的「老證人」。

「感謝晉商當年給河南洛陽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財富。」9月24日,在洛陽潞澤會館前,洛陽民俗文化博物館老館長王支援開門見山一席話,雖說的是洛陽,但也道出了萬裡茶路沿線城市共同表達的心聲。

二三百年後,還讓人念念不忘、讚不絕口,這或許就是對晉商的最大褒獎!

破量破位破圈

全媒體播報掀起熱浪

「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我們來了!」由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採訪活動9月11日在武夷山下梅村正式舉行發車儀式。

9月8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從太原正式出發。從此,這條茶路上便迎來了一群可愛有趣的人。在路上,他們既談笑風生妙語連珠,又時刻保持清醒冷靜……全程報導、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山西晚報社「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是一支龐大有序的隊伍:從身赴一線的記者團到堅守報社的後期人員,報、網、端、微、短視頻、攝影大片、場景互動H5、無人機拍攝等全力出擊,一舉創下多個「破量」「破位」「破圈」,山西晚報全媒體報導,激活著受眾的記憶,更讓「萬裡茶路」火了起來。

截至目前,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國內上半段已完成,途經6省,行走了5000多公裡,以全媒體視角聚焦式報導出擊,完成山西晚報社許多「首創」「第一」。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活動共完成62塊版面、9場播放量達2398萬次的直播、全民參與互動量達2612萬次的H5雲茶路、18幅畫家牛力畫作記錄、採訪團百餘個VLOG、28633張圖片素材、無人機飛行裡程303公裡……

報紙夜班編輯:

「萬裡茶路」上的最美守夜人

都說白天不懂夜的「嗨」,他們不僅是守夜人,還是造夢者。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上,有這樣一群隱藏的「BOSS」,其實也是披星戴月,對著電腦「不打哈欠」的夜班編輯。採訪團在趕路趕稿,從白天到晚上,而到了夜裡,夜班編輯成為茶路「治癒」的陪伴人。

萬裡茶路國內上半段行程要走6個省份,時間比較緊湊,記者團需要適應趕路坐車的狀態,更需要第一時間將採訪稿件寫出來傳回編輯中心。這個時候,美好的午夜故事就來了。萬裡茶路走多久,夜班編輯們就心繫遠方多久。只要有萬裡茶路相關報導稿件時,採訪團在深夜裡總會收到夜班編輯的訊息,從電話到微信:「你在嗎?你在嗎?你在嗎?」編輯們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更需要拿出看家本領。你看,他們個個功底深厚,將字裡行間、段起段落,反覆推敲,多方求證,不放過任何一個標點符號,也不「錯殺」任何一個字符。作為強大的後方,編輯團隊確保其真實、客觀、及時,有可讀性、有內容性等。

當然,採訪團也會來個反殺記。「喂,素琴姐,我今天一定不睡覺,你說版面過了,我再睡,手機24小時開機,我們隨時溝通……」「hi,雅娜,你剛才電話裡說的稿件是哪塊兒來著,我現在打開了電腦,咱們再對一遍吧……」「喂,楊麗,我突然想起稿子裡一個細節……」這是一群被採訪團逼瘋的夜班編輯,從稿件細節和報紙版面入手,彼此陪伴、協作,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截至目前,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國內上半段,我們在後方的「智庫團」,共編輯出62塊版面,統一的VI視覺、創新特色的版面設計,讓每一篇熱騰騰的「稿件」更為亮眼。

微信矩陣運營小編:

將報導第一時間送上頭條

山西晚報官微、山西晚報子帳號矩陣文博山西是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的微信傳播重鎮之地。運營小編是萬裡茶路上親密的老朋友好夥伴,大家不言說,卻早已多了一份黃金默契。如今他們追求的,已不再是口水文10W+,而是系列報導、精品內容為王的在線思維。

報紙版面報導出來前,微信運營小編南麗江和閆婷便早早開始醞釀茶路內容的編輯,採用圖片、視頻、版面相結合的方式,還有網際網路+網絡新詞、網友喜愛的閱讀習慣,以及排版設計的舒適。在微信後臺裡,你可以看到小編們的「巧思」,他們第一時間將晉商萬裡茶路報導送上頭條,讓更多的受眾看到萬裡茶路,了解萬裡茶路,一起行走萬裡茶路。

萬裡茶路畫風H5:

為全民定製互動參與場景

「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全民參與互動H5一經亮相,便以中國風、繪畫、動畫、電影美學等多重元素相結合的形式吸引了網友的關注。H5主題以中文、俄文、蒙文三種語言為主,用戶點擊進來,可以直觀地參與到「萬裡茶路」中,並且全年沿途打卡「萬裡茶路」上重要的城市。

這邊,萬裡茶路H5上線前,山西晚報記者胡斌還在思考刷屏標題該如何擬定,要不喊著大家一起來「找茶」;那邊,山西晚報記者孫佳森捧著線上方案,與「萬裡茶路」專家張維東老師在服務區停車場確認線上茶路交通工具元素;而再看,山西晚報記者張紅霞、趙琴還在為萬裡茶路線上打卡、參與贏得小遊戲的網友統計著獎品。

作為山西晚報社重點開發打造的線上茶路H5,以「線上+行走方式」,吸引著全民跟隨採訪團一起出徵萬裡茶路,共同了解萬裡茶路的歷史、足跡、晉商故事等,整個萬裡茶路線上互動遊戲將分別在武夷山、祁縣、晉中、呼和浩特、聖彼得堡等設置,所有闖關遊戲都將設置獎品,所有參與者都將有機會贏得獎項,網友直呼,賺了!值了!

