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相關視頻
右玉站
殺虎堡由三部分城堡構成,從左到右依次為殺虎堡、中關、平集堡。山西晚報記者馬立明攝
哥哥走西口,
唱盡千年晉商萋萋滿別情
蒼蒼殺虎口,
承載萬裡茶路歲歲枯與榮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代,趙國從晉西北開闢了一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東西大道,取名「參合陘」,也稱「參合口」。這就是後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殺虎口。
「長城以外,蒙古諸番,部落數百種,分為四十九旗,臣其酋長,而撫其民人,其通貢往來必道於其關,而殺虎口乃直北之要衝也,其他在雲中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稱為險塞。」從清雍正《朔平府志》的這段文字記載,不難看出殺虎口的地位非常重要。
殺虎口位於晉西北邊界,朔州市右玉縣境內,與內蒙古的和林格爾縣、涼城縣接壤。關內外層巒疊嶂、奇路險惡,自古就是中原與漠南的通衢要道。作為軍事要塞,自古以來殺虎口狼煙四起、烽火不斷。明正統至嘉靖年間,殺虎口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陷。
明嘉靖三十六年,殺虎口在一場戰爭中被攻破,孤立無援的明軍堅守右衛城長達8個月。戰爭之後,明朝對殺虎口和右衛城重新加固修繕,並在殺虎口一帶的長城增加守兵,殺虎口的防禦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然而,歷史的發展有時也會出現戲劇性的「意外」。隨著「隆慶和議」的成功,蒙漢兩族紛爭偃旗息鼓,邊貿活動日趨繁盛。這條充滿烽火和兇險的北方軍事通道,卻在精明的晉商腳下被踏成一條通往蒙俄境內的國際貿易大通道——萬裡茶路。當年,由南而至的販茶晉商馱隊,來到雁門關黃花梁歧道地,眼前出現兩條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條經大同、陽高,過天鎮「便行橋」,前去「東口」張家口;另一條是過大同「懷德橋」後,一路向西,經左雲、右玉,去往「西口」殺虎口。
儘管兩條販茶商路是分別從山西的「西口」、河北的「東口」進入蒙古大草原,但最終商隊是「殊途同歸」「兵合一處」,進入蒙古大草原後,經二連浩特,過烏蘭巴託(庫倫),到蒙俄邊境恰克圖直至俄國、歐洲內地,讓茶葉成為搶手的熱銷品。
11月22日下午,一場大雪過後,由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共晉中市委市政府、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山西晚報社發起並承辦的「弘揚晉商精神、重走萬裡茶路」大型活動採訪團一行冒著嚴寒,順著古商道來到了塞外名鎮——殺虎口。
殺虎口,也稱西口,位於晉西北邊界,朔州市右玉縣境內,與內蒙古的和林格爾縣、涼城縣接壤。山西晚報記者 馬立明 寇寧攝
堡壘取名折射出邊地狀況
沿途,採訪團成員踩在厚厚的積雪上,腳下不時發出的「嘎吱」「嘎吱」聲,向空曠的四周散去,銀裝素裹的殺虎口更顯得祥和、寂靜。
殺虎口距離右玉縣城35公裡,地處西北邊的長城腳下,唐朝稱「白狼關」,宋代為「牙狼關」。由於位居雁門關之北,所以說殺虎口是晉北邊塞的一大天然屏障,是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也是蒙漢兩族徵戰的前沿陣地。
「正源於此,在明代,殺虎口叫『殺胡口』『殺胡關』,也叫『殺胡堡』。」55歲的王澤民是右玉縣文聯研究員,對西口文化頗有研究。「這些殺氣騰騰的名字,都是明嘉靖年間起的。清初,朝廷又改稱『殺狐口』,但還是感覺不妥,於是最終改為『殺虎口』。」顯然,清朝入主中原後,當蒙古族是其同盟,本屬於大同外圍的軍事威脅已不存在,殺虎口作為軍事重鎮的功能逐步弱化,抵禦北方部族南侵的防禦作用隨之日趨消失。
