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誰姓,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談談冠姓權

2020-08-28 瑞君的情愛探索

長期以來,在父權社會的影響下,孩子一般都是隨父姓。這種習俗太根深蒂固了,變得就像空氣一樣自然,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思維慣性,讓人覺得不隨父姓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到了女性地位逐步提升的現代,與爭奪冠姓權有關的新聞也越來越多,例如前幾個月微博上有一個女博主就發表了自己的經歷「因為冠姓權要跟老公離婚」;網紅papi醬由於孩子隨父姓而引發的熱烈討論

當然,能接受孩子隨母姓的人也越來越多,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3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僅有 23.2% 的受訪者對此不能接受。

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思考:

  • 姓氏,究竟代表什麼?
  • 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作為獨立女性,孩子就一定要隨母姓嗎?

……

下面就來分享下個人對於冠姓權的一些思考。


為什麼會隨父姓


生理上,明顯是母親承擔了幾乎所有的生育成本和風險,生出後在撫養上一般也是母親付出的更多,這麼看來,孩子隨母姓似乎更自然。

那為什麼最終孩子還要隨父親姓?相信不難看出,這是社會體制賦予的。

首先,這是父權社會的標誌。父權社會下,男性社會地位更高,他憑體力優勢掠奪和擁有更多的資源,女人、孩子也都是他資源的一部分,姓氏,就是他資源的標誌,給他帶來尊嚴感,確保了他產業和財富的傳承。(當然,女性對生產力的貢獻也並不少,只是被稀釋和忽略了)

其次,傳統社會中,家庭經濟來源主要是父親一方,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資源也都是父親一方提供的。隨父親姓,也代表孩子的權利和義務指向父系家族,並擁有父親的財產繼承權。

再者,由於女性可以百分之百確定孩子是自己的,父親卻不能保證,孩子隨父姓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不足,讓男性確保孩子是自己的。

無論是什麼原因,這個習俗延續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思維慣性,讓人覺得這才是正常的,隨母姓則是「異端」。

這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便是,給人一種「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的感覺,直接造成了重男輕女的現象。

而當嘗試獎勵孩子隨母親姓時,重男輕女的情況往往便能得到改善。例如在2014年,為了淡化姓氏觀念,安徽的小縣城長豐嘗試針對孩子隨母姓的家庭,獎勵1000元現金,結果便是男女性別比例從130:100下降為114:100。


姓氏到底代表什麼?


在討論解決辦法前,先來看看姓氏到底代表什麼。

姓氏,本質上只是一種人為的標誌,只是單純地從名義上代表這個孩子是自己的。通過姓氏這個標誌,更好地組成家庭這個單位,確保基因和財產得以傳承。

但姓氏,真的有想像中重要嗎?

實際上,在我看來,它頂多只能作為一個表面的標籤,對內在根本不起作用——一旦被生下來,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任意一方的附屬。跟誰姓其實都一樣。

為了標記出屬於自己的基因和後代?

實際上,個人傳給後代的基因會隨著代際的增大而迅速減少,隔了幾代後基本就達到無足輕重的地步!在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就說到:

我們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基因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但我們在這個方面的功績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懷。你的兒女,甚至你的孫子或孫女可能和你相像,也許在臉部特徵方面,在音樂才能方面,在頭髮的顏色方面,等等。但每過一代,你傳給後代的基因都要減少一半。這樣下去不消多久,它們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直至達到無足輕重的地步。


伊莉莎白二世是徵服者英王威廉一世的直系後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一個來自老國王的基因。

基因過幾代就被稀釋掉了,希望通過姓氏的標籤來標記後代只是一種一廂情願——名義上,是自己的後代的後代,實際上呢?基因早就不在了。

表面上,這體現的是人們對基因得以延續的渴望、對後代的佔有欲,還有對名義概念等表面標籤的執著。實際上體現的是對永生的渴望、對無限的追求。


如何更好協調冠姓權?