截至目前,H5訪問量達2612萬次。

In直播:

主播帶你千裡迢迢走「茶路」

她們在鏡頭前Say hi,全民在直播間刷屏點讚。鏡頭外,她們捧著暖水杯,忘記嗓子「冒煙兒」痛癢的難受,關注著直播數據,一遍遍溫習著直播間裡網友的留言。

採訪團In直播,也是一場直播硬戰。美女記者團卸下包袱,出鏡上陣,手寫著主播詞,直播時長不少於1小時,大多直播時長遠超2小時,對話不停、介紹不停、串場互動不停……從熱熱鬧鬧的直播間下來,她們都會放空很久才能回到日常狀態裡。

主播帶著網友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打卡晉商遺蹟,品茶講茶,對話文物專家、萬裡茶路學者……這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料、有趣的「直播間」,被網友熱評為山西晚報全媒體「知識茶局」。

「鏡頭前的朋友們,你們好,今天我們站在了武夷山下,我是你們的主播田曉瑛……」很多人為她的流暢準確精彩表達而點讚。可誰也不知道,直播前一夜,她站在衛生間對著鏡子反覆演練、背誦寫好的語句到深夜。

「網友們,大家好。今天萬裡茶路採訪團來到了湖南安化,我身後就是黑茶博物館……」這是主播孫佳森的「首秀」,在主播與記者身份間切換,逐步熱場與適應,人生成長路上有許多「第一次」,登場前心理默念開場白、提前進入直播現場走流程,抓住重點直播事物。現場專業的表達與應變能力,讓許多網友為這位首秀主播點讚叫好。

「Hello,大家好!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我是今天的主播楊晶……」鏡頭前的楊晶,也是山西晚報一位「實力派」主持人,落落大方的媒體氣質,很快吸引了直播間網友,現場專家也被她博學大氣的直播所吸引,為她點讚。

截至目前,晉商萬裡茶路共帶來9場直播,觀看量達2398萬次。

記者+VLOG:

原生態短視頻「火」出了圈

「好懷念羊樓洞的人,懷念美麗的家鄉……」

「我要為我的家鄉點讚!」

「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辛苦了!」

採訪團記者拿起手機,沿途錄製了百餘個晉商萬裡茶路VLOG,收穫了大量網友的溫情回復,更頻獲點讚好評!

思考、記錄、創作,這是記者們最本能的條件反射。他們調侃彼此創作的短視頻是「原生態VLOG」,以打卡視頻視角做成茶路日誌,記錄這段行程,所見所聞,茶路狀態,也記下了彼此成長。

花式玩轉短視頻VLOG,記者團裡個個都很「皮」,以自媒體方式結合媒體人專業素質,將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團精神展示出來。

在路上,採訪團遇到車況問題,將車停在服務區,檢修車胎、更換輪胎的視頻第一時間被馬立明用手機剪輯出來,「有驚無險」向大家報著平安;輾轉奔波路上,記者們飢腸轆轆趕路,李吉毅思考再三,還是選用了記者們彼此加油「暢想」的原聲真實記錄;雨夜裡,採訪團彼此打著傘、撐著攝像燈,站在雨中記錄著採訪故事,孫佳森以新聞人在現場的第一視角,將雨聲、採訪原聲實況記錄下來,感動無數人。

令人驚喜的是,這樣的短視頻VLOG卻火了。

截至目前,山西晚報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自製打卡VLOG百餘個,其中,他們個人視頻號上,收穫閱讀量累計達10萬+。他們是「又皮又可愛」的原生態VLOG打卡人。

朋友圈:

「跨界、跨地域、跨圈層」的連接帶

「和娃分開這麼久,和他視頻聊天,兒子說想媽媽了。我說,那媽媽回去陪你吧。兒子又連忙說不要,他說,人生有很多路要走,有些路一旦開始了,就最好能把它走完。『雖然我很想你,但我希望你能堅持走下去,媽媽,加油!』」採訪團從武夷山出發走到第10天時,記者趙琴發了這樣的一條朋友圈狀態,感動無數線上好友點讚。

從出發那一刻起,採訪團成員劉子平、任俊兵、李吉毅、馬立明、寇寧、孫佳森、趙琴、田曉瑛都會發朋友圈狀態。他們重走晉商萬裡茶路,風雨兼程,披星戴月,背後有家人的鼎力支持,有父母、有愛人、有子女的理解與期盼,有親朋好友們的溫暖力量。

當然,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刷屏霸佔朋友圈熱門傳播效應裡,離不開山西晚報全社人員,萬裡茶路採訪團每推出一篇新的報導、新的視頻、內容、直播,都會由群主李海峰@所有人,山晚上下通力協作,將朋友圈傳播效應推至高潮。

很多時候,記者是生活中的「多面手」,更是最有效的「傳播者」,他們的朋友圈傳播價值,不僅是親朋好友「圈層」,還是第一時間訊息發射點,在他們的記錄下,朋友圈成了「跨界、跨地域、跨圈層」的連接帶,更成為萬裡茶路上的「觀察者」「意見領袖」「夥伴們」。

萬裡茶路徵途漫漫

而今邁步從頭飛越

到達鄱陽湖老爺廟時,天色已晚,還下著雨,採訪團冒雨借著汽車燈光採訪拍攝。

在高速上汽車輪胎沒氣了,採訪團在服務區5分鐘換上輪胎繼續趕路。

一路與雨水相伴,每天衣服都是溼的,回到賓館趕快晾起來。

採訪團在分水關深山老林尋找晉商萬裡茶路遺蹟。

9月15日23時16分,採訪團深夜到達安化。

襄陽漢江之畔,正在直播的漢服愛好者邀請採訪團與觀眾互動,藉機介紹晉商萬裡茶路。

採訪團在羊樓洞明清石板街採訪拍攝。

採訪團為孤魂碑、孤魂祠清除雜草,敬酒祭先輩。

等待午餐的間隙,採訪團商量修改稿件。

凌晨1時12分,採訪團成員與報社編輯電話溝通調整當天見報的版面。

21天,5000餘公裡,拍攝圖片素材28633張,視頻素材3.036T,無人機飛行51.5小時,飛行裡程303公裡,報紙刊發圖文版面62塊,圖片159張,小視頻數十條……

這是此次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第一階段攝影視頻組交上的答卷。

日均200多公裡的行程,對於正常的自駕旅行來說,已經算是高強度,何況採訪團還要採訪、寫稿。舟車勞頓,總有笑聲相伴;星夜奔波,總有茶香相隨;風雨兼程,總有收穫的滿足。

忘不了,武夷山下,連夜申請無人機禁飛區解禁;忘不了,分水關上,採訪團撥開雜草林木尋找晉商茶路遺蹟;忘不了,孤魂碑前,採訪團除草敬酒祭先輩;忘不了,鄱陽湖畔,採訪團雨夜撐傘藉助汽車燈光採訪拍攝;忘不了,永錫橋頭,大雨中冒險航拍後無人機電池倉裡積滿了雨水;忘不了,洞市老街,採訪團古玩店裡尋找晉商老物件;忘不了,漢正街上,新晉商忙碌做生意的身影;忘不了,賒店山陝會館帶給人的震撼;忘不了,太行腹地碗子城古羊腸坂,體驗晉商茶路的艱辛……