明嘉靖三十三年,殺虎口開始黃土築城,城牆高11.7米,周長為1公裡。明萬曆二年為殺虎口黃土城牆包磚。38年後,明朝在原有的殺虎口外另築一座新堡,新堡的城牆長、寬、高、厚均與舊堡相同。與此同時,東西兩道築牆將新舊堡相連,兩堡之間形成倚角互援之勢。
新堡名為平集堡。「這個名字,與明嘉靖皇帝之前給城堡起的名字相比,語氣就緩和多了。」王澤民說,新堡比舊堡晚建71年,此時「隆慶和議」蒙漢之間達成協議已實施多年,通過邊貿頻繁交易,促進了兩族關係和諧。「『平集』,和平之集市。」
從外觀形制來看,平集堡門樓與大同新榮區的得勝堡相似,堡的南門門洞上方,磚雕垂花門罩保存完好,中間鑲嵌「平集堡」匾額。
平集堡南門外有條小河,河上有座石橋,名為廣義橋。石橋長24.4米、寬6.75米、跨徑14米、橋洞高6米。王澤民說:「這座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為二心圓單孔尖石拱橋。」廣義橋橋體是用深灰色石灰巖石砌成,橋面也是用同樣的石頭鋪就。這種巖石就產自平集堡東面的山上。
廣義橋橋面東西兩側各有22根望柱、22塊欄板,柱頭上分別刻著石猴、石獅、仙桃、木瓜、石榴、卜吊,望柱間的欄板上刻有犀牛望月等圖案。橋西拱圈上又石雕龍尾一條,而在橋東拱圈上則刻有龍首。只見龍首雙目怒睜,張口炸須,似欲凌空而去……
稅務監督署在這裡存在280年
雖說平集堡沒有了以前的火藥味兒,但也並不是蒙漢官方及百姓直接交易的集市。
走出平集堡北門,出現一片寬闊的空曠地帶,一直延伸至一條橫亙的黃土城牆邊上,城牆中間有兩個高大分立兩側的土墩。
「這裡是殺虎堡舊堡的南門。」王澤民帶領大家,沿著陡峭的城牆邊登上舊堡城牆,環顧新、舊堡內外,一覽無遺:在黃土築成的城堡內,零星散落著一些民居窯洞,空曠地帶則是大片的耕地。
走下南門城牆,來到殺虎堡的西門。廣義上的殺虎堡包括殺虎堡、中關、平集堡三部分,「中關」就是新堡、舊堡之間的空地。「殺虎堡在『三堡』的最北端,原有的一座南城門現已不存。如今僅殘存四面城牆。」
王澤民說,「中關」地帶以及堡西門外道路兩側商鋪林立,過往商客摩肩接踵,非常熱鬧。「原先不僅建有戲臺,還有玉皇廟、關帝廟、驛站、財神廟、觀音廟、五道廟等廟宇,尤其是還有一座『茶坊廟』。」
「平集堡是一個安置守堡的官員及達官貴人們居住的地方。」王澤民說,清代,在殺虎口設有稅務監督署、巡檢司署等8個政府機構,號稱「八大衙門」,就在堡內的街巷裡辦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稅務監督署。
歷史上的大同鎮所轄區域非常遼闊,除包括如今的大同、朔州、忻州等農耕文化區,也涵蓋內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頭、土默特等遊牧文化區。
「隆慶和議」之後,殺虎口「漢夷貿遷,蟻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騎」。明末清初,殺虎口逐漸由軍事重鎮向邊貿中心轉變。清順治七年,清廷在大同府右衛殺虎口設置稅務監督署,直屬朝廷戶部。從此,殺虎口成為清廷首批設立的榷關,也是山西境內第一個榷關。
榷關是由政府設立的收稅機關。原先,類似的機構一般設在運河、長江、沿海等地關口。殺虎口作為內陸榷關,可見這裡的商貿交易量之大,稅收極為可觀。
稅務監督署最高長官名稱為「欽差督理殺虎口稅務監督」。此等肥差一般由滿洲宗室貴族所謂的「紅帶子」「黃帶子」擔任,其在戶部則充任員外郎之類的差事。
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就設在舊堡與新堡中間的中關路北,是明代馬市的貿易市場,也是殺虎堡的中樞地帶。
殺虎口對出口和進口的大宗商品進行徵稅:出口商品主要是糧油煙茶布匹糖酒,進口商品為牛羊駝馬絨皮張。
「隆慶和議」後,大同鎮僅有新平堡、得勝堡等8個馬市開放。清初,殺虎口稅務監督署被賦予了更大的徵稅權限,管理監督長城一線數十個塞口。據史料顯示,清康熙、雍正年間,大同鎮開放的塞口多達30餘處。清乾隆二十九年,山西巡撫和其衷上奏時提到:晉省北部,沿大同、朔平、寧武等府,九百裡邊牆,堡門43處,已開通35處。
當時,儘管得勝堡、新平堡等關口都設了分稅卡,但均屬於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大關總局管轄。