1. 心態上:放下

姓氏,只是一個標記,並沒有想像中重要。在對待冠姓權上,比較好的心態是放下。孩子是自己的,永遠都會是自己的,不論跟誰姓。

實際上,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跟父親還是母親姓,而是在於背後的強迫性:把某個小小的標籤看得比生命現象本身還重要。


2. 現實上:協商

回到現實上,目前或許很可能很多的孩子還是會默認隨父親姓,幾千年形成的思維慣性還真的很難在一下子得到很大改觀。

要想稍微改變現狀,社會上,或許可以像上述的長豐縣一樣做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而個人上,則唯有從自身做起,改變心態,並與配偶做好協商和溝通。

這並不提倡要讓孩子從此跟隨母親姓,這背後的根本目的是:改變父權社會造成的思想上的強迫症,改變由於不能「延續香火」造成的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讓重男輕女現象有所改善。


3. 認知上:生殖不足以帶來永恆性,轉變方式會更好。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思想上要意識到:生殖並不能帶來永恆性。

要想讓自己在死後依然留下點什麼在世上得以永存,相比起留下生物學上的基因,更靠譜的是留下文化上的基因「meme」(中文可譯作「覓母」)。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meme」。這個概念是《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類比基因,它是指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如一個觀念、一本書、一篇論文,都是一個meme。它是通過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

它的存在時間可以遠遠長於基因,例如蘇格拉底的思想在兩千多年後依然影響著很多人,即他的meme的留存時間是兩千多年,這絕對完勝他的基因。

書中說:

我們不應指望生殖能帶來永恆性。但如果你能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如果你有一個精闢的見解或作了一個曲子、發明了一個火花塞、寫了一首詩,所有這些都能完整無損地流傳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庫裡全部分解後,這些東西仍能長久存在,永不湮滅。