出發前,滿懷的是對「萬裡茶路」的好奇。一路走來,心情卻變得愈發複雜。那是「萬裡茶路」給心靈帶來的震撼,是對晉商創造輝煌的感慨,是對晉商創業艱辛的敬畏……

唯一的遺憾,是第一階段的行程從出了武夷山輾轉回到山西,採訪團就見過一次太陽,沿途不是下雨就是大霧,這給採訪拍攝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而接下來的行程,我們要在最冷的時候到最冷的地方去,困難依然不小,但我們有信心克服萬難堅持下去。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我們在路上……

記者田曉瑛眼中的同事們:

採訪路上

他們專注的樣子最可愛

談起晉商精神,我們往往會被其「和衷共濟,團隊合作」的群體精神所折服。他們通過講義氣、講相與、講幫靠,一路走來,跨越歐亞,稱雄商界五百年。在多年後的今天,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也循著這一精神,有擔當、有情義、精誠合作、團結一心,開始了難忘的探訪旅程。

「你們都歇一歇,這一站報導,我來!」

《分水關祭拜「孤魂總祭」碑》《石塘、河口一水相連兩古渡》,9月15日,採訪團自「萬裡茶路」起點下梅村啟程後的頭兩篇專題報導見報,細膩的筆觸描述著濃濃的深意,為整個採訪之旅開了一個好頭!這兩篇文章來源於山西晚報資深記者李吉毅。

其實,從9月8日開始,採訪團一行人就從太原開拔一路南下開始了「先導之旅」。長途跋涉後,緊接著迎來的就是為期兩天的武夷山啟動儀式和晉中牽手南平推介會的重磅報導。每個人如同機器上的螺絲釘,都有條不紊地各司其職。孫佳森、趙琴、王爽負責現場文字報導,攝影記者馬立明、寇寧老師負責攝影報導,牛力老師負責實景繪製,李吉毅老師負責深度報導,我負責兩天兩場的線上直播。

離開下梅村,啟程分水關,真正開啟了探訪之旅。完成啟動儀式的報導,在日夜連軸轉後,每個人都有些疲倦。不爭氣的我有了感冒的症狀,在清涼的車內,我還是大把出虛汗。此時,坐在副駕駛位的李吉毅老師說:「你們都歇一歇,這一站報導,我來!」每一站的報導內容至少有2—3個版面,李吉毅老師在啟動儀式上剛剛完成3個版的深度報導,立刻又承攬了首站重磅報導!我們每個人在無比感恩的同時,又無比敬佩!

穿著迷彩馬甲,採訪用的紙筆就裝在隨身的大口袋裡,累了便掏出白色小毛巾擦一擦額頭的汗珠……山間古道的草叢邊、河口古鎮的石板路上,李吉毅老師隨時都全神貫注地搜集著採訪素材,為我們休整狀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精彩的採訪報導,也為我們以後的報導奠定了很好的範本和基調。之後,團隊精誠合作,開發了「輪班報導責任制」,科學安排採訪與寫作時間,保證了高質量稿件的輸出。

「那就去當地博物館尋找,或許會有線索」

長時間的探訪性報導,「執著」是會傳遞的。對於關鍵事物的採訪,對於關鍵建築物的追尋,大家非常主動。以至於最後呈現出來的稿件確實引起了很高的關注度,甚至有了新的發現。

「萬裡茶路」江西吳城站,我主要負責這一站。與其他站浩如煙海的史料和建築相比,這一站的「乾貨」少得可憐。由於1938年日寇侵華,繁華的吳城也未能倖免。廬山市博物館原館長查小榮介紹:「當時飛機、部隊入侵,大小會館燒了一個多月。著名的山西會館也因此失了蹤跡,僅存江西商人籌建的吉安會館。」所以,吳城已找不到山西會館的痕跡,著名的山西會館在什麼地方?外形如何?規模多大?不得而知。

「那就去當地博物館尋找,或許會有線索。」在領隊任俊兵老師的建議下,大家本著尋訪、求真的理念來到吳城博物館。一進博物館,大家就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吳城鎮歷史古蹟分布示意圖,數十座風格迥異的各地會館分布其中。記者馬上在地圖右下角——修河與贛江的交匯口附近,找到了山西會館。示意圖上會館圖標借用實景圖,那麼當年的山西會館的確如圖所示嗎?帶著這一疑問,我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現場撥通了繪圖作者的電話。對方表示,他是循著一本《話說吳城》的書籍上的手繪圖稿繪製的,圖並不是按照當年山西會館實景畫的。

這裡不是博物館嗎?應該有很多書吧。任俊兵立馬「就地尋找」,終於在一本《千年吳城史記》中找到那幅吳城鎮名勝古蹟和古地名分布示意圖,上面畫有山西會館的位置,與博物館那幅相類似,但地址更精準,位於東壟路與棋盤街的交匯處十八坡西北處。與此同時,攝影記者馬立明和寇寧也展開了地毯式的老街「排查」,最終在街頭古董店找到了與此手繪圖基本一致的《海昏縣吳城地圖》。

更令人興奮的是,通過對關鍵書籍《千年吳城史記》一頁頁的翻查,我們終於找到了對於當年山西會館的外形描述。書中記載:「山西會館正門牌匾上題字是『義炳千秋』,堂上有關羽神像。逢到關羽生日和忌日,會館都要祭祀關羽。」最終,經過團隊盡心竭力地持續挖掘和探訪,我們終於探尋明白,吳城確有山西會館,位於十八坡一帶。毀前的建築,匾額上清晰寫有四字:「義炳千秋」。

首次直播

300萬次觀看量是每位團隊記者的功勞

緣何會望著夕陽,倍感思鄉,因為家裡還有不到兩歲的女兒。在接受這份珍貴的採訪任務時,我心中既興奮又忐忑。

興奮的是,多年的記者直覺告訴我,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型報導,對於弘揚晉商精神、傳播晉商文化是何等重要。直播報導,又是結合自身優勢的一次創新嘗試!一生能遇幾次這樣有意義的採訪報導?忐忑的是,家中女兒剛剛斷奶,孩子爸爸遠在上海,孩子姥姥剛剛骨折,只有爺爺奶奶照料。一走二十天,女兒是否能適應?家中老人是否理解?

而我們團隊的溫暖,再一次給了我作為記者的一次「新生」!團隊領導基於我的特殊原因,給予全方位考量,適當縮短出差時間,高效率完成既定任務。

家人也給予了我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去吧,做一個山西人最應該做的事!」這是來自媽媽的囑託!終於!我可以滿懷激情與幹勁兒,踏上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之旅!