提到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大關總局管轄範圍,王澤民說,其徵稅轄區以邊牆和黃河為界,東至大同天鎮的新平堡,西到陝西的神木口,管轄寧魯口、歸化、高廟、得勝口、新平口、朔平、西鎮川、小村、西包頭、河保營各分局和東鎮川、託克託、皇甫川等稅卡,幾乎容納東口以西的各個關口,東西橫貫200多公裡。而且按照規定「商人運載貨物,例需直赴殺虎口輸稅,不許繞避別口私走」。
清順治十八年六月,戶部確定殺虎口年徵關稅額為13000兩,比東口張家口還要多3000兩。
清順治末年至乾隆中期的100年間,殺虎口正額關稅增加到32300兩,增長了1.48倍。1912年,甘鵬雲出任殺虎口關監督,僅僅7個月,就徵收稅銀83000兩,日均達395兩。
每年,晉商將數以萬擔的綢緞、布匹、茶葉、糖煙、瓷器等商品經殺虎口運到蒙俄境內的分號,然後再將呢子、鐘錶、毛毯、皮毛、五金、葡萄乾等運回內地。其中,晉商每年賣給以養育、倒賣牲畜為主的晉商老字號元盛德京羊莊的綿羊就達20萬隻。每當鹿茸市場開市交易時,日交易量可達20萬兩白銀。數字準確與否無法證實,但至少從側面可以看出殺虎口的商品吞吐量確實非同尋常。
「自開殺虎口,迄今數十年,商貿農工,趨赴貿易,內地民人難以數計。」晉商出關蒙俄長途貿易的行為,帶動了大量漢民移居口外,開荒種地。由於蒙民不習慣開荒種地,因此,大量的晉北人開始「走西口」,到歸化、包頭等地墾荒種地。
王澤民說,殺虎口稅務監督署監督每年輪換一任。一直到1929年,存在了280年的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偃旗息鼓,退出歷史舞臺。
從「吉盛堂」到「大盛魁」
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殺虎口住戶多達5000人,來往人口超過5萬人,成為商賈雲集、集市繁榮、商鋪林立的商業重鎮,皮毛、米麵加工的作坊店鋪,應有盡有。
走出殺虎堡西門,踏雪沿古商道往北行走。「那是秦鉞的老宅子。」順著王澤民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路東高處山坡上有一座破敗的磚牆院落。「原來門口有旗杆、石獅子,門樓上有磚雕,可漂亮了。現在不知道是啥樣子。」
提起秦鉞,就不能不說「吉盛堂」和「大盛魁」。清中期至民國初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商號的大盛魁,發跡於殺虎口。
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遠徵葛爾丹從殺虎口出兵。山西晉中人王相卿、史大學、張杰跟隨遠徵軍進入蒙古烏裡雅蘇臺、科布多地區,為軍隊供應軍需。平叛葛爾丹後,淘得第一桶金的三人在殺虎口合開了一個叫「吉盛堂」的店鋪。時間又推移了四十多年後,三人將商號開到了內蒙古歸化(今呼和浩特),取名「大盛魁」。
王澤民說,到清道光時期,大盛魁達到了鼎盛期,成為一個像如今類似集團公司性質的商業系統,總號設歸化城,在當時的外蒙古烏裡雅蘇臺、科布多、庫倫設分號,業務遍及張家口、察哈爾、上海等十餘省市。至清鹹豐年間,大盛魁的業務波及莫斯科。
當時大盛魁的從業人員達六七千人,資本金達一億兩白銀之巨。俄國十月革命及蒙古獨立後,大盛魁衰敗。1929年,隨著殺虎口稅務監督署的消失,在綏遠勉強維持的大盛魁商號宣告破產。
秦鉞是殺虎口人,在清乾隆年末至清嘉慶年初,擔任大盛魁的掌柜。
在大盛魁當掌柜可是了不得的事情。通過查閱史料和常年的深入研究,王澤民掌握了許多大盛魁的細節:去大盛魁當夥計,那得先學徒打10年算盤,並且學習蒙語俄語,為今後從事業務消除語言障礙;大盛魁的掌柜,會蒙文蒙語甚至還會俄語,穿上蒙袍,一口流利的蒙語,不亮身份,讓人根本分不清他是漢人還是蒙人。「那時候,一個將軍年薪也就1000多兩白銀,在大盛魁當掌柜,年薪超過3000兩。」
在殺虎堡的西北端,有座單孔石橋,名為「通順橋」。據村裡老人說,這座橋是王相卿、張杰、史大學及秦鉞出資修建的。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橋拱圈上方刻有「光緒戊戌(1896年)重修」。橋梁所用石料與廣義橋用料相同,整個橋身及橋畔分臥的石牛、石羊均為黑色石頭修砌而成。