只有創造meme才能增添我們作為人的價值,而不是基因。因此,把對基因的執著,轉化到對meme的創造上來,或許更有效益。

所以,放下吧。姓氏,只是姓氏本身。


我是@瑞君的情愛探索,會持續輸出關於性別、愛和情感的相關內容,帶您從深處了解性與愛。如果對您有啟發,歡迎點讚、評論、關注!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跟我姓就離婚!」冠姓權,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爭議的焦點集中於三個問題上:1.跟誰姓有這麼重要嗎?至於鬧離婚?2.跟母親姓,不也是隨了外公的姓嗎,這也配叫女權?3.要冠姓權不要撫養權,她到底在追求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怕不是編的吧?對上述3個問題完全沒興趣的朋友可以不用浪費自己的時間了,有興趣的朋友請接著往下看。孩子跟誰姓,這個問題重要嗎?
  • 跟爹姓還是跟媽姓?誰才配擁有冠姓權?西瓜視頻科普姓氏的價值
    但是作為一名創作人,對這個問題也不能一邊倒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我要公允的分析一下這個姓氏,到底該不該跟父親姓?或者到底該不該跟母親姓?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有何價值?如果父親和母親為這個冠姓權進行爭奪,這本身就脫離了姓名的意義,將其物化,在家庭內部劃分了階級。實際上孩子叫張三還是李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本身,他想姓什麼?他的姓會不會帶來困擾和麻煩?有相關的數據表明在近幾年,因為冠姓權的問題導致的婚姻矛盾開始增加,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相當重要,甚至被拿來當做了平等權利的一桿矛。
  • 孩子跟誰姓的背後:取得「冠姓權」之後,男人是不是被套路了?
    關於出生的孩子跟誰姓,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為了孩子姓什麼,跟誰姓,男女雙方使出渾身解數,誓死爭奪,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男人在獲得「冠姓權」之後,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就是勝利者,還是被深深地「套路」了?關于姓氏的起源,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度娘查查。
  • 孩子跟誰姓的背後:取得「冠姓權」之後,男人是不是被套路了?
    關於出生的孩子跟誰姓,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為了孩子姓什麼,跟誰姓,男女雙方使出渾身解數,誓死爭奪,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男人在獲得「冠姓權」之後,是不是意味著自己就是勝利者,還是被深深的「套路」了?關于姓氏的起源,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度娘查查。男權社會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
  • 孩子跟誰姓?韓國的冠姓權之爭
    前段時間,網紅papi醬由於孩子隨父姓而遭受網絡暴力,這起事件引發了網民對冠姓權的激烈討論。按照中國《婚姻法》第16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也就是說在法律層面,父母雙方在婚姻家庭中對自己子女命名享有平等的權利。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家還是普遍選擇讓子女隨父姓。
  • papi醬孩子隨父親姓:冠姓權是偽命題,為何極端女權主義該治病?
    嘴上說要爭取權利,追求平等,可是,回到現實之中,難道極力的碾壓男性,就真的可以實現男女平權嗎?甚至,就以「冠姓權」來講,可能就講不通(起碼,就平等標準來看,跟誰姓都是不平等的,只能證明誰厲害)。說到底,爭奪「冠姓權」這種不痛不癢的行為,其實是比較幼稚的。
  • 女性爭孩子的冠姓權,是理所當然的嗎?
    ,一個隨自己姓,一個隨丈夫姓,如此公平平等,一般不會有家庭衝突。如果,夫妻雙方只有一個孩子,而女性有強烈的孩子冠姓權,這種情況就要看丈夫的意願了。如果無論做怎樣的思想工作,丈夫也不願放棄的話,那麼從道理上說,就要看雙方對家庭的貢獻和對孩子養育上的付出了。
  • 無論跟誰姓,最後都是男權的姓
    |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這不是男女第一次為冠姓權掐架了。一位女性博主,因為公開述說自己「因為冠姓權跟老公離婚」的經歷,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她說她試圖給孩子改姓,但遭到家裡所有人包括自己親媽的反對,後來跟前夫協商離婚。
  • 馬上評丨孩子跟誰姓?女權的敵人不是你老公