「和衷共濟,團隊合作」,在直播報導任務中體現得尤為重要。直播,不僅僅是主播記者的個人表達,更是攝像記者、鏡前監控記者的多方配合。

記得在武夷山下梅村啟動儀式的首次直播報導,既要對啟動儀式進行全方位展示,又要對下梅村這一充滿茶文化歷史的古村落進行導遊般的介紹。直播當天,下梅村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直播如期舉行,為了全方位展示晉商當年採茶、辦茶的盛況,攝像記者趙亮和我登上竹筏,隨著運茶隊伍順流而下,由於只顧眼前景,忘記腳下船,一個趔趄,我們兩人差點翻入河中。

還記得在下梅古村落採訪時,攝像記者杜金棟被雨水和汗水淋溼的頭髮,以及一直專注鏡頭的雙眼……還有總部領導在直播鏡頭後的隨時點撥和指導。

首次直播獲得了300萬次觀看量,是每一位團隊記者的功勞!

踏上這段「萬裡茶路」是最不悔的選擇

採訪團一行22人,五輛越野車。從離開太原的那天起,大家就成為了溫暖的一家人。

長途跋涉,沒有充足的靠枕,大家輪著用;隨行的暖壺沒水了,大家搶著去服務站打水;寫稿沒時間吃飯,同伴幫忙帶飯;有人生病,大家拿出自己的備用藥……諸如此類的暖人之舉太多太多。

小時候,離家太遠或者離家時間太長,就會在黃昏的時候想念自己的家鄉,想念自己的母親。記得那是在去往湖北赤壁的路上,也是一個夕陽餘暉滿天的黃昏。似乎在長途趕路中,每個人都有些疲憊。「不如我們唱歌吧!」忘記是誰第一個提出的建議,但已經撩動了所有人的心。當隨車音樂響起《還珠格格》主題曲《當》時,全車人都跟隨音樂一起歡唱:「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讓我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望著窗外橘色的餘暉,思鄉之情被團隊之情深深撫慰。

踏上這段「萬裡茶路」,是我最不悔的選擇。也許,我們不能穿越時間,去一覽晉商是怎樣懷著敢為人先的精神,用自己的雙腳,趟出這條「萬裡茶路」的!但在自己親歷這條路時,卻再一次感受到了來自山晚的團隊力量!無論是來自同事的溫暖關懷,還是來自前輩記者的敬業指導,我深深明白了,那曾經締造都市報輝煌的「山晚人」,是如此地珍貴與可愛!

這個記者節,也是我踏入山西晚報成為記者的第九個年頭。希望我們「山晚人」繼續發揚「和衷共濟,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晉商之魂的指引下,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繼續趟出和拓寬屬於自己的新路子!

「茶友」祝福聲聲

為採訪團鼓掌加油

為期21天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國內前半段採訪告一段落,一路走來,活動受到了沿線各省市地區當地政府、茶商茶企、當代晉商、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並且得到了媒體同行的點讚支持。

截至發稿日,中國新聞網、學習強國、中國經濟網、央視頻、中國旅遊報、中國日報中文網等多家國家級媒體,燕趙都市報、北方新報、大河報、閩北日報、三湘都市報等二十多家沿線媒體,以及搜狐、網易、新浪、騰訊、澎湃新聞網等十多家新媒體、自媒體平臺對活動進行了跟蹤報導,山西省人民政府、襄陽市人民政府、嶽陽市人民政府等政府網站均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轉載報導,獲得了廣大讀者網友的好評。

第21個記者節來臨之際,山西晚報記者再次連線沿途專家學者、晉商茶商,媒體同行,聽他們講述自己眼中的萬裡茶道,收穫他們對山西晚報採訪團的寄語。

專家學者趙鵬升:

堅守初心,負重前行,加油!

趙鵬升是福建省武夷學院教授,作為本次「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活動專家研討會成員的他,對「萬裡茶路」、對於記者職業,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他不僅自費走過「萬裡茶路」,辦過攝影展,而且還自主開發公益網絡課程,向學生們講述「萬裡茶路」的故事。他認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挖掘「萬裡茶路」的歷史價值,是對「逆全球化」的反思,而由山西商人在幾百年前開創的這條跨越中蒙俄三國商道的輝煌,正是對全球化在文化層面、經濟層面最好的註解。

採訪團離開福建時,趙鵬升自己開著車一直跟到了江西河口古鎮才返回,言語間充滿了對記者職業的嚮往。他說自己大學本科就是學的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又讀了傳播學,而且畢業時曾經和當地一家紙媒籤了協議,已經「一隻腳跨進媒體圈了」,雖然因為一些客觀原因最後選擇了教師職業,但也沒有「出圈」,他現在在學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攝影。

因著這份新聞「念想」,趙鵬升一直關注著各類新聞報導,關注媒體行業發展。他說自己特別羨慕記者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實地探訪,獲取第一手資料,尤其是重走萬裡茶路這樣的大型活動,記者們的宣傳推廣更是有著深刻的意義和作用。同時趙鵬升也表示,當前傳統媒體生態環境不太好,媒體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希望大家堅守初心,負重前行,加油!

李秀樺:

三次隨團,見證全媒體時代傳播手段變遷

湖北襄陽地方文化學者李秀樺曾三次跟隨記者團重走萬裡茶道,第一次是2014年長江日報的「重走中俄萬裡茶道」活動,他作為襄陽段的「導遊」參與了採訪報導,並陪同採訪團一起走到了河南社旗;第二次是2019年襄陽日報「走萬裡茶道看開放發展」活動,那次他參與了武夷山至襄陽以及河北至內蒙古段的採訪報導;第三次便是9月底山西晚報的這次採訪報導。

李秀樺說,三次參與萬裡茶道報導,他最大的收穫是見證了全媒體時代,記者們傳播手段的變化。從2014年的文字圖片、拍攝紀錄片,到2019年的融媒體矩陣,再到本次採訪時親自參與現場直播。「時效性越來越強,受眾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了。」

與此同時,李秀樺也一次次深切地感受到記者的不易,「以前覺得記者很風光,可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無冕之王。但真正接觸記者後,看著大家白天趕路採訪,晚上還得加班寫稿、做片子,特別辛苦,也特別能吃苦。」

本次山西晚報採訪團離開襄陽後,李秀樺一直在持續關注幾位記者朋友的朋友圈,還把相關報導轉發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大家都覺得山西晚報的報導做得很大氣很有深度,無論是版面設計還是圖片拍攝、文字報導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晉商茶商