「王相卿是太谷人,史大學、張杰都是祁縣人。晉中人了不得,太谷、祁縣人更了不得。」王澤民此言是有感而發的。
在長年的研究中,他與同事收集了殺虎口稅務監督署向上匯報稅收收入的檔案資料800餘份,這還不包括散落在內蒙古、中國臺灣地區及蒙古國的數百份相關資料。
翻閱這些檔案時,他有個驚人的發現:「每本檔案裡都少不了『祁縣』二字,幾乎每本上都會出現,繞不開祁縣,繞不開祁縣商人。」
王澤民感嘆道:以晉中商人為代表的晉商,不僅有膽有識,而且還充滿了智慧。有思路才有出路,這是其他商幫無法與晉商相提並論的。
即使是戰爭也不可能完全讓民間邊貿活動斷絕。互市就必須淡化和消除敵意才利於交易。他認為,晉商通過自己的敏銳,將中原地區的茶葉、布匹、麵粉、針線、鐵鍋、鐵犁,與草原上的馬匹、皮貨以物易物,其過程中本身就增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間的友誼,促進了中華大家庭內多民族之間共生與融合的歷史進程,讓民族融合文化成為歷史的主流。
王澤民認為,在蒙漢兩族通過貿易交融的歷史時期,源自於歷史文化積澱厚重的山西晉商,以政治一體為保障,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商品價值與文化價值相結合,通過自身的貿易活動恰逢其時地發揮了橋梁、紐帶和通道的作用。
圖說
殺虎口!殺虎口!
雪滿蒼山詩滿樓!
夕陽下的殺虎口。殺虎口兩側高山對峙,地形十分險峻,其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開闊的蒼頭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
採訪團在殺虎口合影。
耳熟能詳的山西民歌《走西口》,道出了一對新婚夫婦生離死別的悲苦與近代山西人外出謀生的艱辛。歌曲中的「西口」就是殺虎口,走西口就是過殺虎口到關外謀生。
連接西口古道的殺虎堡西門。
夜色中的右衛古城北門。
走西口是人們對命運的挑戰,是對新環境的開拓。走西口固然艱辛,但吃苦耐勞的晉商靠著獨有的智慧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恢復舊貌的平集堡大街店鋪。
位於西口古道上的通順橋。
11月22日,重走晉商萬裡茶路採訪團一行來到了位於朔州市右玉縣境內的塞外名鎮——殺虎口。當日的殺虎口最低氣溫達到零下22℃,巍峨的關口被群山環抱,古老的長城順著山脊蜿蜒延伸到視野盡頭。山下的殺虎堡白雪皚皚、北風呼嘯,寂靜之中又增添了一分寒意。就是這座略顯滄桑的殺虎堡,曾是「漢夷貿易,蟻聚城市,日不下五六百騎」的商業貿易重鎮。據史料記載,殺虎口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蒙古、俄羅斯貿易的必經路,興盛時,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集市繁榮,曾有關稅「日進鬥金鬥銀」的說法。著名的旅蒙商號「大盛魁」最早就是在這裡經營雜貨店「吉盛堂」起家。
殺虎口如今依舊是晉蒙的交通要道。
右玉博物館前的康熙西徵銅像。
今天的殺虎口依舊是晉蒙的交通要道。今天的殺虎堡雖然少有人居留,成為旅遊景點和影視拍攝基地,但它們承載了一代晉商的光榮與夢想,也見證著晉商曾經的輝煌。
西口古道上的廣義橋是一座明代石橋,橋欄望柱上雕有石獸。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吉毅 劉子平
攝影: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寇寧
視頻拍攝|製作: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立明
通訊員 郝智暉
原標題:《重走晉商萬裡茶路|右玉站:哥哥走西口,唱盡千年晉商萋萋滿別情;蒼蒼殺虎口,承載萬裡茶路歲歲枯與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