    萬萬沒想到,「冠姓權」會忽然成為網絡爭鋒的「火力點」。這個稍顯生疏的名詞,因為一位博主的自述而走紅,在微博上,她講述了自己想要給孩子冠上自己的姓氏,卻得不到丈夫的同意,最後選擇離婚的經歷。為「冠姓權」而離婚看上去荒唐,但只要她願意承擔後果,就無需多加指責。其次,孩子跟誰姓,從法律上來說,並沒有爭議。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可以說,這是男女平等法律精神的直接體現。問題在於,「可以」並不代表「必須」。假如我們承認夫妻雙方是對等關係的話,孩子跟誰姓就應該是夫妻雙方協商一致的結果。
  • 「冠姓權」究竟爭的是什麼
    所以,許多人反對隨母姓時會說,孩子隨母姓,別人會以為是二婚帶來的孩子,或者為什麼一個孩子跟父姓,一個跟母姓,我們又不是重組家庭,還影響孩子對家庭的認同感……一旦女方爭取「冠姓權」,就會被扣上「能作」「女權」的帽子。「冠姓權」看似兩性之爭,其實卻是「兩姓」之爭。
  • papi醬的孩子跟誰姓?請看法律人的打開方式
    近期,剛剛升級做媽媽的網紅papi醬,一不小心因透露孩子隨父姓而被廣大網友熱議。部分網友認為,papi醬將「冠姓權」拱手相讓,獨立女性人設轟然坍塌。「孩子跟誰姓」這一現實問題,一時間被網友們捧上權利的神壇——「冠姓權」,繼而引發了兩「姓」之爭,甚至是兩「性」之爭。
  • 孩子不跟我姓,離婚吧!
    作 者: 清南師兄的小師妹這兩天清南師兄看到一條很離譜的新聞:浙江#夫婦因孩子跟誰姓鬧上法院
  • 中國式「網絡女權」的瘋狂:孩子到底該跟誰姓?
    1孩子該跟誰姓?女性爭奪冠名權有錯嗎?當然沒有。中國法律早有規定,孩子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因此夫妻雙方冠姓權是平等的,只要商量好了達成一致即可。如果不願意再生一個的話,不妨在生育前定好,生男孩隨誰姓,生女孩隨誰姓,以及更多類似的解決手段。可極端女權們卻是對此視而不見,只剩一昧地批判。讓人不禁疑問,難道非要所有的孩子都要隨母姓,她們才會滿意?令人又氣又笑的是,就連公信力這詞也成為了女權主義者批判的對象。
  • 孩子可以跟誰姓?爸爸?媽媽?奶奶?姥姥?民法典有了明確說法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傳統是孩子隨父親姓,但是幾個月前,一位女性博主在微博上講述了自己「因為冠姓權跟老公離婚」的經歷。為了孩子的姓氏而放棄一個完整的家庭,網友也跟著吵炸天。那麼問題來了,冠姓權是什麼?從法律的角度講, 每個自然人都有姓名權。姓名權是一種人格權,自出生而始,至死亡而終。在所謂的「冠姓權」的討論中,大家討論的是「父母中的哪一方可以決定孩子的姓是隨自己」。可是你知道嗎?孩子該跟誰姓,在法律層面,從來不是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 孩子和誰姓,真的那麼重要嗎?
    法院最後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並希望這家人不要因為孩子跟誰姓而較勁,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孩子的養育上。  @兔子小姐姐:女人生孩子那麼辛苦,就應該跟女人姓,男人沒有權力爭,你老婆讓孩子跟你姓是給你臉,不讓姓你也是道理。
  • pipa醬孩子隨誰姓,管你什麼事,怎麼就成了人設崩塌了呢
    今天papi醬置頂上熱搜了,大家看完視頻都覺得太剛了,這應該就是真正的獨立女性吧,受到攻擊,可以不動聲色的回擊,視頻中的papi醬因為跟同事順嘴說了一下前臺小姑娘穿西裝不錯,就引起了同事的一頓群懟,不論怎麼解釋,不論你持什麼樣的觀點,總是會被別人嫌棄,雞蛋裡挑骨頭,其實我們身邊和網上就是有那麼一群挑刺狂魔的存在,讓你幾乎控制不住體內的洪荒之力發飆。
  • 為什麼我支持女性爭取子女冠姓權
    1929年,有這些聲音:「冠不冠夫姓,這有什麼重要的,不就是個名字嗎?」「女性要爭取權利,可以去爭取那些更根本的權利,沒必要爭取不冠夫姓這種無關痛癢的小權利。」2020年,則有這些聲音:「為什麼媽媽要讓孩子跟自己姓?跟誰姓,不都就是個名字嗎?」「女性要爭權利,可以去爭取那些更根本的權利,沒必要爭取『子女冠姓權』這種無關痛癢的小權利。」「孩子跟爸爸姓是傳統,自古以來就這樣,既然是傳統怎麼能改呢?」
  • 中國式「極端女權」的瘋狂:孩子到底應該跟誰姓?
    這一番感嘆卻在網上被有心之人掀起了熱議,不僅自己照顧孩子顛覆了自己曾經的觀點,甚至孩子還是隨父姓。「你經濟實力雄厚,你辛苦生下孩子,居然直接讓他隨父姓?為什麼不爭取母親冠姓權?你還算什麼獨立女性?」最終結論:「papi醬就是個上趕著倒貼、奴顏婢膝的典型婚驢。」
  • 孩子跟母親姓,媽媽到底得到了什麼?看看「過來人」怎麼說
    在這個獨生子女已經在做父母的年代,有了孩子之後,孩子跟誰姓一直是個較為敏感的話題;父親沒有孩子的冠姓權就會在家庭中失去話語權,叛逆期的孩子會很容易地忽視掉父親的作用;有尊嚴的男人都不會接受孩子不跟自己姓……其實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也能在目前的大眾觀念中站住腳。
  • 女性爭孩子冠姓權,是對傳統家族傳承的嚴重破壞!
    現在的人還重視家譜嗎?還重視家族的概念嗎?家譜是一個姓氏發展情況的記載,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中國5000年文明的見證。在過去它是一種家族制度規範,能夠規範人倫,是對社會法律和制度的一種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