冀宏強:山西晚報記者踐行吃苦耐勞的晉商精神

作為介休晉商冀家後人的冀宏強,也是湖北襄陽新一代晉商的代表,他說萬裡茶道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商業之路,重走萬裡茶道,是一次對歷史真相的還原,同時也要在這個過程中挖掘出晉商精神內涵,讓當代晉商借鑑和反思。中國的茶葉漂洋過海,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這個過程,是當年的晉商通過不斷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模式創新帶來的機遇。

與山西晚報採訪團同行的兩天,冀宏強說,他從記者們身上再次看到了吃苦耐勞的晉商精神。「這是一支充滿熱情、敬業的團隊。」冀宏強說,山西晚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時,已經是當天22時,一行人回到酒店後,在酒店大堂裡進行了採訪拍攝,「白天走訪了一整天,所有人都已經疲憊到極點,但因為第二天還有別的行程安排,大家都堅持了下來。」冀宏強說,那一天他回到家裡已經是第二天凌晨兩點,但是他知道記者們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採訪,可能沒什麼時間休息。

「時代需要這樣的精神,來自我們晉商故裡的記者們,正在這次活動中身體力行著這種精神,令人非常感動。感謝這一群人,在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

諶超美:

記者和當代晉商茶商一樣,肩負著承上啟下的重要責任

湖南安化「晉豐厚」茶號第七代傳人諶超美曾經在山西住過很多年,和山西感情非常深,對晉商歷史也非常了解。「正是因為這份更深刻的認識,我才會覺得現代晉商和茶商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要做好承上啟下。上,就是要把以往的歷史和晉商精神理解透徹,並在自己經商過程中進行貫徹;下,就是要將上一代晉湘商人做事業、做文化的認真態度,以人為本的理念,吃苦耐勞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諶超美說,她理解的重走萬裡茶路,不是在每個地方轉圈打卡,而是要真實地了解晉商當年經歷的千辛萬苦,當年安化交通非常閉塞,晉商依然能找過去,足以證明他們的遠見和堅韌品質。沒有身臨其境,是無法感同身受的。

「晉商起於鹽興於茶盛於票號的歷史,可能現在的90後、00後都沒有聽說過,我們這代茶商晉商,有責任有義務讓他們了解。」諶超美說,記者和茶商一樣,雖然目的不同,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

諶超美說,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現在的晉商是「躺在老字號的歷史上忙著圈地掙錢」,這樣的話讓她非常惱怒,她覺得記者有責任和義務,通過自己的眼睛與筆下的文章,讓更多人了解到現代晉商在做什麼。「這樣的人太多了,我們無法一一反駁,但既然要重走茶路,就要還原事件的真實性,讓我們的後代,從正能量的角度,認識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

最後,諶超美將她在北京茶博會上的一句話送給山西晚報記者:「於前人來說,我們是後面的傳承者,是講故事的人;於後人來說,我們在創造歷史,是在故事裡的人,任重而道遠。」

媒體同行

伊凡:作為同行,真心地道一聲保重身體!

和很多武夷山人一樣,閩北日報記者伊凡對自己生活過的下梅村的關注,來自於當年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那時起他才知道,他的家鄉是喬致庸曾經販茶來過的地方,而電視劇中喬致庸所居住的極具北方特色的大院,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和很多武夷山人不同的是,因為媒體記者這份職業的緣故,伊凡可以接觸到更多與萬裡茶道有關的訊息,他對相關專家學者進行過專訪,曾參與報導茶博會、中蒙俄市長峰會等大型活動,並且因發表萬裡茶道相關報導,獲得過福建新聞獎三等獎。

伊凡說,下梅村因茶興而興,因茶道的衰弱故而也平靜了一段時間,但也恰恰是那些年的平靜,使得許多古建築和房屋、茶道遺蹟得以完好保存下來。現如今,這裡又因茶而被世人關注,在各方面因素推動下,當地政府計劃將這裡重點打造,不僅要修路,還會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希望有更多人來到下梅,關注下梅。

在伊凡看來,記者作為傳播者,在重走萬裡茶道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專家學者們在挖掘整理研究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如何讓更多人了解認知,就需要記者們去看、走、聽、記錄、傳播。「雖然路上辛苦,但是無論對受眾還是對記者自身而言,都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不過作為同行,最想說的是,一定要保重身體!」

李金璽:

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讀者,是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

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到達社旗山陝會館時,已經在路上走了十多天,為了參與報導,南陽晚報記者李金璽和同事一行驅車一個多小時,從南陽趕到社旗,採訪結束後又匆匆趕回南陽寫稿。李金璽笑著說,記者這個職業就是這樣,辛苦永遠只有自己知道,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廣大讀者,這也是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

李金璽說,重走萬裡茶道,為沿線城市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通過記者們不斷地挖掘,宣傳報導,也可以讓當地人對萬裡茶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山西晚報採訪團離開社旗後,南陽晚報做了一個整版報導,詳細介紹了社旗和萬裡茶道的關係,介紹了晉商故裡晉中市的一些情況,收到了很多的讀者反饋。有讀者說,以前自己只知道社旗有個山陝會館,卻不知道它的背後還有那麼多故事。「正好借這個機會,對我們當地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起到推動作用,還可以提升當地文化自信。」

王雪玉:

全媒體時代,每位記者都是全能手

大河報記者王雪玉說,全長13000公裡的中俄萬裡茶道,是一條被很多人知道、卻很少人能真正完全走下來的路。山西晚報策劃這個活動,應該是希望通過記者的眼睛帶著大家去看、用腳步去丈量,並藉助新媒體手段,帶著大家一起走這條路。在交通工具如此便捷的現代,一路走下來,可能碰到各種問題,更何況是幾百年前的晉商,他們在路上會遇到多少艱險困苦,真的無法想像。

為什麼要開闢這條路,沿途涉及的當地經濟、人文、歷史等等,都可以通過這次重走,讓更多的人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全媒體時代,除了報紙版面以外,還有視頻、影像、直播等多種手段,每位山西晚報記者都是全能選手,一人身兼數職,既要寫稿子、直播,還要處理沿線各種突發的事件,真的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四力」缺一不可,但同時也將這段路全方位展示給了大眾。

我們一直在說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最強聲音,而這些就要靠記者的報導才能讓大家知道看到。記者要有社會責任感,因為我們不僅是見證者、記錄者和建設者,同時也是推動者。

今年的情況特殊,各行各業都湧現出很多最美逆行者,其實我們記者也是最美的逆行者,奔赴在新聞的第一現場,將事件真實地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真心祝願每一位記者同行平安!平安是對自己、對家人、對同事最大的安慰!希望山西晚報記者團可以平安地將這13000公裡走完,一路順利!

