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小記者們提出的問題令人眼前一亮、20歲的大學生丁明傑一口氣提了8個高質量建議、教育話題成為焦點內容……「山西晚報直通兩會」現場亮點頻現。
山西晚報小記者現場問題一個接一個
「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的同學戴上眼鏡,你們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對於不少商家為吸引顧客眼球,將成語中的字隨意篡改,政府是不是應該整治這些行為呢?」「現在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你們覺得這意味著什麼?」……
「山西晚報直通兩會」活動現場,來自太原市第二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季姝君用稚嫩的聲音一口氣提出10個問題,在對問題進行簡單闡述的同時,還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贏得了現場參會人員陣陣掌聲。
「今天來的山西晚報小記者中就有兩個戴眼鏡的,我們班差不多有10個戴眼鏡的,你們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話題一拋出來,便引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關注。
聽到季姝君小朋友說到戴眼鏡的話題,省人大代表馮立新說,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學生應保證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確保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這個要求學校應該給予重視。
針對同一問題,省政協委員劉洋介紹,2017年6月,我國公布第一份關於少年兒童健康體質調查,四年級學生近視達到38%,六年級達到53%,而通過研究表明,眼睛需要接受日光照射,隔一層玻璃都不可以,主要是缺少紫外線,所以建議學生要到戶外活動。此外,眼睛保健操也對學生護眼有所幫助。最後,劉洋提出自己的觀點,知識可以通過後續教育進行學習,但身體素質卻是無法逆轉的,值得每一位教育從業者深思。
隨後,季姝君將自己整理在筆記本上的十個問題一 一提出,問題涉及教育、環境、醫療、老年人等。季姝君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這些問題都是她身邊發生的事情,譬如為什麼很多老年人患糖尿病?她認為是飲食結構的問題,媽媽經常勸告自己的姥爺、姥姥晚上飲食要清淡等。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晚報已連續9年在我省召開「兩會」之前舉辦「山西晚報直通兩會」活動,邀請各個行業的讀者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反映、交流自己身邊的事,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聲,促進社會進步。此次邀請山西晚報小記者參加活動尚屬首次,她們用自己的視角闡述、分析事件,為整場活動增添了新的活力。
大學生三次走進「直通兩會」建言獻策
「提建議之前我先做一個小調查,問在座的各位一個問題,誰聽說過『我的太原』這個APP?」丁明傑環視一周,沒有一個人舉手。
「『我的太原』是市政府牽頭開發的APP,相當於線上的政務大廳,為太原市民提供政務服務和便民服務,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有這個APP。結合我個人的實際體驗,我覺得政務新媒體發力不足,從使用情況來看不是很理想,普遍存在知曉率低,便民程度不高,信息更新慢,沒有考慮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特點。我建議做好辦事入口的匯聚整合和優化,統籌推進政務新媒體、政府網站、實體政務大廳的線上線下聯通、數據互聯共享,簡化操作環節,為公眾提供優質便捷的辦事指引,避免重複建設……」提出問題,再給出針對性的建議,丁明傑的發言一氣呵成。
這已是大學生丁明傑第三次參加「山西晚報直通兩會」了,他這次準備了八條建議,每一條建議有背景、有分析、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從政府公共信息發布平臺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到如何繼續推進我市AED及院前急救培訓的建議,再到廁所改革、舊衣物回收信息公開、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落實情況、城市黑臭水體監督落實情況,大學生丁明傑關注的都是你我身邊切實存在的問題。「這是我第三次參加直通兩會,變的是建議內容和方向,不變的是對民生熱點話題的持續關注。」丁明傑說道。
「今年我還是要提一下AED的投放問題。」丁明傑口中的AED是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英文簡稱,被譽為「救命神器」。「2018年3月27日,山西晚報就以《公共場所安除顫器?耿彥波會上表示「立即落實」》進行了報導,但是時隔多月,太原市的AED普及推廣效果不是很理想。據我所知,目前僅在太原南站和太原機場有所投放。在投放時,我建議可以政府參與,也可以讓相關基金會和社會組織主導;在維護方面,由所在地維護或者組織志願者維護都是可行的。AED被譽為『生命的滅火器』,期待能早日和滅火器一樣普及。」
丁明傑有理有據的發言讓在場的人時而頻頻點頭,時而陷入深思。針對丁明傑提出的太原市AED投放不足的現實,省政協委員劉洋表示,急救不僅僅是面對心肺復甦,切菜時把手割破了、炒菜時油濺起來燙傷等等都需要急救知識。而這些急救知識通過三五天的培訓、一個小的急救包、幾頁的一個小冊子就可以獲得。因此院前急救在技術上的難度並不大,關鍵是要找到銜接點。
省人大代表馮立新對此表示贊同,「資源不是最難的,難的是觀念的改變。以人人都應該掌握的心肺復甦來講,我們專門走進社區去教居民怎麼做,但很多人只是在一邊看,沒有人親自去操作。所以這個工作是需要呼籲社會各界都關心與重視起來的。」
看到自己提的建議和意見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重視和討論,丁明傑連說了好幾遍「滿滿的獲得感」。
焦點話題教育話題成了現場的焦點
