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父權社會的影響下,孩子一般都是隨父姓。這種習俗太根深蒂固了,變得就像空氣一樣自然,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思維慣性,讓人覺得不隨父姓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到了女性地位逐步提升的現代,與爭奪冠姓權有關的新聞也越來越多,例如前幾個月微博上有一個女博主就發表了自己的經歷「因為冠姓權要跟老公離婚」;網紅papi醬由於孩子隨父姓而引發的熱烈討論
當然,能接受孩子隨母姓的人也越來越多,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3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7%的受訪者能接受孩子隨母親姓,僅有 23.2% 的受訪者對此不能接受。
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思考:
……
下面就來分享下個人對於冠姓權的一些思考。
生理上,明顯是母親承擔了幾乎所有的生育成本和風險,生出後在撫養上一般也是母親付出的更多,這麼看來,孩子隨母姓似乎更自然。
那為什麼最終孩子還要隨父親姓?相信不難看出,這是社會體制賦予的。
首先,這是父權社會的標誌。父權社會下,男性社會地位更高,他憑體力優勢掠奪和擁有更多的資源,女人、孩子也都是他資源的一部分,姓氏,就是他資源的標誌,給他帶來尊嚴感,確保了他產業和財富的傳承。(當然,女性對生產力的貢獻也並不少,只是被稀釋和忽略了)
其次,傳統社會中,家庭經濟來源主要是父親一方,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資源也都是父親一方提供的。隨父親姓,也代表孩子的權利和義務指向父系家族,並擁有父親的財產繼承權。
再者,由於女性可以百分之百確定孩子是自己的,父親卻不能保證,孩子隨父姓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不足,讓男性確保孩子是自己的。
無論是什麼原因,這個習俗延續到現在,已經形成了強大的思維慣性,讓人覺得這才是正常的,隨母姓則是「異端」。
這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便是,給人一種「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的感覺,直接造成了重男輕女的現象。
而當嘗試獎勵孩子隨母親姓時,重男輕女的情況往往便能得到改善。例如在2014年,為了淡化姓氏觀念,安徽的小縣城長豐嘗試針對孩子隨母姓的家庭,獎勵1000元現金,結果便是男女性別比例從130:100下降為114:100。
在討論解決辦法前,先來看看姓氏到底代表什麼。
姓氏,本質上只是一種人為的標誌,只是單純地從名義上代表這個孩子是自己的。通過姓氏這個標誌,更好地組成家庭這個單位,確保基因和財產得以傳承。
但姓氏,真的有想像中重要嗎?
實際上,在我看來,它頂多只能作為一個表面的標籤,對內在根本不起作用——一旦被生下來,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任意一方的附屬。跟誰姓其實都一樣。
為了標記出屬於自己的基因和後代?
實際上,個人傳給後代的基因會隨著代際的增大而迅速減少,隔了幾代後基本就達到無足輕重的地步!在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就說到:
我們與生俱來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基因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但我們在這個方面的功績隔了三代就被人忘懷。你的兒女,甚至你的孫子或孫女可能和你相像,也許在臉部特徵方面,在音樂才能方面,在頭髮的顏色方面,等等。但每過一代,你傳給後代的基因都要減少一半。這樣下去不消多久,它們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直至達到無足輕重的地步。
伊莉莎白二世是徵服者英王威廉一世的直系後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一個來自老國王的基因。
基因過幾代就被稀釋掉了,希望通過姓氏的標籤來標記後代只是一種一廂情願——名義上,是自己的後代的後代,實際上呢?基因早就不在了。
表面上,這體現的是人們對基因得以延續的渴望、對後代的佔有欲,還有對名義概念等表面標籤的執著。實際上體現的是對永生的渴望、對無限的追求。
1. 心態上:放下
姓氏,只是一個標記,並沒有想像中重要。在對待冠姓權上,比較好的心態是放下。孩子是自己的,永遠都會是自己的,不論跟誰姓。
實際上,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於跟父親還是母親姓,而是在於背後的強迫性:把某個小小的標籤看得比生命現象本身還重要。
2. 現實上:協商
回到現實上,目前或許很可能很多的孩子還是會默認隨父親姓,幾千年形成的思維慣性還真的很難在一下子得到很大改觀。
要想稍微改變現狀,社會上,或許可以像上述的長豐縣一樣做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而個人上,則唯有從自身做起,改變心態,並與配偶做好協商和溝通。
這並不提倡要讓孩子從此跟隨母親姓,這背後的根本目的是:改變父權社會造成的思想上的強迫症,改變由於不能「延續香火」造成的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讓重男輕女現象有所改善。
3. 認知上:生殖不足以帶來永恆性,轉變方式會更好。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思想上要意識到:生殖並不能帶來永恆性。
要想讓自己在死後依然留下點什麼在世上得以永存,相比起留下生物學上的基因,更靠譜的是留下文化上的基因「meme」(中文可譯作「覓母」)。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meme」。這個概念是《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類比基因,它是指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如一個觀念、一本書、一篇論文,都是一個meme。它是通過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傳到另一個大腦。
它的存在時間可以遠遠長於基因,例如蘇格拉底的思想在兩千多年後依然影響著很多人,即他的meme的留存時間是兩千多年,這絕對完勝他的基因。
書中說:
我們不應指望生殖能帶來永恆性。但如果你能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如果你有一個精闢的見解或作了一個曲子、發明了一個火花塞、寫了一首詩,所有這些都能完整無損地流傳下去。即使你的基因在共有的基因庫裡全部分解後,這些東西仍能長久存在,永不湮滅。
只有創造meme才能增添我們作為人的價值,而不是基因。因此,把對基因的執著,轉化到對meme的創造上來,或許更有效益。
所以,放下吧。姓氏,只是姓氏本身。
我是@瑞君的情愛探索,會持續輸出關於性別、愛和情感的相關內容,帶您從深處了解性與愛。如果對您有啟發,歡迎點讚、評論、關注!