記者節裡

致敬萬裡茶路上的他們

「你們記者還有節日?」

「記者節有儀式嗎?」

第21個記者節到來,我們仍會收到各種直擊靈魂的「拷問」,在這個看似全民皆媒體的時代,很多人早已淡忘記者的存在,很多人依舊對記者充滿誤解,當然也有更多的人會致敬記者。

記者是什麼?同行們總會說我們「鐵肩擔道義」,我們「瞭望社會」「守望文明」,記者是記錄者,能下筆如有神,能扛起「機器」,採訪、報導、編輯、策劃、輿論、公關、新媒體運營、短視頻短劇創作……

記者是保持清醒、保持痛感、保留溫度、秉承熱愛、堅守希望的職業。記錄社會沉浮和時代的變遷,眼裡裝著星辰大海和人間煙火,收穫著人情冷暖。

流動的信息,鐵打的記者。這一年,報社轉型「蹚新路」,山西晚報記者踏上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之行,這是一次經典報導創作。

一路顛簸,一路奔波,一路記錄。忙碌卻不慌張,忘我卻依舊較真,一群記者默契地圍成一個圓圈,夜裡站在暴雨中,採訪記錄,只為求證還原「當時」;「車分兩路」一撥兒人去採訪晉商遺蹟;一撥兒人出現在新晉商代表創業基地,只為將採寫素材更加豐滿;一群人在雨裡跑來跑去,求真探索,最終發現了「晉商遺址」,為當地做出歷史性的貢獻;而還有一通又一通電話,有來自報社領導的指導與問候,「平安歸來」成為萬裡茶路上的通關蜜語;還有來自家人輕聲的問候,致孩子、致父母、致愛人。電話裡報喜不報憂的做派將記者另一面表露無遺。

記者本有「鋼鐵般的意志」,通俗說,記者很剛,但是剛毅背後全是一顆又一顆敏感、鮮活、跳躍的溫柔之心。

走到這一天,記者節越過越令人心情複雜。身為記者著實不容易,甚至會淪為「弱勢群體」。但是,很少聽到記者會說「我們太慘了」,不埋怨、不抱怨,縱使路遠馬亡,縱使風餐露宿,縱使暗流觸礁,他們仍帶著一顆赤誠初心、帶著一份樸素裝備、帶著堅守信念,在路上,蹚新路。

這份職業依舊讓我們著迷、熱愛、尊重、期待。

您好,這一天,我們要記錄眼中的自己,我們要上頭條,站C位。這是我們慶祝記者節的儀式,在路上、在現場、在電腦前、在鏡頭裡。

這些是我可愛的同事,他們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他們不只是他們,以個體帶動群體,他們是山西晚報社全體人員,將記者精神與晉商精神相融合,奔赴在路上,開闢著新路。

什麼是記者精神?崇高的理想、堅定不移的信念、從未動搖的初心。一千位記者有著一千種精神,所以,我們決定為採訪團記者做人物畫像,看看他們的精氣神。

劉子平: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團魂

記者精神·關鍵詞:責任、擔當力

從漫漫長夜「守房」夜班值班領導到披星戴月趕路人,山西晚報社社委劉子平到報社已近21個年頭,這一次,作為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的總領隊,他被視為團魂,日常統籌記者們的採訪、直播、攝影、攝像等任務,提前構思抓取茶路上的新聞點、內容性,這位領頭雁將夜班編輯工作改為了茶路移動式辦公。

苛刻嚴審稿件的同時,劉子平也總能注意到廢寢忘食趕稿、交攝影圖片的記者們,悄悄安排打包外賣;長途跋涉大家的疲憊,路途上大家的變化,都被他收在眼底,默默關懷著大家。

從細節處著手,責任、擔當力,這是記者精神的核。10月29日,採訪團國內上半段路程行走完畢,回到太原時,劉子平感嘆,「我把大家平平安安帶回來了」。

他說,記者精神裡有一種責任與擔當,無法繞行的社會責任感、團隊責任感撐起了記者敬畏之心。

任俊兵: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團旗

記者精神·關鍵詞:堅韌、執著力

從山西晚報社晉中站長轉型到山西晚報社產業孵化中心,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是任俊兵早年前就籌劃的事情,是他的一份情懷心願,也是必須要走且來之不易的「茶路」。出發前,任俊兵表示這條路無怨無悔。

這位扛著「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旗幟」的總協調,不管是5年前的堅持,還是如今在路上帶領全體採訪的狀態,讓人們看到最顯著的記者精神:堅韌、執著力。

他說,好記者,從不會輕言放棄。好記者本就是一種精神,勤奮、堅韌,更要有執著的信仰,堅持持久作戰的鬥爭力。

李吉毅:入行26年,認真待事成為思考常態

記者精神·關鍵詞:認真、嚴謹、思考力

「這是經年累月的思維習慣」。今年是山西晚報晉城記者站站長李吉毅入行的第26年,也是他到山西晚報社工作的第20年。晉商萬裡茶路上,這位資深老牌記者被視為團隊「倔強」「認真」「靠譜」的老哥,嚴格遵循歷史真相原則,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上,洛陽站學者提到的通關文牒、古坂羊腸路上的碑文等遺蹟舊址,李吉毅都會帶著深度思考去一探究竟,去詢問真相。

採寫報導中,這位資深硬漢記者深藏著柔情、不屈,更折射著認真、嚴謹、智慧的思考力。不盲從、不盲信、去求證,這才是記者該有的態度。

他說,鄙夫競喧譁,達士善大觀。記者精神也是學術精神,就是要接近真相、探索真相、傳遞真相。

馬立明:團隊裡的「飛行員」硬核操作很專業

記者精神·關鍵詞:探索、專業力

山西晚報提到攝影部主任馬立明,大家更會親切地稱他為「馬兒」。馬立明是「萬裡茶路」上的飛行員,也是「萬裡茶路」上的真性情記者,所見所聞所感受,快人快語快記錄。出發前裝備齊全,全部都是他的攝影器械、無人機等,「萬裡茶路」上現場忘我的工作,用拍攝記錄著茶路風景,甚至一度去找遺失的飛機。