「青少年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讓生活常識培養進入教育領域」……在「山西晚報直通兩會」活動中,教育話題成了現場的焦點。
促進身心健康 真正為學生們減負
「學校經常會給我們布置一些家庭作業,其中包括做小報,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英語小報、語文小報、數學小報……可是,我們只是個小學生,沒有這樣的綜合能力,去獨立完成一張小報的製作,每次都是爸爸媽媽幫忙,很費勁。家長累,我們也沒學到太多實用的知識。如果能換成深度了解一張報紙是怎麼誕生的,我覺得這比做好幾張小報收穫要大。」山西晚報小記者韓笑然說道。
韓笑然說,她還希望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能關注到補習班的問題。「補習班是為了提高我們的成績,可是,學習好的在補習班還是好,差的還是差,沒有真正起到補習的作用,反而讓大家都很累,爭著搶著上補習班,不僅經濟負擔大,身心壓力也很大,希望能遏制一下補習風氣,給我們減減負!」
聽完韓笑然的建議,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的見地,很不錯!這確實也是很多家長們的心聲!」一位人大代表感嘆道!
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橋東街道辦事處雙塔一社區居民代表、社區老黨員賈玲建議應該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身邊有的人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還有一些人舉家移民,不留戀自己的祖國。我今年84歲,經歷過戰火,挨過餓,過過苦日子,能深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是無數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也能深切地體會到如今的祖國母親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才發展成如今美好的樣子。」賈玲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十分欠缺。
「所以,我建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從小做起,從每一個個體入手,通過一些愛國人士的先進事跡的宣講,給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從小熱愛生活,長大了努力工作,走正路,用實際行動報答祖國。」賈玲說,她常常參加社區組織的一些活動,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社區道德講堂的建設中,但是總是感覺力量有些薄弱,希望能有更多人重視並關注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孩子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愛國主義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建議心理教育進校園
「我是一名小學生的家長,我認為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應該完善它的社會職能。現在,學校都以學業為主,雖然配備品德、美術、體育等課程,但師資力量還是側重學業。」群眾代表張浩莉說,其實小學生主要的還是心理發展,應當培養學生人際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張浩莉深有體會地介紹,每天她都會陪孩子聊一個小時左右,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所思所想,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見解與其討論解決最佳方案。
因此,活動現場她提出自己的建議,可以通過社會力量、政府力量,讓心理老師走進課堂,用專業的知識,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
省人大代表馮立新回應,現在部分學校還沒有開設心理教育課程,但這的確很有必要納入小學教育,作為一門固定的課程,融入平時的教學中,確保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讓生活常識進入教育領域
「現在孩子的學業負擔太重了,導致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大大下降,應該讓生活常識進入教育領域!」群眾代表張連葉作為一個家長,當下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現在的孩子只會學習,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沒有。真擔心他們長大後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怎麼承擔起社會的擔當和家庭的責任?像有的國家從小就教孩子一些急救知識,這是在生活中真正能用到的。而現在的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學業上,那真正的能力什麼時候培養?像有的學生十八九歲了還沒洗過襪子沒洗過碗,這樣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多。」談及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座的很多人都深有同感,頻頻點頭。
「能不能忽略升學率?讓大學不再那麼難考,把壓力後置到畢業的時候,讓學生有時間培養各種能力。」張連葉提出一個自稱「不太成熟」的建議。
「我發現今天從小到老,都很關注教育的話題。」省政協委員史宏雲對「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要想改變現狀,學校首先要在課程設置上做很大的調整,增加德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課程。同時老師的素質和德行也很重要,要加強師德教育。」
本版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李飛飛 胡永蘭 李晶 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