「大家跟著我一直揮手,一直揮手,不要停口號,走……」鏡頭前出現那一幕幕採訪團影像時,正是這位攝影大拿的轉型記,探索是一種執念,更是一種專業力的記者精神。

他說,記者精神最不能缺席的是探索、專業,不停留於表,而要去發掘其質。記者精神裡有一種融匯貫融的專業力。

寇寧:扛起設備保持奔跑

記者精神·關鍵詞:無畏、行動力

攝像機就是武器,又被稱為他的「長槍長炮」。「萬裡茶路」上一直在拍攝他人,很少被拍攝的記者就是寇寧。無畏、奔跑、勇敢,為鏡頭的黃金比例反覆拍,他衝在團隊第一線,又常常因為拍攝而跟隨在部隊最後面。

採訪團走到鉛江河口古鎮時,想要將江邊晉商碼頭所記錄,寇寧奔跑著踩在滿是青苔的石階上,一邊打滑,一邊拍攝,捕捉下精彩攝影大片。

他說,記者精神一定要無畏、勇往直前,更要奔跑起來,保持行動力,才是記者必備的要素。

趙琴:冷靜頭腦裡的「燙手文字」

記者精神·關鍵詞:溫度、感受力

很多人說記者都是理性、冷靜的群體。其實,了解他們的人才知道那些「感性、細膩、溫度」。直到如今,趙琴都記得萬裡茶路採訪團幾個瞬間,抵達九江時,85歲的姥姥摔跤住院,媽媽哭著打來電話,她也偷偷擦抹眼淚;抵達武漢時,雖然是調休日,幾位記者並沒有走出酒店大門,而是在房間裡繼續工作,每當寫不下去的時候,依靠隊友彼此之間的加油鼓舞全程支撐下來。

以溫度丈量世界,收穫到家人支持,也收穫著沿途夥伴們的鼓舞。萬裡茶路採訪團返回山西後,她病倒了,扁桃體化膿,想著接下來的出發,趙琴選擇輸液方式治療。

她說,好的記者要有「編輯思維」,更要有溫度、有感受力,看清生活真相,依舊虔誠地熱愛生活。

孫佳森:好記者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記者精神·關鍵詞:思考、客觀、創造力

什麼是記者?拋開教科書理論來說,好的記者是一種平視與格局,它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狀態。保持在路上,在新聞現場,筆耕不輟、思考不墮。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上,孫佳森和同事們時常探討沿途所思所見,在嘆為觀止的晉商會館前,反省身為山西後輩們的遺憾;在服務區休息時,又彼此鼓舞「吾輩繼續努力」。萬裡茶路上的「VLOG」創意製作,成為她工作中的一種「放鬆解壓」方式,從厚重的文字跳躍到手機鏡頭裡。

在保持理性的頭腦裡,感性地認知世界,永遠熱淚盈眶。審視、反思,記者天生使命裡裹挾著對時代和周圍發生事件的思考。

她說,記者就是時代的記者,創新創造力同步。

田曉瑛:保持痛感好記者要懂「先手」

記者精神·關鍵詞:進取、學習力

一旦在路上,狀態就要有。打起精神,唱起歌。這是記者奔向未知前的「樂觀態度」。因為重走萬裡茶路意義非凡,田曉瑛和家人反覆商榷,將年僅2歲的女兒交給父母看管,義無反顧踏上這條路。

出發前,田曉瑛做足了準備,提前購買茶路書籍,查閱相關資料。

她說,好的記者一定要有學習力,保持痛感,保持熱愛,要有純良初心,更要做好準備,提升眼界和格局,才能更好地傳達。進取、學習力這是記者精神裡的根基。

楊晶:好記者的媒體氣質可以「有範兒」

記者精神·關鍵詞:風度、氣質、應變力

記者需要功底,需要積澱,記者也是一種本能。舉手投足之間,媒體人形象不僅代表她本人,還代表著報社、甚至是她的同行群體。在武漢漢正街,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與楊晶匯合,乘坐了6小時的高鐵,楊晶終於找到了組織,完成了精彩的4場直播。鏡頭前,她落落大方的主播氣質,深受網友喜愛。

她說,記者就是你一進入那個「新聞場」,你就立馬投入進去了。媒體人本身有風度、平常心。當然,還有不可忽視的應變力,記者精神必須有新聞敏銳度,更要有隨機應變能力。

往期推薦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田曉

孫佳森、趙琴、馬立明、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馬立明、武六紅

通訊員 王磊 郝智暉

原標題:《山西晚報記者節特別策劃——我們走在萬裡茶路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內蒙古山西商會走訪(總第403期)
    2020年11月24日下午,山西晚報社社委劉子平,萬裡茶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商業史學會秘書長、祁縣晉商博物館館長田建,著名畫家牛力,山西晚報新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任俊兵,山西晚報攝影部主任馬立明,山西晚報社晉城站站長李吉毅
  • 山西晚報採訪團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跨越閩贛!翻山越嶺涉古渡,尋販茶...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攝 閩贛交界處: 分水關祭拜「孤魂總祭」碑 300多年前,晉商曆經磨難打通萬裡茶道,最初起點是福建省崇安縣(現武夷山市)下梅村。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祁縣:悠悠老街寫滿晉商故事 錚錚本翹彰顯濟世情懷
    祁縣古稱「昭餘」,當初晉商們創辦的茶莊票號,至今依然在昭餘古城裡默默講述著萬裡茶路上的故事。11月12日,山西晚報重走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祁縣昭餘古城時,70歲的原祁縣縣誌辦公室主任武殿琦已經等候在古城門口了。「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活動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榆次站:常家莊園聽茶路傳奇,千年老城尋晉商盛景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 攝「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自古以來,榆次就是晉中平原富庶之地。過去五百年間,作為在「萬裡茶路」上經營時間最長的晉商茶幫,榆次商幫早已成為晉商的重要代表。尤其是榆次常氏,開拓了從福建武夷山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裡茶路」,並以雄厚實力執茶葉對外貿易之牛耳。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路行來,常家當年的茶山、茶場、貿易貨棧舊址猶在。
  • 「山西晚報直通兩會」 山西晚報小記者一口氣提出10個問題
    山西晚報小記者們提出的問題令人眼前一亮、20歲的大學生丁明傑一口氣提了8個高質量建議、教育話題成為焦點內容……「山西晚報直通兩會」現場亮點頻現。「今天來的山西晚報小記者中就有兩個戴眼鏡的,我們班差不多有10個戴眼鏡的,你們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話題一拋出來,便引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 山西晚報創刊20周年,邀請12位讀者走進報社交流
    交流座談中,讀者代表推心置腹,說起自己和晚報的結緣故事,真情流露,娓娓道來,說起山晚的記者編輯的姓名,更是親切如家人。大家歷數了一系列難忘的山西晚報的品牌活動、重點稿件,如感動山西、最美社區幹部等最美系列,千裡走黃河,愛心送考生,圓貧困兒童六一心願等。同時,讀者代表就報社發展,從創意策劃、報導思路、報導題材、版面架構、媒體融合等方面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建議。
  • 丈量腳下熱土 我們行走在沁河岸邊 - 山西晚報數字報
    繼「千裡走黃河」之後,2019年,山西晚報又組織了大型採訪活動「千裡走沁河」——就是要「走」,就是要記者親自丈量腳下的土地,然後用「眼」去觀察,用「腦」去思考,最後,用「筆」去寫言之有物充滿真情實感的稿件。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大同站: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滄桑兩古橋...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攝塞外得勝堡見證晉商崛起繁盛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有座藏傳佛教寺院,名為大召無量寺。寺院門口,豎立一尊巨大的坐像。坐像上,用漢蒙兩種文字刻有「阿拉坦汗」四字。明萬曆七年,大召寺開始修建,次年建成。寺院創建者就是阿拉坦汗。
  • 山西博物院年末特別策劃
    本報太原12月9日訊(記者王媛)為了響應省委省政府打造黃河、太行、長城三大旅遊板塊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天上午,由山西博物院特別策劃的「心駐太行——張培林山水畫藝術展」在該院會展中心二層開展。此次展覽是張培林先生書畫作品在山西博物院的第二次亮相。
  • 山西祁縣將建「茶文化旅遊城」 萬裡茶道節點城市打出「茶旅融合...
    啟動儀式現場。  「此次『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建設項目啟動,是山西促進農旅融合、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的有力抓手。」山西文旅集團董事長王文保介紹稱,山西文旅集團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堅持保護為主、規劃先行、產業培育,在祁縣昭餘古城建設萬裡茶道博物館、山西藥茶博物館與山西藥茶文化產業街等項目,打造茶文化之都、中國茶文化旅遊第一城,助力山西藥茶和文化旅遊業做大做強,推動山西省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山西藥茶產業發展,全力打造中國第七大茶系。
  • 記者節特別策劃:感受新聞背後的故事
    (段昊書) 我們的光榮與夢想  「記者節」定在收穫的秋天,似乎有著別樣的深意。那金色的陽光從湛藍的天空灑下,像給大地賦予了榮耀,又昭示著秋收冬藏後,孕育來年新的希望。而記者的光榮和夢想又是什麼呢?  記者其實很簡單,就是「記錄的人」。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南船北馬襄陽地,東連西接晉鄉情;米公祠感受晉商...
    主辦方特別邀請到多位襄陽當地文化名人,以及在襄陽的山西老鄉、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後人等諸多萬裡茶道相關專家、新晉商代表參加了討論會。3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各方人員就萬裡茶路襄陽段的相關情況,現存老碼頭、遺址遺蹟,申遺現狀等進行了分享。同時,襄陽新晉商代表也紛紛表示,在外做生意,絕不能丟老家人的臉,一定把晉商精神發揚光大。
  • 炒茶、問茶、考茶,晚報小記者在樂模收穫太大了
    文 / 圖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孔琳你喝過明前茶嗎?知道明前茶是怎麼來的嗎?你看到過古法現場手工炒茶嗎?你玩過我們茶競賽的線上小遊戲了嗎?你拍的抖音小視頻獲得了多少關注?好玩還能贏大獎,4月1日上午,將近200名 燕趙晚報小記者及家長來到樂模商城,參加燕趙晚報與樂模商城聯合舉辦的 " 我是小茗星 " 看茶、品茶活動。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古漢口:「九省通衢」東方最大茶港;漢正街:竭力...
    山西晚報記者 寇寧 攝滿載茶葉的晉商商船,從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河口鎮進入信江,順流而下至鄱陽湖,揚帆北上120公裡後,出鄱陽湖湖口進入長江。湖口對岸則為「萬商來往之區」的重要商埠——九江。九江將江西、福建、安徽三省茶區連接一處,成為長江中下遊與漢口、福州並稱的「三大茶市」。
  • 重走晉商萬裡茶路|介休站:太和巖琉璃牌樓流光溢彩印證晉商興盛...
    11月14日、1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來到介休,在這裡尋訪當地晉商傳奇,並將尋訪過程進行了網絡直播,共獲得241.9萬次播放量。
  • ...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迢迢,因晉商崛起塞上水旱碼頭
    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鄉愁濃濃,跨草原融匯晉蒙兄弟情誼茶路迢迢,因晉商崛起塞上水旱碼頭當年,南方辦茶的晉商一路輾轉回到山西,稍事休整後,帶著印有自己商號的茶貨繼續北上。  11月23日、2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仍在繼續,採訪團一行過右玉殺虎口後,來到內蒙古工業重鎮包頭市。包頭喬家金街。
  • 山晚小記者探秘太原植物園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孕育精華,破土發芽,向陽而生,逆風生長……這是植物的秉性,也是山晚小記者的精神!寒冷的冬日,萬物蕭瑟,樹木蕭條……在太原,卻有個四季如春的好地方,走進它,就仿佛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植物王國,它就是火熱的太原新晉「網紅」打卡地太原植物園。22日,山西晚報小記者受邀參觀太原植物園,用記者的眼光發現植物園不一樣的魅力!
  • 【記者節】特別策劃:新聞臺的男神都去哪兒了?
    今天是記者節,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三個行業性節日之一。
  • 又是一年記者節——感動路上,我們執著前行!
    2013年的中秋節,是收穫頗豐的一個節日,這個中秋節別人得到了團圓,我也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文/本報記者  周  婷做一名愛的傳遞者每逢春節,為那些需要幫助的貧困家庭和人群送溫暖、送關愛、送祝福,是本報年終歲尾時最重要的活動之一。2013年1月,本報第7屆歡歡喜喜過大年大型公益活動再次啟動。這一次,記者走進了武川縣二份子鄉南蘇計村。
  • 山西晚報獨家專訪「中國戲曲主持第一人」白燕升:再回山西,不做...
    此次,白燕升再回山西,不上舞臺而是走進校園——山西傳媒學院將通過全職引進白燕升團隊,成立白燕升戲曲研究傳播中心,並力爭將其打造成山西省乃至國家級戲劇戲曲研究的「新旗艦」、戲曲影視創作的「新高地」、戲曲傳媒融合的「新重鎮」。16日,山西晚報記者電話採訪了白燕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